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五章

這筆買賣太划算了。

打烏孫、康居,好啊。主力肯定是漢軍,自己的軍隊是什麼情況,漢軍一清二楚,想衝在前面,漢軍只怕都不會肯。這樣一來,等於就是爲漢軍吶喊助威的,基本上沒有什麼危險。

另外,西域諸國,絕大多數都看烏孫和康居不太順眼。因爲像疏勒也好,龜茲也罷,這樣的國家,別看它小,其實也是城邦制的農耕國。不像烏孫、康居一樣,放牧爲生,四處遊蕩,四處禍害。

去打烏孫、康居,一來可以削弱這兩國的實力,有利於西域和平。二來,抓了俘虜,可以送到漢朝去換絲綢、銅器、漆器等西域暢銷品。而且自己還沒什麼危險。這樣的好事,多多益善吶。必須得舉雙手雙腳贊成。

丁儀這提議一出,立馬就得到了諸國的全票通過。而且還一個個的積極無比,要爲漢軍提供糧草後勤等各類物資。

東漢的西域,西北到了巴爾喀什湖,西南到了噴赤河,以大雪山爲分割線。東西縱橫數千裡。所以要按照丁儀的要求,諸國集結兵力到溫宿,時間起碼得好幾個月。西域諸國的商隊,絡繹不絕。甚至還有來自更遠處的胡商。這麼多國家一起調動兵馬,如此異動,自然是引起了無數人的關注。而要想讓星羅棋佈的西域諸國守住秘密,實在是難。

很快,西域諸國與漢人聯手,欲一起舉兵以征討烏孫、康居的消息,就流傳了出去。消息越過了天山山脈,傳到了烏孫國都赤谷城。

赤谷城,意爲紅色山谷之城,這裡東靠天山,地勢漸趨緩,多雨水,有河流,正是放牧、居住的好地方。

而且赤谷城再往西北,就是一個大湖,即後世的伊塞克湖。此湖湖水清澈,湖中魚類衆多。湖西是小昆彌所居,湖東是大昆彌飲馬之所。

烏孫兩部相愛相殺多年,內耗至今,漸漸也回味過來。在沒有外敵的情況下,仍然是保持敵視狀態,但一有外敵的威脅,則會主動聯手,以抵抗外部的力量。

赤谷城中,大昆彌聞信,不由騰的從鑲嵌着無數玉石黃金的座位上站了起來:“此事可真?”

階下,一個商人匍匐在地毯上,以額叩地:“昆彌,此事已傳遍神山之東,且諸國已經開始調兵了。昆彌若不信,可使人再探之。”

神山,就是天山,漢人稱烏孫山,烏孫人稱神山。從赤谷城再跑一趟,要越過天山口,不知道要浪費多少時間。

這樣的大事,大昆彌自然是隻能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了。當下便道:“不必!你且留居城中,若果漢軍來,你該拿的一錢不少;若果你欺騙於我,你該知後果。”

商人傻眼了,他沿途做生意,也順便販賣點消息,賺點零花錢。原本以爲這麼大的事,彙報給烏孫王,會獲得一大筆賞賜。可把他扣押在這裡,算怎麼一回事?

他當然自己沒有欺騙烏孫王,可正因爲如此,他纔不敢在這裡待着啊。馬上就要打仗了,這種是非之地,自然是要遠遠避開的。

於是商人焦急的呼道:“昆彌!”

大昆彌銳利的眼光就像刀子一般掃了過來,嗯了一聲。商人就不敢吭聲了。還是算了吧,待在這裡或許還能保命,但若自己一意想着要離開,惹惱了這烏孫王,立馬就要去見閻王了。

大昆彌沒有坐以待斃,馬上派了信使去闐池(伊塞克湖)通知小昆彌,要打仗了。而且敵人還很強大。他當然要把小昆彌給弄過來,大家一起抱團。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可以同年同月同日死啊。

小昆彌接見了信使,聽到這個消息,亦不由大驚。漢人又要對我們下手了嗎?想起當初被麴義、段煨吊打,小昆彌心中就是一寒,連忙通知部下備戰,然後自己在親衛部落的拱衛下,向赤谷城而去。

烏孫兩王在城外相見,小昆彌就怒道:“聽聞漢家與諸國齊舉兵來?漢人爲何如此?我族亦爲漢家之戚!”

大昆彌就嘆道:“豈有漢家之戚而攻漢家之蕃屬之理?多年前西域長史陷沒,你我不聞不問,後又欺凌大宛。漢軍來,又憑武力,與之戰。漢軍豈會饒過你我?”

想起當年康居人迎接匈奴郅支單于到了極西之地,都被漢軍大將陳湯、甘延壽帶人不遠萬里而來給滅了。大昆彌不禁就有些後悔了。不應該把漢人得罪得狠了。

可他也沒辦法,這西域,漢人不在,自然是誰的拳頭大聽誰的。匈奴人不行了,漢人退回去了。自然就得聽烏孫、康居這些大國的。這千百年來,不是一直都是如此嗎?強者爲王,弱者爲羊。他不動手,他下面的相大祿,左右大將都會逼着他動手。

不過到這會,說什麼也晚了。烏孫王也不可能聽到漢人來就認慫。要真這樣,他也沒法統領如此多的部族。

於是大昆彌便道:“你我宜速動員部族,開始戰爭準備。然後再派遣騎兵到康居人那裡去送信,邀康居人來援助。”

康居的勢力,又比烏孫要強。烏孫在經過分裂內鬥後,逐漸衰落,而康居卻是人口過百萬的大國。有了康居人的幫忙,想來漢人也拿自己沒辦法吧?

前次雖然打敗了,但部衆大多數都逃了出來,也沒損失多少人馬。這次自己與康居人有了充分準備,然後在赤谷城嚴陣以待,還怕了漢人不成?

一念至此,大昆彌心中,忽然莫名又多了幾分自信。

從塔里木盆地進入烏孫、康居境內,有兩條道路。一是南道,走疏勒(喀什),過鳥飛谷,入大宛,然後從大宛進入烏孫境內。這條路,是當年貳師將軍李廣利打大宛的行軍路線,貳師城就在鳥飛谷前方。

還有一條道,就是北道,走溫宿翻過山口,然後進入烏孫。南道遠,勝在安全。北道快,但一翻過山口,就要面對赤谷城。風險比較高,因爲誰也不能保證烏孫人會不會在天山對面的山口伏下重兵。

不過,在段煨、麴義心裡,走哪條道,已經有了計較。

第三百七十一章 袁劉大戰第七百三十一章第八十八章 黃巾亂起(二)第四百九十二章 冀州攻略(三十四)第三百四十八章 荊揚水戰(二)第五百八十六章 涼州之戰(四)第七百零五章 夏侯舉動第六百六十八章 綿竹陷落第五百三十一章 各方動靜第七百五十三章 祝大家中秋快樂第四十五章 風波又起第四百六十一章 冀州攻略(三)第五百二十四章 各方行動第五百三十一章 各方動靜第一百四十四章 跋扈董卓第四百八十八章 冀州攻略(三十)第四百二十九章 楊奉作亂第五十二章 勢如破竹第六百八十四章第一百八十三章 又見叛亂第四百二十一章 求同存異(二)第三百四十四章 諸賢北歸第八百零一章 戰爭爆發(二)第三十六章 洛陽滅蝗(三)第六百二十七章 夜襲奉高第五百四十六章 封王之論(二)第二十四章 東萊故事(5)第七百四十九章第三十五章 洛陽滅蝗(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洛陽風雲(三)第六百十一章 兗州戰事第八百十七章第三百一十六章 下邳之戰(四)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盡墨第六百六十章 兗州決戰(九)第五百八十三章 平定涼州第四十一章 詣闕上書第三百七十六章 袁劉大戰(六)第七百六十八章第一百九十五章 青州屯田忙第七百二十九章 漢大臣奏議還都第五十七章 墮落皇帝第八百十五章第六百七十三章 陳宮出馬第四十六章 陽球之死第七百八十四章 兵分數路(二)第二百七十八章 跨海東征(五)第四百八十八章 冀州攻略(三十)第七百九十四 博望之戰第一百六十三章 滎陽之戰(三)第五百六十六章 關中攻略(十八)第五百零五章 南陽之戰第五百二十五章 後路已定第四百一十章 諸侯選擇第一百七十一章 陽城之戰第六百四十二章 丁儀奏對第八百零二章 戰爭爆發(三)第七百十四章 章山水戰(二)第七百十二章 荊州風雲第二百二十二章 涼州風雲(還沒完)第六百六十一章 兗州決戰(十)第三百二十九章 山陵又崩(二)第三百一十四章 下邳之戰(二)第六百八十八章 漢壽之戰第四百零四章 平城交兵第四百三十五章 再戰平城(三)第六百三十五章 兗州攻防(四)第三百三十一章 南征袁術(二)第六百六十五章第七十六章 試行改革第五百四十四章 郭圖之謀(二)第二百四十一章 單于說呂布第八百二十章 吳母教子第一百七十七章 袁氏兄弟第十六章 平定廬江(完)第六百八十五章 益州興兵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盡墨第四百二十二章 劉備嫁女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桓校尉第一百九十六章 青州屯田忙(二)第五百二十五章 後路已定第七百零二章 刺探軍情第五百一十一章 弄巧成拙第二章 縣城風波(一)第七百七十一章 魯肅出使第四百六十三章 冀州攻略(五)第三百四十九章 曹操南圖第七百十二章 荊州風雲第四百八十九章 冀州攻略(三十一)第四百九十五章 冀州攻略(三十七)第七百十五章 華容城下第七百六十四章 南北戰爭第二百七十三章 關中諸事第三百三十七章 袁術敗亡(三)第四百二十六章 流言驟起第六百十二 兗州戰事(二)第三百六十八章 劉備所謀第三百零三章 袁術稱帝第四百三十一章 一觸即發第三百章 監造水排(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