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

吳晗:談骨氣

吳晗(1909—1969),原名吳春晗,字伯辰,筆名語軒、酉生等,浙江義烏人,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著有《朱元璋傳》、《明史簡述》、《讀史札記》、《歷史的鏡子》等。

什麼叫骨氣?指的是抱有正確、堅定的主張,始終如一地勇敢地爲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遭遇任何困難,都壓不扁、折不彎,碰上狂風巨浪,能夠頂得住,嚇不倒,堅持鬥爭的人。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我國戰國時代的孟子,有幾句很好的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樣的人才是了不起的人。這種人古時候叫大丈夫,我們今天呢,叫作英雄氣概,也叫作有骨氣。

什麼叫骨氣?指的是抱有正確、堅定的主張,始終如一地勇敢地爲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遭遇任何困難,都壓不扁、折不彎,碰上狂風巨浪,能夠頂得住,嚇不倒,堅持鬥爭的人。

我國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我們就是這些有骨氣人的子孫,我們是有着優良的革命鬥爭傳統的民族。

當然,社會不同,骨氣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有着階級本質的區別。這一點必須認識清楚。但是,就必須堅定不渝地爲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這一原則來說,我們許多有骨氣的祖先的動人事蹟,還是有它的積極

的教育的意義,值得我們學習的。

從孟子的三句話舉三個例子。

宋朝末年,元軍攻入南宋首都臨安,南宋將領文天祥組織武裝力量堅決抵抗,失敗被俘後,元朝的將軍勸他投降,他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總是要死的,就看他怎樣死法,是屈辱而死呢,還是爲民族利益而死?我選取了後者,要把這片忠心記錄在歷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個陰溼的地牢裡,受盡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勸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他堅決拒絕,終於在公元1282年被殺害了。

孟子的三句話,在文天祥的身上都表現出來了,他歷盡艱難困苦,失敗了再幹,被拘囚幾年,拒絕高官厚祿,爲了保全民族骨氣,慷慨犧牲。他寫的有名的《正氣歌》,歌頌了古代有骨氣人的英雄氣概,並且以自己的生命來抗拒壓迫,號召人民繼續起來反抗。

另一個故事是古代有一個窮人,餓得快死了,有人丟給他一碗飯,說,“嗟!來!”喂!給你吃!餓人拒絕了嗟來的施捨,不吃這碗飯,後來就餓死了。不食嗟來之食這個故事也很有名,傳說了千百年,是有其積極的意義的。那人擺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聲,喂!來!這個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這碗飯,第二步怎樣呢?顯然,他不會白白施捨,吃他的飯就要替他辦事!這個餓人是有骨氣的,看你這副臉孔、神氣、居心,寧可餓死,也不吃你的飯。當然,有人會說,這個人幹嗎不去勞動呀,問得對,但是,要知道,那時

候土地是私有的,他沒有土地如何勞動?也會有人問,他幹嗎不去找工作呀?問得也對,但也要知道,在那個社會裡,同樣沒有窮人就業的機會。這樣,他只好餓死了。相反,這個人要是生活在今天,當然不會餓死,同樣,我們可以相信,這人要是生活在今天,他會好好勞動,過好日子,決不會接受嗟來之食。

不食嗟來之食,說明了中國人民的骨氣。

毛主席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聞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國民黨槍殺的。在他被害以前,朋友們得到國民黨要暗殺他的消息,勸告他暫時隱蔽,他堅決拒絕,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工作,堅決反對國民黨的殘暴統治,堅決要求和平、自由、民主,明知敵人要殺他,卻毫不退卻,在被害以前還大聲疾呼,痛斥國民黨的特務恐怖,指出他們的日子不會很長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勝利。毛主席讚揚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孟子說的話,雖然是在兩千多年以前說的,但直到現在,還有它的積極意義。當然無產階級有它自己的英雄氣概,有它自己的骨氣,這就是決不向任何困難低頭,壓不扁,折不彎,頂得住,嚇不倒,爲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建設勝利,我們一定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奮勇前進!

(《中國青年報》,1961年3月4日)

(本章完)

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三篇 資政篇_賀麟:人心與風俗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三篇 資政篇_賀麟:人心與風俗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六篇 史鑑篇_呂思勉:讀舊史入手的方法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五篇 齊家篇_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八篇 問學篇_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