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吳伯昌的疑惑

一家人開心地吃了頓飯,席間洋溢着並不常見的笑聲。

酒足飯飽之後,三女心靈相通地一起退去,留下吳伯昌父子倆抱着一杯清茶閒談着。

“爹,孩兒有一事,想聽聽爹的意思。”

“唔,說吧。”

“孩兒在想,莫家女許於孩兒,也有年頭了,這些年,莫家對孩兒助益良多,特別是莫老,可謂鞠躬盡瘁……所以,孩兒想着,是不是把莫家女迎娶回來,也算是對莫家的回報?”

吳伯昌沉默了一會,問道:“之前,你爲了什麼不迎娶?”

吳爭抿嘴答道:“之前,孩兒想着,要依重莫老,可若是莫家女進門,就會使得莫老手中權過重,所以,一直拖着不迎娶,就是想給下面一種暗示。”

“那麼,你覺得現在這種擔心不存在了嗎?”吳伯昌臉色平靜地問道。

吳爭想了想,答道:“擔心猶在,但今時不同往日,孩兒已經有了足夠的實力,去應對任何事情。”

吳伯昌笑了,“那還說什麼?娶唄!爹瞧着莫氏人美,心地還好,關鍵是她夠聰慧……爹不反對,兒媳婦多多益善……哈哈,咱吳家這下總算可以開枝散葉了。”

吳爭哭笑不得,“那孩兒就迎娶了?”

“娶吧娶吧,益早不益遲。”吳伯昌大手一揮,“對了,爹心裡也有事,想要和你講講。”

ωwш ◆тtκan ◆c○

“哦……爹儘管講就是了。”

“爭兒啊,這幾年的教學,爹是感覺到了,你所提倡的虛君強國的理念,是正確的,也是能被士子所接受的,而且讓士子反過頭去影響家中親人、朋友,效果斐然,但不可否認,此倡議也有不妥之處。”

“請爹賜教。”

“無所謂賜教……在這方面爹還不如你,算是探討吧。”吳伯昌深深地看了吳爭一眼。

“是。”

“虛君強國的理念,解放了黎民百姓的思想,這不容否定,可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君王的號召力大減,如果僅僅是和平時期,那也就罷了,可在戰亂時期,或者象如今社稷危亡之時,何人還能登高一呼,從者雲集?君王威嚴的下降,將會使得在國家重新處於各地諸侯分治的境況下,這對國家弊大於利。所謂的無爲之治,那已經有了數千年傳說,可現實行不通,爲何?因爲天下百姓還達不到可以令君王無爲之治的覺悟……爭兒啊,民衆是愚鈍的,你不能寄希望於民衆自發地去抗擊敵人,同樣也不能寄希望於官員自發的廉潔奉公,人治,任何時候都不可能達到爲官者個個是聖賢的程度。”

吳爭回答道:“爹所說的都在理,也正中人治的本質,其關鍵之處,爹也說到了,在於人。這就象在咱吳莊家中時,鄉親們平常遇到紅白事時,所請的瑣吶樂班一樣,一個好的樂班,不在乎領頭人,哪怕是個外行,指揮這支樂班,一樣遊刃有餘。可反之,一個再好的指揮者,也會對一個爛草臺班子束手無策。如果把君王比做樂班指揮者,道理也是一樣,其實國家的強弱、興衰,與君王清明、昏饋與否關係並不大,這也是爲何崇禎帝勤政,大明朝依舊亡國的原因所在。”

吳伯昌喟嘆道:“既然你知道,可想好如何去應對?”

吳爭微笑道:“爹不就在做這事嗎?”

吳伯昌一愣,啞然看着吳爭。

吳爭解釋道:“在江北,無數的漢人百姓,惡明軍殘暴、無良已久,見清軍攻城,竟夾道歡迎之,對他們而言,沒有什麼國家、民族的概念,以爲換個新皇帝,日子就會好一點,所以,無所謂什麼抗爭,也只有江南一帶,讀書人多了,明白事理了,才知道抗爭,才知道可以爲信念去死,雖然有不少讀書人選擇了錯誤的道路,但讀書明是非、辯黑白,不可否定。如今的形勢,其實不是業已滅亡的明與入關的滿清相爭,而是漢人讀書人的南北對立,不,準確地說,是投降派與堅守派的對立。”

吳伯昌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道:“這話似乎有些道理。”

吳爭道:“滿人攏共就百萬人口,怎麼可能統治華夏萬萬人?其實無非是一批讀書人藉助滿清之軍力,對付另一羣讀書人罷了。”

吳伯昌蹩眉搖頭道:“這話不對。滿人還是想滅我漢族的。”

吳爭笑道:“對。可他們做不到,沒有人能做到,徹底消滅傳承了數千年的大漢族,匈奴人做不到,他們自己先亡了。蒙古人做不到,他們被太祖趕回了大漠吃沙。如今的滿人自然也不可能做到。”

吳伯昌聽了,也笑了起來,“這話說的,倒是貼切。”

“所以嘛,大明亡在了立國近三百年中,缺失了足夠的自我反省,對外喪失了進取之心,坐視滿清的壯大,在內缺失了除塵滌垢的清洗機制,任憑貪腐橫行、官宦勾連,再加上後期皇帝換得實在太勤,皇帝甚至沒有足夠的威信去推行他的新政,旨意被堵在紫禁城牆之內,特別是東林黨掌權之後,閹黨一朝土崩瓦解,東林黨從此高枕無憂,缺少了制約,更不把皇帝當回事……如此內外交困,恰逢滿清崛起,豈能不亡?但若說清亡了明,這我肯定不認同,就憑韃子入關區區十三萬人,就算兵臨順天府城下,怕也攻不進,沒有明人的投降,就沒有如今的清廷。”

吳伯昌長嘆一聲道:“是這麼個理,泱泱華夏竟淪喪於一個百萬人口的異族手中,我漢人的大辱啊!”

“所以,爹現在正在做的,正是重塑漢人脊樑的偉業。引導、教化一代人,讓他們重新明白,無國無家,以民族利益爲先的觀念,讓每個民衆都明白,傾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到時,再有異族入侵,無須君王徵兵發詔,每個人都會挺身抗擊,……如此的大漢民族,就再無可戰勝之可能。爹啊,您也將由此載入史冊,永垂不朽!”

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 實話第八百零七章 哪個馬大人?第四百三十三章 方國安欲歸明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漢明半月談第八百二十五章 別讓父老鄉親瞧不起咱們第一百五十八章 戰局有了轉機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佈局第八百三十五章 忠誠不容褻瀆第六十七章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兵權交接第一百三十一章 是不是說一套做一套?第六百四十四章 我就要殺了他第一百三十一章 是不是說一套做一套?第二百九十七章 命中該有自然有,命中無時莫強求!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此消彼長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蔣全義要的典範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艱難的選擇第七百三十五章 哪來的銀子?第六百九十九章 最簡單的道理,往往最難做到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反目成仇?第七百七十章 方國安未比試就認輸第六百十二章 相煎何太急?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強攻第二百四十一章 殺光建虜,復我大明!第九百二十八章 假戲真做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諸王之亂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如果是意外呢第一千一百十四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一千四百十六章 火中取栗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蔣全義要的典範第五百六十五章 我們還能上岸嗎?第一百二十六章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第一千二百六十章 能贏的,其實不算賭第一百五十六章 經略杭州府?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聰明反被聰明誤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如果是意外呢第一百三十四章 黑白顛倒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 劉放的功業(一)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 兄弟還是翁婿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 教唆(一)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朝廷亂象再起第一千二百十三章 做壞人,真的不容易第一百九十六章 莫執念主動投效第六百三十二章 吳爭的抱負第四百九十六章 各懷鬼胎第三百三十一章 人心易變第九百五十四章 換你的人?第五百三十五章 種子終於發芽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人總得長大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郡主吳小妹第一千六百五十一章 逼上梁山的匹夫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 瘋了吧第一千六百零一章 殺雞儆猴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 母子反目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北伐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諸王之亂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朝廷亂象再起第二百二十八章 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第六百十六章 雜碎也能成爲勇士第一千六百十三章 宋安要成親了第一百三十二章 滅掉韃子前鋒第八百三十章 吳爭及時趕到第六百五十三章 如今可不就是亂世嗎?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聖旨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 朱存釜死了第七百五十四章 心扉未開,何談坦誠?第四百四十八章 歪打正着第八百七十九章 如同送走一個瘟神第九百七十八章 你算個屁?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琴瑟和鳴?第三百九十三章 太祖遺詔第一百五十四章 抗清少年夏完淳第一千五百五十九章 千鈞一髮第三百零一章 沒完沒了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 難唸的經第一百三十三章 完勝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 能奈我何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烽煙四起(一)第一千四百十二章 再戰飛雲橋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犁庭掃穴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 若無恥,則無敵第一千六百十九章 再落一子第九百九十六章 知道我爲什麼踹你一腳嗎?第四十二章 你變了,真變了第二百二十五章 恩怨兩清,互不相欠第一千零十五章 大人,刀還在!第九百四十六章 活捉喀爾楚渾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 戰爭的帷幕被撕開第四百六十五章 血戰鎮江城(一)第八百八十八章 逼降招安第一千五百十七章 有個女子在演講第六十五章 韃子來襲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爭鬥無處不出第八百五十二章 法不允許,那就改法!第二百四十章 水田阻敵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 一丘之貉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 最擅長陽謀第六百四十八章 死戰!死戰!第七百三十章 來自商人的強烈抗議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最難辨識的就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