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八九章 心懷坦蕩

馮姜一走,縣衙幾人便開始在沈溪面前用不忿的語氣抱怨,他們對於馮姜這樣的老太監根本就瞧不上眼。

“沈大人,這種人應該早些趕走纔是,他留在軍中難免會把情況泄露出去,若爲倭寇所知,對咱們很不利。”張侖善意地提醒。

唐寅跟着點頭:“現在得知的情況,是江南官紳中有很多人跟倭寇有勾結,這些事不得不防。”

沈溪則顯得無所謂:“現在軍中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嗎?”

還是之前那個問題,沈溪並不怕自己的情況爲人所知,還似乎生怕別人不知道,在攻陷上海縣城後沈溪根本沒遣散擄掠而來的大明子民,現在又對馮姜如此客氣,打破了之前唐寅和張侖等人對沈溪留下的不近人情的印象。

沈溪再道:“任由他去,若是他想在城裡四下走動,派人盯着便可,不需要阻礙他。把心思都放在清理城池上,別總想着別人是跑來搗亂的。”

張侖還想說什麼,卻看到唐寅向他使眼色,識相地行禮告退,跟唐寅一起離開。

縣衙最後只剩下馬九,沈溪吩咐道:“有關征調民夫和押解中原戰場俘虜來上海的公函馬上送往南京,用八百里加急,爭取一天時間趕到,再派人到周邊府縣接洽,再於城內外交通要道張貼榜文,僱請勞力到這裡幹活,至於運送民夫和俘虜的事情,就交給九哥你去辦理。”

馬九好奇地問道:“大人,難道不等朝廷徵調?”

“朝廷能調幾個人?”

沈溪道,“一邊等朝廷調派,一邊要自己籌募,再加上現有將士,用最快的時間把上海的基礎打下來,現在只是修補和拆遷,需要的人手可能就得五六萬人,眼下軍中將士全派上去也不夠,還是多找民夫。指望旁人不如指望自己!”

……

……

沈溪的書函,一天後傳到南京。

張永得知情況後很着緊,馬上安排徵調民夫前往上海,卻發現以他的權力難以驅使除了南京內府各衙門以及親軍十七衛外的其它衙門。

雖然張永進城後依靠皇權基本已控制局勢,隱約壓徐俌一頭,但始終只是強龍,而地頭蛇不鬆口他也沒什麼好辦法。

最後張永只能耐着性子去徐俌府上相見。

徐俌對張永很熱情,最初二人有極大的誤會,不過在沈溪調解下,一來二去二人的關係開始緩和並升溫,現在已經有一種同盟的感覺。

“張公公怎親自前來?只要派人跟老夫知會一聲,老夫自會親自前去拜見。看看你還這麼客氣,帶什麼禮物來……“

徐俌請張永到了中山王府正堂,剛坐定張永便把自己的意思表明,也將眼下遇到的困難,涉及到對南京六部以及應天府和地方府縣調動受阻等情況跟徐俌講清楚。

徐俌一臉爲難之色:“張公公,可不是老夫有意推辭,之厚那邊突然徵派人手,是否等朝廷恩准纔可?要咱配合不假,但每次配合最好先得到朝廷諭旨,擅自跨地域調動民夫,還要河南、山東等地配合押解戰俘南下,若是傳揚出去的話,肯定會被人非議。”

張永皺眉:“這是沈大人的意思。”

徐俌點頭:“老夫也知此事乃是之厚所請,但他對江南的事不甚明瞭……他不明白的咱應該提醒一句。”

張永道:“徐老公爺的意思,就是不肯幫忙,讓他自行找人修造城池?”

“老夫可不是這意思,張公公莫要誤會。”

徐俌解釋道,“應該是每件事都要上奏陛下……”

張永很着急,站起身來:“陛下已下旨,要地方全力配合沈大人做事。若每件事咱們都要上奏朝廷,一來二去每次都得耽擱五六天甚至十幾天時間,你不急,沈大人要着急,他急起來很可能亂來,到時候陛下怪罪……”

“急不得。”

徐俌依然是那副無所謂的表情。

張永往徐俌身上看了一眼,最初很費解,不過稍微思索後便明白了什麼。

張永心想:“之前沈之厚出面調停成功,靠的是我等聯手對付錢寧,現在上奏到了朝廷,卻有關錢寧的事卻遲遲沒有回覆,於是老奸巨猾的魏國公便開始敷衍起來,甚至不肯幫忙辦事。”

張永明白到這一層,說話也沒之前那麼急切,道:“聽說沈大人已派人在周邊府縣徵調民夫,還是以僱傭的方式,所用錢糧並非戶部徵調,好像是直接從軍費中扣除。”

徐俌笑道:“沈之厚有錢乃人所共知之事,可不是說他貪污受賄,而是因爲他本身家裡就營商,張公公或許你不太清楚,以老夫所知,沈大人在閩浙、兩廣、湖廣、江西和南直隸的買賣不少,再加上他跟佛郎機人做買賣,賺得盆滿鉢滿,咱籌措的那點錢糧,或許根本不放在他眼裡,咱就是乾着急。”

……

……

就在沈溪於黃浦江畔熱火朝天地經營他的城池時,消息傳回京城,爲各政治派系所知。

幾家歡喜幾家愁!

謝遷對於沈溪建造新城的計劃壓根兒就不同意,這次沈溪可說是沒有跟朝中任何人商議,單純只是靠張苑穿針引線和皇帝支持而開工建設,謝遷很是鬱悶,畢竟在他看來,這種事就算要做也該經過朝議決策,而不是像沈溪這般“任性妄爲”。

“南直隸地方已開始徵調民夫,聽聞之厚還要自行從周邊府縣招募人手,至於用度上,暫時戶部未調撥太多錢糧,有可能他會用之前朝廷劃撥的修造戰船的銀子……”

楊廷和對沈溪修造城池的事情也極力反對,一如他之前反對沈溪很多策略一樣。

此時的楊廷和不得不站在跟沈溪對立的立場上,因爲他知道,若是跟樑儲那樣當中立派兩邊都不得罪,那就意味着幾方面都不討好,自己也將徹底失去超越樑儲晉爲次輔乃至首輔的機會。

現在他便是在竭力爲自己爭取,只有眼下這種方式才能讓他一步步接近權力核心。

謝遷聽楊廷和講述這些時,神色冷峻,身旁只有靳貴。

當日樑儲輪休,要到晚上纔會到內閣來值守,所以此時文淵閣內只有三位閣臣在。

而靳貴屬於三不管的那種人,甚至在探討事情上都很少發言,所以他不會在這種時候發表自己的見地。

最後楊廷和總結:“……若再有半個月左右,耗費進去的銀子便會有幾萬兩,要叫停的話,只能是現在,是否立即去跟陛下進言?”

楊廷和說完後,公事房內立即安靜下來,謝遷陷入沉思中半天沒說話,文淵閣內一片死寂,甚至還能聽到外面的烏鴉叫聲。

許久後,謝遷微微嘆息:“就算出面,又能如何?陛下幾時聽進我等進言?”

楊廷和道:“一而再再而三不按常理出牌,現在似未做出過分之事,但也是勞民傷財,之前更是傾國力發起對韃靼一戰,如今更是擅自武斷在江南修造城池,長此以往,就怕他越發亂來啊。”

謝遷無奈搖頭:“難道老夫不知他現在作爲?只是要阻止的話非常困難,陛下對他完全支持,如今我們要上達天聽言路又不通暢,能怎麼做?如果再過幾年,老夫也從朝中退下,只怕更……”

謝遷說出這個讓他最擔心之事,那就是接班人問題,現在他還在朝廷,便已對沈溪無計可施,照理說他還是沈溪的恩師以及賞識提拔的伯樂。

若是致仕,意味着朝中再沒人能對沈溪進行制約,他甚至覺得,現在楊廷和會跟沈溪對立,那是因爲有他在背後撐腰,如果他走了,楊廷和很可能也會轉而跟樑儲一樣不再爭執,畢竟要繼承他首輔位置的人是樑儲,上行下效的道理從來如此。

楊廷和謹慎地道:“就算進言不成,也可造成大的輿論,引起京城朝野對他的非議,逼着陛下表態。”

謝遷驚訝了一下,顯然沒想到楊廷和會提出如此“損招”。

上疏皇帝如果沒有效果,那就打擊沈溪在京城乃至儒學圈子的名聲,畢竟謝遷是首輔,名義上代表了大明所有讀書人的利益,由他來發起清議,很容易讓沈溪深陷輿論的漩渦。

換作以前,謝遷或許還會頭腦發熱,但現在他必須謹慎,畢竟他明白,現在沈溪於朝中的地位實在太高,把沈溪的名聲給打壓下去其實對朝廷的穩定沒有任何好處。

靳貴突然開口:“最好不要如此,之前那次士子前往沈府抗議……結果太過悽慘了。”

一句話,便讓謝遷從呆滯中走出來,他馬上意識到,上一次李夢陽等人發起的圍攻沈溪的宅邸,反對沈溪兼任兩部尚書的動議,因爲皇帝的干涉和張苑使詐,還有沈溪不作爲,導致包括翰林院翰林和六部、寺司的中低層官員在內的很多士子被罰,有的還承受了皮肉之苦。

謝遷本已平和的心態,突然變得緊張起來,畢竟在他眼裡,最重要的是朝廷的穩固,維護大明正統。

楊廷和道:“若因爲怕而不去做,便等於是對惡勢力低頭……以之厚如今的年歲便已開始胡作非爲,未來幾年會變本加厲,若是幾十年後呢?到時可有後輩可以阻止他?甚至那時連皇室中事,都要按照他的想法來吧?”

楊廷和說出個謝遷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沈溪的獨斷專行會繼續惡化,而將來在謝遷,甚至是楊廷和跟靳貴這些人從朝廷退下來後,新人更沒辦法對付沈溪,到那時整個朝廷完全爲沈溪控制,甚至連皇帝廢立都由沈溪一手包辦。

靳貴本來還想爲沈溪說話,到此時便緘口不言,因爲他能覺察到如今正統儒官對沈溪的排擠,這無關於朝中能力或者是派系傾軋,而完全是對沈溪執掌朝堂的擔憂。

謝遷最後嘆了口氣道:“如果是以輿論打壓,那老夫便等於是在做錯事,若他做對了,那他就是大明的功臣,若錯了……可以交給歷史評判,而現在他既沒有做錯,還在正道上前行,若老夫猛然在背後推他一把,是否會就此走上歧途?”

謝遷表面上總是反對沈溪做一些事,那是站在朝中的身份和立場上,維護他文官之首的地位。

不過從私人感情上,謝遷不想讓沈溪身敗名裂,他要維護自己有識人之明的美譽,甚至讓別人覺得他做什麼都是對的,而不能是他親手提拔起沈溪,再將沈溪給按下去,如此跟顛三倒四的小人有何區別?

楊廷和很着急:“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謝遷想了很久,還是搖頭:“這件事,老夫再做思量吧,至於清議之事,該如何便如此,老夫不想主動干涉。”

……

……

楊廷和苦口婆心在謝遷面前說了很久,最終卻是無功而返。

這讓楊廷和覺得很無力,畢竟在他看來,現在唯一能制衡甚至將沈溪打壓下去的只有謝遷,但謝遷顯然不是那種能做大事的人,在小問題上顯得聰明睿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可一旦涉及大事,就顯得優柔寡斷。

“明明都知沈之厚崛起,是對朝廷固有秩序的一種破壞,他現在的作爲是擾亂朝綱,明明你謝於喬可以用更堅決的手段讓沈之厚從朝中退下去……你若是不想讓他身敗名裂,別人也能理解,畢竟那是你孫女婿,但年輕人總需要歷練,讓他賦閒在家幾年出來做事不是更好?他頂着個國公的爵位,誰能真正拿他怎麼樣?”

沈溪年歲畢竟太小了,雖然沈溪在朝中當官有十餘年了,但畢竟才二十多歲,跟楊廷和這樣的老傢伙相比年輕太多了。

而楊廷和在朝中已經算是年輕人,這就讓他倍感無力,沈溪的存在,擾亂了朝中秩序,再加上皇帝對沈溪的信任以及對年輕人的大力提拔,讓楊廷和覺得朝廷的發展方向嚴重偏離了歷史的軌道。

“自古以來,但凡年輕人得道,便是奸佞橫行,比如王莽,又比如曹操,這幾年朝中這麼多事,不也是如此?”

楊廷和很無奈,“若是劉少傅和李少保在朝,何至如此?爲何最後留在朝堂的卻是隻會空談的謝閣老?”

楊廷和對謝遷無比失望,但他無計可施,只能想辦法從背後推動此事,不過這次他只能跳過謝遷去做。

如此一來,便等於是楊廷和僭越做事,不過他明白,背後支持他的人不少,尤其是朝中那些對沈溪不服的人,比如說張太后就會暗中支持他。

……

……

皇宮內,朱厚照從張苑的講述中知道沈溪造城的進展,表現得很高興。

在皇帝看來,沈溪修造的城池就是他的後花園,未來朱厚照準備到南方巡幸,到時肯定要在沈溪負責建造的新城中好好住上一段時間,領略江南風土人情的同時,還能乘坐大明自己建造的大船去海上體驗一把東海龍王的感覺。

“……陛下,沈大人已從江南各地徵調民夫,最初的構想,是徵調五萬民夫,再把中原戰場俘虜的十五萬人全部調去,不過老奴想來,二十萬人修造一座城市還是太慢了,既要修造城牆和各種建築,還要建造船廠,找工匠造船,怎麼也得要三十萬人?”張苑笑呵呵道。

本來張苑覺得不錯的事情,朱厚照聽了卻微微皺眉:“三十萬人有點誇張了吧?吃喝用度都不是小數目,俘虜還好說,能活下來已經算是朕法外開恩,但若百姓不願被徵調的話,那朕豈不是當了隋煬帝?”

張苑對於朱厚照的話有些不知所措,他馬上意識到,小皇帝雖然沒見識過多少世面,但總會拿自己跟歷史上的一些皇帝相比,若是有昏君做先例,朱厚照是堅決不幹的。

張苑趕緊道:“隋煬帝豈能跟陛下相比?隋朝才幾個人?現在大明國泰民安,百姓富足,一萬萬百姓應該有了吧?再者沈尚書會給民夫發俸祿,又不是白用他們,並非是以服勞役的方式徵調,而是僱傭。”

朱厚照微微點頭:“這麼說也對,不過就怕政策好,落到具體實施時卻有人亂來,我聽沈先生講,宋朝的王安石變法就是這麼失敗的……既如此,那不如規規矩矩辦事,沈尚書怎麼來由着他,不能隨便增加人手了。這些事,你張苑不行。”

第一五四一章 蹊蹺第一〇六三章 噩夢成真第二〇〇九章 銘記於歷史的女人第二六〇二章 關鍵是密旨第二一五二章 信任問題第二四二七章 不幸言中第二〇三七章 不一樣的賜食第二二八〇章 自私的做法第二六〇四章 順道抓個亂黨第一二六六章 肥水不流外人田第七六九章 弔唁第二二三四章 封侯?第二一八六章 被封鎖的消息第二九一章 鍼灸麻醉(第十更)第二六一九章 一杯泯恩仇第一二三三章 栽培第一三六五章 準備第一五一一章 分家的困局第六十七章 團圓飯第九七五章 虛驚一場第一二二二章 突然到來的戰機第二四三七章 評理第一二一七章 耍猴?第一六二七章 穿州過府第一七二八章 託付第六四二章 啓程在即第八九五章 心有所繫(求月票)第二二〇二章 漫長的等待第一五二六章 百般阻撓第一二四三章 拒不出兵第四五六章 皇帝賜宴(第五更,祝新盟主)第五五九章 上了賊船(第四更,謝書友)第一七七章 敲山震虎第一八四二章 參議權第四八八章 生日禮物(第一更)第一七一五章 過客第一〇〇一章 風塵之殤第七七七章 太子的轉變第三九四章 詩畫了得(四更賀盟主磊洋)第一八三四章 丁點兒大的功勞第八五〇章 造訪衆香國第九八五章 攻山第二〇五四章 各有堅持第二四六四章 大獲全勝第一四〇七章 扶植傀儡第二四四三章 歸寧第一四三八章 平衡第一四七五章 安心覺第一〇一五章 莫欺老實人(求月票)第一〇三〇章 入值文淵閣第二六八章 拜訪第二〇八九章 畫虎不成第四〇五章 居心不良(第三更,賀新盟主)第一六八章 唐兄,對不起了先第二二七一章 一條道走到黑第一七二三章 千里送信第一一八九章 京師可安守第一九七九章 對手相見分外眼紅第一五四二章 緊急軍情第二〇三八章 戰與不戰第一四五二章 兩個沈家第四四九章 心病(第二更)第一〇九九章 謝遷的妥協第一八五五章 失敗的慶祝典禮第一九五八章 夜抄劉府第六四一章 看似不升實則高升(第四更)第一六二章 術業有專攻第二四四章 香閨獨處(第八更)第九十一章 老太太進城第二一二五章 制約第二一五七章 捱打第二一四章 恭喜第二三二二章 各有算計第二一四一章 憂慮第一八七六章 王鏊致仕第二五九七章 驚魂未定第三四三章 向盜匪問路(第八更)第二一六六章 喪心病狂第二〇五五章 不可一世第五四一章 出嫁的女兒潑出的水第一三二二章 驚天秘密(第六更)第二三九七章 後知後覺第一三九三章 老熟人第七〇一章 家花野花(第三更)第九七八章 簡在帝心第一二二九章 城門之戰第九六九章 練兵第一三九六章 逼宮第九九九章 奉調第一五五五章 弘治十八年第二三〇九章 處處碰壁第九〇二章 又到一年送禮時第四三六章 陽明找我談心學第二三六一章 買賣第一四二四章 暗中較勁兒第二五二六章 以防不測第二五八三章 爲害一方第一四六一章 規劃好的路第一五二六章 百般阻撓第一六四〇章 讓他回不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