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惡有惡報

一場爭分奪秒的訓練就這麼開始了。

什麼體能啊、軍容啊、紀律等等的都不練,沒時間。

只練配合,士兵與士兵之間的配合。

譬如出刀,兩根竹竿橫拉,一根在上,一根在下。

一聲號令之後,數十柄刀揮出,你出刀的速度太快不行,太慢不行,太前不行,太后也不行,力量還在其次。

譬如簡單的陣形,又譬如旗語、號令。

整個衛所在拼着老命訓練的時候。

吳爭卻在錢翹恭的營裡。

雖然吳爭從第一次見面,就對錢翹恭不太待見。

但沒辦法,誰讓自家田裡沒人會騎兵作戰呢。

大明自土木堡之難後,就已經徹底失去了對河套地區的控制。

戰馬的獲取就成了問題。

各大衛所的騎兵非常少,甚至漸漸消失。

吳爭會騎馬,可不知騎兵,陳勝也不會。

其它人就更不用提了。

可錢翹恭會,不是錢翹恭家學淵源。

錢家是歷來書香門第。

這還得感謝錢肅樂,大順、大西爲禍大明各地時,錢肅樂就有了投筆從戎的打算。

奈何自己年紀大了,況且當時還有着官身,無法從願。

大明被李自成攻破京城之後,錢肅樂找關係將兒子錢翹恭送入了天津衛。

開始爲報國殉難做準備。

做爲朱棣記憶靖難之役的經過之地,天津衛有着別的衛所沒有的騎兵編制,錢翹恭在那學了半年的騎兵作戰,後清軍南下,滿朝投敵,無奈錢翹恭回了江南。

半年時間其實也學不成啥樣。

可對於吳爭眼下而言,那錢翹恭就成了香餑餑。

這個時候,吳爭早就將錢翹恭之前的不恭忘得乾乾淨淨。

之前在始寧街一戰,全殲韃子一千騎兵,韃子留下的戰馬除去受傷的、死去的,尚有八百餘匹。

吳爭知道,自己要強大,就少不了騎兵。

所以沒有向朝廷獻上。

當然,象朱以海、張國維等人精心裡跟明鏡似的。

只是見吳爭不獻,朱以海就不說破。

爲上者不知道沒關係,一旦說破就得追責。

可追得下去嗎?

而張國維等人不說破,一是與吳爭站在一起,二是同樣想到,以後的抗清,少不了吳爭,這股力量越大,他們的話語權越大。

這也是張國維默認樑湖衛所超編的主要原因。

吳爭自然不能任由這批好馬浪費了。

組建一支騎兵,時間不夠,吳爭沒指望短時間內派上用場。

可人無遠見,必有近憂。

藏一個殺手鐗在手裡,總能活得久些。

錢翹恭沒有拒絕吳爭,但他提了個要求。

騎兵營只歸他指揮。

也就是說,騎兵營聽調不聽宣。

接受任務,但不接受越級指揮。

要是換了步兵,吳爭鐵定是翻臉了。

可騎兵真不是他能訓練的,練兵之事,差之毫裡,謬以千里,特別是這種專業兵種。

吳爭只能強忍着心中的創傷,硬着頭皮應了下來。

可心真得在滴血。

他X的,老子拼死拼活搶來的戰馬,平白送給了錢家,自此之後,騎兵營姓錢不姓吳啊。

吳爭想哭。

……。

數天之後,吳爭派出的一路斥候終於找到了還有那支韃子騎兵的蹤影。

準確的說,不是找到的,而是那支韃子騎兵主動暴露的。

二千韃子騎兵繞過錢塘江南下的用意,幾與吳爭分析的不差。

以騎兵速度優勢穿過新昌至金華,後沿東陽江東進。

目的是一來截斷紹興府與隆武朝的南北呼應,二來截斷紹興小朝廷南撤之路,爲來年開春清軍南下滅亡小朝廷做準備。

只是吳爭也有沒猜對的地方。

一是這股騎兵並非要佔據台州,這二千騎兵再強悍,也不敢在敵後攻擊府城。

它們的目的不在佔領台州,而是截斷小朝廷退路,逼迫朱以海投降。

黃得功當初奉方國安之命與杭州清軍聯絡。

事實上諸暨、嵊縣、新昌三縣縣令,早已與杭州清軍眉來眼去。

這也是一千韃子騎兵在嵊縣至新昌後,突然失去蹤跡原因。

新昌縣令降敵,派嚮導引韃子騎兵繞行,往金華方向而去。

可誰也沒曾想到,這世上突然多了吳爭這個異類。

不僅從嘉定殺回了紹興府,還發現了方國安與清軍私通的秘密。

由此有了方國安與朱以海的妥協,態度變得愛昧起來。

清軍已經調兵遣將,準備來年大軍南下。

方國安的態度一愛昧,那就產生了問題。

如果方國安和王之仁真要力抗清軍,那麼清軍原本準備的軍隊數量就不夠了。

清軍現在是三面作戰,兵力捉襟見肘。

所以,派出一路騎兵,繞過錢塘江,深入敵後,串連紹興府各縣願降者,然後截斷小朝廷退路,逼迫朱以海投降。

這計劃本身沒有問題,其實也象韃子所預料的那樣,所經諸暨、嵊縣、新昌等縣紛紛投降。

可其中有一個變數,就是韃子習慣了南人的投降,在嵊縣進行了分兵。

這個變數,直接導致了攻擊上虞縣的這一路被吳爭全殲。

當這消息傳到前往金華這路韃子耳朵裡時,韃子明白計劃已經無法達成。

就算己部順利到達指定位置,截斷小朝廷退路,小朝廷依舊可以從浙西撤離。

而且,失去了上虞縣那支被吳爭全殲的騎兵呼應,那麼己部真成了一支孤軍。

拼殺,韃子根本不怕,可問題是補給從何而來?

攜帶的乾糧,在這十天時間中已經消耗殆盡。

原本計劃在到達指定位置後,由上虞那支騎兵提供補給的。

可現在顯然是不可能了。

唯一的方法,只能用搶,就地取食。

那麼就會暴露。

既然要暴露,那就乾脆一點。

於是韃子不再去金華,而是直接轉向,原路返回,目標上虞縣,欲報一箭之仇。

他們隨手洗劫了新昌縣城。

可憐那個原本以爲已經降了,心思篤定的新昌縣令,照樣沒有逃到被洗劫之災。

鐵心暴露的韃子,此時露出了猙獰的嘴臉。

他們不但洗劫了縣令家中,還順手殺了縣令全家男丁,禍害了縣令的妻妾、女兒,事後還將她們全殺了。

第七百二十六章 朱慈烺究竟要幹啥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 興化戰役(二)第六百六十五章 財政困局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 亂拳差點嚇死老師傅第六百八十九章 兄妹情深?第一百五十九章 城外漢人軍隊臨陣倒戈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 驅虎吞狼?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還敢躲?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 各有打算第七百八十一章 信任自己的同袍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 莫等待第六百二十七章 有密旨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你說你不知,我信!第七百五十一章 其實大明火器是強悍的第二百八十八章 吳老爹是個明白人第一千零十四章 數千水師潰兵第三百八十九章 圖窮匕現嗎第六百八十一章 吳爭的反常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滅口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 舌槍脣箭第一千四百三十章 點到即止第四百三十二章 平崗山突圍戰第九十九章 想得美,做得更美第二百五十四章 糧食大戰第八十五章 老夫沒聽見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 舌槍脣箭第七百十章 第三次和談第一千六百十一章 拔出蘿蔔帶出泥第七章 首戰告捷第四百八十七章 這錢太燙手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 法無禁止皆可爲?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一樁民事案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下馬威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撿了個名士(二)第二百十一章 祭奠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 被權力污染了的親情第三百三十章 主憂臣死第七百十五章 一場不對稱的對決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我的子女只姓吳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 還有人不服第二百七十七章 事出意外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宋徵輿招供第七百零七章 泰興城,落。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爭鬥無處不出第二十六章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第一百八十章 逼宮第一千二百十七章 晉王第三百二十九章 猜忌第一千三百十九章 主動出擊?第七百零八章 蔣全義率軍來歸第六百七十章 該不該建城第四百三十四章 張國維沒死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 吳爭入局第三百二十九章 猜忌第四十八章 密信得手第三十三章 愛死不死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刮目相看第三百九十章 這轉折來得太突然第四百二十二章 生擒李成棟第二十三章 真會來事。第七百十九章 本公年少氣盛,怕捺不住自己性子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誰做初一,誰又是十五第六百五十八章 錢肅樂終於改變第七百八十八章 改良的虎蹲炮第一千六百零五章 君子論跡不論心第二百零八章 兵臨松江城下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都不是好人(一)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勸降遁逃水師第七百三十一章 陳子龍等人來訪第六百零七章 陰謀才露尖尖角第七百十五章 一場不對稱的對決第六百三十七章 這女人……嘖嘖。第九百九十一章 尼堪趁機反擊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躲不起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簡單、不粗暴第四百六十章 作戰方略第六百三十九章 你得死!必須死!第二百三十章 大明江陰兩任典史第六百零四章 需要打破僵局第一千五百九十九章 蔣全義的戰術第五百五十七章 又至淳安鎮第七百七十四章 臉皮夠厚的沈致遠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該發生的,已經發生第七百七十三章 假戲真做?!第九百三十二章 援兵及時趕到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七星島海戰(七)第一百五十一章 神來之筆第六百六十九章 不會有都城第一千二百零六章 血洗王府第八百十二章 計劃永遠不如變化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七星島海戰(一)第五十一章 老夫聊發少年狂第一千五百九十七章 是時候動動了第二百五十章 戰場瞬息萬變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 有備對有備第二十五章 坐而論道(二)第一千零十三章 王一林的拒絕第七百二十五章 那你就去死吧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滅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