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常山關下逢敵軍

太行八陘,蒲陰陘就在易縣背後,飛狐道則在代郡與中山國的廣昌縣之間。崔琰要入牛飲山,只能繞過這兩處關隘,北走一段渡過淶水,出五阮關,走閻鄉,這兩處都在涿郡,屬於自己人控制。出了涿郡之後,便要連渡順水、滱水、恆水、泒水,這才能到牛飲山。

崔琰少年時崇尚武功,愛好擊劍,到了成年之後,這才拜入鄭玄門下,發憤求學。所以他也不是那種文弱書生。他可是真正騎得烈馬,挽得硬弓的。

張遼其祖上便是馬邑之謀的發起者聶壹,後來因仇怨而改姓。其族世居馬邑,雖然不是什麼一呼百應的大世家,但出身卻要比呂布好多了。呂布全憑一身武勇才被丁原賞識,以驍武給幷州嘛。而張遼被丁原召爲從事的時候,他已經是郡吏了。是以張遼與崔琰這兩人,雖然是職分文武,卻並不缺少話說。兩個人率了百餘人,扮作商隊,一路上言笑晏晏,直往牛飲山進發。

過了順水,前方便是滱水了。張遼打馬疾馳,前後繞了一圈,喝道:“都打起精神來,到滱水畔歇上一歇,渡河之後,便是常山關了。今晚吾等便在常山關歇息了。”

常山關乃飛狐道東側的第一關,自冀州入飛狐道,必走此關,張遼這也是藝高人膽大了。換作他人,只怕是唯恐避之不及,哪裡肯夜宿敵關之下。

不過張遼少年習武,遊遍燕代,對此地地形也好,風俗也罷,頗爲熟悉。既然把自己當作了商隊,張遼便依照商隊的規矩行事。見崔琰眉間略有憂色,張遼笑道:“季珪勿憂,萬事有我。”

崔琰道:“吾非惜命,恐壞主公大事也。”

張遼道:“過往此地商隊,皆宿常山關,吾等不往,豈不突兀?到時常山關守軍必疑有怪,不如便往彼處歇上一歇。季珪只需把我當作商隊護衛頭目,你還當你的管事便是。”

崔琰聽了,心中稍安,笑道:“既如此,張頭目還請頭前帶路!”兩人對視一眼,哈哈大笑起來。

渡過滱水之後,便到了常山關。想要入關,那是休想,關下設有一寨,來往商隊皆要繳費,然後才能進入寨中歇息,寨中可以避風雨,遠猛獸,而且,裡面設施應有盡有,茶館,酒舍,青樓……

張遼帶了崔琰進來,崔琰看得目瞪口呆,只以爲到了何處城池之中。張遼低聲道:“季珪,鎮定,莫要讓人看出異常來。”

然後張遼與崔琰並騎而行,低聲向崔琰介紹此處的情況來。原來常山關,緊扼要道。不管是走飛狐道也好,還是沿太行山南下也好,這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補給點。進入飛狐道之後,都是羊腸小道,行走艱難,別說補給了,到時一個不慎,餵了山中猛獸也是常事。於是南來北往,東進西出的旅客們,便在此處歇腳,補充自己所需,賣掉無用之物。一來二去,這裡竟然漸漸興旺起來。就是天下大亂,戰火四起,這裡也是照常運轉,該做生意的做生意,該收費的收費。

當然,之前還是朝廷說話,漢軍鎮守的時候,來往的商旅們是可以入關歇息的。後來袁紹來了冀州,因張燕禍亂州中,於是派遣軍隊鎮守於此,卻是不讓商旅入關了。另於關外設寨,以供來往商隊方便。

這裡的守軍收錢收到手軟,而且又是在關外,就算是張燕率軍來了,他們往關中一跑,把關門一閉,便也拿他們無可奈何,有恃無恐之下,於是更無一絲警惕提防。張遼與崔琰把費用繳了,輕輕鬆鬆便入得寨來。

夜間,張遼呼呼大睡,崔琰卻是輾轉難眠,畢竟是個文官,不如張遼在屍山血海中廝殺多年磨礪出了一身膽色。崔琰聽了張遼安撫,日間無事,到了晚上,夜深人靜之時,卻總是心有不安。這可是睡在敵人眼皮子底下啊。

崔琰看了一眼同房而睡的張遼,聽着張遼鼾聲如雷,不禁無聲而笑,文遠可真沒心沒肺。於是便披衣而起,推開房門,走了出來。

房外,負責宿衛的衛士見崔琰出門,便自黑暗中走了出來。正欲行禮,崔琰擺了擺手,便又退後,悄無聲息的隱入了黑暗之中。

天空一輪明月高懸,四周星芒若隱若現,月光灑在地上,大地一片清冷之色。此時已近冬季,夜晚風起時,頗爲寒冷,崔琰慢慢轉了兩圈,感受着這夜晚獨有的寧靜,心潮也慢慢平息了下來。感覺到身上寒意,正欲回房,忽然便聞得一陣陣若有若無的蹄聲傳來,再凝神聽時,蹄聲越來越近了。聽這聲音,規模似乎還不小。

崔琰心中一驚,此處乃是冀州境內,又不是前線,如何會有軍來?心中驚疑不定,忙推開房門,欲喚張遼。

手剛觸碰到門扉,忽然便見房門自開,立於門口的張遼全身籠在黑暗中,只餘一雙虎目,閃閃發光,他輕聲道:“季珪,我好似聽得有騎兵來。”

崔琰還在驚訝張遼剛纔還鼾聲震天,忽然怎又精神熠熠起來。他卻不知道到了張遼這等境界的武將,早已練就欲睡便睡,欲醒便醒的本事來。若是行軍在外,便是在睡眠之中,也是警覺非常。是以有一點異動,他便醒了過來。

見張遼問,崔琰亦輕聲對道:“文遠,我亦聽得蹄聲陣陣,是以便來尋你。”

好了,兩個人都聽了個明白,證明不是耳朵出了問題,於是張遼便對崔琰道:“季珪,你還在此處,我去去便來。”

然後張遼便點了幾個人,幾個縱躍,便消失在了黑暗之中。崔琰身手遠遠不如張遼,只能在房中等候。時間過去了許久,天邊已經出現了魚肚白來,崔琰心中焦急,面上卻毫無異常,只是踱步轉圈之時,腳步越來越快了。

到了太陽快升起時,張遼終於回來了。回來之後,便把崔琰拉到了房中,道:“季珪,袁軍已出飛狐道矣。”

崔琰大驚:“文遠,此事當真?”

張遼一臉凝重,道:“我看得真切,確實是袁軍,其衆不下萬人。”

這下好了,袁軍出飛狐道,張遼與崔琰都知道是去幹嘛去了。崔琰忙道:“文遠,此事緊要,必須速告主公。”

張遼也點了點頭,道:“袁軍出飛狐道,必是往救高幹,我已使人火速往易京,報予大將軍了。”崔琰這才發覺,張遼帶了數人出去,卻只自己孤身而還。原來是把那些人給遣了回去報信去了。

崔琰又擔心信使不至,又點了兩人,使其分道而行,務必把消息送至。吩咐完之後,張遼道:“季珪,此等大事,全憑大將軍決斷,你我二人急也無用,不如繼續前行也。”

崔琰點點頭,依張遼之言,在常山關下補給完畢之下,便繼續與張遼一道,前往牛飲山去也。

第六百九十一章第四百七十四章 冀州攻略(十六)第三十章 退婚之事(3)第三百一十六章 下邳之戰(四)第六百九十六章 華容城破第六百二十五章 益州戰事第三百七十一章 袁劉大戰第五十五章 大婚之喜第一百七十九章 再議廢立第一百七十六章 荊州劉表第九章 大道之基第八十五章 風雨前夜(二)第六百三十八章 西域見聞(二)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桓校尉第一百七十四章 胡軫之死第八十七章 黃巾亂起第三百九十七章 張燕出山第六百七十二章第四百八十九章 冀州攻略(三十一)第三百二十八章 山陵又崩第一百六十七章 袁董大戰第四百九十三章 冀州攻略(三十五)第四百一十五章 劉虞病逝(二)第三百五十四章 荊州之戰(二)第七百十六章第一百五十七章 遊說袁紹第一百四十二章 人中呂布第四百七十三章 冀州攻略(十五)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戰叛軍第五百四十六章 封王之論(二)第七百六十一章第三百二十五章 南歸青州第四百三十九章 兵屯界橋(二)第十六章 平定廬江(完)第二百四十五章 兵發河洛(二)第三百零一章 界橋之戰第四百八十二章 冀州攻略(二十四)第二百七十四章 跨海徵東第四十三章 酷吏陽球第四百二十六章 流言驟起第八百三十章 遼東往事第二百七十六章 跨海東征(三)第五百章 治理幷州(二)第七百零三章 攻打蕭縣第一百七十一章 陽城之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遊說袁紹第六百五十四章 兗州決戰(三)第四十八章 益州叛亂第六百七十章第二百七十七章 跨海東征(四)第二十三章 東萊故事(4)第六百零二章 草原大戰(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陽城之戰第六十五章 廣陽大疫第一百三十三章 士人密謀第一百七十八章 龍亢之變第七十九章 水晶制鏡第七百三十六章 父子第四百四十五章 風雨幷州第八百零六章 戰爭爆發(七)第五百七十三章 關中攻略第三十章 退婚之事(3)第七百四十九章第三百零五章 劉備興兵第一百八十二章 傳國璽出第五百一十八章 好漢凌操第三百七十三章 袁劉大戰(三)第一百九十一章 青州攻略(七)第二百四十四 兵臨河洛第五十一章 小試身手第二百五十二章 和解關東第一百三十九章 洛陽風雲(四)第四百六十七章 冀州攻略(九)第七百三十三章第四百三十一章 一觸即發第四百六十八章 冀州攻略(十)第七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九十一章 黃巾亂起(五)第七百二十章 安陸之戰(二)第四百二十九章 楊奉作亂第七百四十四章第三百二十章 水排研成第六百七十八章第一百六十章 張飛襲關第七百九十六章 夏侯之敗第五百二十七章 撤離荊州(二)第五百四十一章 袁紹之死第三百七十六章 袁劉大戰(六)第一百三十四章 皇位歸屬第一百七十八章 龍亢之變第八百十九章 意外變故第三百零七章 兗州說客第一百零七章 黃巾消亡第三百五十三章 荊州之戰第五百九十一章 戰爭序幕(二)第三百三十四章 張飛搶親第二百四十六章 荀攸退兵第一百零八章 涼州大亂第六百零五章 草原大戰(完)第七百二十九章 漢大臣奏議還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