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風雲變幻

無獨有偶,北方太子案剛落下帷幕。

南方也出現了一個太子朱慈烺。

內監李繼周認出是真太子,先後報於馬士英、弘光帝。

朱由崧派張、王兩個從北京來的內監辨認。

不想,這兩廝一見朱慈烺就跪下來,抱着朱慈烺的腳痛哭,還解下自己身上的衣服奉上。

朱由崧聞報,頓時大怒道,真假還沒有定論,你們倒開始獻媚了,就算是真,讓不讓位還得我說了算,這二閹也太放肆了。

於是下旨處死張、王二人,並以毒酒賜死李繼周。

之後,朱由崧再召勳臣朱國弼、閣臣馬士英、詞臣劉正宗等,還有府部九卿科道諸臣在武英殿辨驗太子真僞。

可辯論之後,羣臣一致認爲這不是太子,而是前駙馬都尉王內侄孫王之明,曾侍衛東宮,家破南奔,鴻臚寺少卿高夢箕家丁穆虎教之詐稱太子。

朱由崧遂下旨收監,之後,以王之明冒認皇室之罪名將其處死。

也因此事,江北四鎮的劉良佐和寧南伯左良玉都上書抗爭,左良玉甚至還以“清君側,迎太子”爲名對南京發動內戰。

左良玉聲稱,連李賊逆亂,尚錫王封,不忍遽加刑害,何至一家反視爲仇?

弘光朝的內訌,也是導致坐擁百萬大軍的弘光朝,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就瓦解的主要原因之一。

南北太子一案迷霧重重,北方清廷或許是以真作假,來斷了明朝舊臣的念想。

而南方朝廷或許以假作真,因爲南明朝廷對擁立朱由崧本身就有分岐,反對者正好利用此事,對朱由崧的權威發起挑戰。

可這些,對於一個落魄逃難在外的長平公主朱媺娖,就是一種極大的傷害。

太子不管真假,下場尚且如此,何況她一個公主?

所以,這時鄭叔反應過來自己的話揭開了公主的傷心處,才跪下請罪。

好在朱媺娖的情緒並沒有太大的波動。

她揮揮手道:“無妨,這便是我的命。本宮哪都不去,待清軍到來,便白緞一束,追隨先皇去吧。”

鄭叔聞言惻然,可不敢再勸,輕輕移至邊上,垂手而立。

可朱媺娖此時卻突然開口道:“鄭叔隨我出府走走吧。”

鄭叔一驚,勸道:“府外複雜,況且如今驚聞賊軍來犯,更是混亂,望公主三思。”

朱媺娖卻堅持道:“本宮就想去安撫一下紹興府的百姓。”

鄭叔見朱媺娖意已決,只能去招呼那些留下的王府侍衛伴駕。

朱媺娖只是一時興致使然,王府的生活就象被圈禁的小鳥。

說實話,對朱媺娖而言還不如南下逃難的日子,雖然擔憂,但……自在。

就更不能與吳莊的那些日子相比了,雖說在吳莊有些拘緊,但……快活。

可當朱媺娖跨出王府大門的那一刻,她驚呆了。

門外,至少有十多名官員靜靜地站在那。

還有一、二百眼神堅定的士兵。

朱媺娖顫聲問道:“諸位……這是……?”

一名官員上前行禮道:“公主殿下不必驚慌,臣等奉張尚書、錢大人之命在此,只爲守護殿下。”

朱媺娖的眼睛一紅,“你們……你們爲何不隨魯王而去?”

“公主殿下都能以身殉國,臣等豈能棄公主殿下不顧?臣等願意與殿下共存亡!”

“我等願與殿下共存亡。”數百人的齊聲呼喝,讓朱媺娖兩行清淚劃落。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

……。

從富陽到紹興,區區一百多里路。

哪怕是步兵行軍,一天時間也就足夠了。

可方國安走不動了。

不是路變難走了,而他遇到了一個大問題。

軍心散了。

這也難怪,從軍之人,就算目不識丁,不知道家國天下,可總會有了榮譽感、羞恥感吧?

這些天聽說杭州、嘉興光復,將士一樣與有榮焉。

都紛紛議論着打過江去,光復失地。

可一轉眼,方國安投了清。

自己反過頭來,要與昨日的君上作戰,那可是謀反啊!

這個驟然的反差,讓無數將士難以接受。

於是,竊竊私語、議論紛紛。

如同瘟疫一般,瞬間在軍中擴散。

從開始幾人,慢慢地就是幾十人、幾百人,乃至整建制地離開行軍隊伍。

方國安沒有帶整支大軍,也做不到。

沿江部署的三萬多江防軍,不是說調就調的。

加上紹興府的兵力不過一千多人,方國安自認沒必要調動整支部隊去。

他率領的是他的親衛軍和中軍一部,共計八千多人。

這個數字,對於紹興府已經是不可承受之重,在方國安看來,那就是三隻手指掉田螺,手到擒來的事。

可當聽到逃兵潮洶涌之事,方國安心驚了。

他悍然下令,凡逃兵者,一律斬殺。

殺了十幾人之後,逃兵潮被遏制了,大軍繼續前進。

可沒走多遠,逃兵現象依舊重現,反而益發多了。

殺人,已經起不到作用。

至紹興府約五、六十里地的千丈金崗附近時,方國安麾下僅剩不足五千人,逃兵人數已過四成之數。

這樣的部隊還怎麼打仗?

無奈之下,方國安只能下令停止前進,向富陽重調軍隊前來,並派人向多鐸請援。

……。

吳爭率領從降軍中遴選出來的三千多騎兵直撲富陽。

餘部交給池二憨、宋安統率,隨後趕來。

僅用了大半天的功夫,吳爭和他的騎兵已經抵達富陽,就是那個多鐸與方國安商談、交易的區域。

這時,江邊已經見不到一個韃子士兵。

多鐸所部已經不在,憑空消失了。

吳爭原本是想咬住韃子的尾巴,牽制他們向紹興府進軍的。

可現在,就如同一隻用力打出的拳頭,擊中了空氣。

吳爭心中的鬱悶需要渲瀉,於是下令對江岸方國安叛軍發起突擊。

可世事就是這麼荒謬。

沒等吳爭所部越過江邊,對岸的叛軍聞風而降了。

無數的士兵,一個個單膝跪地,將兵器擲於腳邊,低頭請降。

望着這黑壓壓的人羣,這種感覺太過詭異。

一萬多人啊,向三千多騎兵請降,這種場面,讓吳爭真是無言以對。

第七百零八章 蔣全義率軍來歸第五百十四章 局勢詭異第三百零一章 沒完沒了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瘮人第二百六十四章 洪承疇吃癟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 微服私訪(二)第五百二十三章 攻江都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守土保境,唯死而已第一千五百零五章 晉爵令第七百十一章 令人討厭的錢謙益第五百二十一章 廖仲平確實是個老實人第六百九十章 多爾袞開始渡河第一千六百零七章 爲決戰做準備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陳永華的糾結第四百七十七章 肯定是被打得鼻青臉腫的那個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誰入了誰的坑?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宋徵輿招供第八百四十六章 錢翹恭的騎槍兵第三百五十章 祭奠第九百四十四章 再戰金川門第一百九十三章 低賦稅纔是導致明亡的主因?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 海州之戰(三)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 錯覺、美夢第三百三十六章 本候不是伯樂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 撞,也得撞沉它第一千三百十四章 吳、晉聯姻?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不識時務的施琅第七百章 沈致遠破釜沉舟?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 再戰海州第三百十五章 人在其位,身不由己第六十章 話絕、意絕,便是不可挽回。第八百零九章 蛇鼠一窩第七百八十六章 一百步第五百八十五章 牢騷第七百七十六章 爾虞我詐第四百六十五章 血戰鎮江城(一)第六百五十一章 將錯就錯第七百九十九章 是法治還是人治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意料之外第四百四十四章 金聲桓獅子大開口第四百七十四章 劫富濟貧之說第二百五十二章 應天府光復第八十章 這個女人,不容易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 將在外君命不受?第一千五百三十九章 名君之相?第一千六百五十章 人心最複雜第八百三十四章 反清者榮,降清者恥,賣國者必誅!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宋徵輿招供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 服從,是一種態度第一千五百十九章 散了吧第五十九章 將本宮身份詔告天下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烽煙四起(二)第二百八十三章 沈致遠受傷,吳爭暴怒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錢肅樂幸運逃脫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 老薑真辣?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雙方有意識地相互試探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各懷鬼胎第八百零五章 治下有方?第七百六十六章 吳爭練兵(五)第四章 小來思報國的思第九百六十六章 仇須報,債得還!第七百九十八章 殺一人而救百人?第一千六百零二章 沈致遠奪權第九百七十章 我叫吳爭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 各有打算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 叔王也有野心第九百六十四章 官商勾結第四百七十九章 打殘活秦檜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統戰,其實也是武器第八十八章 讓人窩火的錢翹恭第一百六十六章 紹興告急第七百三十一章 陳子龍等人來訪第一千四百三十章 點到即止第八百三十五章 忠誠不容褻瀆第七百十七章 漢人的血性第七百十八章 那就讓人家聽聲響唄第六百七十二章 大戰將啓第八百三十一章 活秦檜被生擒第七百七十二章 不安份的沈致遠第九百五十七章 滾!第二百八十二章 吳爭遇刺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沛縣之戰(四)第二百九十一章 脫困之策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誰做初一,誰又是十五第八百七十九章 如同送走一個瘟神第四百九十四章 以戰爭威脅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見縫插針的本事第六百八十一章 吳爭的反常第一千二百十六章 流水真無情麼?第一百零一章 好苗子第九百八十八章 閹豎第六百零六章 陛下聖明第二百八十七章 君臣解開心結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誰做初一,誰又是十五第八百十三章 潛入縣衙第六百五十六章 我們得有過苦日子的覺悟第七百二十七章 原來如此第二百七十五章 朱媺娖要北遷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 衡陽鎮狙擊戰(二)第九百七十四章 絕不放過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