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

梁漱溟:佛法大意

所謂宗教,就是人類在現世生活中一種超現世乃至反現世的傾向。現世和反現世正是矛盾統一,相反相成的。

友人袁虹叟新購錄音機,邀我爲一次錄音。我以《佛法大意》爲題,略申我對於佛法的認識。其詞如下:

我今天講的題目是佛法大意。原始佛法即通俗所稱爲之小乘佛教的,其內容總括起來就是四諦五蘊之說。何謂四諦?苦、集、滅、道,是爲四諦。在佛家看人生,不外是起惑、造業、受苦三句話可以盡之。人們總迷惑在有個自我,便是起惑。實際上根本沒有一個我,沒有那樣常一主宰的我,如像人們所設想者。這樣便聯繫說到五蘊。何謂五蘊?色、受、想、行、識,是爲五蘊。色指身體;受即苦樂等感受;想指留下的記憶;行、識則指生命流行的本身。生命的真相是前後相似相續,非斷非常。此時的我與過去的我,剎那變化,早非一事;只不過前後相似相續而已。並不像人們誤認爲今天的我依還是昨天的我那樣,所以說非常。然而它又是相似相續下來而不斷的,並不像人們誤認爲一個人死了便完了的那樣。由於人們的迷執着自我,便造種種業——善惡都是業——這便是四諦中的“集”,而人生種種的苦就由此而來,所以集爲苦之本。要消滅人生之苦必得修道。原來古印度社會是宗教盛行的世界,各個宗教幾乎都以解脫苦惱的生活爲宗旨,都講究修道。修道爲寂滅之本。苦、集、滅、道四諦大意就是這樣。佛家在古印度屬於較後期的宗教。原始佛教的教義有三:(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三)涅槃寂靜。是曰三法印。世間一切事物流行曾不暫住,就是諸行無常。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亦或稱有爲法、無爲法;渾和稱之曰諸法。但不論有爲法、無爲法,總歸是沒有我;這就是諸法無我了。時間是生滅不住的,人生是造業受苦,沉淪在生死輪迴中的;印度各教派幾乎都求超脫生死,歸於寂滅爲樂之境;但它們總不免認識有錯誤,修行有錯誤,不能契合真理,妙達出世之境界。唯獨佛家能以成就得涅槃寂靜。以上粗略敘明原始佛教的大意,以下再談一談大乘佛法。

大乘佛法在世間人看來,應該說是原始佛教十分可驚的一大發展變化,它表現爲一大翻案文章。那就是在大乘說,五蘊皆空,四諦不立,有如《般若心經》上的一切皆空:“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乃至“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云云。但實則是翻而不翻。大乘佛法正是建立在原始佛法之上的,既不是離開這一基礎,卻又反過來指點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在實踐上菩薩不住涅槃,不捨衆生,原本是出世間法,卻又出而不出,不出而又出。我們可以說,若沒有大乘佛法,那麼,佛法是不圓滿的。

說至此,回顧一下來說宗教和人生的關係。原始人羣或稱初民社會的生活中就有宗教的萌芽。那就是人們震恐於大自然界風雲、雷雨、洪水、猛獸,種種災患侵襲,幻想有神靈降罰或魔鬼作祟,而有許多禁忌或胡亂的崇拜,在今天看起來可笑,而在那時正是維繫其社會生活所不可少的。不妨說,自遠古到今後遠遠的未來世界,將始終存在着宗教。所謂宗教,就是人類在現世生活中一種超現世乃至反現世的傾向。現世和反現世正是矛盾統一,相反相成的。在佛教內有人天乘、小乘、大乘和種種宗派,恰是包羅萬象的。佛法既創起於古聖哲的佛,但又隨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社會人情而形成,在流佈,莫執一而非餘。我的話完了。

(梁漱溟著《梁漱溟先生論佛儒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本章完)

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八篇 問學篇_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五篇 齊家篇_胡適:我的兒子第二篇 明德篇_梁啓超:私德之必要(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