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二章 半娘徐老的聖母皇太后

義興朝以錢謙益爲首的十人使團,與濟爾哈朗、譚泰爲首的清軍將領團,僅一個時辰就達成了初步構想,那就是要將“和平”從京城漫延至江北。

不過,因爲濟爾哈朗、譚泰還不足以完全代表清廷,也沒有替福臨、多爾袞做主的權力,所以,義興朝想要讓清軍退回江北,回到戰前狀態的願望,一時還真達不到。

但是,濟爾哈朗“鄭重”承諾,無論清廷如何決策,他個人是無比贊成雙方取得諒解、實現“和平”的。

畢竟是在錦州、松山,與明軍九戰九捷的清廷鄭親王,皇太極死前欽授的輔政大臣,雖說被多爾袞搞丟了輔政之銜,可所謂餓死的駱駝比馬大,濟爾哈朗的承諾還是打消了義興朝很大一部分顧慮的,特別是錢謙益的顧慮。

但也有有識之士,譬如象錢肅樂、王翊這樣的,他們向朱慈烺直諫,認爲停戰可以,和談可以,簽署條約須三思而後行,至少得等與鎮國公吳爭聯絡上,再做定奪。

確實,如今的義興朝兩國公,一個重傷休養,一個半個月沒有聯絡上,如此關乎社稷將來的條約,怎麼也該通個氣不是?

可問題就出在諫言的後半句上。

朱慈烺不傻,反而非常聰明,甚至比朝堂上很多大臣更敏感。

他在初聞濟爾哈朗想要和談時的狂喜之下,慢慢冷靜下來後,也同樣感覺到了反常,所謂事有反常必爲妖,朱慈烺心裡也在嘀咕,狼不吃肉改吃素了?

但錢肅樂、王翊等人的諫言,讓朱慈烺感覺到了另一種危機。

京城不到四天被攻破,京衛傷亡近半,民壯更是傷亡慘重,但不可否認,朱慈烺的態度和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如今“將清軍逼退”,使敵無功而返,守住了都城,這絕對是可以鐫刻於青銅器上的赫赫功勳,能讓朱慈烺在臣民心中的地位大升。

這能與臣子分享嗎?

換個人,或許還行,可再分享給吳爭,那不是助紂爲虐嗎?

強臣壓主,這事遏制還來不及呢,怎能猛火添薪?

朱慈烺確實想要振興明室,但他從小所受的教育,就是注重於權力平衡的帝王之道,已經刻骨銘心。

加上錢謙益及九成以上的文武都極力贊同和談。

於是結果就很容易想到了。

隨着多爾袞諭令撤退的諭令到達,一切和談的障礙已經掃除。

濟爾哈朗先退了一步,答應將清軍撤出應天府,駐囤於北面龍潭周邊,龍潭的歸屬須等談判之後決定。

這樣的“退讓”更讓義興朝覺得濟爾哈朗是富有“誠意”的。

皇帝當日就下旨,以首輔錢謙益爲義興朝談判代表,授以臨機決斷之權,全權負責與清廷停戰和談事宜。

於是,當天晚上,清軍開始組織撤退,但進展很慢,按濟爾哈朗的話說,清軍需要休整,撤退至少需要三天時間。

令人驚詫的是,從濟爾哈朗射書給廖仲平,建議停戰開始,到雙方達成初步諒解,清軍開始撤退,僅僅只用了六個半時辰。

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至少可嘆前無古人吧!

次日天一亮,十數緹騎從東、南城門齊出,一路向鎮江,一路向杭州府。

因爲,這個時候,金山衛猛攻龍潭和吳爭攻下靖江並揮師泰興的消息終於入京城了。

而金山衛拼死拼活地攻龍潭兩日,在王之仁水師一部的炮火支援下,眼看着就要攻下龍潭,結果,從應天府撤出的清軍前鋒,火速回援龍潭。

金山衛不得不停止攻擊,向後退了十五里。

好在,濟爾哈朗還是“守信”的,沒有直接揮師追擊,否則,金山衛危矣。

可笑的是,義興朝君臣在得知清軍真實的撤退原因後,強忍着泛上喉嚨的酸楚,還異口同聲地對皇帝歌功頌德,都道皇帝聖明,化解了義興朝最大的一次危機。

彷彿只有如此,才能彰顯他們之前所做決定的正確性。

同時,應濟爾哈朗的要求,做爲清軍撤出應天府的回報,義興朝須立即勒令吳爭對泰興的進軍,原地駐囤,等待和談完成之後,再作後計。

於是,緹騎四出。

……。

武英殿,在清軍入關之處,攝政王多爾袞率先抵京,以武英殿作爲日常理事之所。

如今,已經成了聖母皇太后(即孝莊文皇后)和小皇帝福臨處理日常政務的便殿。

此時的武英殿,靜得就只剩下呼吸聲了。

洪承疇、范文程等滿漢文武重臣十幾人,跪在地上,大氣都不敢喘一聲。

十一歲的小皇帝,雖說已經登基三年,可終究還是個大半孩子,他的臉色蒼白。

剛剛他已經吵着要返回盛京去了。

被聖母皇太后厲聲訓斥之後,才慢慢安靜了下來。

已經半娘徐老的聖母皇太后布木布泰依舊風采不減當年,逝去的年華並未體現在她的臉上。

不過要說她漂亮,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排在五福晉最後壓車尾,好看的程度可以腦補想象。

可現在她沉着臉,將手中多爾袞急遞而來的奏摺重重地在案上一拍,道:“諸公倒是說說,豫親王薨,諸公都道要爲豫親王報復義興朝,怎麼就演變成現在這般模樣了呢?一萬多明軍已經進攻泰興,攝政王領軍十五萬卻在黃河北岸躊躇不前,鄭親王和徵南大將軍好不容易攻入應天府,卻因明軍威脅到後路,不得不與義興朝停戰言和……諸公,我大清難道無人了嗎?”

“臣等有罪。”十幾個老大不小的男人,就這麼趴伏在了一個三十六歲的女人面前,恭敬得無以復加。

也確實能理解,曾是孝莊文皇后的布木布泰爲皇太極和大清朝,立下了卓著的功勞。

不說別的,就說兩件事,一是如果沒有她牽制多爾袞,福臨還真坐不穩皇位。二是若沒有她,洪承疇或許還未必會降清。若不是布木布泰親至關押洪承疇的帳篷,服侍了洪承疇數夜,感動了洪承疇,洪承疇還真說不定象崇禎震悼褒恤、感動華夷那樣,殺身報國了呢。

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 我來攪局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需要理由嗎第八百五十五章 竟要入股江南商會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犧牲第二百七十八章 誤會引起的騷亂第六百十八章 他的血,流光了。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周大虎的選擇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 能奈我何第六百八十九章 兄妹情深?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 猴子派來的嗎第一千零十八章 找裡面官大的說去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 各懷鬼胎第六百八十章 不能讓將士流了血再流淚!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沛縣之戰(三)第八百五十五章 竟要入股江南商會第四百零六章 岳父大人第二百零六章 這老頭還真有點童趣第四百三十一章 瓜瀝攻防戰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算有遺策第七百六十六章 吳爭練兵(五)第一百九十九章 君子之約?第一百九十二章 讓人意外的莫執念第一百零一章 好苗子第九百六十二章 閣下是官吧?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這樣的人只會陣亡,不會降敵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事大了第二百九十九章 忠奴第三百八十七章 殺嗎第一千六百零一章 殺雞儆猴第五百九十七章 她是在考驗我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得先捅死你第三百三十二章 錢多也發愁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 邁密的痛苦第一千一百十六章 最瞭解自己的真是敵人?第四百六十章 作戰方略第一千三百七十章 誰是好人?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 一舉三得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爭鬥無處不出第八百二十五章 別讓父老鄉親瞧不起咱們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猶豫第四百十八章 帝王無情義第八十章 這個女人,不容易第三百零二章 從海上突圍第三百三十七章 一石三鳥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 咄咄怪事第二百九十六章 真是她所爲?第一千六百零六章 加不加賦第一千四百七十章 文人的嘴第一百八十章 逼宮第二百八十七章 君臣解開心結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 一丘之貉第八百六十六章 十艘新式戰艦第六十二章 不丟人第一千二百零八章 勸捐第六百七十六章 沈致遠要降清第六百章 局已經佈下第六百五十九章 你的媳婦,自己看着辦!第六百二十七章 有密旨第九百五十九章 難成氣候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決策發生改變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古怪的長隨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鍘刀、糖果第七百四十二章 工商皆本第一千零五章 併購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北伐軍的聲威第六百四十章 本公眼中,漢人命貴第四百二十一章 誘敵深入第六百八十三章 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錢肅樂要請辭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 南北三個戰場(一)第三百八十八章 清君側,誅奸倿!第四百十三章 擊沉它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 各懷鬼胎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 奏對第七十八章 有魂的軍隊,不死!不滅!第六百九十九章 最簡單的道理,往往最難做到第六百五十四章 北伐軍萬歲第九百十九章 大戰一觸即發第二百六十七章 空手套白狼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小人物辦大事第九十七章 求仁得仁,何怨?第一千四百三十七章 能贏第一千四百九十章 真實和齷齪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 落葉歸根,何處不能安息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 南北三個戰場(一)第三百十四章 疏財的朱以海第七百三十章 來自商人的強烈抗議第一千六百零八章 再編新軍第七百七十三章 假戲真做?!第八百七十章 她敢不應嗎?第九百六十章 微服私訪第二百四十六章 真英雄也!第一千六百十八章 落子無悔第九百七十二章 美夢,絢麗而短暫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打蛇打七寸第一千三百八十章 飛雲橋之戰(二)第四百五十八章 鷹、鴿兩派第一千五百九十四章 不講道理的吳老爹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守土保境,唯死而已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 各有各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