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用人制度

春節剛過,一隊隊士兵便分赴各方,按照名單上的指引開始抓人。東萊黃縣,趙家。趙家家主趙拓正和家人一起用餐。趙拓看着下面的一羣羣妻妾兒女,心中得意至極,趙家在自己手裡,越發興旺了啊。等過幾日再送份厚禮給縣令和太守,把次子送到郡中諸曹歷練一番,那就再好不過了。

府外,一隊甲士破門而入,直奔後院,對着目瞪口呆還沒反應過來的趙拓道:“哪個是趙拓?”

趙拓雙腿有些發抖,鼓起勇氣道:“老夫便是,爾等是何人,敢擅闖我府?要知道,範府君那裡我也是能說得上話的。”

爲首的甲士一聲冷笑,道:“你便是趙拓?你的事犯了,來人,押下去砍了。”聲音方落,身邊搶出兩個如狼似虎的甲士,如拎小雞般把趙拓拎到門外,須臾,一聲慘叫傳來,甲士提了趙拓首級前得繳令。只唬得趙家滿門老小鴉雀無聲,連哭也不敢哭。

如此場景,在青州各郡國,屢有發生。人頭滾滾落地的同時,劉備也沒搞不教而誅。每殺一人,便有甲士提了首級,請當地官員召喚百姓,然後告訴他們此是何人,觸犯了什麼律令而被斬首示衆。

青州無數家族人頭落地,家產被罰滅的同時,全家也被流放到遼東去充實那裡的人口,順便屯田。青州上下,皆被劉備的雷霆手段給嚇到了。劉備也用血淋淋的事實,告訴大家,在青州,都給我老實點。別搞那些小動作,否則,就是死路一條。

與此同時,東萊太守範明,北海相諸葛玄收到劉備書信訓斥,樂安太守被一擼到底,罷爲庶民。劉備又表國淵爲樂安太守,命糜芳爲法曹從事。然後宣佈在青、徐二州推行巡視制度,將不定期派員下到郡縣察訪民情。查訪結果如果與當年上計的情況不一樣,輕者去職,重者治罪。

這日,劉備把荀彧和盧敏請了過來,道:“文若,子達,今郡縣守令將官職私相授受,察舉制已經積重難返。我欲於青、徐另設科舉,選才任士,以別察舉。二卿以爲如何?”

荀彧和盧敏皆是大驚,主公要廢察舉?這可是動了世家門閥的根本,也是動了青、徐二州的根本啊,這如何使得?

荀彧忙勸道:“主公,察舉自孝武皇帝以來,便成我大漢選任官員之常例。今雖每舉屢有不賢,然亦非先秦之世襲可比。此制度乃我大漢之基,不可輕廢也。”

盧敏亦道:“主公,若廢察舉,州中必然沸騰。主公方有刑殺,又行此政,州中必然不安也。”

當年漢高祖劉邦得了天下,七國貴族也是死的死,逃的逃。士族多隱山中。偌大的帝國,沒人治理怎麼行。於是劉邦便下求賢詔,讓郡國推舉賢士大夫。到了漢文帝和漢武帝時,這一制度,基本上便確立下來了。漢文帝十五年詔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殿試並授官,漢武帝元光元年下詔郡國每年察舉孝與廉各一人,這就是孝廉的開始。從此,漢朝每年都會有刺史、郡國太守向朝廷舉薦人才。一直沿至今天。

不得不說,這種選賢與能的制度,剛開始還是很好的。爲漢朝提供了大量的行政治理人員,而且作風也很民主。能者上,庸者下嘛。剛開始的時候,舉薦是要負連帶責任的,舉薦的人確實是人才,被舉者有功;舉薦的人是個水貨,被舉者有罪。漢武帝更加過份,各州郡國有才不舉者,輕則免官,重則斬首。所以那時候舉主和被舉者,那是真真實實有真才實料的。不然考試的時候漏了餡,死的不是一個二個人。

到了東漢晚年這個時候,政治腐敗,諸豪強與門閥把持政治話語權,於是開始濫舉私人。結果上行下效,到了現在,已經是腐敗得一塌糊塗了。就算是劉備治下的青州。不管他如何強調和重申要嚴格執行選舉之法,要保證察舉制度的透明和正常實施。結果他到下面稍微一查,到處都是篩子和漏洞。

這樣的察舉,他還敢信嗎?或許在青州和徐州他的幕府中,他能靠着自己的先知,任用賢良。但到了他的子孫那裡呢?他還在的時候就敢私相授受,他死了那這些世家們還不得翻天啊?

看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九品中正制一出,選官就只看門第了。誰的郡望門第高,誰就可以做大官。至於那時的察舉,也就只能是寒門小戶的士子才靠察舉入仕了。不可否認,這個時候的世家和門閥掌控了文化知識的傳承,也確實是涌現了一大批傑出的軍政人才。但這,絕對不是劉備所想要的。

察舉制度腐化,那便推倒重來。世家大族把控知識傳承,那就打破他們的壟斷。自己爲什麼要設立書院,不就是要如此嗎?

荀彧和盧敏,一個是穎川集團中的重要代表,一個是日後天下五姓七望中的范陽盧氏。今天召他們來,也是想看看他們的態度。可惜,自己剛表露出廢除察舉的態度,文若和子達便紛紛出言反對了。

劉備心中長嘆一聲,笑着對荀彧和盧敏道:“我非是要廢除察舉,而是想科舉與察舉並行。書院設立已是經年,院中學子多不勝數。我欲於書院中分諸科來考試選官,以補察舉之不足也。”然後便把科舉的制度,詳細的和兩人一說。

漢時察舉的官員,也是要通過考試的。不過一般是察舉爲主,考試爲輔。到了現在,一般考試就是走走過場了。主要還是看舉薦人的名聲和被舉人的家世。

荀彧和盧植一聽劉備不是要完全廢除察舉,而只是想要在書院中考試選材,不禁大鬆了一口氣。書院中的學子,有寒門子弟也有世家子弟。到時只要書院選官的人數不是太多,也能堵住各方的嘴了。

荀彧和盧植走後,劉備苦笑一聲,青州大小豪強,被他血洗了一遍,這麼好的推行科舉制度的時機,自己只是稍作試探了下,麾下兩大臂助卻同時反對。看來,還真不是時候啊。看看自己青徐集團,世家出身的,比比皆是。想來也不用去問他們的意見了。

看來,想要徹底的改變用人制度,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以防止袁氏和楊氏之類的四世三公再度重現。任重而道遠吶。那就春風化雨,慢慢來吧。

出了府的荀彧,心中卻是轉着無數個念頭。他內心深處,其實也很贊同劉備的科舉選士,不論出身,只論才能確實很好。可是我的主公啊,咱們還只有青州和徐州,你現在這麼一搞,等於是斷了世家門閥子弟的進身之階。你還要不要其他諸州的士族世家的擁護了?你還想不想……基於某些隱晦的念頭,荀彧不能明說,只能先表態反對了。

也幸好劉備不是那種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的人。

第二百八十一章 跨海東征(八)第二百三十六章 高句麗人第四百五十二章 風雨幷州(八)第六百四十八章 陳留出降第五百三十三章 農業改革第三百零八章 孫策反袁第七百三十一章第三章 縣城風波(二)第五百八十章 漢中之戰(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跋扈董卓第七百六十七章第六百九十七章第七百零一章 新的抉擇第六百三十六章 兗州攻防(五)第四百四十五章 風雨幷州第六十六章 再度入京第二百一十三章 涼州風雲(三)第六百八十七章 首戰黃蓋第六百六十章 兗州決戰(九)第六百十七章 河西四郡第二百一十四章 涼州風雲(四)第四百八十二章 冀州攻略(二十四)第一百九十二章 青州攻略(八)第八十七章 黃巾亂起第四百七十八章 冀州攻略(二十)第四百二十一章 求同存異(二)第五百一十三章 再戰江夏第一百三十八章 洛陽風雲(三)第七百五十七章第三百八十五章 袁劉大戰(十五)第三百二十七章 用人制度第七百五十三章 祝大家中秋快樂第二百四十四 兵臨河洛第五十七章 墮落皇帝第二百一十一章 涼州風雲第二百四十六章 荀攸退兵第五百七十一章 關中攻略第三百三十一章 南征袁術(二)第三章 縣城風波(二)第五百四十七章 美人之計第四百五十七 風雨幷州(完)第四百章 白登之戰第六百六十二章第二章 縣城風波(一)第七百五十八章第三百一十六章 下邳之戰(四)第三百七十四章 袁劉大戰(四)第二百六十三章 諸葛來投第二百八十四章 形勢突變第一百一十九章 涼州大戰(四)第四百三十三章 再戰平城第一百五十四章 壯士典韋第七百二十章 安陸之戰(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陽城之戰第二百二十九章 跨海東征第十五章 平定廬江(三)第四百一十八章 袁紹動作第二百八十二章 跨海東征(完)第四十六章 陽球之死第四百九十三章 冀州攻略(三十五)第二百一十一章 涼州風雲第三百五十四章 荊州之戰(二)第六百二十七章 夜襲奉高第三百五十七章 荊州之戰(五)第五百二十七章 撤離荊州(二)第二百七十九章 跨海東征(六)第四百九十四章 冀州攻略(三十六)第六百九十五章第三百六十三章 郭汜敗亡第五十一章 小試身手第六百八十八章 漢壽之戰第一百七十二章 陽城之戰(二)第八百十二章 沙摩之死第五百零八章 江夏水戰(二)第二百六十八章 孫策周瑜第三百九十二章 袁劉大戰(二十二)第四百四十六章 風雨幷州(二)第五百八十章 漢中之戰(二)第六百七十四章第五百四十七章 美人之計第三百二十四章 公孫之敗(四)第六百二十三章 揚州異動(四)第三百五十五章 荊州之戰(三)第三百七十四章 袁劉大戰(四)第二百五十三章 和解關東(二)第五百四十七章 美人之計第五百二十二章 政策調整第五百九十五章 火燒高柳第六百七十一章第七百四十四章第四百五十五章 風雨幷州(十一)第二百七十六章 跨海東征(三)第四百零九章 兵臨城下第四百三十章 楊奉作亂(二)第四百零七章 淳于身死第五十章 孤身說降第五百四十三章 郭圖之謀第七百九十八章第三百一十一章 連下二城第三百一十六章 下邳之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