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 烏桓政策

過了幾日,幽州諸部烏桓大人紛紛到了臨甾。蹋頓、難樓、烏延、蘇僕延和樓班都來了。這幾個人一來,基本上遼東、遼西、右北平等地分佈的烏桓部落老大就全部到齊了。這三郡烏桓,是烏桓部落的精華。只要這幾人聽話,其餘零散居住在塞外或他郡的烏桓部落,已經不足爲慮耳。

樓班是丘力居之子,蹋頓是丘力居之侄。難樓、烏延與蘇僕延三個,都是聽奉蹋頓或者樓班之令行事的。這五人不知道劉備喚他等何事,一路南來,沿途心中也免不了忐忑不安。難樓夜間曾問蹋頓:“大將軍召我等,不知是吉是兇?”

蹋頓倒也鎮定:“若大將軍有意害我,輕騎可取我等首級,何必喚至臨甾?”

難樓一想也是。去了性命之憂,這才心中稍定。沿途觀山賞水,一路到了臨甾。臨甾城,曾號稱天下五大都會。臨甾自太公姜尚被封於齊,建都於此以來,一直到如今,一千多年以來皆是歷代齊王的都城所在地。桑麻遍野,又富漁鹽之利,工商業極其發達。烏桓諸部大人一進臨甾,就被這裡的繁華迷了眼。

繞城轉了幾圈,差點迷了路,這才找着大鴻臚寺爲他們準備的館驛。住了進去之後,蹋頓一邊派人向大將軍府報信,一邊嘆道:“若能得居此地,死亦無憾也。”他素知中國之富,這一輩子卻也只到過幽州,又如何見識過如臨甾這等繁華之地。想來那中原都城洛陽,只怕比這裡更加要繁華了。一念至此,蹋頓心中便頗不是滋味了。

遼東、遼西、右北平,那是什麼地方?人煙稀少不說,每年還要爲了草地與鮮卑人打生打死。經常打出腦漿子。辛辛苦苦養點大牲口,到了冬天一場雪,又不知道要餓死凍死多少。日子實在是太艱難了。因爲窮,所以兇,所以極惡。有吃有喝有住有花的,誰願意操刀子搶漢人搶鮮卑人,大家都是人,命都只有一條,烏桓人也怕死的好不好。

幸好這幾年,與漢人的關係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因爲漢人攻滅高句麗,獲得了大塊的土地,經略遼東時便招募了許多烏桓兒郎去。在減少了烏桓部落的負擔的同時,又與烏桓諸部互市,大肆購買烏桓的牛、馬、羊,並提供食鹽、茶葉、陶製品及絹帛等商品。極大的豐富了烏桓部落的生活。只是可惜的是,漢人對鐵器仍然是限量供應。

第二日,劉備在府中接見了蹋頓等人。他召蹋頓等來,只想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全面放開與烏桓所部互市的問題。烏桓人在這幾年中,很是規矩,既然馴化得差不多了,他也自然是不吝賞賜。反正歷史上的這些烏桓人,也會在幾年之後全部徙居中國,徹底漢化。倒不如由自己來提前進行漢化工作。第二個就是與烏桓一道攜手抗擊鮮卑的問題。自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等降漢內遷以來。塞內烏桓便經常隨護烏桓校尉征戰、攻打塞外胡人;而塞外烏桓則又經常跟隨鮮卑攻打漢人。雖然塞內烏桓有時候也會反覆,但總體上來講,還是聽從漢人的命令居多。有這麼個傳統在,劉備相信以自己提供的優惠,絕對會把塞內烏桓死死的捆綁在漢人的戰車之上。

命蹋頓等人坐下之後,閒談了幾句,劉備便進入了正題:“諸王,吾欲使汝等於邊塞爲吾放牧,每年所得牛、馬、羊與其皮毛等,與吾互市。吾將全面提供絹帛、茶葉、陶製品、糧食、鐵器等物互換。如何?”

諸王面面相覷,心中大喜。想不到一來這裡,劉備便送上一個大禮物。要知道,自己養殖和給劉備養殖那可是兩個概念。前者意味着自己還要找市場去銷售。後者意味着不管自己養了多少出來,劉備給全部打包了。這不是坐等着收錢麼?而且劉備還會放開鐵器限制。武器就不說了,到時有錢了,家裡鐵鍋啊,菜刀啊什麼的,是不是都可以換新的了?

這麼好的事情,諸王又如何會反應,連忙拜下,感謝大將軍恩德。劉備又扔出一個超級誘惑來:“朝廷與烏桓諸部的傳統友誼歷來久遠。自建武年間至今,已近二百載矣。吾欲奏請天子,世代冊封爾等後裔爲王,替朝廷牧守邊地,與國同休!”

蹋頓等大喜,又連忙伏下身軀來謝恩。有了這條保障,那麼只要漢王朝不滅亡,他們子子孫孫就可以一直享盡榮華富貴了。當然,邊地的王其實也挺悽慘的。於是劉備又告訴他們,現在可以在臨甾、將來在京師,給他們修宅院。無事便可以來住,享受中原王朝的繁華。以後他們的子孫,可以來書院讀書、出仕。蹋頓等人簡直是要歡喜不過來了。要知道,護烏桓校尉從設立以來,便是以監視烏桓部落爲主要目的而存在的。監視烏桓部使其不得與匈奴、鮮卑等私通,並負責賞賜、質子、互市等事務。另外,每個部落只能在哪個範圍裡活動,每年烏桓大人在哪裡上貢、覲見,都是規定好了的。如今劉備言下之意,卻是準備賜宅給他們,准許他們入城定居了,如此最好不過。

要說建武年間,烏桓大人還不想深入到漢人的腹地定居,以免喪失自己對部落的權利的話。畢竟當時烏桓勢大,還是可以經常欺負下鮮卑人的。現在卻又不同。鮮卑已經在草原上興起。烏桓夾在漢廷與鮮卑中間。哪個他們都惹不起。要他們徹底投靠鮮卑人,他們又萬分不願。畢竟去了鮮卑,就是被徹底吞併的下場。到時哪裡還有他們烏桓大人的好下場。投靠漢人吧,他們倒是願意,關鍵就是漢人也是個冷酷無情的。只把他們當夜壺,用完就算。自內遷以來,每每徵發烏桓騎,搞得烏桓人口經常負增長,天怒人怨之下,中平四年,烏桓領袖丘力居索性與原中山相張純、原泰山太守張舉勾結到一起造反了。

如今烏桓日子難過,既然劉備許下如此多的利好,那麼徹底投靠劉備又有何妨。總比投靠鮮卑要來得好吧。去了鮮卑,下場難料不說,關鍵是漢人若是不與自己互市了,到時又還是要打生打死。何必呢?現在自己什麼都不用管,只用幫漢人放牧就能夠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何樂而不爲?

第五百七十五章 關中攻略第七百零七章 夏侯兵敗第三百七十九章 袁劉大戰(九)第七百八十六章 兵圍鄧縣第一百六十一章 滎陽之戰第四百四十章 兵屯界橋(三)第五百四十九章 關中攻略第四百四十六章 風雨幷州(二)第五百九十六章 火燒高柳(二)第八百二十二章第六百七十一章第八十七章 黃巾亂起第七百十九章 安陸之戰第二百五十四章 和解關東(三)第六百十七章 河西四郡第六百九十章 孫堅之死第二百四十八章 青州餘事第四百九十一章 冀州攻略(三十三)第七百零六章 沛縣易手第一百七十二章 陽城之戰(二)第六百九十一章第七十四章 蠻王之位(四)第一百四十一章 董卓入京第一百三十二章 天下亂象(四)第八十五章 風雨前夜(二)第五百二十二章 政策調整第一百二十七章 張飛受傷第五十六章 大婚之喜(二)第三百五十五章 荊州之戰(三)第七百四十一章 襲破羅縣第二百零六章 印刷之術第四百四十九章 風雨幷州(五)第五百一十六章 大打出手第一百三十九章 洛陽風雲(四)第六百六十三章第二百七十七章 跨海東征(四)第六百九十九章 穎川戰役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戰平城(二)第七百七十章第一百二十一章 涼州之戰(六)第一百三十四章 皇位歸屬第六百十九章 聯盟已成第四百五十六章 風雨幷州(十一)第五百一十三章 再戰江夏第五百二十九章 瓜分荊州第三百七十八章 袁劉大戰(八)第五百五十八章 關中攻略(十)第一百七十章 形勢有變第四十章 蔡邕之難(二)第二百五十二章 和解關東第七百二十三章 士威彥婉拒揚州第五十九章 黃巾初蹤(二)第六十二單 廣陽除惡(二)第七百九十章 進逼襄陽第一百四十八章 諸侯討卓第九十四章 大戰江陵(三)第三百八十七章 袁劉大戰(十七)第八百十四章第二百三十九章 生死無二志第三百八十八章 袁劉大戰(十八)第四百四十三章 馬邑城破第五十三章 火燒水寨第三百二十五章 南歸青州第五百四十七章 美人之計第五百四十二章第七百三十三章第二百二十八章 蔡邕歸來第六百九十二章第七百四十二章 再破吳軍第七百零四章 蕭縣陷落第八十二章 最後寧靜第三百三十一章 南征袁術(二)第二百六十三章 諸葛來投第五百四十九章 關中攻略第八百十二章 沙摩之死第七百五十八章第四百八十一章 冀州攻略(二十三章)第三百五十九章 荊州之戰(七)第五百六十章 關中攻略(十二)第二十八章 退婚之事第一百三十三章 士人密謀第九十三章 大戰江陵(二)第十八章 涿縣初見(二)第七百三十三章第五百六十一章 關中攻略(十三)第六百六十二章第四百五十五章 風雨幷州(十一)第七百六十五章第五百三十九章 審榮獻城第五百二十七章 撤離荊州(二)第五百三十二章 官員任免第五百四十一章 袁紹之死第三百四十七章 荊揚水戰第三百二十三章 公孫之敗(三)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戰呂布第四百八十八章 冀州攻略(三十)第四百七十章 冀州攻略(十二)第二百三十九章 生死無二志第二百七十四章 跨海徵東第三十一章 退婚之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