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十一章

這個冬天,曹仁調集重兵,圍華容。臧霸引兵攻安陸,夏侯淵襲擾西陵。江夏北方四縣易主,周瑜和程普立時就感覺到了壓力。

戰略緩衝的安全區被進一步壓縮。之前曹軍還無法踏入江夏一步,現在南陽兵來了,豫州兵也來了。曹軍的兵鋒都已經出現在安陸了。

幸好,孫策沒有讓江夏的重臣們等多久,先是蔣欽、周泰率了六千精卒前來。接着,又有徐盛、潘璋率水師兩萬前來助戰。

能再騰出兩萬兵馬來,還是孫策接受了張紘、顧雍、魯肅等人的勸說,向青州朝廷上了份表,以臣屬的語氣,向北方大佬低頭了。

說起來,揚州這邊,除了向朝廷請冊封的時候,會自稱臣外,其他時候,什麼時候主動向朝廷上過表?

不過孫策雖然年輕氣盛,卻也不是莽撞人,該低頭的時候就要低頭,劉備是北方強者,他表面上雖然不以爲然,心裡還是服氣的。人家赤手空拳打出這樣的基業,硬生生把四分五裂的王朝又捏合起來。這份功績,他也自愧不如。

劉備接到孫策的奏表,對荀彧等人笑道:“幼虎低頭了。也罷,便去信雲長,且不要爲難孫策,讓孫策放手與曹仁一搏,在荊州爭個高下。不管誰贏誰輸,消耗的都是他們的力量。我軍用心搶佔豫州就好。”

荀彧、賈詡等人聞言,也不禁哈哈大笑起來。當然是要應該如此。兩家打仗,他們坐在旁邊看熱鬧的最開心了。現在孫策擔心打不過,他們必須得幫啊。最好兩家在荊州勢均力敵,打個頭破血流,兩敗俱傷。那纔是大快人心。

於是便有左右擬信,發往徐州處。

說完此事,劉備又道:“今年案比已畢,情況如何?”

聞言,荀彧便站了起來,向劉備一拱手,道:“主公,統計表已出,各州郡縣,戶數比去歲增長三萬有餘,田地比去歲多增十萬畝,各地守令,其之優劣,盡在表中。”

劉備聽了,心中暗道,這幾年一直在打仗,死亡率與新增人口比起來,還是過高,雖然各地都有流民被編入戶口,但減去一些虛報的,估計實際增長的人口,並不多。看來,還是要加快統一。等到明年,把兗州和豫州的數據也納進來,數字估計就要好看多了。

嗯,在漢朝,官員們爲了政績,也是會粉飾數字的。古代的官員們要升官,也是要憑政績說話。這會不考慮發展經濟。那就只能從人口、田地、教育、治安等這幾個方面來說事。

古代的人口增長,嗯,太平年間,增長自然會快。但要趕上了荒年,別說增長了,失去了土地賣身爲奴的,活不下去當流民的,爲了抗稅逃入深山的,還有膽子一橫從寇爲盜的……到了這個時候,爲了粉飾太平,爲了業績,那就只好改數字了。

不然別人都形勢一片大好,你這裡搞個負增長,豈不是說天子失德、公卿無能?大家還要不要臉了?

劉備在知道這個情況之後,也是一臉懵然,漢代竟然也有這種神操作?後來詳細一瞭解,別說這會了,英明神武的漢武大帝,也避免不了這種事。官僚們,總會有辦法來對付上面。當然,能瞞過去就瞞過去了。瞞不過去,被刺史或御史發現了怎麼辦?

碰上酷吏那就只能怨命不好了。碰上個好皇帝,最多也就是去職罷了。成本不高,風險也不算大。所以這項業務,也就延續到了現在。成了個心知肚明的潛規則了。

劉備一時半會也沒騰出手來搞審計工作。官官相護在這個年代也並不是說着玩的。天下還沒一統,四海還在分裂。他也無意在內部大搞整風運動。水至清則無魚。這個道理他還是清楚的。所以暫時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畢竟這裡面情況實在是複雜,一時半會他也無從下手。真要派人搞審計,他的地盤只怕就要立馬大亂。

至於田地,現在倒還算好,雖然地方上的地主們依舊不會停止兼併土地。但因爲戰亂的原因,地主們死掉了一大批。所以很多無主的土地,被劉備收回官有,然後按照軍功,分賞給了麾下的將士們。等於是利益再分配,又重新造就出了一批新的地主來。當然,現在他劉備,纔是這北方最大的地主。

他的土地,免費分給了許多百姓耕種,也不收租金,只是讓他們按三十稅一的規矩,上繳皇糧就好。另外,這些土地的地契,仍然在他手裡。這些田地,是嚴禁買賣的。

劉備分地,給北方的穩定,帶來了極大的正面效果,所謂有恆產者有恆心。只有擁有大量的自耕農,這社會,纔算穩定。不然全都是地主、佃戶、奴僕了,還要他做什麼?

另外官府組織開荒的,也零零散散,大部分都分了下去,以此來吸引逃到深山中的流民隱戶……

想着想着,劉備就覺得有些頭痛,事情實在是太多了。雖然麾下人材濟濟,各方面的人手都有,但諸多事務堆積起來,要他做決定,他還是覺得忙不過來。

雖然這些年也在一步一步的慢慢成長,但比起處理政務來,他還是覺得,帶着軍隊外出打仗最簡單。

只是,隨着他的地位漸高,再欲提兵征戰,已經是不太可能了。許多人的未來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現在只要他提出說要親征,只怕立時就會收到無數的反對聲音。

除了政務,家裡的事情,也讓他頭痛,幾個孩子都在漸漸長大,也開始懂事了。每天問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不說,老大還老愛帶着幾個小的,往書院跑。當然,往書院跑也沒啥,可天天去格物院,這算怎麼回事?

雖然劉備並不覺得自己的兒子裡面出個大匠有什麼不好的地方,但別的人不允許啊。尤其是裡面還有中山王世子殿下,這在儒生看來,就更不妥了。

世子可以對格物感興趣,但這個年紀,是不是應該多學些儒家知識,打好基礎,不要玩物喪志?

告狀的人那是一波接一波。偏偏又都打着我爲世子殿下好的旗號,讓劉備也只能乾瞪眼。當然,回到後院,教訓自己家孩子,也是可以的,但孩子現在也學乖了,只要把嘴巴一扁,孩子奶奶就出來了。

劉夫人才不管劉備是什麼中山王啊,什麼大將軍啊。她只知道,孫子最重要。當然,教訓得厲害了,還有一樁不好的地方就是,晚上劉備睡哪啊。打了孩子,孩子他娘也不高興啊。

第四百七十章 冀州攻略(十二)第四十五章 風波又起第二百八十六章 廬江陷落第二百九十七章 幽冀大戰(二)第五百八十七章 皆大歡喜第四百七十九章 冀州攻略(二十一)第二百一十五章 涼州風雲(五)第六百七十二章第六百四十七章 圍點打援第六百八十二章第六百六十九章 劉璋請降第三百四十七章 荊揚水戰第四百七十九章 冀州攻略(二十一)第十九章 青州之行第三百六十七章 南陽大戰第六百二十二章 揚州異動(三)第六百四十一章 諸國來獻第三百八十六章 袁劉大戰(十六)第三百七十六章 袁劉大戰(六)第五百一十章 四將攻宛第五十一章 小試身手第六百十章 一封書信第七百九十九章第七百五十二章第一百六十二章 滎陽之戰(二)第三百五十一章 鄂縣失守第二百九十九章 監造水排第一百八十七章 青州攻略(三)第四十章 蔡邕之難(二)第四百零七章 淳于身死第四百三十五章 再戰平城(三)第二百六十七章 募民實邊第五百一十二章 形勢危急第三十六章 洛陽滅蝗(三)第三百七十三章 袁劉大戰(三)第三十九章 蔡邕之難第二百二十六章 呂布窮途(二)第二百七十七章 跨海東征(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洛陽風雲第九十八章 南陽局勢第八十四章 風雨前夜第六百二十八章 侵掠如火第五百零一章 兩家南圖第三百二十五章 南歸青州第二百二十一章 涼州風雲(完)第六十四章 十惡不赦第四十章 蔡邕之難(二)第五百五十九章 關中攻略(十一)第五百一十章 四將攻宛第五百三十八章 準備出兵第五百二十八章 撤離荊州(三)第一百二十二章 拜訪鄭玄第四百章 白登之戰第五十六章 大婚之喜(二)第八百章 戰爭爆發第二十章 東萊故事第七百十九章 安陸之戰第三百五十章 求援四方第二十二章 東萊故事(3)第六百七十二章第六百零一章 草原大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董卓入京第三百三十六章 袁術敗亡(二)第七百零三章 攻打蕭縣第二百九十七章 幽冀大戰(二)第六百三十七章 西域見聞第六十五章 廣陽大疫第五百一十三章 再戰江夏第二百七十七章 跨海東征(四)第二百三十四章 跨海東征(六)第七百六十一章第七百零七章 夏侯兵敗第三百二十七章 用人制度第一百零三章 宛城攻略(二)第四百五十二章 風雨幷州(八)第六百七十章第五百二十六章 撤離荊州第七百零四章 蕭縣陷落第三百九十一章 袁劉大戰(二十一)第四百二十九章 楊奉作亂第二百五十章 劉協心事第五百七十二章 關中攻略第六百四十九章 曹仁兵至第六百五十二章 兗州決戰第八百十一章 戰爭爆發(十二)第二百七十八章 跨海東征(五)第五百七十四章 關中攻略第二百七十六章 跨海東征(三)第七百零九章第六百三十九章 西域見聞(三)第二百零四章 青州教育第三百七十二章 袁劉大戰(二)第四十一章 詣闕上書第五百四十章 鄴城之戰第三百九十五章 常山關下逢敵軍第一百四十章 洛陽風雲(五)第七百九十五章 博望之戰(二)第三章 縣城風波(二)第七百二十四章 黃公覆夜渡河津第八百十八章 艱難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