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五章 非定國負君,君負定國也!

晉王仔細問了南都光復詳情,白文選將慶陽王馮雙禮那封信取出讓晉王看。

晉王看後,久久沒有說話。

馮雙禮信中有言自天子棄國後,太平軍便在廣東擁立唐王朱聿鍔監國,爾後粵國公周士相揮師北伐,先下江西,後下南都,此刻正與清順治大軍隔江對峙。同時,廣西、湖南、湖北三省盡皆光復,清湖廣總督張長庚都開城投降了。

馮雙禮又稱南都既下,唐監國必會至南都祭孝陵,登大位。雖然馮雙禮信中沒有確切言語表明自己會擁唐,但他稱已和佔據湖廣的忠貞營取得聯絡,並向南都派出了使者。這個態度無疑表明了馮雙禮在唐、桂之間已是倒向了唐藩。

白文選對馮雙禮的選擇沒有任何反感,換作是他,亦會這麼做。畢竟唐藩現在已擁半壁,而天子卻棄國而逃,如今更成了清軍俘虜,換誰,都不會甘心再擁這皇帝。只是他知晉王向來對天子忠心,所以猜測晉王肯定不會拋棄永曆,轉而選擇響應擁唐率部前往廣西,故而不敢相詢。

吳三省猶豫了下,問晉王道:“眼下南都光復,天子卻落在了吳三桂手中,不知殿下有何打算?”

晉王沒有多想,將信放下後,看着白文選和吳三省二人道:“當務之急,須救天子。”

“如何救?”

白文選有些爲難,“我等兵馬合在一塊不過萬餘,軍士又多傷病,滇南幾處要道都被清軍佔據,恐難救出天子。”

白文選說的是實情,他手下只有四千多人,其中有官499名,兵只3800餘名、馬3260匹、象12只。晉王手下有官469人,兵4520餘名,馬2954匹,象32只。加上吳三省從孟定帶來的2630名官兵,明軍加在一塊兵也不過萬餘,其中還有近乎一半傷病,能戰之兵不足五千之數。而云貴的清軍,僅吳三桂手中就有十多萬兵馬,實力是明軍的十幾倍,又控制了滇南大小城池和要道,所以理論上明軍是根本無力打回雲南,更休提什麼救天子了。晉王執意要打去雲南的話,可謂無絲毫勝算,甚至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晉王卻道馬上將南都光復的消息廣發檄文於各地土司,邀他們前來合兵攻打雲南。另外晉王又道,吳三桂手下兵馬雖多,但大半乃是明軍降兵,而那些明軍降兵又多是大西軍舊部,未必會和舊日同袍拼個你死我活。

“以前馬寶他們降清,是因爲局面崩潰,絕望之下才選個活路,如今韃子丟了南都,江南半壁只雲貴在清軍手中,川中又有慶陽王和文督師他們,這吳三桂和多尼就如籠中之鳥般。故我以爲吳三桂此刻的擔心應比我們還要大,若我們揮師北進,不說從者如雲,至不濟,也會讓吳三桂如茫在背...那些土司亦是如此,眼下局面利我,他們總會心動。總之,不管如何,天子蒙塵,我們這些做臣子的哪怕是舍了性命,也要將他救出來,否則,何以爲臣?”

晉王執意要救天子,白文選、吳三省他們雖不情願,但知也勸不住他,加上也不忍再看晉王傷心,故都應了。卻都勸晉王先養病,等身子徹底好了再北進。晉王也知道他的身體關係全軍命運,故答應下來。只待病體稍好,能夠騎兵便領軍北還。

過了幾日,卻有暹羅國(即泰國)派使者六十多人來聯絡,請晉王移軍景線暫時休整,然後由暹羅提供象、馬,幫助明軍收復雲南。暹羅使者除帶來豐厚禮物外,還取出神宗皇帝時所給敕書、勘合,表示對明朝眷戀之情。

暹羅使者告知晉王:“前者八十二人駕隨,流落在我國,王子厚待,每人每日米二升,銀三錢。”

晉王自是感動,對暹羅君臣的好意非常感激,盛情款待來使,派兵部主事張心和等十餘人同往暹羅聯絡。若暹羅能夠出兵相助,無疑復國聲勢更大。

晉王養病這半個月,各地土司紛紛收到了明朝南都光復的消息,果然不少土司以爲明朝恢復有望,不再採取觀望或敵視明軍態度,要不就是帶族人來和明軍會師,要麼就是提供糧草,這讓明軍的困境得到了緩和。

十月二十七日,晉王決定領軍北上解救天子,計有明軍6000餘,土司兵5000多,另有陸續從滇西輾轉來投的明軍散部,亦有2000多人。

國境傳來李定國大舉北返,要救回朱由榔的消息後,吳三桂頓覺棘手。

有關太平軍光復南都的消息,吳三桂知道肯定是封鎖不了多久的,不說李定國從其他途徑獲悉這個消息,就是自己手下的降軍之中也會有人將這一消息泄露出去。他覺得麻煩的是,李定國大張旗鼓來救朱由榔的消息會傳到貴陽的多尼耳中去。雖不怕多尼這個黃毛小兒,但總是個大麻煩,畢竟,他還沒決定反正歸明呢。

吳三桂思來想去,決定派二女婿郭壯圖和馬寶領軍兩萬前往抵抗李定國兵,不求將李定國擊敗,只求將他擋在國境外。至於多尼那邊,咬死是謠言就是。

明清雙方在孟養相遇。李定國部就山立營,保持戒備。次日交戰,雙方互有勝負。因爲馬寶不想和晉王交戰,所以見勝負未分,兩邊損失都不大,便勸說郭壯圖撤軍,請平西王另作打算。

郭壯圖知道丈人慾擁朱由榔易幟反正,所以也不想和李定國打,便領軍撤走,只留精兵鎮守要道,不讓明軍深入雲南。

吳三桂沒有責怪郭壯圖和馬寶退軍,因爲他也不想和李定國大打出手,這樣會損耗他的實力。但是李定國不退,最終還是要血戰一場,不管勝負,都會有損失。爲此,他向洪承疇討主意,洪承疇笑道:“前番聽聞李定國、白文選他們去緬甸救朱由榔,朱由榔卻下旨讓他們撤退,又對緬甸人說,但有來救他的明朝官兵,可以盡數斬殺消滅。你手中有這寶貝,爲何不利用?”

吳三桂一想也對,忙去逼朱由榔寫聖旨讓李定國投降。

朱由榔果然老實寫了,聖旨上不僅要李定國向吳三桂投降,更寫道:“朕在平西王處,一切安堵。今定國惟謀私名,不念朕危,是何忠臣也?!”

不但如此,朱由榔又給各地土司也發了一道旨意,上面說:“定國惟顧忠義名節,不念君上安危。今後有定國各營兵來,不可饋以糧餉,可力剿爲功也!”

李定國見到聖旨後,氣得吐血大哭:“非定國負君,是君負定國也!(未完待續。)

第300章 家鄉人也殺第三百五十六章 敵襲第一千零九章 漢人不殺漢人第二百三十七章 決戰 七第一千六十一章 你的父親是國姓第一百八十八章 水火第三百一十九章 雞犬不留第二十六章 鎮壓第一百七十九章 收兵第634章 賊秀才不過第2個李定國第四百一十二章 不許欺負我額娘第九百七十章 平了德翠樓第三十章 丁口第一百八十九章 絕地第九十七章 降了第九百四十六章 抓生口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吳三桂不過一個阿哈第284章 朕發誓第一百六十八章 攻守 七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要明白,如何去復仇!第四百八十八章 延平請兵第五百零八章 陣斬馬雄第二百三十九章 決戰 九第七百二十五章 蒙古韃子請我們做事?第七十三章 正軌第八百八十五章 滿兵如牛馬第八百零九章 此幕何等熟悉第三百二十七章 新附兵的麻煩第七百五十九章 金陵 七第七百六十九章 江北大營第四百九十九章 西征兵力第九百四十七章 朝鮮 和約 白旗家眷第二百七十七章 成軍 下第八百四十一章 都殺了第九百五十六章 我兒是探花郎第七百四十七章 活捉嶽樂第八百八十章 壘屍及頂第三百九十二章 惠州總兵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渡孤去崇明第612章 天子棄國第五百零七章 爲了大清第一百五十九章 役使第三百四十八章 帝國主義第八百七十四章 巴圖魯第三百零八章 本帥向來英明第一千二十七章 虛君?第四百二十六章 廣東來人第296 漢軍8大家第一百五十七章 奴才第四百零七章 漢人的東西學不得第七百三十章 總督大人要斬盡殺絕不成?第八百二十六章 孔四貞第八百四十四章 皇上要決戰?第五百三十七章 圍而不死第二百二十一章 流言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勞師動衆第四百八十六章 虞美人第三百七十四章 靖南王福晉第九百四十五章 他們是大清的兵第一千四十六章 本王當於開封登基第八百九十六章 太平寇來了第一千二十三章 殺了朱由榔,家兄做皇帝第一千一十七章 我替晉王殺你!第七百六十八章 先入北京第四百四十四章 大力將軍第九百五十二章 大儒遇上兵第一百七十章 攻守 九第九十四章 去留第一千九十一章 矯枉過正第二百七十二章 招兵買馬第二百四十八章 讓城第六百二十一章 太監和文官第七百四十二章 本王親自去抓張煌言!第八十六章 危言第四百九十五章 不開城便屠城第一千零九章 漢人不殺漢人第四百七十七章 封不了王便做女婿?第一千五十五章 勿謂言之不預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大明不要仁義之人第七百二十二章 拿出你們的威風來!第二百五十五章 生死第一千三十八章 衣冠不改生前制,名姓空留死後詩第九百九十一章 賈老賊第七十二章 營老第四百七十六章 朕意不可第八百一十七章 蔣指揮,大帥請你去南京第八百九十三章 大帥做天子第六百章 爲了糧食開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立足第七百七十四章 紫氣東來第五百二十九章 三思而後行第一千六十九章 賊秀才舉兵逼宮第四百二十四章 出兵東征第一百五十九章 役使第五百一十六章 虛無的希望第四百八十四章 六官 科舉第九百一十六章 洪承疇病逝第八百九十四章 鰲拜等急了吧第一千六十三章 玄燁即位第八百零四章 興大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