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 張燕出山

張燕在寨中,正閒來無事,訓練健兒,忽然聞報,說山外有一夥人,自稱是青州使者,爲首的那個是清河崔琰,正在外面求見頭領。張燕平難中郎將當了也有些年頭了,麾下的這些兒郎們卻仍然不改匪氣,不稱他將軍而呼爲頭領,張燕糾正了幾次無效,便也隨他們去了。

此時聽說山外青州使者清河崔琰求見,不禁雙目一亮。喜道:“快頭前帶路,吾要親迎使者進來!”

一路疾行到了谷外,張燕一眼便看見了站在前列的崔琰和張遼,這二人,靜靜立在那裡,淵渟兵峙,一看就是非常之人。不由心中暗暗歎服,不愧是青州俊彥、北地名門也。張燕目光一轉,便看向了崔琰,崔琰站在最前方,又一身儒袍,張燕一眼便認了出來,疾搶數步,深深一揖,道:“張燕見過崔使者,崔君遠道而來,燕有失遠迎,恕罪恕罪!”

崔琰扶起張燕,溫和的笑道:“久聞將軍之名,今日有幸得見,崔琰之福也,吾等不告而訪,將軍何罪之有。”

二人客氣了幾句,崔琰又向張燕介紹張遼。二人同爲張姓,雖然都是假的,也免不了客套一番。張燕把崔琰等人迎至谷中,置酒相待,酒過三巡,乃問崔琰之來意。

崔琰便道:“今天下紛亂,諸侯相爭久矣。吾家主公劉青州,出身宗室,炎漢後裔,自出仕以來,荷先帝之重恩,負萬民之景仰。不忍見漢家基業一朝傾頹,是以數年以來,徵董卓,討袁術,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屢興義兵,以伐不臣。冀州袁紹,本自名門之後,其家四世三公,歷代簪纓。然則其豺狼心性,既已總督冀、並,又貪幽州。數年之間,連戰公孫,使其覆滅,邊塞無憑。而戰火延綿,百姓何辜?今其又擅自興兵,攻涿郡,圍廣陽。劉太傅德範海內,名標天下,自鎮幽州至今,惠及何止萬民。如今卻受困於袁紹,非我青州不得解脫也。吾家主公見袁紹兇頑,遂興義師,欲討此逆。故遣崔琰至此,來請將軍相助。不知將軍可有意乎?”

張燕聽了,心中立時掀起巨瀾來。當年他也是活不下去了,不得已之下,從了黃巾,然後跟隨黃巾一路南征北討,直至黃巾滅亡,他又被推舉爲頭目,帶着黃巾殘部縱橫北地諸郡直到如今。

當初大賢良師爲什麼要造反,他在黃巾軍中時,也常聽人道及,說是漢家已有天下數百載,已經是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了。既然要改朝換代,自然避免不了五德學說和一句流傳了數百年的讖語。自先秦至漢,讖緯之學大爲盛行。漢武帝有次可能是喝多了,便道:“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代漢者,當塗高也。”然後這句話就被天下人給牢牢記住了。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寫信給以此讖語而稱帝的公孫述,說代漢者當塗高,你是那個當塗高嗎?不要瞎搞了,我也不怪你,亂世之時人人有想當皇帝的想法很正常,你還是快點投降吧。結果公孫述不作理會,然後就被劉秀給攻滅了。劉秀得了天下之後,天下人又牽強附會,說劉秀才是那個當塗高,秀字便是結了穗的稻子,稻子又生在路邊,然後又說六七之厄是六加七共傳十三位皇帝,合該到劉秀這兒復興大漢……

當塗高與五德輪轉一說,因爲漢武帝的金口玉言,然後劉秀又親自承認並證明過這讖語,所以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頭百姓,皆深信不疑。幾百年以來,人們也一直牢記着。袁術認爲自己出自陳舜之後,袁氏是土德,自己字公路,所以就是那個當途高,不顧一切的稱帝,然後就被滅了。後來歷史上的曹丕爲了代漢,聽信了許芝那句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的鬼話,連自家的先祖都改成了黃帝以合讖語,然後篡漢之後,年號都是黃初來應土德這個符命……

話說回來,到了漢靈帝的時候,政治腐敗,民不聊生。黃巾起義便爆發了。張角三兄弟怎麼解讀當塗高,張燕也不知道,他只知道,漢朝要滅亡了,按照五德輪轉,漢是火德,火德之後,便是土德。所以黃巾軍頭裹黃巾,來鎮壓漢朝氣運。結果沒想到,漢朝沒被黃巾軍給鎮壓下去,黃巾軍反而被迅速撲滅了。張燕在這亂世艱難的生存了下來。他一直在冷眼旁觀,看着漢家朝廷不斷衰落,看着諸侯不斷壯大。心中每每長嘆,漢室果然是氣運將終了,可惜大賢良師不得其時也。

可是沒幾年,劉備卻於諸侯中迅速崛起,東征西討,擊破公孫度,掃滅袁公路,據有青、徐二州。好不威風。張燕每每聞之,亦不得不感嘆劉備本事非凡。現在劉備兵強馬壯,與袁紹周旋都不落下風。莫非這六七之厄又要應在劉備身上?

張燕腦洞大開了。西漢十三帝,然後王莽亂漢,光武皇帝中興。自光武帝傳到如今,也是十三帝了(算上劉辯和他兒子劉珉)。天下已經有了袁術稱帝、諸侯之亂。情況與當初光武皇帝之時多麼相似。莫非終結這亂世,再興大漢的,便是劉備劉玄德?

反賊出身的張燕,壓根就不把如今的二位天子放在眼裡,在他看來,無非是無用之傀儡罷了。天下劉氏諸侯,劉虞與劉表老邁,劉璋遠在益州。只有劉備,根基已固,一派興旺。而自己素來與袁紹有仇,不是袁紹,自己還在城池之中快活,又怎會躲在山谷之中。那麼多的兄弟夥伴,死在袁紹手裡,這仇恨豈能忘之?便是不與劉備聯手,自己與袁紹也是不死不休。如今劉備派了崔琰這等名士前來傾心招攬,誠意滿滿,自己又有什麼理由不同意呢?

這山谷之中,缺這缺那,什麼都缺,自己早就待膩了,有如此強勢的大腿抱,真是再好不過。一念至此,於是張燕便笑道:“劉使君亦知世上有我張燕乎?劉使君但有所命,張燕願效微軀也。”

張燕很直接的效忠了。崔琰也被張燕爽快、直接的這句話弄得一愣,接着便笑道:“將軍真直人也。他年圖畫麒麟閣,論功於雲臺之時,將軍必不悔今日之決斷也。”

麒麟閣是漢武帝建立起來供奉功臣的地方,雲臺有漢明帝時開始供奉的二十八將。張燕雖然是一介武夫,卻也知道這個典故,當下高興得哈哈大笑起來,頜下鬍鬚亂抖,道:“如此,便借崔君之吉言了。”

第四百九十二章 冀州攻略(三十四)第五百一十一章 弄巧成拙第一百七十一章 陽城之戰第七百六十五章第六百零三章 草原大戰(三)第七十七章 試行改革(二)第八百零九章 戰爭爆發(十)第七百九十三章 馬超兵敗第二百三十九章 生死無二志第五百九十五章 火燒高柳第四百一十九章 麴義應對第一百二十八章 傅燮之死第七十六章 試行改革第二百四十七章 袁術攻兗第七百七十六章 漢軍突圍第十九章 青州之行第五百四十三章 郭圖之謀第七百八十七章 襄陽態度第二百九十一章 攻取會稽(二)第三百九十五章 常山關下逢敵軍第五百九十章 戰爭序幕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戰叛軍第六百十六章 濟北王求助張飛第六十六章 再度入京第三百六十四章 朝覲天子第二百三十二章 跨海東征(四)第二百零五章 青州教育(二)第六百四十七章 圍點打援第六百零一章 草原大戰第五百零八章 江夏水戰(二)第四百三十二章 麴義來歸第八百二十二章第六百四十九章 曹仁兵至第七百三十章第三百二十五章 南歸青州第九十二章 大戰江陵第六百零三章 草原大戰(三)第七百八十八章 援兵抵達第二十五章 東萊故事(今日第一更)第三百五十二章 甘寧出奔第二百七十章 徐州之亂第三百八十章 袁劉大戰(十)第四百一十五章 劉虞病逝(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涼州之戰(六)第二百七十四章 跨海徵東第八百零七章 戰爭爆發(八)第七百二十章 安陸之戰(二)第二百一十九章涼州風雲(九)第四百八十三章 冀州攻略(二十五)第二百四十一章 單于說呂布第六百六十二章第二十一章 東萊故事(2)第五百二十八章 撤離荊州(三)第三百五十八章 荊州之戰(六)第六百六十三章第三百六十二章 長安天子(二)第八章 格物之論第四百七十七章 冀州攻略(十九)第七百六十四章 南北戰爭第四百九十四章 冀州攻略(三十六)第四百九十六章 冀州攻略(三十八)第三百八十九章 袁劉大戰(十九)第二百五十一章第二百四十三章 袁紹之謀第七百七十三章 先發制人第一百四十九章 太后出逃第五百一十四章 再戰江夏(二)第五百五十五章 關中攻略(七)第一百七十五章 諸侯入洛第五十九章 黃巾初蹤(二)第四百六十一章 冀州攻略(三)第六百七十二章第四百二十三章 交州士家第七百十六章第七百二十三章 士威彥婉拒揚州第七百七十三章 先發制人第二百八十二章 跨海東征(完)第七百八十二章 目標荊州第六百十九章 聯盟已成第二百六十二章 冀兗交鋒第一百四十三章 丁原之死第八百十三章 攻敗垂成第五百六十八章 關中攻略(十八)第二百八十四章 形勢突變第二百八十六章 廬江陷落第七百八十四章 兵分數路(二)第七百二十一章第五百二十六章 撤離荊州第二百九十七章 幽冀大戰(二)第四百八十四章 冀州攻略(二十六)第一百三十八章 洛陽風雲(三)第五百四十九章 關中攻略第六百九十四章 曹洪中伏第七百八十章第二百零一章 公孫瓚跨界擊冀州(二)第七百九十一章 水淹之計第五百六十八章 關中攻略(十八)第二百六十八章 孫策周瑜第一百九十七章青州屯田忙(三)第七百零三章 攻打蕭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