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人走茶涼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十幾個文武在那爭吵不休,這讓坐在主位上,身着孝服的多爾博直髮愁。

雖然年少,但已經見識太多世故的多爾博,此時他的雙眼只盯着剛林、祁充格二人。

因爲這二人,相當於阿瑪爲他指定的“顧命大臣”了。

當然,“顧命大臣”還有一人,自然是遠在鹽城方向的沈致遠了,那也是多爾博的親姐夫。

可如今沈致遠遠在近千里外,恐怕想依靠在難。

多爾博只能寄希望於剛林、祁充格二人,因爲這二人,還是他的“授業恩師”。

說來也怪,滿人是真瞧不起漢人,可偏偏上位者都崇尚給自己或者子孫找個漢文人當先生,可惜多爾袞“天不假年”,也因爲多爾博實在年齡太小,否則,估計也會替多爾博找個漢人老師。

然而,就因爲這,多爾袞似乎是失算了。

有道是忠誠不容褻瀆。

人心這東西,要麼一如既往地保持忠誠,可一旦有了異心,就算被壓制,一樣會慢慢長草。

多爾袞確實待下不薄,這也是剛林、祁充格始終忠誠於多爾袞的原因之一。

可問題是多爾袞死了,接任者多爾博卻不滿十歲,朝堂之上已經有了個六歲登基的福臨,實在沒必要再搞個娃娃主子了。

況且家人都是京城,思來想去,剛林、祁充格終究決定,與朝廷暗中保持溝通,爲將來不時之需留下一條後路。

清廷確確實實不想打了,政治永遠是服務於利益,這一點從古至今都沒變過。

先不說“三順王”加上吳三桂帶走了幾乎是清廷一半的軍力,就說多爾袞此次,又帶走了剩下一半中的一半,海州被佔、徐州失守、北伐軍援軍北上、義興朝宣佈國戰並六、七萬大軍渡江威脅鳳陽府等等,這些着實令清廷手忙腳亂。

當然問題不在這,真正迫使清廷無意決戰的,偏偏是北方那些商人,尤其是晉商。

雖說這些商人都是“下等人”,可清廷此時財政一樣侷促,須得仰仗這些“下等人”,就象多爾袞下令封鎖大運河,就引發了北方商人的鬧事請願。

這些商人雖然地位“卑微”,可在朝堂中卻有着他們無數的代言人,這世道中,人可以背叛大明,也可以背叛滿清,可絕對不會背叛利益、背叛銀子不是?

其實清廷入主順天府之後,基本繼承了大明的那一套,特別是體制,甚至連官制都開始向大明的官制改變,譬如各部及以下衙門,再譬如軍制,那些拗口的軍職名稱,也漸漸向大明軍職過渡,象總兵、守備等等,從這一點上來看,清廷不象是大明的終結者,倒象是大明的繼承者了。

而大明朝最“骯髒”的貪腐、官商勾結,也被完美地繼承下來。

國庫空虛之際,連布木布泰都不得不將自己的首飾、私房錢捐出來,可她心裡很清楚,她的體己錢只要出宮,至少有一半是落入了那些“正義凜然”的大臣口袋裡。

能改嗎?

不能!

要是能改,崇禎就不用上吊了,還輪得到這些沒進化完全的韃子入主順天府?

而多爾袞的缺位,讓朝堂中的重臣迅速擰成了一股繩,都說擋人財路,無疑殺人父母,無論漢臣、滿臣,可以容忍多爾袞跋扈,也能容忍多爾袞讓福臨叫“皇父”,甚至能容忍多爾袞將鋼刀架在他們脖子上,可絕對不能容忍多爾袞擋他們財路。

你說打就打嘛,封鎖運河哪成,這不要命嗎?

幾乎是上下一致地決定停戰。

而多爾袞顯然是個障礙,所以,必須清除。

這就應了後世一句話,“嘴上不願意,身體很誠實”。

既然決定停戰,那就得停個徹底,也就是說,吳爭錯了,吳爭陷入了一個思維盲區,事實上,只要吳爭堅持幾日,或者恐嚇恐嚇,蘇克薩哈、索尼多少還是會讓步的,因爲他們承受的來自是清廷的壓力,絕對不輕。當然,徐州是不可能讓的,因爲這關係到兗州,這個清廷京畿的第一道屏障。

剛林、祁充格心裡自然非常清楚,所以,他們一直沉默,讓武將們出頭與那些漢文人們鬥嘴。

從這點上看,剛林、祁充格雖稱大學士,但已經將自己劃出了文臣之列。

見多爾博目光投來,剛林、祁充格相視一眼,再點點頭,是時候了。

“諸位,王爺生前確實留下諭令力保沛縣,爲日後收復徐州城奠定根基……然,情況有變,額駙三萬大軍遲遲未能與我會合,致使我軍兵力不足。如今我軍固守滋陽有餘,可要增援沛縣顯然無力……依我之見,索性令沛縣守軍北撤與我軍會合,待日後額駙率大軍前來,再圖徐州不遲。”剛林慢條斯里地說道,那氣勢、那威風……嘖嘖,也沒誰了,這哪是商議,簡直就是下令,象煞了多爾袞活着時的神態。

祁充格隨即附和道:“我贊成!與其和敵人爭搶區區一個小縣,不如養精蓄銳,等待時機……況且,若我軍與敵拼個兩敗俱傷,朝廷若恃機落井下石,我等如何應對?”

多爾博長長呼出一口氣,遂下令道:“按二位先生所言,敦促額駙迅速西來,向魯橋、滕縣、嶧縣各派一支明哨,一來防備敵人越界北上,二來按阿瑪生前部署,將兗州府所轄各縣置於治下……另外,向使團傳訊,立即恢復和談,不得拖延!”

多爾袞屍骨未寒,他的部署就被麾下文武生生打了個折扣。

這想來便是常言說的,人走茶涼!

……。

此時,鹽城。

幾乎已經成爲一座不設防的城池。

沈致遠在掃蕩通州之後,迅速率部返回鹽城,可在得知嶽樂久攻興化不得的戰報之後,隨即下令北上。

沈致遠確實有一種對戰場天生的敏銳感,或許是他自小熟讀兵書之故吧。

興化若被嶽樂攻下,那麼戰局還可維持。

否則,時間一久,北上的北伐軍援軍就會蜂涌過來,鹽城實際上就會成爲一處“死地”。

第二百四十章 水田阻敵第七十一章 不能死社稷,何苦監國?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計劃跟不上變化第七百二十二章 意外之財第一百七十二章 方國安突然發現他成了棄子第一百十七章 劉老三臨終遺言第九百三十章 負心多是讀書人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人總得長大第一百三十二章 滅掉韃子前鋒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 讓條路?第一百三十章 打伏擊第四百四十四章 金聲桓獅子大開口第四百五十八章 鷹、鴿兩派第八百八十六章 收編九江義軍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怪我嘍?第六百六十一章 延攬廖仲平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兵權交接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 三蹶名王第一百零九章 不能和女人講道理第八百六十一章 話不說不明,理不辯不清第三百四十八章 我是吳小妹第六十八章 站直嘍第八百八十五章 書生與和尚第八百二十七章 大勝第九百六十四章 官商勾結第七百十五章 一場不對稱的對決第八百三十二章 當受世人敬重第一千五百四十四章 有過必糾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 戰爭的帷幕被撕開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 劉放在練兵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 賭一把第八百四十章 別去招惹軍人!第六十七章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第七百九十五章 意見不統一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 吳爭很忙第九百三十一章 小的十九了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 是真傻,還是裝傻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誰入了誰的坑?第六百十七章 機會來了第二百七十六章 論功封候第四百六十章 作戰方略第一百零九章 不能和女人講道理第八百八十二章 能爲友赴死的人,怎麼可能投降敵人?第十五章 活着倒成了恥辱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撿了個名士(二)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新編北伐第三軍第五十四章 驅虎吞狼?第三百八十二章 國之將亡,必生妖孽第一百五十五章 有羣鄉紳,前來勞軍第四百九十四章 以戰爭威脅第四百三十一章 瓜瀝攻防戰第三百八十八章 清君側,誅奸倿!第四百四十三章 勸降金聲桓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多爾袞陰魂不散?第三十六章 密信遺失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硝煙散去第六百八十二章 你想要朕怎麼做?第四百三十九章 戰局發生轉變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究竟想做什麼第一千四百五十章 重提舊案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瞧這一頭的白髮第五百二十七章 沒有交易便沒有傷害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 兄弟還是翁婿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 風雷騎初試鋒芒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 錢謙益居然沒死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誰勝誰負?第六百二十五章 醞釀第三百章 騙鬼呢!第一千零五十章 其實本王也有女兒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又是儀真第八十五章 老夫沒聽見第六百五十一章 將錯就錯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興化戰役(一)第七百零三章 福臨要建火槍新軍第八百六十六章 十艘新式戰艦第六十二章 不丟人第七百九十七章 家父說他不在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 都是銀子惹的禍第一千零十五章 大人,刀還在!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雙方有意識地相互試探第八百五十六章 買櫝求珠!第四十九章 真是他第五百四十九章 應天府,一片詳和!第三十七章 吳爭,你敢?第三百九十五章 這是我的意思第五十九章 將本宮身份詔告天下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 初露端倪第四百七十五章 理念之爭第五百五十一章 佩服,佩服!第三百七十二章 裝病還裝出理了第五百十三章 你也配?第七十七章 不約而同的統一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 過於仁慈第一千六百九十章 劉放的功業(二)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朕知曉了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 誤判第五百二十六章 大隱隱於市第五百四十九章 應天府,一片詳和!第一千六百十章 籌銀第八百二十八章 還能再殺個來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