第五百三十一章 政略改之曹魏亡

大堂內,幾人隨後閒聊,伏泉隨後在等鍾繇的時候,向那幾名鍾氏的長輩詢問鍾氏如今的情況,無外乎是鍾氏在如今黃巾亂起,黨錮解除後,準備如何安排族中精英的情況。

言語之中,伏泉還十分熱切的透露自己虛心納才,不吝渴望鍾氏人才來他麾下,只是很顯然,伏泉的這話被鍾氏這些老傢伙無視了,他們擡出自己與曾經的當然領袖李膺有親,暫時不需要伏泉的照顧。

聽後,伏泉不以爲意,因爲他知道如果自己能夠這麼輕而易舉的就讓潁川這些黨人士族,改變對自己的敵對立場,向自己靠攏的話,那除非自己能和後來的曹操遇到的良機一樣,纔有可能。

否則,如果袁紹不是立足河北後,扶持河北士族,而打壓隨他起家的汝潁士族的話,也不會造成袁紹的河南老底子集體出走,以至於後來袁紹麾下的潁川士族集體在袁紹的眼皮子底下,投向曹操。

或許這其中有一開始袁紹爲了照顧曹操這個小弟,而送人才給曹操使用的原因,但若非潁川士族感覺不到自己在河北受到打壓,又怎麼會最終傾力幫助曹操呢?實在是當時的情況下,天下的勢力早已形成多數,不少諸侯麾下都有自己的精英班底,他們這些潁川士族再想壓寶無疑很難,也很沒有什麼能夠讓他們選擇的了,最終無疑曹操這個尚處困難中的潛力股十分合適他們。

畢竟,初期的曹操麾下,除了自己的曹氏、夏侯氏宗族親信外,外姓的文武很少,對於潁川這些自古便喜歡躋身政治的士族來說,無疑是非常好的選擇,起碼比起去其他早就有不少班底的諸侯那裡來說,選擇曹操明顯不會讓他們再耗費太多爭權奪利的精力。

而且,不止是汝潁士族,就是其他各地投機得晚,沒有從一開始壓寶的士族,多數不都是看清楚曹操麾下的政治人才匱乏而去的嗎?

可是,很明顯,他們的算盤打得也不好,雖然身處逆境,但是曹操可並不接招。曹操自幼心智早熟,總是因爲閹宦後人而備受世族歧視,而且對於這些世族的心思也十分明白,特別是這些士族之間,互通有無的關係,使得曹操一直忌憚。

想想看,潁川荀氏可是曹操麾下最重要的政治方面的人才支撐,僅僅荀彧一個人,就給曹操推薦了荀攸、郭嘉、鍾繇、陳羣、司馬懿、杜襲、戲志纔等士族人才,可見士族之間互通有無的關係。

這裡面,雖然有袁紹佔據河北後,爲了控制北方,大力提拔北方士族,造成他麾下北方人才鼎盛,而河南等地士族人才,因爲並非出身北方,不能立足於河北,在河北出不了頭,只能另投他人的緣故,但也充分可見士族之間的人脈影響力。

後來曹操得到了潁川士族的大力支持,但他對士族始終是心存防備的,他知道士族之間互通有無,如果放任不管,會尾大不掉,所以他對士族的信任始終是有限的。

而原本一直歧視他的潁川士族,竟然如此大力支持他,明顯讓曹操這個多疑的“神經質”十分忌憚,所以始終曹操都沒有讓士族掌握兵權。如荀彧、荀攸、陳羣、司馬懿等,始終都只是謀士,而掌握兵權的,始終都是曹氏、夏侯氏等親信,或者是張遼、徐晃等非士族將領。

因此,曹操時代,士族勢力始終沒有過分出頭,只能在政治領域出彩。而且,對於士族,曹操是既利用,同時也在打壓。比如邊讓、孔融、荀彧、崔琰、楊修等士族名士,都死於曹操之手,這其中,雖然也有着其他原因,但多數還是因爲曹操個人出色的政治手段。

然而,到了曹丕繼位後,或許因爲自己出身,以及奪位時士族出力多,使得曹丕對士族卻過分信任了,改變了曹操一直限制士族的初衷。

最簡單明瞭的,便是司馬懿、陳羣在曹操時代,職位都不高,更沒有染指兵權,但在曹丕繼位後,二人都位極人臣,且都開始掌握兵權。比如陳羣在曹操時代,僅僅是侍中,曹丕繼位幾年後,他官至鎮軍大將軍,領中護軍,錄尚書事。司馬懿在曹操時代,只是軍司馬,曹丕繼位後,司馬懿官至撫軍、假節,加給事中、錄尚書事。曹丕臨死前,還任命司馬懿、陳羣、曹真爲顧命大臣,並高訴曹叡,三人可完全信任。

當然,如果僅僅是重視士族,這還不會完全影響曹魏皇權對於朝堂和地方的掌控,而曹丕更瘋狂的是,他不僅僅是重用士族,而且還同時打壓和限制宗族勢力。

對於曹氏和夏侯氏宗族,曹操一直非常信任,如曹洪、曹仁、曹真、曹休、夏侯淵、夏侯惇等,都是曹操麾下手握重兵的大將。

只是曹丕繼位後,大概是出於他奪位後的艱辛緣故,曹丕對自家兄弟甚是防備,使得曹魏的宗族勢力,一改曹操時期的鼎盛。比如曹彰的離奇死亡,曹植被嚴厲看管,而曹丕的其他兄弟,也都同樣被嚴格看管,如囚犯一般。當然如曹真、曹休這些非親兄弟將領,雖然也被曹丕重用,但受信任程度卻不如陳羣、司馬懿這些士族人才。

並且,在國家的選官政策上,曹丕也改變了曹操原本重用寒門人士的政策,而重用士族之人。畢竟在用人方面,曹操是堅持“唯纔是舉”的原則,不看出身,如五子良將、李典、許褚、典韋等人,都不是出身大族的人脈,可是卻都得到曹操的重用。

然而到了曹丕,他對於寒門士人,卻是極其不重視,甚至他還通過了陳羣提出的對於士族而言是福音的九品中正制,選人上完全向士族傾斜。

從此之後,曹魏選人才,比漢選人才方式更加明確。主要看出身爲主,原本就勢力巨大的門閥士族勢力,一下子又進入了質的飛躍發展,爲之後的兩晉門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最終,這就導致了曹操時代,麾下文武權力分散、互相制衡,而到了曹丕時代,卻有了麾下文武的權力集中、一家獨大的情況出現。

曹操時代,文官只負責行政、後勤和謀劃,武將掌握軍隊,權力分散。士族、寒族、親族三方互相制衡,而到了曹丕時代,士族一家獨大,壓倒了皇親和寒族,權力也更加高度集中,如司馬懿、陳羣等人,都是既領兵,又掌握行政大權,可謂是出將入相的存在。

所以,後來曹魏的滅亡,在伏泉看來,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曹丕的過錯,畢竟作爲魏國第一個皇帝,他改變了曹操的最重要的基本政策,最終導致了曹魏被司馬氏篡權。

至於長社鍾氏現在不在意伏泉的招攬,具體原因也很簡單,因爲對鍾氏而言,他們有更好的大腿可以抱,根本就不比在意伏泉這個外戚的影響,因爲他們有另一個外戚的保護和提拔,而那個外戚還是伏泉的死對頭,相信對方會十分樂意保護和提攜鍾氏的。

沒錯,那個伏泉死對頭的外戚,自然是大將軍何進,至於他爲什麼要提攜鍾氏,自然是因爲他現在極爲倚重的現任當然領袖袁紹了。

畢竟,袁紹和鍾氏之間,也是有姻親關係的,他們之間,有一個姻親紐帶,那就是袁紹的岳父李膺。

林慮長鍾皓有個侄子鍾瑾,是鍾皓兄長的兒子,而鍾瑾的母親是李膺的姑姑,後來李膺又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鍾瑾,因此鍾氏和如今袁家的掌權人袁紹之間,可是有着極深的聯繫,所以他們倒並不怕甚至不待見伏泉。

這一點,在伏泉見到鍾繇之後,顯得尤爲明顯,對方在聽到自己的徵辟之意後,明顯對自己的招攬十分不情願,但畢竟伏泉現在在長社勢大,就是皇甫嵩、朱儁也得相讓他幾分,所以鍾繇或者說他背後的鐘氏,可不敢輕易拒絕。

終究,士族爲了宗族利益,可是很少得罪其他權勢之輩的,況且伏泉徵辟鍾繇的理由也很正經,鍾繇如果拒絕,那明顯會被伏泉說成與蛾賊有舊,不肯相助漢軍,因此鍾繇也僅僅只是同意爲伏泉平定潁川黃巾蛾賊時帶路,卻並不接受伏泉徵辟。

對此,伏泉並無不可,畢竟他之所以要鍾繇,還不是爲了想在之後征討黃巾的時候,好好認識一下這些潁川大族嗎?

想來有了鍾繇幫之牽線,以潁川士族之間的姻親關係,伏泉想來自己肯定能少走些彎路,如果這些時間裡,他能收攏一些不錯寒門士人也不錯。畢竟,後世出名的潁川謀士裡,可並不僅僅只有那些世族謀士,不少潁川的寒門謀士也不錯,如果能提前得其一,也是一筆不錯的買賣。

把屬於別人的,能搶來變成自己的,這是伏泉一貫有的想法,終究這樣可是削弱對手,壯大自己實力的絕佳辦法。至於別人之後怎會如何,那就不是伏泉所考慮的了,誰讓現在這個世道,出現了他這樣的怪胎呢?

面前的鐘繇一副翩翩美男子的樣貌,年約二十餘許,放在何處,也是令人矚目的存在。伏泉見了,也不由得暗贊果然是潁川世家,數十代之間的聯姻,基本沒有一個樣子長得差的。而看到鍾氏大堂之外的青年男女,望着那些人眼中,有羨慕,有嫉妒的表情,伏泉十分肯定這個美男子就是鍾繇無疑。

畢竟,那些男女眼中的表情不是假的,而能夠讓鍾氏的青年男女出現這樣表情的,除了鍾繇,伏泉也再想不出另外一人。

稍後,伏泉又簡單問詢了鍾繇的學問,其實也是在由鍾繇入手,好好提前認識下潁川士族的學問。他如今也是任過一方太守了,考校一些學子的學問,自然也並無不可,而以這一世看的書也不少,讓他們考究學問,從一人的學問中,推斷一地的人才實力,其實也不難。

鍾氏一衆人等雖然覺得伏泉這套路有些荒唐,不過卻是並未阻止。待得伏泉問詢結束,然後又和鍾氏衆人客套一番,隨後和鍾繇約定了入自己軍營的時間,這才作罷回營。

翌日,長社城內,收到兩封求援信,一封是潁川郡郡治陽翟的求援信,另一封則是汝南郡的求援信,使得剛剛經歷過一番大戰,尚在長社縣城休整的漢朝平亂大軍,都抱怨着隨各部主將出動。

陽翟的求援信的內容十分簡略,大意是黃巾蛾賊渠帥波才,率麾下七萬之衆,圍困陽翟縣城,潁川太守陰修希望左、右中郎將皇甫嵩、朱儁以及平寇將軍伏泉,率兵救援。

至於汝南郡的求援信,卻是寫得異常詳細,而且形勢比陽翟更加緊急,因爲汝南黃巾在邵陵大敗率領郡兵平亂的太守趙謙,並且更是有和陳國作亂的黃巾蛾賊匯合,再攻潁川救援波才的趨勢,情勢敗壞,岌岌可危。

驗證過兩封信中潁川郡和汝南郡的太守官印,以及陰修和趙謙的私印,又向帶着數名精騎,歷經千辛萬苦,突破黃巾蛾賊的重重圍追堵截,前來送信的潁川郡和汝南郡的計吏問話,詢問事情經過,伏泉三人都確定這兩封信的真實性。

而且因爲兩名計吏所言情況都很嚴重,加之陰修和趙謙信中所書寫的字跡慌亂,顯然二人寫信時已經被危如累卵的形勢。

因此,三人一番計較,最終決定先在長社臨時徵募兵卒,補充各自的兵力。之後,讓伏泉率漢軍所有騎兵,以及他麾下所剩的板楯蠻兵前往救援陽翟縣城,至於皇甫嵩和朱儁二人,則是率領二人麾下所有漢軍,阻擊汝南、陳國二郡國黃巾蛾賊。

在悠遠的長號聲中,漢軍分爲兩部,依次出了長社縣城,直奔自己預定的平亂地點而去。

第五百八十七章 一元難有再復始第四百六十五章 立碑留名爲漢興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漢孝廉之法 必無存也第三百六十三章 一路南行路崎嶇第二百九十六章 青城山第九十三章 二石半弓第五百零四章 兩軍皆撤無勝負第十章 佳兒早慧第二百七十七章 盧仙姑第一百二十二章 令支潛行第五百二十三章 賊勢軍力甚難敵第二百一十九章 古怪的一行人第二百四十五章 朝中紛亂又多事第一百一十七章 上天所賜之李陵第二百九十九章 人各有志 出處異趣第一百五十六章 何家羽翼需盡誅第六百七十三章 鹽鐵之利第九十章 以兄事之第三百一十六章 豈曰無衣第五百五十七章 幽涼之黃巾爭第五百九十八章 終至漢陽第二十七章 怨上加怨第五十五章 何氏美如鸞凰第一百九十章 吏治動亂第五百七十七章 葉落歸根當青州第四百零三章 訓弟只爲百年後第六百一十五章 斷糧道者卻中伏第五百五十四章 古之惡來誓效死第六百七十三章 鹽鐵之利第三百章 君有何志第九十二章 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第一百一十九章 城樓危如卵第三百三十五章 政治妥協第四十一章 伏誅第五百二十九章 潁川黨人聚集地第二百四十七章 曹操 你老婆我收了第六百四十八章 先王耀德不觀兵第四百五十章 打仗就是來搶劫的第五百六十六章 四面八方皆死路第一百九十八章 平蠻何去何從第二百六十二章 瞞天過海第四百三十八章 僕不仕也第三百七十章 激戰事急唯行險第二百四十九章 甘氏疑雲第三百二十三章 汝子文聘乎第七十五章 徵拜議郎第四百九十三章 持久遊擊的影子第五百六十三章 馬腿比人命值錢第二百五十一章 周仲直主祭祀第七十二章 食爾血肉以報天地聖人第三百二十章 拒公主爲妻第五百三十二章 單家子中出徐福第二百四十六章 不通人事聽牆角第四百零六章 敢問交好幾世第十章 佳兒早慧第四百一十章 黨人何謀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戰伊始第二百七十八章 道觀異象第四百七十一章 困於彈汗雨急急第五百七十四章 涼州第四次漢羌大戰第二百四十五章 朝中紛亂又多事第三百五十七章 火焰四起糧秣焚第六百六十四章 孤之名聲 爾不知乎第八十章 夭兒多嬌第三百零四章 北疆何時有變第一百二十四章 天怒第五百九十六章 改變命運的董卓第一百八十七章 山頭勢力自古有第三百五十五章 類似官渡第六百四十一章 必須屯田經商第四十一章 伏誅第六百五十六章 先帝諡號爲果第二百一十六章 薦才第五百四十七章 皇甫中郎有何意第六十二章 文姬尚在懷中第三百九十八章 喪師取死之道第四十一章 伏誅第五百五十六章 鄴城宦者已愈制第四百三十四章 僕不如也第五百零二章 大戰之下真情義第八十一章 請兵擊鮮卑第五百八十章 虎父無犬子第五百二十九章 潁川黨人聚集地第五百零八章 爲君尋覓佳人來第四百九十七章 蹴鞠實力誰爲勝第一百一十五章 直奔中帳第三百一十六章 豈曰無衣第五百六十六章 四面八方皆死路第六百七十五章 開考取吏第五百一十五章 化胡爲漢三策第三百五十二章 爾等欺吾刀不利乎第一百五十五章 勿使何家立足於朝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州蠻亂驚蟄起第三百五十章 必可一戰而定賊軍第四百零四章 與庸人不識馬骨有何異第二十一章 旨意不妥第四百一十章 黨人何謀第五百二十九章 潁川黨人聚集地第五百三十四章 太平之世可真有第五百一十一章 搭上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