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二八章 一場空

距離出征還有兩天時間,沈溪哪兒都不想去,一心留在家中陪妻兒,因爲他知道未來半年甚至一年都將在外,再也無法享受天倫之樂。

不過旁人不會讓他輕鬆,從皇宮回來後,到他府上拜訪的人絡繹不絕,沈溪一個都沒見,顯得很不近人情。

直到日落時分,沈府纔來了一個他不得不見的人……工部尚書李鐩。

沈溪知道李鐩是朝中大臣推出來的代表,現在他正跟工部合作製造軍械,若連李鐩都不見,那以後朋友的情分將盡,這就好像張懋來訪他不得不見是同一個道理。

沈溪請客人進了書房,李鐩神色間非常爲難:“之厚,你應該知道我是因何而來吧?”

沈溪點頭:“自然知曉,兩日後陛下就要御駕親征,但現在什麼都沒定下來,致朝中人心惶惶。今天訪客太多,我都沒接見,因爲實在沒什麼好說的……陛下安排至今未定,甚至爲此我還奉召去了一趟內苑,被太后問詢一番。”

李鐩輕嘆:“此行實屬無奈之舉,我也知道你遇到麻煩,不過誰叫是你主導國策執行呢?現在旁人都不知內情,又從陛下那裡得不到答案,只能想辦法從你這裡獲取消息……”

李鐩沒有強迫沈溪回答,此行好像只是爲了完成差事,從沈溪這裡得到一些答案便會離開。

沈溪給李鐩大致解釋了一下,包括之前出京練兵,還有未來開戰的大致構想:“……要一次將草原平定,這是不現實的事情,就算咱們人強馬壯,時間也夠,但韃靼人坐擁廣袤的草原,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我們其實沒有多少優勢。”

李鐩雙目圓瞪,問道:“這麼說來,戰爭會侷限在一定範圍內?”

沈溪道:“事情都要適可而止,發起戰爭就要想到如何結束戰爭,不能讓事態失控。此番出塞作戰也一樣,想要一舉把韃靼人平定,很難實現……其實敵人只要遠遠避開,待我們糧草消耗完畢,自然就會退出草原。所以這場戰爭一定要打得十分巧妙,要懂得把握機會,一舉奏功……你認爲呢?”

李鐩笑道:“對對,適可而止最好,如果太過強求,反而適得其反,大明實在經不起折騰了……現在誰都知道陛下無子嗣,刀劍無眼,若有個什麼三長兩短,大明豈不是要陷入持久的動亂中?”

沈溪微笑着迴應,對旁人或許他還會敷衍,但對李鐩這個老朋友,沈溪儘量保持着真誠的態度,怎麼說這位也算是結識於微末。

李鐩道:“我也不隱瞞,很多朝臣都想從我這裡得到關於你和陛下的消息,你便透露一些,能說就說,不能說的不要勉強,我只爲回去後有個交待,畢竟後天就要出兵……現在朝中人最關心的便是陛下出徵後,京城事務誰來打理,畢竟謝閣老不在……”

沈溪苦笑着回道:“這件事,陛下並未言明,我也沒有主動詢問,爲人臣子,不該僭越,尤其是這種關係社稷穩定的重大決策。”

李鐩會意點頭,“我也認爲之厚你未必知曉,不過旁人都覺得你可能知道些什麼,陛下把謝閣老調往三邊,這步棋實在沒人看得明白。”

沈溪道:“多半是有小人在陛下面前進讒言,當我知曉後,馬上致函請陛下收回成命,但上疏被人壓了下來,顯然有人從中作梗。”

李鐩確定謝遷被髮配不是沈溪所爲後,緊張地問道:“難道是內廷的人?”

也就是在沈溪面前,李鐩沒有多少顧忌,如果是在公開場合,他就要謹言慎行了。終大明一朝,太監地位一直都很穩固,有時候甚至比首輔、勳貴權力還要大,而且手段多樣,報復起人來陰狠毒辣,防不勝防。

沈溪微微點頭:“我也懷疑可能跟內廷的人有關,陛下如今身邊佞臣不少,這次回來,雖然我第一時間前去覲見,但陛下明顯不想跟我議事,好像早有決斷,所以只能告退。陛下說會舉行朝會議事,但眼下距離出兵僅剩下一天,看來很難履諾了。”

李鐩低下頭,稍微思索一下,又問道:“不知陛下屬意伴駕的大臣,都有哪些?”

沈溪仍舊搖頭:“不知。”

李鐩微微頷首,大概明白了,沈溪並未完全得到朱厚照信任,更像是一個單純的執行者,關於出兵之事,要麼是朱厚照武斷決定,要麼就是要跟身邊近臣商議,而張苑必然是其中的關鍵人物。

說完關心的事情後,兩人又聊起朝堂的情況。

沈溪嘆道:“不管怎麼樣,你能留在京城,我卻必須頂在戰場第一線,我的想法,是以自身爲餌,把韃靼人引至包圍圈,畢竟不能跟韃靼人在廣袤的草原上兜圈子,現在陛下統領的中軍,主要負責設下埋伏……”

李鐩一聽,不由惋惜:“之厚,你這又是何必呢?與韃靼人的戰爭可以從長計議,慢慢着手進行,你這樣做……豈非讓自己立於險地?”

沈溪苦笑道:“以前跟外夷交戰,我哪次不是置之死地而後生?有時候實在是情非得已。”

李鐩稍微一想,馬上想到果然如此,無論是沈溪跟佛郎機人交戰,還是幾次跟韃靼人開戰,都是以少勝多,絕處逢生。

這也是旁人稱道沈溪的地方,但這麼做在很多人看來非常兇險,畢竟不是每次都有這麼好的“運氣”。

旁人對於沈溪的能力沒有直觀的瞭解,只能把沈溪的這種作戰方略當作是走“狗屎運”。

沈溪對李鐩非常坦誠,把能說的基本說了,剩下的就是他不知,或者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對此李鐩表示理解,滿意地離開。

……

……

三月十八下午,朱厚照終於睡醒,他耐着性子,聽小擰子朗讀,大概把沈溪上呈的奏摺聽了一遍,可惜沒有留下太過深刻的印象。

小擰子讀完後,手捧沈溪的上疏,高興地道:“陛下,按照沈大人安排,此番勝利應該是十拿九穩的事情。”

“哦。”

朱厚照應了一聲,依然無精打采。

小擰子見朱厚照興致不高,不敢貿然發表評論,許久後朱厚照才似有所思地問道:“沈先生在奏疏中說,自己要衝鋒在前充當誘餌,如果出什麼狀況的話,這場戰事豈不是要半途而廢?”

小擰子道:“應該不會吧,既然沈大人如此安排,想必已有萬全之策,不會讓韃子輕易得手。”

朱厚照搖頭晃腦:“沈先生就算再有本事,也沒法把韃子的應對全部揣摩清楚,萬一遇到預料外的情況,豈不是說,朕要親自帶兵跟韃子拼命?”

“呃?”

小擰子思考一下,恭敬回道,“若沈大人那邊出事的話,陛下最好還是立即領兵撤回關內,以避免變生不測。”

朱厚照擡起頭來,怒目圓瞪:“你這小子,認定朕沒本事,一切都要倚靠沈尚書,是嗎?”

小擰子緊忙跪下來磕頭:“陛下可別誤會奴婢的意思,奴婢豈敢對陛下有不敬?在奴婢心中,陛下雄韜武略,自打登基後對蠻夷作戰屢屢奏凱,足可證明陛下英明神武,實在是千古明君。”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就算小擰子的話很虛僞,朱厚照聽了依然很受用。

朱厚照道:“朕也想打勝仗,不過要是沒沈先生配合,就有些困難了;朕自信可以平草原,取得曠世功業,主要也是看到有沈先生這樣的能臣輔佐,如果不好好珍惜眼前的機會,將給後人留下諸多遺憾。”

小擰子繼續恭維:“陛下千秋萬載,與日月同壽,豈會把麻煩留給後人?”

朱厚照笑了笑:“你就當是朕自己留下遺憾不成麼?朕能活幾歲不好說,誰知道那些丹藥有沒有用?自古以來沒哪個君王願意駕鶴西去,世事無常啊!”

小擰子繼續跪在那兒,連話都不敢說了,生怕說出什麼不中聽的被朱厚照降罪。

朱厚照一揮手:“你去把張公公叫來,朕想問他幾句話。”

小擰子如蒙大赦,趕緊站起來出去傳話,出門的時候還聽到朱厚照嘀咕:“誰說朕獨自領兵就打不了勝仗?”

……

……

張苑到來時,朱厚照已把飯吃完,正坐在那兒研究沙盤。

張苑心想:“陛下以前喜歡搗鼓這東西,是因爲那時尚未登基,沒什麼樂子,但現在陛下已貴爲九五之尊,宮廷內外那麼多好玩的東西,陛下還研究這個作甚?莫非陛下真想親自領兵,到戰場上去逞強?”

“陛下,老奴來了。”張苑行禮道。

朱厚照擡頭瞄了張苑一眼,道:“來就來吧,張公公,這朝廷內外的事情,如今怎麼樣了?兵馬糧草已調動了麼?”

張苑自信滿滿,就算許多事不懂,也會提前做好功課,就是爲了讓朱厚照滿意,把他留在京城監國。

張苑道:“回陛下,糧草已由京營分批次往前線調運,同時按照兵部調令,駐守京城周邊的三四萬地方衛所兵馬陸續開拔,而陛下後天親自統率的兵馬,大概會有兩萬之衆。”

朱厚照皺眉問道:“原來朕到宣府,就帶這麼點人?”

“不少了,陛下。”

張苑言辭懇切,“陛下到宣府後,地方人馬在十萬到十五萬之間,加上大同、三邊以及各邊塞駐守人馬,總兵力大概在三四十萬之間……這些人馬已足夠打一場大仗。”

朱厚照還是不滿意:“始終這些兵馬,以沒多少實戰經驗的地方換戍京師的衛所兵居多,平日他們多負責種田,能當什麼大用?這些人連新式火器都不會用,最多留在各處邊塞守城罷了!朕估計能上一線殺敵的兵馬連十萬都不到。”

就算張苑做足準備,聽到朱厚照說的事情,依然一陣茫然,因爲他不知這三四十萬人馬中,有多少要出塞深入草原。

朱厚照再問:“朕御駕親征,京城公侯,還有文官怎麼看?有何反應?還有誰對朕出兵的事情說三道四?”

張苑本想趁機打壓政敵,但一時間不清楚朱厚照問這話的目的,所以只能實話實說:“回陛下,京城內勳貴還有大臣,都在準備行李以伴駕出征,陛下至今未指定哪些人會跟您一起往西北,所以……都以爲自己會被陛下徵召。”

朱厚照皺眉:“這場戰事,朕和沈尚書自會領兵打,關他們什麼事?朕幾時說要徵調他們隨駕了?”

聽到這話,張苑非常意外,心想:“怪不得到現在陛下也不公佈隨行人員,感情從未打算讓人伴駕,這可不好,最好讓朝中那些刺頭跟陛下一起出徵,這樣我留在京城就沒有人敢作對了。”

朱厚照道:“傳話下去,就說朕這次領兵出征,不需朝中文武操心,他們的責任就是維護好京城安定,朝廷不能亂,京師不能亂,這次朕基本沒抽調京營人馬出征,最多隻是幫忙運送糧草輜重,再就是調了首輔去西北……”

張苑有些喪氣,他還在想怎麼跟朱厚照請示,把一些反對他的人趕去隨駕。

張苑道:“陛下難道不需要有幕僚在身邊,隨時商議?”

朱厚照皺眉:“兵部吏員不是很多嗎?五軍都督府也會派人前往,除此之外,其餘人等堅守各自崗位便可。”

張苑繼續道:“陛下,您身邊應該多帶些大臣參謀軍機,老奴聽聞,當初英宗皇帝出征時,便帶了不少重臣,隨時出謀劃策。”

朱厚照冷笑不已:“你少跟朕提英宗舊事,你是要詛咒朕出征失敗,是嗎?”

張苑這才記起來,英宗御駕親征可不是什麼正面例子,趕緊跪下來請罪:“陛下,老奴打錯了比方,請恕罪!老奴本意只是想提醒陛下多帶些大臣,關鍵時候可以商議。”

朱厚照板着臉道:“那些大臣,平時都以忠直自居,遇到大事,非但不會給朕出謀劃策,反而會扯後腿,屆時一定狀況百出,比如說戰局稍微遇挫,他們就會跟朕說要撤兵,朕必定不厭其煩。倒是張公公……平時對朕的意圖領會比較準確,值得朕信任……”

張苑一聽,正德皇帝分明有把他帶在身邊出征的意思,這可把他嚇壞了,緊忙道:“老奴只是急陛下所急,處處爲陛下考慮,勤勉任事罷了,但對於軍務卻不擅長,恐無法爲陛下出謀……”

朱厚照打斷張苑的話:“別說了,朕打算帶張公公你去宣府,至於朝事,就交給內閣,還有六部衙門處置吧。”

張苑一聽,想死的心都有了,苦心安排半天,最後計劃全泡湯。

他趕忙跪下來:“老奴並非不願伴隨陛下左右,只是陛下出徵後,京城局勢需要有人幫陛下安定,謝閣老已往西北去了,足以成爲陛下左膀右臂,老奴昏聵,不如留在朝中爲陛下盡忠。”

朱厚照黑着臉道:“說是幫朕做事,但其實是捨不得京城的權勢吧?你作爲司禮監掌印,等朕、謝閣老和沈先生走後,這京城內外,就你一個人說了算,是吧?”

“老奴不敢,老奴絕無此意。”張苑跪在那兒不停磕頭。

朱厚照手一揮:“希望你沒誆騙朕,無論如何,這次你都要跟朕一起去宣府,至於京城事務,自然會有朝官負責,而且朕會把大明中樞搬到宣府,在邊關處理朝務,到時候有什麼奏疏也會從宣府傳達到京師各衙門,你到宣府,一樣爲朕做事,應該感到高興纔對!”

第一〇〇一章 風塵之殤第二一六九章 最信任的人第九十六章 惠孃的牽絆第一一八七章 太子監國(中)第八五一章 陷阱?第一一一七章 太子的鋒芒(第三更,求月票)第一七三八章 酒桌上的交鋒第二五八三章 爲害一方第二二三〇章 無關勝負第一五三二章 計較第一六一八章 便宜行事第三〇四章 家無寧日(第四更)第六九八章 不能說(第三更)第一七五五章 並無隔夜仇第一五九二章 如魚得水第二六一〇章 輿論中心第一九二四章 不慌不忙第二五五三章 暫時無憂第一八二章 與嚴嵩比肩的神童第二六四六章 收場第二三〇七章 荒村帝王第六二四章 視察王恭廠(第四更,謝盟主)第一六三二章 表字第一五九五章 不速之客第一二四三章 拒不出兵第一〇〇〇章 回不回京,是個問題第三九〇章 武舉人(第三更)第二三三七章 推拒第二〇九六章 一波三折第四二二章 請畫(第五更,盟主加更)第二六四五章 總有人當炮灰第十五章 男女授受不親第一四一〇章 沒了脾氣第一一二二章 暫時平安(第四更,求月票)第一〇一四章 沒有未來的女子第二三八七章 能人輩出第一六〇〇章 說項第七五六章 撥亂反正(第三更)第二六一二章 災區見聞第一八一八章 爭權第七十三章 老爹的秘密第九九三章 文韜武略第六九八章 不能說(第三更)第四六五章 我自有數(第一更)第一七〇六章 有求必應第二〇〇章 苗女第六九二章 大明國史第二五九一章 皇后要和離?第一八三三章 戰報第一七〇一章 潦草選後第二〇八章 院試本就沒那麼簡單第五〇四章 情敵見面分外眼紅(第四更)第二六五三章 利用第一〇五九章 雄關(第一更)第五章 選人第二五二六章 以防不測第八八八章 大豐收(求月票)第一三八六章 出兵還是招撫第一七六八章 越俎代庖第四九四章 當庭翻供(第七更)第一二三四章 信使到第四一五章 殿試讀卷官(第五更)第二二八二章 堵門第一四六章 最強智計小諸葛第二〇三五章 高風亮節第九二七章 知府和鎮撫第二二四三章 開脫第二二七七章 選拔第二一五七章 捱打第六七九章 兄妹如浮雲第一二一七章 耍猴?第二三三五章 談判與隔閡第二四六五章 區別第一二〇一章 紫荊關失守第二〇九四章 體制內第一三一二章 分娩第四六三章 再起波瀾(第四更,爲書友)第二四〇八章 傲慢與偏見第一八五三章 身份敗露第二一三九章 宣府勢力第一一八八章 太子監國(下)第一一二九章 暴風雨前奏(求月票)第三九四章 詩畫了得(四更賀盟主磊洋)第二五一四章 一層轉一層第一二二九章 城門之戰第二三四四章 不稀罕第二六一二章 災區見聞第一三九章又是大訂單第一二〇八章 你們覺得我怎樣?第一六三章 趣味相同第一〇六七章 西北無戰事(第一更)第一八七四章 傷害第一三二〇章 南下之路(第四更)第一五五〇章 不是問題第二六七三章 一物降一物第一八四八章 言而無信第一六五章 逆水行舟(求訂閱和月票)第一一一三章 歪打正着(第一更)第一〇七五章 未雨綢繆(第二更)第三三八章 再鬧失蹤(第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