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擴大戰線

戰爭打到28年年底的時候,唐帝國已經在戰爭實力上全面超越了美國,而在航空兵的戰鬥力方面,唐帝國也擁有絕對的優勢。

在28年年底,唐帝國陸軍與海軍一共擁有飛機127835架,其中戰鬥機,轟炸機一共74219架,部署在美洲戰區的戰鬥機與轟炸機爲21735架。同時期,美國陸軍,海軍,以及陸戰隊擁有飛機78432架,其中戰鬥機與轟炸機41387架,部署在東南部地區的戰鬥機與轟炸機爲13247架。毫無疑問,唐帝國航空兵在規模上已經遠超過了美國,而且部署在戰區的作戰飛機數量也遠超過了美國。如果再將飛行員的素質考慮進去的話,在前線戰場上,唐帝國航空兵理應擁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應該很快就奪取戰場的制空權,可是爲什麼在努力了一年多之後,唐帝國航空兵仍然沒有能夠完全掌握制空權呢?

當時大部分人都沒有發現這個問題,或者說沒有去考慮過這個問題。羅雲衝也不例外,當他全神貫注的指揮轟炸行動的時候,哪有時間與精力去關注雙方實力上的巨大差距,並且去思考爲什麼在擁有絕對的實力優勢的情況下,沒有能夠獲得更大的勝利,而是仍然在與敵人爭奪戰場制空權。

這次,談仁皓是戰略轟炸的局外人,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那些指揮轟炸的將領與參謀都忽略了這個問題的時候,談仁皓卻發現,找到這個問題的根源,纔是能夠找到取勝的捷徑。到十一月初的時候,談仁皓已經收集了大量的信息,而當他對這些信息進入了仔細的分析後,最終找到了問題的根源。

表面上,當時唐帝國部署在前線地作戰飛機數量超過了2萬架。可是這2萬架作戰飛機並表示全部投入到一個方向上去的,比如還得分配不少的戰機去支援古迅雷在墨西哥的作戰行動。同時,也不是所有的作戰飛機都在前線作戰,相反,更多的作戰飛機是在後方休整,也就是說,當時航空兵沒有能夠全力參戰。導致這一現象的因素中,航空兵本身有問題。同時,戰區的環境也產生了不少地影響。

在帝國航空兵中,飛行員有一套輪換制度,即完成一定的作戰任務之後,飛行員都將獲得一次休假的時間,雖然在大部分時候,飛行員不會返回國內休假,而是在前線休整,但是也不會參加作戰行動。按照當時的規定,戰鬥機飛行員出勤25次。或者是總戰鬥飛行時間達到了120個小時。就可以獲得一次爲期五天的休假。戰術轟炸機飛行員的標準還要低一點,出勤20次,或者是總飛行時間100個小時。就可以獲得五天的假期。戰略轟炸機飛行員的要求更低,出勤15次,或者是總飛行時間120個小時,也將獲得五天的假期。

這套制度本身有其合理性,畢竟飛行員也是人,而且高強度的作戰飛行將消耗飛行員巨大地精力與體力,如果持續不斷地作戰,還將嚴重影響到飛行員的士氣。也正是在實戰中暴露出了這些問題,所以才形成了這套體制。可問題是,相關的一些體制卻並不完善。或者說沒有做相關地改革。

比如,當時的戰術航空兵仍然是一名飛行員對應一架作戰飛機。也就是說,在飛機損毀之前,每名飛行員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架作戰飛機。這在以往是有好處的,比如飛行員的身高有差異,操作飛機的習慣也不一樣,因此會對飛機的操作系統進行細微調節,以適應飛行員的需要,這就導致飛行員不一定能夠適應其他人的戰機。可是這套體制的弊端是很大地。其中最大的缺點就是嚴重的浪費了有限的武器裝備。比如,“遊隼”式戰鬥機在連續飛行500個小時之後才需要送回去大修,而實際應用中,往往會超過800個小時才大修一次。而飛行員120個小時就可以休息一次,結果導致很多作戰飛機都被閒置在了後方,在仍然可以繼續作戰的情況下,沒有投入戰鬥。

提高作戰飛機利用率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取消飛行員對應作戰飛機的編制方式,由兩組,或者是三組飛行員共用一架作戰飛機。實際上,這成爲了戰後航空兵的基本體制之一,而當時只有戰略轟炸機部隊採用了這一體制,而且還很不徹底。同時,這一體制也需要培訓大量的飛行員,在戰爭初期,帝國是沒有足夠多地飛行員的,而且飛行員也沒有輪休的制度。現在,帝國已經擁有足夠多的飛行員了,在前線無法部署更多的作戰飛機的情況下,增加飛行員數量,提高戰機的利用率,是提高航空作戰能力的主要辦法。

除了航空兵體制之外,戰區內的客觀條件也是限制航空兵作戰的一個大問題。

當時,前線機場的容納能力都是相當有限的,就算古巴又增添了幾座機場,可也最多隻能容納2000餘架作戰飛機,前提還是不部署戰略轟炸機,全部部署戰術航空兵。而巴哈馬羣島的容納能力也是有限的,即使陸戰隊按照計劃在大巴哈馬島,以及大阿巴科島建好了數座野戰機場,也最多就能容納1000架戰術飛機,加上其他島嶼上的機場,整個巴哈馬羣島最多容納2000架作戰飛機。而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修建更多的機場,當然,這需要時間,還需要更多的工程兵,工程設備,以及工程物資,這對後勤保障是一個極爲嚴峻的考驗,更不可能立即就建好更多的機場。

除了機場本身的容納能力之外,維持航空兵作戰的另外一個關鍵條件,即機場所在島嶼的港口的吞吐能力也是一個問題。聖地亞哥港的吞吐能力達到了每天10萬噸,這幾乎是其極限了,如果不擴大港區,新建碼頭,並且增加更多的基礎設施的話,就不可能繼續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而這些都是大工程。從港口到機場的運輸能力也是一個問題。當時能夠並行兩輛卡車地公路幹線,一天也就最多運送2到3萬噸的物資而已,而且前提條件是必須要有足夠多的卡車與司機,不然的話,就無法保證將公路的運輸能力發揮到極限。最理想的地面運輸方式是鐵路,可是修建鐵路不但費時,而且耗費巨大,當時也不會有人願意在前線修建鐵路。這些後勤保障方面的難題都很難解決。在設法增強後勤保障能力的同時,還得設法分散後勤保障地負擔。

後勤保障還有另外一個方面的嚴峻問題,那就是戰機的維護工作。任何一種作戰飛機都不可能不一直在前線作戰,除了那些在戰鬥中被擊落的飛機之外,其他的所有戰機在使用達到一定時間之後,都需要進行維護。按照不同的要求,維護又分成了好幾個等級,比如戰場維護就是在執行任務期間進行的,主要就是由地勤人員檢查飛機的狀態,以確保飛機能夠飛起來。前線維護則是指戰機在出勤達到一定次數之後。要對其主承力結構進行檢查。以確保戰機能夠繼續作戰。而最關鍵的還是大修。

“遊隼”的大修間隔時間是500個小時,後來延長到了1000個小時。而“鵬”式轟炸機地大修間隔時間只有250個小時,大概執行20次任務之後就需要大修一次。以往。大修工作都是在工廠裡進行地,或者是在擁有維修設備的航空兵基地裡進行。而整個美洲地區,就只有巴拿馬擁有爲“遊隼”式戰鬥機提供大修服務的設備,而“鵬”式轟炸機地大修工作是在瓦胡島進行的。也就是說,到了大修的時候,轟炸機得飛回瓦胡島,花上數天的時間進行大修,然後再飛回來。別說大修本身就需要很多時間,以及要燒掉幾十噸燃料,光是往返飛行就需要兩天的時間。而且浪費近三十個飛行小時,真正在前線的作戰時間不超過200個小時,這就極大的降低了轟炸機的使用效率。

在前線建立飛機大修廠是肯定有必要的,可這並不只是軍隊的事情,還牽涉到了飛機制造廠。當時,陸航與海航都在與飛機廠協商在前線建立大修廠,或者是維修基地的事情。各飛機廠也相當配合,因爲飛機大修本身就是主要的服務項目,而且在陸軍與海軍壓低了採購價格之後。通過維修賺取的利潤成爲了飛機廠的主要收入之一,既然陸軍與海軍有要求,那麼飛機廠也就自然不會放過賺錢的機會了。

實際上,到戰爭結束的時候,哈飛,成飛等幾家飛機廠不但在中美洲地區建立了飛機維修基地,而且還建立了幾條最主要的零備件的生產線。也就是說,可以爲作戰飛機生產大部分備用零件,從而減少了後勤保障方面的壓力,提高了作戰飛機地利用率。當時,還有很多工廠都建到了前線去,比如青島兵工廠在聖地亞哥就先後建造了三條彈藥生產線,其中兩條生產線用於生產燃燒彈,一條用於生產普通炸彈。而這三條生產線所需要的工業原料都不是從帝國本土送來的,而是通過大西洋航線,從波斯帝國運來了汽油,從英國運來了炸藥,從巴西運來了鋼鐵。而這三條生產線上生產出的炸彈,佔到了投擲到美國本土彈藥的三分之一。如果按照以往的方式來運送彈藥的話,那麼就至少要多動用1500艘次的萬噸輪往返於太平洋東西兩岸之間,如果由一支50艘商船的運輸船隊來完成運送任務的話,那就需要花上15年的時間。很明顯,這對後勤保障帶來的意義有多麼的重大。

可以說,爲了儘快擊敗美國,帝國軍隊的後勤保障人員恨不得在前線建立所有的軍事工廠,以避免長途海運帶來的巨大麻煩。當然,這是肯定不可能的,當時也就只能針對最重要的後勤保障物資在前線建立工廠,以減少後勤保障上的壓力。

歸根結底,航空兵作戰不利的因素是很多的,可有一點卻不是硬件,以及制度上的問題,而是戰略上的問題,那就是,航空兵的戰場太狹窄了。

任何部隊要在戰場上行動,都需要有一定的活動空間。而航空兵是對活動空間要求最大的兵種之一。當戰場上的兵力密度達到一定程度之後,繼續提高兵力密度就沒有明顯的作用了。從後來總結出的航空兵戰術來看,在古已巴哈馬羣島美國東南部地區,帝國航空兵最多隻需要投入2000架作戰飛機就足以使航空兵的作戰效率發揮到極限,如果再繼續增兵的話,不但不會起到明顯的效果,反而會產生一些負作用,比如增加了指揮上的麻煩,降低了作戰效率等等。

也就是說,當時帝國航空兵投入的2萬多架作戰飛機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換一個角度看的話,就應該通過擴大戰場,來擴大航空兵的活動範圍,從而投入更多的兵力。其實,這也正是拖垮美國航空兵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美國航空兵的規模本來就小得多,只要延長戰線,擴大戰場,那麼美軍航空兵的兵力就將捉襟見肘,從而難以確保在每一個戰場上都投入足夠的力量,最終輸掉整場戰爭!

最先確定要擴大戰場的就是談仁皓,十一月上旬,談仁皓就找到了羅雲衝,把自己的想法提了出來。隨即羅雲衝就同意了談仁皓的觀點,並且讓韓紹鋒全力配合談仁皓,爭取儘快擴大戰場範圍。

當時,談仁皓唯一的選擇就是百慕大羣島,在帝國陸海兩軍都沒有確定是否要去攻打紐芬蘭島,或者是新斯科舍半島之前,百慕大羣島是美國東海岸附近唯一擁有戰略價值的地方。而且,百慕大羣島也是美國東海岸地區最後的屏障,打下百慕大羣島的戰略意義也並不僅僅是爲航空兵多提供一個前進基地那麼簡單!

第3節 好友的前程第47節 火速截擊第58節 重點報復第19節 平靜中的涌動第56節 “華盛頓快車”第73節 勝利的意義第49節 攔截第19節 擦肩而過第6節 尊嚴與尊敬第27節 進與退第42節 堅持抵抗第30節 軍售第14節 內部鬥爭(下)第43節 單程轟炸第2節 西南太平洋上的局勢第1節 海軍的希望(上)第63節 絕望的艦隊第8節 撥雲見日第30節 勝利的鑰匙第28節 膽小的日本人第54節 慎重的冒險者第48節 決定乾坤第60節 以多打少第61節 無功而返第16節 駛向深淵第13節 襲擊艦隊第3節 是戰是和?(下)第28節 要害第13節 臨時司令官第28節 深淵的邊緣(上)第27節 萬噸燃燒彈第23節 挑戰第65節 狗運當頭第21節 曼哈頓計劃第26節 當爸爸了第20節 孤軍深入第62節 拼死一搏第25節 遭遇戰第30節 艦隊的靈魂第5節 戰役發動機第72節 大海難測第68節 奪路而逃第39節 擴大勝利第28節 機會第50節 分工合作第11節 咽喉第13節 連環套第50節 驅逐艦突擊第7節 德國海軍的雄心第48節 錯誤的角色第14節 內部鬥爭(上)第23節 理智的建議第44節 重點清除第13節 痛定思痛(下)第23節 美軍發力第18節 獎勵與懲罰第57節 怨念第44節 突擊“大和”號第1節 誰的責任第2節 潛規則(上)第30節 守候獵物第52節 登陸硫黃島第53節 吃進嘴的肥肉第31節 火海上的舞蹈第40節 無關痛癢第29節 夜間遭遇第13節 圍攻“赤城”(上)第18節 緊急出動第1節 艱鉅工程第1節 海軍軍官第18節 炸彈在舞蹈第41節 返航第84節 同病相憐第4節 風波平息(上)第24節 絕地反擊第8節 帝國恩怨(上)第3節 軍人的傷第3節 三大問題第27節 集中炮擊第54節 勝利嗎?第34節 換湯不換藥第45節 新代號第48節 飛行的眼睛第46節 威克島戰火第43節 無畏的攻擊第4節 海軍轉型第4節 艦隊的未來第2節 戰爭的本質(上)第54節 指西打東第56節 殊榮第14節 好友相遇(下)第27節 簡單的婚禮第37節 秘密裝備第2節 小發明第47節 絕不放棄第30節 心領神會第18節 最後威脅第28節 機會第43節 替罪羊第33節 脫離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