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 黨錮解袁紹出

不過,皇甫嵩和伏泉不同,伏泉是帶兵行軍速度自然慢,而皇甫嵩卻是隻帶了數十兵卒,一路快馬,日夜兼程最早趕到了雒陽。

皇甫嵩,祖父皇甫棱,官至度遼將軍,父親皇甫旗,官至扶風都尉,從父皇甫規,官至度遼將軍,他則先爲北地太守,又爲塞北長史,其一家可謂世代戎馬,熟悉兵事,而且皇甫家又一向與外朝士人交好,名聲頗佳。這也是何進令人得詔,令人草擬旨意時,故意要求伏泉帶兵到京,卻只讓皇甫嵩不用帶兵,快速入京的原因。

剛到司隸境內,皇甫嵩便與早就相等的袁紹等黨人密議,到京師後,大將軍何進連忙告知皇帝劉宏。劉宏知道後知道伏泉尚未到京,又因如今黃巾亂事浩大,第一時間相召,詢問對策。

早有應對的皇甫嵩,在朝會上,面臨羣臣直言,宜解黨禁,招募兵卒益出中藏錢、西園廄馬,以班軍士。

關乎社稷安危,劉宏一口同意,下令開放西邸,盡出西邸錢糧,駿馬,招募兵卒,賞賜抽調前來平亂的天下兵馬,以爲激勵。

只是對於解除黨錮,依舊有些遲疑,因爲一旦解禁,就意味着要爲死去的人翻案、平反,就意味着他犯錯了,他是天子,豈能犯錯?當然,最重要的一點,黨錮解除,那些被他黨錮在家的人多數都是有聲明的士人,他們解除黨錮,便可以再次爲官,而且以他們的資歷,絕對所授予的官位不低,對於早就忌憚外朝士人勢力的劉宏來說,實在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會解開黨錮,因爲那樣,朝中到地方的皇權很有可能再次被減弱,甚至被架空。

此事暫時被擱淺,不過皇甫嵩並未相求,而是轉而提舉國朝武將平亂。以涼州人皇甫嵩、幽州人盧植、揚州人朱儁、有文武異才,分拜爲左、北、右中郎將,分三路討伐黃巾蟻賊,又以司隸爲大漢國都,重中之重,舉揚州人孫堅、徐州人伏泉、幽州人公孫瓚爲將,領兵拱衛中央,防備“黃巾蛾賊”。

六人中,皇甫嵩前爲北地太守,又爲塞北長史,甚有功績;盧植兩度平定蠻夷滋擾;朱儁亦曾數度鎮壓反叛,因功封侯;孫堅任破虜將軍時,數度平鮮卑;公孫瓚有“白馬長史”美譽,平鮮卑時亦多有戰功,至於伏泉,更不必提,此六人都是國朝如今,有名的知兵之人,不過劉宏聽罷,卻是皺眉。

畢竟,司隸本已經在何進的京中將士保護下,可以說暫時無慮,但皇甫嵩是知兵之人,不可能看不出此中緣故,但是竟然提出這種舉動,讓三名有能力的將領枯坐中央,這很難理解。

不過,時間來不及劉宏多想,他准奏了皇甫嵩三路平亂的策略,但對於孫堅、伏泉、公孫瓚三人,卻是令公孫瓚帶兵平定幽州黃巾,而被抽調來的孫堅、伏泉二人,則領兵於皇甫嵩、朱儁之後,保護兩軍後方。

得令後,皇甫嵩便一邊整訓全國抽調而來的精銳之士,一邊又靜等各地兵馬聚齊,準備出出徵。

此番黃巾之亂,得到最大的利益的人非何進莫屬,大將軍不僅是實際上的天下兵馬元帥,還有私人部曲,這個部曲可不是千八百人,大將軍部共有五部,每部置校尉一人,營兵千人,合計五千人,正常編制外,另有別部司馬若干,就是別立營寨,在幾千人間不等。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世祖光武帝平定天下,大裁軍士,整個京師,虎賁、羽林、衛尉麾下的宮門衛士,執金吾掌管的緹騎、持戟之士,城門校尉手下十二門衛士,所有兵卒相加也只有萬餘人。更別提北軍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校尉的將士歷來也都從屬於大將軍。

可以說何進自此以後,得了大漢最大的兵權,一躍成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當然,何進早有袁氏等人的暗示,自然也知道自己的位置是他與袁氏以及外朝羣臣合作的結果,雖然這裡面也有宦官的因素在,但是毫無疑問,裡面對他助力最大的,卻是外朝士人裡以袁紹爲主的黨人幫助。

因此,何進自然也知道該如何給黨人報答,以回報他們,同時,也可以得到他們隨後給自己更多的幫助,畢竟,在他心裡,自然明白,想要讓自己的外甥奪下那早已確定的帝位,僅僅是他成爲大將軍,這明顯是不夠的。

所以,大將軍何進之後,便進宮,上書曰宜解黨禁。

劉宏身前案上有兩疊奏章,皆二尺餘高,一是各地奏報,二爲黨錮開脫。朝中公卿大臣皆言宜解黨禁,如今連大將軍何進也是這般說,劉宏心知再不能視而不見,轉問中常侍呂強。

呂強回道:“黨錮久積,人情怨憤,若不赦宥,輕與張角合謀,爲變滋大,悔之無救。今請先誅左右貪濁者,大赦黨人,料簡刺史、二千石能否,則盜無不平矣。”他的意思是黨錮久積,人情怨憤,若不予以赦免,恐怕幽禁之士會與張角同流合謀,到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深知黨人憤怒的劉宏,自然明白其中後果,最終懼而從之,下令大赦天下,黨人、太平道教徒盡在赦中,唯張角不赦。

次日,“天下楷模袁本初”,應大將軍之命,登上闊別十八載之久的仕途,天下矚目。

卻說伏泉率兵一路急行軍,過漢中,經三輔,最終直奔京師雒陽,準備聽調,平亂“黃巾蛾賊”。

進入司隸境內,過往關口內,漢軍兵卒對於來往商客排查嚴密,到了雒陽更甚,北軍遊騎數刻之間便有一隊遊走排查,遇可疑之人便策馬盤問。甚至有幾隊遊騎,見了伏泉的巴郡外兵,還來上前詢問,可以說整個司隸如同一座戒備森嚴的軍營,旦有可疑之人,就絕對在司隸寸步難行。

京師郊外,極爲空曠,想來雒陽百姓也因爲近來的消息不敢出門。曠野空氣中,也散發着一股淡淡的腥臭味,令人作嘔,大概是前段時間朝廷誅殺雒陽馬元義太平道一黨的結果。

巴郡平亂兵馬抽調至雒陽,其又以大漢新出世的名將伏泉爲首,皇帝劉宏在得到消息,第一時間便下詔相召。

得詔之後,伏泉令兵卒於雒陽城外駐紮,自己選了麾下數將,進入雒陽城中,入朝覲見皇帝劉宏。

數年未來雒陽,任職在外,再回首這昔日繁華的大漢國都,雖然繁華依舊,卻是憑白多了幾分蕭索之氣。想到也許再過十餘年,董卓可能會一把火將這裡燒了,漢末紛亂到來,伏泉不由又想起那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何屠戶一無功之人,何德何能竟身居大將軍位,實乃可恨!君侯之功,大漢今時何人可比之,縱宋車騎已卒,亦非那避戰屠戶可比?依吾看,此大將軍位,必君侯可爲也。”雒陽街道上,因兵卒盤查嚴格,衆人牽馬步行,年輕的段煨行走時大聲喝罵着,身邊衆將也不由附和着。

“住口,如今雒陽紛亂,周圍北軍甚多,切勿多言,莫要生事。”伏泉見衆人抱怨,連忙喝止道,對於這段煨個年輕人爲何如此,他心裡也清楚,還不是因爲其族兄段熲的死嗎?

朝廷晉升何進爲大將軍,實在讓段煨憤恨,如今距離漢軍掃滅鮮卑,已經過了四年,當年何進頓兵不前的事情,也早就傳到了衆人耳邊,在場衆人都是當年段熲帶人斷後的活命者,他們自然對當時有可能坐視自己死亡,卻不進軍的縮頭烏龜何進,竟然驟然得到大將軍位子,而感到憤恨。

至於當時何進,控制幷州強軍,卻不急於進軍的意圖,沒有人知道,雖然也有傳言,何進這樣是爲了借鮮卑人之手,殺了伏泉,不過因爲毫無證據,並且又有幷州軍和幽州軍,都有諸般發生事故的理由,因此這話也只在私下流傳而已。畢竟,如果說何進是爲了殺伏泉而不進軍,但是宋酆作爲伏泉的曾外祖父,難道也會因爲不想救伏泉,而特地命令幽州軍兵卒製造意外,頓兵不前嗎?

所以,就是有人拿此討論,也終是因各種原因而難以深究,當然,伏泉自己,現在卻是已把何進列入了心中死仇。即使伏泉自己也沒有證據證明何進的真實意圖,但是現在隨着何進登上大將軍位,縱然兩人沒有恩怨,他們也決難以罷休,畢竟何進掌了大權,誰也不能保證何家不會想要那帝王,更何況歷史上,何家可就是出了何皇后,幫“史侯”得了帝位的。

這一切也就註定,伏泉因爲宋氏的緣故,無論和何進有沒有仇都是死敵,而且,在伏泉心裡,他卻是沒有任何懷疑的認爲,何進肯定是這麼打算的。

入得宮中,衆人便一齊覲見了皇帝,伏泉所帶的黃忠、關羽、段煨等將,都是昔日征討鮮卑後,封了有食邑的亭、鄉侯將領,劉宏都有印象,所以在他的詔書裡也都一齊將這些大漢能力不淺的將領招入宮中。

“住口,如今雒陽紛亂,周圍北軍甚多,切勿多言,莫要生事。”伏泉見衆人抱怨,連忙喝止道,對於這段煨個年輕人爲何如此,他心裡也清楚,還不是因爲其族兄段熲的死嗎?

朝廷晉升何進爲大將軍,實在讓段煨憤恨,如今距離漢軍掃滅鮮卑,已經過了四年,當年何進頓兵不前的事情,也早就傳到了衆人耳邊,在場衆人都是當年段熲帶人斷後的活命者,他們自然對當時有可能坐視自己死亡,卻不進軍的縮頭烏龜何進,竟然驟然得到大將軍位子,而感到憤恨。

至於當時何進,控制幷州強軍,卻不急於進軍的意圖,沒有人知道,雖然也有傳言,何進這樣是爲了借鮮卑人之手,殺了伏泉,不過因爲毫無證據,並且又有幷州軍和幽州軍,都有諸般發生事故的理由,因此這話也只在私下流傳而已。畢竟,如果說何進是爲了殺伏泉而不進軍,但是宋酆作爲伏泉的曾外祖父,難道也會因爲不想救伏泉,而特地命令幽州軍兵卒製造意外,頓兵不前嗎?

所以,就是有人拿此討論,也終是因各種原因而難以深究,當然,伏泉自己,現在卻是已把何進列入了心中死仇。即使伏泉自己也沒有證據證明何進的真實意圖,但是現在隨着何進登上大將軍位,縱然兩人沒有恩怨,他們也決難以罷休,畢竟何進掌了大權,誰也不能保證何家不會想要那帝王,更何況歷史上,何家可就是出了何皇后,幫“史侯”得了帝位的。

這一切也就註定,伏泉因爲宋氏的緣故,無論和何進有沒有仇都是死敵,而且,在伏泉心裡,他卻是沒有任何懷疑的認爲,何進肯定是這麼打算的。

入得宮中,衆人便一齊覲見了皇帝,伏泉所帶的黃忠、關羽、段煨等將,都是昔日征討鮮卑後,封了有食邑的亭、鄉侯將領,劉宏都有印象,所以在他的詔書裡也都一齊將這些大漢能力不淺的將領招入宮中。

所以,就是有人拿此討論,也終是因各種原因而難以深究,當然,伏泉自己,現在卻是已把何進列入了心中死仇。即使伏泉自己也沒有證據證明何進的真實意圖,但是現在隨着何進登上大將軍位,縱然兩人沒有恩怨,他們也決難以罷休,畢竟何進掌了大權,誰也不能保證何家不會想要那帝王,更何況歷史上,何家可就是出了何皇后,幫“史侯”得了帝位的。

這一切也就註定,伏泉因爲宋氏的緣故,無論和何進有沒有仇都是死敵,而且,在伏泉心裡,他卻是沒有任何懷疑的認爲,何進肯定是這麼打算的。

第一百六十三章 辣劉堅牀榻溫柔第五百三十章 從祖以下皆得解釋第五章 徐州世叔第四百一十八章 解危度厄何伯求第一百七十章 拼搏的屠戶第六百四十八章 先王耀德不觀兵第二百三十六章 欲募板楯蠻爲兵第三十五章 奴婢命苦矣第六百七十一章 黑山賊滅第二百九十五章 露出馬腳第四百四十八章 受降城第六十二章 文姬尚在懷中第六百零二章 韓遂疑竇變兵事第一百四十六章 漢室三興第三百四十章 孤弱其黨第五百九十八章 終至漢陽第六百四十三章 驃騎將軍涼州牧第五百六十章 今必將滅賊餘一役第六十四章 黃漢升抱子求醫第五百二十二章 小城望援唯死戰第五百八十五章 有些憋屈的大將軍第三百六十三章 一路南行路崎嶇第六百三十二章 今歲無戰第三十五章 奴婢命苦矣第三百一十四章 疾回蘄春第十三章 獎賞第九十章 以兄事之第二百五十一章 周仲直主祭祀第六十五章 天災不絕第四百八十五章 蒿里路上同往第二百八十三章 李廣 張伯路第六百五十二章 吾家若就此衰敗 亦乃天意第四百七十六章 金蓮川逃兵第三百四十五章 強弩長弓戰不休第六百三十八章 出兵戰南匈奴第二百四十二章 老子當爹了第二百四十章 蠻人不復反矣第四百五十九章 高於車輪者皆殺之第一百六十六章 四世出了六位三公第四百一十章 黨人何謀第五百七十一章 儒教天命第五百四十一章 鎮守於外可安內第三百九十七章 西邸問對第四百一十九章 北征前夕事茫茫第六百二十九章 局勢又失控第六百六十一章 形勢變了人皆自私第一百一十二章 守城初戰第四百六十章 男子最大之樂事第二百零八章 當封侯也第六百三十三章 晉陽第八十四章 對峙第三百九十三章 鮮卑內亂第六百五十一章 立史侯爲帝第三百二十九章 禍水東移第八十六章 遇賊第二百二十五章 蠻人爭議第一百七十八章 欠了人情必要還第五百零一章 張然明兵敗如山倒第五百六十一章 蛾賊軍勢雲泥別第五百九十二章 法若不行 何以服人第四百七十一章 困於彈汗雨急急第四百四十七章 被桑椹幹摸黑的袁紹第二百三十三章 待人以誠 人必待己以忠第三百四十四章 大漢郡武庫第六百五十五章 新帝繼位當分贓第一百六十八章 活路何在第五百八十四章 今日之禍已有先因第五百五十四章 古之惡來誓效死第三百八十七章 人心惶惶漢軍至五百一十八章 黃巾亂事召雒陽第三百零六章 一月滅賊第六百三十一章 白馬義從天下無敵乎第六百零六章 韓文約兵進平襄第三百三十三章 植羞與同朝第二百六十五章 惜將如命的性格第一百三十二章 大破鮮卑第五百零四章 兩軍皆撤無勝負第二十三章 舅父欲重演宮變乎?第一百三十七章 封侯難成第四百一十九章 北征前夕事茫茫第六百八十八章 西域征服史第一章 皇親國戚第六百二十五章 搶先決戰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城賊子如蟻附第八十五章 外放幽州第六百一十五章 斷糧道者卻中伏第九十章 以兄事之第二百六十四章 將此獠拉出去斬了第五百八十七章 一元難有再復始第四百九十二章 鮮卑思變何惶惶第七十六章 袁氏妖言惑衆之輩第六百一十章 又是一年不穩事第五百七十八章 張讓委屈王允將罪第四百六十五章 立碑留名爲漢興第六百零七章 西州之主 當爲韓將軍第六百零八章 涼州風再起第三百四十二章 大別山下突遇伏第四十六章 提前謀劃第三百七十一章 城破餘亦亡矣第二百一十七章 意外斷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