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孤弱其黨

皇帝劉宏走後,崇德殿裡還是人流擠擠,隨着朝臣都知道劉宏爲什麼會突然改變心意,對趙忠發怒以後,這才各自帶着不同的神情離開崇德殿。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一次宦官集團想靠着伏泉那片面彈劾趙凱的書信,好反將一軍,順便在反擊士人集團時,再摟草打兔子,順便打擊一下外戚勢力。只是沒想到,被伏完這麼一攪合,自己反而被誤傷,到頭來啥也沒有反擊成功,反而自己吃虧,真是得不償失。

其實這事情也不怪張讓、趙忠等人,甚至連任芝、樂鬆也不怪,畢竟楊喬的事情發生的也算很早了。那時的張讓、趙忠還只是皇宮裡的邊緣小寺人,根本連漢桓帝劉志的面都見不到,更何論知道楊喬此人,以及他的親屬了。

當然這也是很正常的,如果不是他們正好被年幼即位的劉宏相中,可能會和大多數沉淪宮殿一生,都沒有出頭之日。而且即使他們在劉宏即位後,成爲了中常侍,但依舊被老牌宦官王甫、曹節等人死死壓制,在他們面前,張讓、趙忠等人就是個小人物而已,也就是等王甫、曹節等人死了,他們才能在劉宏的支持下一步一步成爲權傾天下的宦官。

至於任芝、樂鬆二人,就更不用提了,想他們都是寒門出身的士人,如果不是劉宏建立鴻都門學,爲了培養終於自己的外朝勢力,以此來對抗三公爲首的多爲世家豪族出身的士人集團,恐怕他們此刻依舊還不知道在那個偏僻縣城做一刀筆小吏了,以至於他們也不可能知道楊喬的事情。

不說這邊宦官情勢,卻說崇德殿內另外兩派朝堂勢力,外戚勢力爲首的宋酆知道伏完無礙後,便很配合的帶着自己那一派人出去,這件事情他們明顯是受了牽連,能早脫離這趟渾水,就要早脫離,否則天知道會不會再遭受無妄之災。

而最讓殿內衆人面露詫異的卻是適才一臉憤怒,怒噴宦官的伏完,此刻卻是面露微笑,怡然自得往殿外而去。似乎剛纔那咆哮朝堂受罰的一幕根本沒有發生一樣,完全和剛纔的他判若兩人一般,旁人明白他剛纔用意的一定會暗暗讚歎,這位平日裡一直表現儒弱的先帝駙馬,沒想到到了關鍵時候還是個坑人不眨眼的演技派,果然人不可貌相。

其實伏完也是無奈,他之所那樣咆哮,完全是因爲要救伏泉,畢竟只有引起皇帝注意,才能打斷宦官將要成功的聲勢,這纔有他那番舉動。

否則,說什麼伏完也不會這麼做作的,畢竟這事情他是故意說有損伏氏名聲的,其實還是藉此對劉宏施壓而已。對他來說,楊喬只不過拒婚公主而已,關他伏氏何干,關鍵是要讓劉宏知道動楊璇對漢室名聲有什麼樣的震動,如此才能讓劉宏不能去動楊璇,這樣也就能保全伏泉了。

看着伏完離去,楊賜臉上也是充滿對這前後不像一人的司隸校尉的驚訝,不過並未言語,對他這種政治經驗極爲豐富的老政客而言,前後不一的人見得多了,伏完這舉動也只是讓他好奇而已,畢竟印象裡的伏完可沒這麼“有勇氣”。

“未想伏司隸竟有此能,真奇事也。”在楊賜身邊的親信司徒掾劉陶見伏完走後,語帶深意的說道,有調笑,也有詫異。

看了一眼劉陶,楊賜並未接他這話,而是臉色憂憂的回道:“今日之事,足可見閹宦勢大,若不除之,社稷艱難也。”

劉陶聽後,也不知想到了什麼回道:“司徒可知太平道乎?”

“太平道?張角乎?”

“正是。”

“提其做甚?”楊賜顯然好奇自己這親信心腹爲什麼要在此時提到張角,畢竟那位肆意享樂的太平教教主,顯然應該不會和今天在朝堂的幾件事有關。

“司徒可知張角其人素與閹宦友善,張角如今於民間勢大,下官查之,角遂置三十六方,方猶將軍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其心叵測,不得不防。”

有些話,在崇德殿裡不能說的太明確,楊賜已然明白劉陶的意思,只要坐實了張角的太平道欲行不軌,並且和朝中宦官一派勢力關係匪淺的話,劉宏就是再想要保宦官,那也得好好三思了。

當下,便示意劉陶一起出殿,路上兩人繼續談論諸般事宜,主要便是如何查實。從而牽連出與太平道勾結的宦官等人。

也不知過了多久,突然對劉陶嘆道:“張角等遭赦不悔,而稍益滋蔓,今若下州郡捕討,恐更騷擾,速成其患。且欲切敕刺史﹑二千石,簡別流人,各護歸本郡,以孤弱其黨,然後誅其渠帥,可不勞而定,何如?”

劉陶聽後大喜道:“此孫子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廟勝之術也。”

對面的劉陶明白楊賜的意思後,心裡也是十分認同楊賜的這種攻心之法,這是對付日益崛起的太平道的最好方法。

想那張角雖受到免除罪責的赦令,仍不思悔改,反而依舊欺騙百姓,使得太平道逐漸蔓延擴張。現在,楊賜想未雨綢繆,提前控制,因爲如果命州、郡進行鎮壓,恐怕會加重局勢的混亂,促使張角提前叛亂,那樣的話對大漢傷害不小。他想命令刺史、郡守清查流民,將四散的太平道信徒分別護送回本郡,以削弱張角黨徒的力量,然後再誅殺那些首領,這樣的話,不必日後勞師動衆平亂,就可以平息張角謀反後的險峻情勢。

翌日,司徒楊賜上書言奏削弱太平道一事,不過卻是無疾而終,皇帝對他的奏章並未留心,因爲現在整個天下都不會相信太平道有反意,他的奏章劉宏能受理纔有鬼。

因此,楊賜打算等他蒐集到太平道的證據,日後再繼續向皇帝進言,到那時摟草打兔子,不僅可以幫助大漢削弱太平道,提前解惑禍端,又可以順便將那些禍亂朝政的閹宦之人一網打盡。

第五百八十九章 是宦官的人又如何第二百七十六章 內院暗潮第五百三十六章 酒徒狂生戲志才第九十三章 二石半弓第六百零七章 西州之主 當爲韓將軍第六百三十二章 今歲無戰第六百八十八章 西域征服史第三百三十九章 防民之口第五十八章 永樂太后第九十七章 關羽殺人五百一十章 自己來做第四百四十七章 被桑椹幹摸黑的袁紹第三百五十二章 爾等欺吾刀不利乎第二百六十五章 惜將如命的性格第五百八十五章 有些憋屈的大將軍第六百五十章 血染宮門第六百一十九章 麴義要成名第六百三十二章 今歲無戰第二百三十四章 舍私而取公第一百八十九章 讖緯之學迷信也第六百零一章 每一發兵 頭鬢爲白第五百零二章 大戰之下真情義第三百五十章 必可一戰而定賊軍第五百五十六章 鄴城宦者已愈制第三百四十五章 強弩長弓戰不休第一百三十一章 潰敗亡命第四百六十六章 漢人英雄永垂不朽第五百九十章 左昌頭顱有妙用第三百二十四章 鄂縣聽甕第三百一十三章 破計爲上第五百四十二章 隔牆有耳遇二才第五十六章 枉爲名門之後第五百九十一章 士別五年 當刮目相看第六百五十一章 立史侯爲帝第五十四章 段熲何意第六百七十九章 一合酒第一百六十四章 只有累壞的牛沒有耕壞的地第五百零七章 萬戶陽都侯第三百一十章 頓兵蘄春將何如第四十八章 人力不可及第三百二十三章 汝子文聘乎第五百一十四章 化塞外爲漢疆第二百八十六章 夫爲妻綱第四百六十章 男子最大之樂事第二百五十七章 雪夜行刺第三百七十六章 孤必奏請封侯第五章 徐州世叔第四百二十九章 宋後所思第五百零一章 張然明兵敗如山倒第四百四十二章 北地往事第二百七十七章 盧仙姑第七十六章 袁氏妖言惑衆之輩第八十五章 外放幽州第四百二十九章 宋後所思第五百六十章 今必將滅賊餘一役第一百三十八章 漢末第一名將第三百一十三章 破計爲上第五百九十一章 士別五年 當刮目相看第五百零八章 爲君尋覓佳人來第五百四十八章 關雲長可排第幾第二百二十章 錦衣賊盜少有膽色第六百四十章 胡狗安敢欺吾第四百一十八章 解危度厄何伯求第一百五十五章 勿使何家立足於朝第三百八十章 周郎小兒有大略第五百零四章 兩軍皆撤無勝負第四百二十三章 段煨第六百一十八章 豈有汝之妄負國恩之輩哉第一百九十一章 檄文討賊板楯蠻第三百二十三章 汝子文聘乎第四百四十七章 被桑椹幹摸黑的袁紹第四百九十二章 鮮卑思變何惶惶第一百三十八章 漢末第一名將第二百六十二章 瞞天過海第四百二十六章 相遇救鹿第二十六章 綁架第二十一章 旨意不妥第四百三十七章 草聖第六百三十九章 呂布百騎衝胡陣第三百二十四章 鄂縣聽甕第五百六十六章 四面八方皆死路第六百七十七章 浴火重生第二百四十章 蠻人不復反矣第四百一十章 黨人何謀第二百八十七章 主動勾搭第二百二十六章 局勢應對第四百四十八章 受降城第三百四十四章 大漢郡武庫第二百四十一章 募蠻兵劉堅至江州第四百八十九章 名將的休止符第六百五十五章 新帝繼位當分贓第五百二十七章 漢騎衝陣敗賊援第三百四十七章 血染山崗鴉渡來第二百三十一章 此大丈夫之志哉第二百一十一章 巴郡勇將第四百二十一章 惡狼養於宅籠只爲忠犬也第四百二十三章 段煨第二百二十七章 千餘烏合之衆第三百九十三章 鮮卑內亂第五百六十七章 廣宗蛾賊已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