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似曾相識之感

博洛聽了,趕緊躬向道:“屬下失言了。”

多鐸這才緩和了語調,“福州港之戰,據潰兵描述,彈中雨下,火炮轟擊次數數不勝數,黃斌卿又怎麼捨得下這麼大的本錢,這不符合常理。再有,黃斌卿立下如此大功,不說其它,單就救駕之功,就當被隆武冊封國公之位,可這幾日攻防下來,他卻從未露面。城中也未樹起他的旗號。咄咄怪事啊?”

這話真沒錯,這個時代的戰爭,旗號很重要。

譬如說,城中如果是黃斌卿主帥,那麼城頭所豎的旗幟,一定是“黃”字帥旗。

可現在,城頭豎的是“鄭”字旗和“張”字旗。

這說明,主帥肯定不是黃斌卿。

那麼就更奇怪了,如果確是黃斌卿率舟山水師救了隆武的駕,那麼理所應當,黃斌卿應當爲主帥,至少是一門主將才對。

這顯然不符合常理。

說來也巧,此時有斥候前來稟報。

“稟王爺,浙東傳來急訊,半月前慶泰朝水師在杭州灣擊敗隆武舟山水師,舟山水師已盡入慶泰朝之手。”

博洛聞聽愕然。

多鐸“噌”地起身,用力一擊案板道:“原來如此。怪不得本王聽聞港口炮戰,有種似曾相識之感,原來是這小子在其中搗鬼。”

博洛此時也醒悟過來,“王爺這麼一說,屬下也想起攻打杭州城時,吳爭指揮的火炮了,這種火炮轟擊的情形,果然如出一轍。”

“住嘴!”多鐸厲喝道,杭州城一戰,他敗得太過屈辱,這是他心中的一絲痛,不想被提及。

博洛聞聲閉嘴,不敢忤逆。

多鐸大喝道:“來人,速派人傳信攝政王,慶泰朝背信毀約,遣水師助隆武攻擊我軍,致使福州城易手,數萬將士傷亡……本王懇請攝政王殿下調兵征討應天府。”

說到此處,多鐸轉身對博洛下令道:“命方國安立即率部攻平崗山、瀝海兩地,不得有誤。”

博洛這裡不得不開口了,“王爺,如今我軍兵力不足,福建、廣東未定,不宜重開戰端啊。”

多鐸暴怒,一腳踹向案板,可惜,他的一隻腳被齊踝炸斷,如今是安得義肢,哪有原配腳靈活?

好的那隻腳踹出,這隻假腳就承受不住了,身子一歪,整個人轟然倒下。

博洛趕緊衝上前攙扶。

多鐸羞憤交加,厲聲大喝道:“吳爭,本王發誓,必殺你!”

……。

收復紹興之心,吳爭一直都有。

前世今生,都是紹興籍人,眼看着紹興淪陷敵手,這是一種煎熬。

況且父親還滯留平崗山,吳爭更是心中不安。

數月過去,已近年關。

吳爭很想一家團聚,可這,需要一個契機。

以應對朝野的口誅筆伐。

人啊,就是喜歡安逸,那些回到南京的文人們,又開始了他們吟詩填詞、紙醉金迷的生活。

吳爭是真不明白,說好的北伐呢,說好的光復呢?

敢情整個慶泰朝就自己一人想要北伐不成?

吳爭絕對有理由相信,如果自己在杭州對紹興動兵,應天府必定有文臣聚集起來彈劾自己擅動刀兵,引發戰爭。

吳爭知道,這個時候,自己還需要依仗着這些人去治理各地,哪怕整個朝堂的人全換個遍,新任官員,無非也是這個德性,這是這個時代的通病,根深蒂固,沒法治。

吳爭只有在杭州打造出一片新的景象,才能去吸引他們,慢慢潛移默化他們、改變他們。

可這需要時間,吳爭等不及了。

戰爭來得非常突然,就象是老天知道了吳爭的心思,清軍率先發動了進攻,這給了吳爭出兵收復紹興的契機。

可是,讓吳爭發愁的是,清軍的驟然發動,竟然是三面同時進攻。

清廷以濟爾哈朗爲帥,譚泰、何洛會輔之,以江北集結的三萬八旗軍,八萬明軍降軍,沿靖江、泰興、儀真、江浦四地全線發起進攻,整條長江水域上,處處是戰場。

王之仁派人向吳爭緊急求援,希望吳爭調水師第三營(原舟山水師)增援,朝廷同時詔令吳爭調有力之一部北上增援。

可吳爭能調嗎?

在接到軍情的同時,瀝海陳勝傳來急訊,紹興府清軍向瀝海和平崗山異動,雙方已經發生小規模戰鬥。

南北受敵,吳爭有些手足無措施了。

新兵還在訓練,而這支新軍,吳爭從招募時就沒打算將他們作爲步兵投入戰場,他是在等待衛匡國的火槍。

而除去這支新軍,吳爭麾下三萬多軍隊,分散在杭州、嘉興、松江三地。

此時,馬士英向吳爭諫言,不管應天府,那裡有着王之仁的兩支水師和錢家兄弟的禁衛軍,真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可以抽調建陽衛夏完淳部增援,也比從杭州調兵速度快。

馬士英向吳爭指出,瀝海、平崗山或許纔是清軍進攻的重點,因爲清廷非常清楚,慶泰朝以南京爲都城,必定是嚴防死守,倉促發動戰爭,僅以十一萬大軍想迅速突破興國公兩支水師的攔截,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吳爭深以爲然,當然,馬士英的話,正好破例了吳爭的意願。

於是令麾下將領制訂渡江收復紹興府的戰術部署,然後親自提筆,寫了兩封信,一封送至王之仁,一封送去建陽交給夏完淳。

同時,吳爭咬牙調出水師第三營,令其立即北上,歸入王之仁轄下,僅留下運載軍隊的船隻,以供渡錢塘江之用。

戰爭已至,杭州府瞬間忙亂起來。

外商紛紛離開杭州港出海躲避戰亂,百姓開始向北面嘉興、蘇州府逃難。

在莫執念的建議下,吳爭立即下令封閉城門,除外商之外,百姓不得離開杭州府。

這道命令,讓杭州城頓時安靜下來,沒有了逃出去的希望,百姓們反而平靜了。

人心嘛,都是這樣,沒有希望,就沒有綺念。

而莫執念建議封城的意圖,卻是怕細作搗亂、破壞,正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

好在杭州府在之前,被吳爭的“肅反運動”清理得差不多了,戶籍的更新和曾經降過清的人員清理,極大地遏制了細作進入杭州城的可能性。

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 箇中好手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偶然還是必然第七百七十二章 不安份的沈致遠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 叔王也有野心第十章 勝利,就是最好的尊嚴第九十八章 以正合,以奇勝第七百五十八章 練兵賭約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烽煙四起(一)第一百三十五章 主弱臣強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反目成仇?第三百四十五章 就憑他們?第六百十七章 機會來了第五百八十六章 北伐軍第一百四十二章 江南莫家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契機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 人爲財死?第三百零二章 從海上突圍第一千六百零八章 再編新軍第一千五百章 中興之君?第四百零九章 決定出兵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 茶山海戰(二)第八百七十八章 情勢急轉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舐犢情深第一千七百零七章 歪打正着第一百七十七章 視父子如天敵的吳老爹第二十四章 坐而論道(一)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萬事皆有因第九百三十一章 小的十九了第一百二十三章 人才難得第二百四十七章 吳莊爭奪戰第九百八十三章 兩難第七百五十五章 可扶則扶,不可扶則廢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 封鎖第八百十八章 案情原委(二)第四百零九章 決定出兵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老馬識途第六章 只有陳勝,沒有吳廣第一千三百十章 一門忠烈第三百三十八章 錢莊、匯兌第四百五十一章 伏擊柯永盛第一千六百五十三章 無巧不成書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 舌槍脣箭第八百零五章 治下有方?第五百十一章 火槍陣難敵騎兵衝鋒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 錢謙益居然沒死第二百五十三章 撤往平崗山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 劉放的豐功偉績第四百四十七章 防人之心不可無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居然是我錯了第六百四十七章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 失職的“漢奸”第一百五十章 火炮專家第九百零六章 盡殺之,可惜了第一百四十九章 遭受清軍炮擊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找補銀子?第七百二十三章 勝之、迫之、壓服之第一千六百二十八章 破局第六百九十四章 疼得令人發抖、羞得沒臉見人第五百九十八章 山風欲來風滿樓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瞧這一頭的白髮第九百七十八章 你算個屁?第一千五百五十章 不講對錯,只有利弊第一千五百十四章 適逢其會第三百四十三章 真理只存在於大炮的射程之內第一百四十章 方國安不聲不響撤退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 多爾袞成竹在胸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誰做初一,誰又是十五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戰略轉變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何樂而不爲第一千六百十章 籌銀第一千四百零四章 時無英雄,徒令豎子成名第七百九十九章 是法治還是人治第七百十三章 吳爭想換回沈致遠、錢翹恭二人第一千六百八十四章 收復海州(五)第一百八十六章 與興國公談判第四百十一章 黃斌卿來犯第一百六十四章 受封伯爵第四百八十九章 罷免吳爭第六百七十三章 你的腔調倒越來越象他了第一百四十一章 籌餉第九百十二章 道不同,不相爲謀第九百三十章 負心多是讀書人第九百七十章 我叫吳爭第一百零一章 好苗子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真小人!第四百六十章 作戰方略第六百五十四章 北伐軍萬歲第二百十九章 人都喜歡笨人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結個善緣第一千五百八十一章 事有反常第二百零四章 松江提督吳勝兆有意反正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韃子如獸第五百四十八章 我信。可天下人未必信。第九百十九章 大戰一觸即發第一千六百十五章 張良計和過牆梯第三百二十七章 勸進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迫降第五百四十五章 堅拒吳王爵第二百三十五章 紹興府難得地形成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