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四章 滅國之戰 十七

魏英在路上搶到一匹馬,當他趕到百里外的靈州時,已經是半夜兩更時分了。

他直奔南城的宋軍大營,距離大營還有數百步,一名鳴鏑從他頭頂‘咻!’的飛過,嚇得魏英連忙勒住戰馬。

“你是什麼人?”有巡哨奔上前喝問道。

他只是一個人,否則巡哨早就報警了。

魏英連忙道:“我是宋軍在興慶府的探子,有極重要的情報要向李都統彙報。”

幾名士兵又問道:“可有令牌?”

魏英搖搖頭,“沒有令牌!”

“那不行,沒有令牌不能進軍營。”

魏英急了,大吼起來,“我是八年前都統親自安插來西夏的探子,那時還是老種經略,都統剛剛纔從軍,京兆軍的影子都沒有,我哪有什麼令牌?”

十幾名巡哨面面相覷,半晌,爲首巡哨押隊抱拳道:“真是對不住了,那就跟我們去大營,不過等稟報完都統才能進營。”

魏英也意識到自己態度不好,大家都是按規矩辦事,自己沒必要這樣吼叫,他點點頭道:“軍情緊急,我要立刻稟報都統。”

“那就請吧!”衆人帶着他向大營奔去。

.......

此時李延慶已經睡下了,但還沒有睡着,一名親兵在寢帳外稟報:“啓稟都統,外面巡哨來彙報,說是一名興慶府的探子趕來,有重要軍情向你彙報。”

李延慶有點愣住了,他在興慶府並沒有安排探子啊!難道是.......

李延慶忽然坐起身問道:“是不是魏英?”

“好像是姓魏。”

“立刻帶他來見我,快去!”

親兵轉身奔去,李延慶也穿上外套,他這些年最歉疚之人就是魏英,當年自己派他去西夏當臥底探子,這一去就是八年,情報營早就解散了,自己仕途幾經坎坷,魏英就像斷線的風箏,不知所蹤,直到去年喬氏兄弟找到他,他才知道魏英還在興慶府,八年來一直默默收集情報。

想到這些,李延慶的鼻子就一陣陣發酸,自己早就把他忘記了,他卻始終對宋軍忠心耿耿,從沒有忘記自己肩負的任務,真是對不起他。

不多時,魏英被帶進大帳,他伏在地上便放聲大哭,多少年的委屈在這一刻傾瀉而出。

李延慶也連忙扶起他,好生安撫,魏英也感覺自己有點過了,連忙拭去眼淚道:“卑職有重要軍情稟報!”

李延慶讓他坐下喝杯熱茶,又令人去把王貴和劉錡找來,不多時,王貴和劉錡匆匆趕來,李延慶給他們二人介紹了魏英,兩人皆感概不已。

“賀南山那邊熱鬧異常,興慶府應該會有行動吧?”王貴頗有興趣問道。

魏英連忙道:“卑職就是來稟報此事。”

他便將西夏決定用拓跋部軍隊替換鐵鷂子守城的事情詳細說了一遍,劉錡笑道:“西夏人居然能想到這種辦法,也真是難爲他們了。”

李延慶沉思片刻問道:“消息來源是否可靠?”

魏英點點頭,“是西夏的兵部郎中透露,他叫王顏昭,是個漢人,在西夏官場被排擠,這些年一直是他提供情報給我。”

“上次的西夏各地關隘軍隊部署圖,就是他提供的?”李延慶問道。

“正是他!”

李延慶相信了,魏英上次託張九送來一份關隘軍隊部署圖,非常有意義,上面有西夏軍隊在幾百個關隘中的駐軍和窖藏糧食情況,使宋軍不用一個關隘一個關隘去搜查,集中剿滅了三十幾個有少量駐軍的關隘,找到了近十萬石窖藏糧食,也使宋軍迅速駐紮進了這些有補給的關隘,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

“還有什麼情況?”

“還有就是西夏開始嚴控城門,只准進不準出,並開始全面清查城內漢人。”

“清查城內漢人是什麼意思?”李延慶不解地問道。

“啓稟都統,這個說法由來已久,興中城內生活着十幾萬漢人,他們是原住民,不是抓來的宋奴,西夏朝廷從李元昊開始都始終對他們比較客氣,他們在西夏也比較富裕,擁有大量上好良田,但這些年西夏國力衰退,就開始有党項貴族指責這些漢人剝削党項人,要求朝廷拿他們開刀,但也受到象焦彥挺之流的漢人大臣強烈反對,現在西夏面臨生死危亡,財力枯竭,他們便開始打漢人的主意了,所謂清查就是搶掠他們財產補充軍費,如果反抗,肯定會被屠殺。”

李延慶有點不敢相信,漢人是西夏朝廷最重要的財政來源,搶掠漢人不就是殺雞取卵嗎?

“西夏財力居然困窘到這個地步?”

魏英苦笑一聲,“卑職在西夏八年,真把西夏瞭解透了,這個小國人口最多時還不到三百萬,現在也不過兩百五十萬人,最近十年幾乎年年打仗,窮兵黷武,他們國力怎麼支撐得起,尤其又被金國壓榨,爭奪大同府失敗,向金國投降稱臣,賠了大量財物,又要負擔大同府兩萬金兵的糧草軍費,已經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去年因雪災被金國勒索了一百萬只羊,這件事徹底激化了西夏的內部矛盾,西夏朝廷可謂內外交困,風雨飄搖,就算宋軍不北征,我們懷疑他們自己也要爆發內戰了。”

旁邊王貴笑道:“恐怕和前年入侵熙河路失敗有關吧!”

“確實有關係,王顏昭告訴我,那次出兵失敗後,西夏的軍備庫就徹底空掉了,財力負擔不起那麼多軍費,就開始裁減兵員。”

停一下魏英又道:“不過我個人覺得西夏衰敗的原因還不光是窮兵黷武,還和他們貴族的奢侈無度有關,他們是典型的窮廟富方丈,國庫空虛,但貴族卻積累了大量財富,上次李乾順抄查樑王府,聽說光白銀就抄查出了幾百萬兩,黃金數十萬兩,才支撐起了這次党項聯軍的軍費,但樑王還是隻是其中之一,李氏皇族、宰相、尚書這些重臣,哪家不是綾羅滿屋,金銀滿窖,象兵部尚書英貴,他府上連丫鬟都用寶妍齋紅盒,可見他們生活的奢侈程度。”

李延慶笑道:“這樣說起來,我還得派一支騎兵在興慶府北面巡哨,防止他們攜帶財富逃走。”

“非常有必要,而且不光要派騎兵,還有船隻,防止他們走水路逃去大同府,白白便宜了金國。”

李延慶點點頭,回頭問主簿曹葉,“張順和阮氏三雄的船隊過來了嗎?”

曹葉連忙道:“回稟都統,船隊已經到鳴沙縣了。”

船隊是李延慶安排的一支奇兵,由張順和阮氏三雄率領,共五百艘大小船隻和六千水軍,從渭河出發,進入黃河後再轉道向北,黃河是西夏的運輸大動脈,要想滅掉西夏,首先就必須控制黃河。

李延慶讓親兵帶魏英去休息,他則和王貴、劉錡繼續商議派兵部署,應對西夏的新變化,尤其鐵鷂子騎兵要出城西去,這讓李延慶看到了全殲他們的希望。

........

就在西夏朝廷決定用拓跋部軍隊替換鐵鷂子的同時,宋軍血洗賀南山各部的消息也傳到了靜州聯軍大營,這個消息使聯軍大營頓時象炸了鍋一樣,羣情激昂。

這時,李至宗也得到了朝廷的快報,他緊急召集各軍首領,安撫他們的情緒。

“請大家放心,天子絕不會任憑宋軍肆虐賀南山,我剛剛接到朝廷快報,天子已派一萬鐵鷂子騎兵趕赴賀南山,一定會阻止宋軍在賀南山的暴行,請大家務必安心,千萬不要動搖了軍心。”

這時,細封別也問道:“京城一萬軍去了賀南山,京城豈不是空虛了,如果宋軍趁機攻打京城怎麼辦?”

“這個.....朝廷已有安排,朝廷已要求拓跋部出兵三萬守衛京城,總之,大家一定要安撫住軍心,千萬不可中了宋軍的詭計,自亂陣腳。”

李至宗反覆解釋,總算把大家情緒安撫住了,他長長鬆了口氣。

大帳內,細封別也正負手來回踱步,心中着實焦慮,大酋長細封黑塔要求他立刻回兵救援的牛角信就放在桌上,讓細封別也一時舉棋不定,這時,帳外傳來另外兩個部主將的聲音,“我們找元帥!”

“讓他們進來!”

帳簾一掀,野利部和米擒部的主將快步走了進來,“大哥,你怎麼看這件事?”

李至宗拼命安撫衆人,但大家並不買他的帳,他們更多是相信細封別也的話,細封別也讓兩人坐下,目光陰冷道:“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鐵鷂子軍並沒有去救援賀南山諸部。”

兩人一驚,“難道朝廷也會騙我們?”

“朝廷不會騙我們,既然答應了,那鐵鷂子應該會出兵,我只是說,事情不是都帥說得那麼簡單,鐵鷂子應該還在興慶府,並沒有出發,他們還在等!”

“他們在等什麼?”

“他們在等拓跋軍到來,朝廷絕不可能讓京城變成一座空城,兩軍必須交接防禦後鐵鷂子纔會西去。”

兩名主將都急了,“那要到什麼時候去?”

“問題就在這裡,從興慶府到拓跋部的牧場最快也要三天,這一來一去就是六天,拓跋軍肯不肯來還是一回事,就算來也要討價還價,這至少要兩三天,所以鐵鷂子就算出兵最快也要到八天後,等到達牧場,已經十天過去了,我們的族人早就死絕了,他們出兵又有什麼意義?”

“有意義!”

野利部主將野利冷然道:“可以繼續騙我們在這裡給他們賣命,這就是他們唯一目的。”

細封別也嘆口氣,“我就不明白,他們爲何不讓我們退回興慶府,然後大家出兵齊心合力救援賀南山,爲什麼一定要讓我們在靜州和宋軍對峙。”

“他們恐怕是在爭取時間吧!”

米擒德利忽然說出了石破天驚的一句話,“給他們轉移財富爭取時間。”

細封別也臉色大變,恐怕這句話纔是真相。

第九百七十六章 回京準備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首戰大定第三百三十章 軍弩事件 上第一百一十四章 解試科舉 二第七百一十一章 船隊事件 上第三百五十五章 倉促北撤第七百一十七章 新帝登基第四百一十四章 計取歷城第三百二十二章 三箭立威第一百一十二章 窺視解元第二百三十八章 弓馬大賽 十五第九百零三章 偷運軍資第一百四十七章 魏縣救人 下第二百章 鄭氏壽宴 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明珠險棄第二百七十六章 殿試前夕第三百七十九章 勇劫法場第二十四章 初到縣城第一千零十章 被迫求援第五百六十七章 奇兵破賊第三百七十九章 勇劫法場第三百二十五章 霹靂出擊第五百九十五章 緩兵之計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草原來使第五百三十章 力勸蔡京第五百二十六章 蔡京暗手第五百六十三章 意外情報第三百三十三章 特殊任務第十三章 鹿山學堂第三百五十五章 倉促北撤第二百二十四章 弓馬大賽 一第三百四十二章 山洞奇兵第七百九十二章 金營漏洞第八百五十一章 扭轉被動第三百三十四章 虎嘯之峽第三百零一章 西夏探子第九百三十九章 朝野非議第十七章 紙甲天王第九百六十六章 滅國之戰 十九第一千零十三章 夜襲大名第二百六十六章 京城遇舊第四百三十六章 久別重逢第三十六章 本家小娘第三百七十四章 衛州警訊第七百一十章 軍營初訓第五百八十六章 大軍北上第三百一十四章 朝堂之爭第五十五章 無福消受第三百二十二章 三箭立威第五百八十五章 獨立成軍第三百七十三章 勸說湯王第七十二章 再考武技第二百九十九章 西行巡查第二百零二章 鄭氏壽宴 四第二十二章 良心建議第二百七十二章 城外買地第四百二十四章 梁山烽火第八百四十五章 最佳方案第二百四十五章 一紙素柬第二百四十九章 再見易安第三百五十七章 西線慘敗第七百四十二章 偷襲相州 下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青兒遇母第十三章 鹿山學堂第七百四十七章 攻心爲上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內訌爆發第二百九十五章 新官上任 上第五百八十章 官復原職第三百二十八章 老將宗澤第四百八十二章 不甘爲棋第七百二十二章 臨風一箭第六百四十九章 提攜舊友第七百六十九章 更大誘餌第六百八十一章 河東防禦第二百四十四章 弓馬大賽 二十一第七十五章 仗義救人第二百六十一章 反客爲主第七百六十四章 民意勝天第九百二十三章 舊態萌發第四十章 意外發難第二百零四章 鄭氏壽宴 六第二十八章 擂臺首賽 二第五百零四章 北上監察第六百一十八章 暗鬥心機第四百七十四章 太學告狀第六百六十三章 意料之外第四十三章 深藏不露第四百八十五章 南山有約第四百一十三章 窮寇盡追第三百二十二章 三箭立威第二百零三章 鄭氏壽宴 五第四百一十四章 計取歷城第八百三十章 全軍潰敗第二百三十七章 弓馬大賽 十四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大舉攻城 上第一百三十三章 士子之軍第二十章 四紳選才第五百五十七章 剿匪計劃第二百八十一章 大慶殿試 下第七百五十一章 談判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