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

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

真誠的社會責任心,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傳統的重要內容。堅持人格尊嚴、重視社會責任心,這都是中國知識分子人文精神的主要內涵。

中國古代哲學家不但宣揚人格尊嚴,而且強調社會責任心。孔子面對隱者的譏諷而嘆息說:“鳥獸不可與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論語·微子》)這就是肯定,個人對於社會是有一定責任的。孟子以“平治天下”自負,他說:“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孟子·公孫丑下》)這固然表現了傲慢自大的態度,也表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孟子雖然不得志於當時,但對於後世卻發生了深沉廣遠的影響。與孟子同時的宋鈃、尹文以救世濟民爲志,《莊子·天下篇》述宋鈃、尹文之學雲:“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心……見侮不辱,救民之鬥;禁攻寢兵,救世之戰。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捨者也。”《天下篇》贊之曰,“圖傲乎救世之士哉!”《莊子·逍遙遊》亦述宋子的爲人說:“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斯己矣。”宋子“上說下教”、“強聒不捨”,表現了髙度的社會責任心。“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表現了堅強的獨立人格。宋子的學風是值得欽敬的。

漢初陸賈追隨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勸誡劉邦說:居馬上得天下,不能以馬上治之。“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這確實表述了關於社會政治的一條客觀規律,對於穩定漢初的社會起了積極作用。其後賈誼向漢文帝上《治安策》,董仲舒向漢武帝上《天人三策》,都表現了知識分子對於社會政治的關懷。

《世說新語》記述後漢陳蕃、李膺的言行說:“陳仲舉言爲士則,行爲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李元禮風格秀整,髙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爲己任”,陳、李都表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心。

唐代韓愈諫迎佛骨,被貶之後,作詩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爲聖明除弊亊,肯將衰朽借殘年!”表現了對社會國家負責的剛直氣概。

北宋范仲淹有兩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爲後世所傳誦。張載自述學術宗旨說:“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這表現了哲學家的廣闊胸懷。

明末顧憲成主講東林書院,嘗說:“官鼙轂,念頭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頭不在百姓上;至於水間林下,三三兩兩,相與講求性命,切磨德義,念頭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子不齒也。”(《明儒學案·東林學案》)這也充分表現了對於社會治亂、國家安危的深切關心。

以上舉例說明漢、唐、宋、明時代有代表性的知識分子具有深沉誠摯的社會責任心的歷史事實。歷代具有社會責任心的知識分子很多,《二十四史》及有關史籍中有詳細的記載。以上不過略舉數例而已。到明清之際,顧炎武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著名觀點,黃宗羲著《明夷待訪錄》、王夫之著《黃書》、《噩夢》,都是強烈的社會責任心的明確表述。

真誠的社會責任心,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傳統的重要內容。堅持人格尊嚴、重視社會責任心,這都是中國知識分子人文精神的主要內涵。

(《張岱年全集》第7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本章完)

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六篇 史鑑篇_呂思勉:讀舊史入手的方法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二篇 明德篇_梁啓超:私德之必要(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梁啓超:私德之必要(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二篇 明德篇_梁啓超:私德之必要(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五篇 齊家篇_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