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十九章 吳爭欲救奸倿

原本吳爭是打算直接沿海岸線北上,從長江入海口至應天府的。

可在錢塘江口,得到了厲如海的稟報。

得知錢肅樂等人安然無恙,確實大喜。

而錢瑾萱藏身隊列之中的消息,直將吳爭驚出了一身冷汗。

開玩笑,雖說到今日吳爭都沒見過這女子長啥樣,可她名份上卻是自己的妻子。

這要是落入清軍手中……吳爭一時連帶着把錢肅樂都恨上了。

這犟牛脾氣的老頭,怎麼就這麼不懂事呢?

好在有驚無險,讓吳爭鬆了口氣。

可看到馬士英這部分,吳爭愕然了。

從他的記憶中,馬士英就是個奸臣,說他禍國殃民已經是輕了。

按脾氣,這種人就該死了喂狗的。

可吳爭看着厲如海字裡行間的意思,顯然有着爲馬士英求情的味道。

加上三界阻擊戰,馬士英確實功不可沒。

如果沒有他,至少厲如海肯定是殉職,回不來了。

從這一點,吳爭能體諒厲如海的心情,有恩報恩,大丈夫處世,不就應該如此嗎?

管他是奸臣還是忠臣,既然有恩,就得報還。

以他是惡人爲藉口,恩將仇報,這不是大丈夫所爲。

也正是這性格,吳爭捏着信,靠上了朱媺娖的船。

將信遞給朱媺娖,吳爭道:“老天保佑,錢大人一行安然渡江了。”

朱媺娖看着信紙,臉上陰晴不定。

她看完之後,第一句是:“該申飭錢大人,怎能如何輕率,將靖海候的準夫人置之危境!”

令吳爭爲之一愕。

二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沉默良久。

吳爭終於切入來意,“殿下以爲馬士英當如何處置?”

朱媺娖隨意地將信紙遞還給吳爭道:“此事自然由靖海候與朝廷諸公商議之後,本宮再作決定。”

吳爭心裡一嘆,這女子對權謀之道,越來越嫺熟了,這一手太極拳打得,已是爐火純青的境界了。

沒奈何,吳爭只能道:“以馬士英的口碑和他的罪過,已經足夠取死之道,至少我朝諸公也不可能容忍他在朝堂之中,朝夕相對。可按厲如海的意思,馬士英此次確實有大功於我朝,若非他救援及時,厲如海及所部必將盡數殉國。此功,不可沒!”

朱媺娖眼神閃爍,看着吳爭道:“聽靖海候的意思,是想讓本宮代爲說項,以留他在朝堂之上?你可曾想過,馬士英可是弘光朝的大學士、首輔,就算本宮同意收留他,又該如何安置他?若官位高了,朝中諸公如何心服,若官位低了,豈不畫虎不成反類犬嗎?”

吳爭沉默起來,朱媺娖的話切中了事情的本質。

說到底,這就是官員們同仇敵愷的主要原因。

也是魯監國時,驅逐馬士英的主要原因吧。

他曾經的官位太高,高到無法安置,至於他做過的惡事,反倒是其次了。

再怎麼着,就象王之仁也投過清,朝廷中很多官員都投過清,可現在不一樣好生待在朝堂,大嘆“世風不古”嗎?

而馬士英一朝首輔,終究沒有投清,想這兩年來,他能聚集起這數千人馬,爲得恐怕也不是想投清吧?

正是因爲這一點,吳爭才決定助厲如海一臂之力,全了他報恩的願望,來找的朱媺娖。

吳爭想了想,對朱媺娖道:“殿下所說有理,要不臣有一法,朝廷論功授他一個爵位,然後將他的官爵授於臣的三府之地,如此,既顯得朝廷賞罰分明,也不至於讓他留在朝堂礙諸公之眼。”

朱媺娖反而一愣,思忖了一會道:“你就不怕他反客爲主?”

吳爭心中一動,繼而笑道:“如果他真有這本事,也是他應得的,臣沒什麼可擔心的。”

朱媺娖的問題很尖銳,馬士英之前是弘光朝首輔,手下門徒衆多,真要是朝廷給了他名頭,那在那三府之地藉機收攬門徒壯大起來,吳爭就有養虎爲患、反噬自身的可能。

朱媺娖見吳爭已經明白自己的意思,卻依舊堅持己見,就不再勸了,“既然靖海候有意收留此人,本宮也不反對,等與朝廷諸公會合之後,本宮會爲此事說項。”

“謝殿下。”

……。

如今的杭州城,早已不是清軍佔領時杭州城。

這說的不是吳爭在杭州施行了什麼惠民政策,事實上吳爭啥也沒幹,也沒有時間幹。

光復杭州沒多久,吳爭就踏上了北伐之路。

雖然吳爭心底確實想做些什麼,但沒時間。

況且在吳爭看來,現在做些什麼,對於光復大業起不到什麼決定性的作用。

大明的失敗不是黨爭,也不是外患,而是從根子上的腐朽。

這是吳爭得出的結論,明人不缺與敵死戰的勇氣,也不乏錚錚鐵骨的文臣武將。

每個朝代將傾,都難免有投降的敗類,將明亡的原因全歸綹到這些敗類身上,也太看得起他們了。

吳爭做出根子上腐朽的證據,也不是所親身經歷的內耗,這在任何朝代都有,現在也不比其它時代更嚴重。

吳爭所看到的是制度,無論是制訂制度的人,還是執行制度的人,他們爲着一己私利去欺上不瞞下。

譬如說莫執念說的商稅,其實那些士大夫們真不知道商稅豐厚,農稅纔是與民爭利的道理?

不,絕對不是,如果吳爭真這麼認爲,那絕對是小看了古人的智慧。

不用說明朝,往前千年,古人對政治和權利、戰爭的理解,就已經不下於吳爭。

後人不過是整理、拾掇前人的牙慧,當然,也有進行增補和改進。

所以,明代士大夫們心裡很清楚商稅對於朝廷和國家的意義。

可他們就是堅決反對,不僅將提議加賦的官員們冠以亂臣賊子,甚至利用黨爭,殺之而後快。

而且,就連崇禎爲了遼東戰事,臨時加徵“三稅”都只施行了一年就廢止了。

不僅廢止“三稅”,還變本加厲,同時免除江南當時所謂受災的兩省地區一至三年的農稅。

好嘛,真要免稅,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那就算大明因此而亡,在算如願以償了。

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 不識趣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 逼宮?第一千一百十七章 想多了吧?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見證第七百六十九章 吳爭練兵(八)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 權力更迭的痛苦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擴大戰果第四百七十六章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第五百五十八章 大明是明人的大明第三百十三章 海邊小城第七百七十二章 不安份的沈致遠第五十五章 公子,萬萬不可啊。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 逼宮?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 茶山海戰(二)第七百五十六章 目標是重塑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李顒舌戰雙儒(二)第三十四章 巧言令色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 衡陽鎮狙擊戰(二)第七百五十章 兩部兵書第三百九十五章 這是我的意思第四百七十三章 荒誕而令人唏噓第二百八十二章 吳爭遇刺第九百七十章 我叫吳爭第一千六百七十九章 情種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朱慈煃得逞第七十七章 不約而同的統一第一千五百二十章 敵佔之地的人心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柳如是是契機第一千十一章 那是朱家家務事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 初露端倪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 堅固的堡壘第二百五十四章 糧食大戰第九百三十四章 覆滅之路第八百八十六章 收編九江義軍第九百二十章 預判出現了偏差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漢明銀行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妥協,是爲走得更遠第二百五十五章 莫家有奇女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 吳爭入局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 母子反目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意料之外第五百十章 反擊!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 再戰海州第一千五百十一章 用人得疑,疑人得用第八百零二章 長林暗衛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一場姍姍來遲的大海戰第四百三十五章 王得仁降明第四百零八章 當救!第六百二十九章 正經事?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 不可阻擋的演變第二百七十一章 吳老爹吐露秘密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殺雞儆猴的戲碼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 逆行第六百九十八章 南蠻子,好大的口氣第七百二十章 不服!第一千五百零五章 晉爵令第二百六十三章 停戰談判開啓第七百三十章 來自商人的強烈抗議第八百十五章 鄭有德被擒第三百七十章 是你自己下來,還是讓我拽你下來?第一千五百零八章 選將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 三蹶名王第一千一百十八章 誰更小人?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 我要贏第五百五十五章 磨難之人多陰詭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 鄭森來援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 咄咄怪事第九百三十二章 援兵及時趕到第七百零三章 福臨要建火槍新軍第二章 與韃子爭,其樂無窮第六百十六章 雜碎也能成爲勇士第八百三十章 吳爭及時趕到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新娘回門第一百八十三章 又是一出父教子,可憐的錢翹恭第五十章 有難同當第二百九十三章 多鐸另有打算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種瓜得瓜第九百六十二章 閣下是官吧?第四百十八章 帝王無情義第一百四十章 方國安不聲不響撤退第八百八十九章 步步緊逼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老謀深算第五百二十二章 老實人的瘋狂第五百零二章 馬士英遭遇暗殺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艱難的選擇第三百十八章 被所有人唾棄的馬士英第三百三十一章 人心易變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 初露端倪第一千六百零八章 再編新軍第八百七十八章 情勢急轉第八百七十章 她敢不應嗎?第六百七十五章 濟爾哈朗的煩惱第五百四十五章 堅拒吳王爵第七百四十五章 度量衡第六百四十六章 帝王心術第七百三十六章 空手套白狼啊第三百八十章 你也要附賊嗎?第一千六百八十四章 收復海州(五)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柳如是是契機第一千三百十七章 舉世伐清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