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工人的人頭稅,當然找老闆代扣了

史可法提完意見後,其他大多數閣臣都沒什麼可說的,一旁的張煌言倒是一直在動腦子,很快又指出了一個漏洞:

“如此說來,按照新法,將來田賦就是按照如今的法子,按實際擁有田畝的面積徵收,繳了田賦的人就不再繳納人頭稅。而工籍之人就只是按照人頭數繳稅?

那如此一來,工籍之人如果生意做得極大,盈利頗豐,難道他自己也只繳納一份人頭稅?相比之下,農籍之人,若是隻有兩三畝田地,所承擔的田賦其實是不高的,丁稅取消之後,這部分人的負擔將極大降低,

以後會不會有大量百姓,就名下只留兩三畝田,然後仗着有登記田產,便能保住農籍,享受只納糧不繳稅的好處?事實上,卻是種完這兩三畝地後,空閒出來的時間去城裡打工,以務工所得爲主要衣食來源、只爲避稅?”

張煌言說這番話,是因爲他已經看出,當工業稅按人頭、農業稅按土地面積時,對於繳納工業稅的人而言,做得越大,實際上繳納的比例越少。而農業稅則反之,是擁有土地越少,經營範圍越小,負擔越小。

這兩邊的兩個極端,很有必要堵上,否則天下將洶洶都是投機客,到處是大資本家或者象徵性的小自耕農,在兩個極端避稅。

朱樹人聽後,也肯定了張煌言的擔心,表示他問得非常好。

“此老成謀國之問也,但也不是沒辦法堵住,要堵住工商業者稍留幾畝田地、僞裝農籍避稅,就要給農籍制定一個田賦的最低標準。

愚以爲,按每丁男丁女爲一戶,最多加兩個次丁男,擁有水田十畝,或旱田下田二十畝者,覈定爲最低農籍限額。實際有田不足此數者,也要按這個面積繳納田賦糧,實際有田超過此數者,則按實際有田面積繳納田賦糧。

如果一戶人家擁有的田面積小於此數,則其耕作勞力肯定不飽和,還會有餘力幹別的,或是幫田多者佃種,或是農閒進城務工。這部分剩餘勞力,該納稅的部分也不能逃。

另一方面,要防止從事工商者、做得越大稅負反而相對越低,那就要從多個角度覈算工商稅基。比如此前朝廷用過的‘按織機數量收絹稅’的法子,肯定要沿用。

只是其他各行各業的機器,目前還無法覈定,但朝廷會出具一個清單,對於容易覈查的予以覈查,以及按照其生產性質、如果同行都用機器,那麼就要對他按照理論上的機器數下限徵稅。

另外,存在僱工的工商業者,朝廷還可以便利地統一徵稅——凡僱人務工者,必須到官府登記,將僱傭關係附在僱工戶籍之後。

用工不登記的僱主,被朝廷查到,就嚴罰僱主!受僱之人出首揭發者,雙倍獎勵受僱之人。

從此,該僱工的工商丁稅,就由僱主直接繳納。以後凡是我大明百姓,有在官府那兒備桉的僱傭信息的,他本人就不用直接繳稅了,朝廷的徵稅成本也會大大降低,

不會再跟從前徵丁稅那樣,要跟萬民一個個打交道。以後官府就只盯着轄區內那一小羣工坊主,全國大部分的人頭稅都要工坊主代繳。剩下的小部分,纔是直接對個體戶徵稅。”

這個辦法,朱樹人是很容易想到的。

一旦有近代工業化的趨勢,怎麼收人頭稅最方便?當然不能再跟封建時代農業自然經濟時代那樣,跟小老百姓一個個打交道了,直接找老闆代扣代繳,一個現代人很容易就想到。

只有自由職業者,小型個體戶會比較麻煩,還要專門一戶戶收。

如此一來,戶曹需要的稅吏人數都會大大減少。

當然,爲了鼓勵簡化行政,個體戶和自由職業者的人頭稅,肯定要比打工人稍微高一點,這樣才能激勵百姓去擴大生產規模,集中打工。

而個體戶畢竟是小老闆性質,他們本來就比打工人賺得多,多繳也是應該的。問他們收錢朝廷付出的稅吏人力成本也高,他們相當於要承擔一部分稅務系統工作人員的工資。

大明幾百年來,被人頭稅的徵稅成本鬧得苦不堪言,效率極低,收上來那點人頭錢,相當一部分都是徵收人員本身的開銷,內耗太嚴重了。

現在朱樹人仗着工業化的趨勢,直接把人頭稅的徵稅成本起碼砍掉了何止八成,只在人口戶籍登記時多費點事,要多記錄一下這個人的僱主是誰。麻煩過一次後,將來每年收錢就省力了。

對於企業主來說,這麼幹倒是有點成本,因爲以後都得弄一個負責報稅的會計,未必是全職,但至少每座工坊的賬房得多點工作量,數學要好一點。

不過,隨着大明如今的科技進步,教育革新,未來的數學人才肯定會越來越多,一定能支撐大明的財政治理向近代化轉型所需的。

至於僱主幫僱工交了工人人頭稅後,具體怎麼跟工人談工錢,這是勞資之間的事兒,僱主多半會稍稍壓低一點工錢來彌補稅務之處,但不管怎麼說,工人拿到手的錢肯定比自己直接交稅要多。

還是那句話,跟此前的古人比,朱樹人這已經是仁政了。

另外,朱樹人建議工坊主不但要按照僱傭人數代爲統繳人頭稅,還建議對機器也徵收工業稅,這樣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促進工場主去發展先進生產力。

因爲比如以現在的大明紡織業爲例,所有的織機和紡紗機、繅絲機都是按一樣的稅基來算的。無論是單紡輪的老式紡紗機,還是至少五到八個紡輪的小宛紡紗機,繳的稅是一樣多的。

如此一來,要實現同樣的棉紗產能,用小宛紡紗機就只要繳納一臺機器的工業稅,而用老式紡紗機,你可能要五臺機器五個工人才能抵小宛紡紗機一臺機器一個工人。

使用落後產能的工場主造了同樣多的東西,卻付出了五倍的人頭稅和五倍的機器稅,他要不要去窮則思變,就自己掂量着辦吧,堅持用落後產能老機器的,就等着被同行擠破產。

……

史可法和張煌言見朱樹人已經提前想到這麼細了,個別不夠細的地方,也在大家的討論中慢慢細化了。

張煌言又梳理排查了好久,才勉強又發現一個相對明顯的問題,不由擔憂道:

“按照這樣的措施,看起來倒是挺嚴密了,但還是漏掉了一類人。按照現在的說法,凡是無地、不能登記爲農籍的,那就一律視爲工籍,免田賦而納丁稅。

而凡是能受僱於人的,可以由僱主代繳。找不到僱主的,就視爲自己是僱主,或者個體自謀營生——但若是一個人無力自謀營生,也無人僱傭,也沒有田地呢?

原先這種人,在大明此前百年,多半會變成流民,也確實不好管理,如今有了新政,難道就不能設法一併解決?或者給這種無力找到僱傭工作之人一些減免,或者官府幫忙統籌求職?”

面對這個問題,朱樹人倒是一愣,一開始他確實沒想到。

這倒不是他不夠人道注意,而是恰恰因爲他是現代人,他覺得一個人找不到工作失業了,最多領一陣子救濟金,但也不能怪政府。

他也沒注意,從戶籍上把無田人口統統歸納爲“工籍”,會存在失業擠出的問題,這些肯定要後續詳細研討的過程中再慢慢補。

既然現在張煌言提到了,朱樹人也不吝立刻頭腦風暴一下,還別說,僅僅一兩分鐘,他就想到解決辦法了:

“這個容易,不就是無業之人,無力按照工籍繳納丁稅麼,那就朝廷幫他找個差事——以後凡是無業之人,都給朝廷服徭役吧,直接服一年,朝廷管吃穿住,還給工錢,

但肯定要比外面的僱工工錢低一些,以免吸納了可以被民間工坊僱傭的有技術的勞力,都想來端鐵飯碗。朝廷的徭役僱傭,相當於是一個最低工錢保底,給實在找不到活的人一個出路。

將來,朝廷可以免除普通百姓的徭役,無論工籍農籍都不用服役,改爲把徭役折錢折糧,算進田賦和工稅裡。士紳有功名者原本就不用服役,以後也改爲交錢不用服役。

朝廷用折役的糧食,專門供養常年服徭役的無業流民吃喝,用折役的銀錢供徭役流民穿住和津貼,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嘛。

如果專業服徭役的人口增多,朝廷的水利路橋疏浚營建用不了那麼多勞力,未來還可以酌情從徭役人口中選出健壯、有紀律者,編爲軍籍,挑剩下來難以保證戰鬥力的,纔去服徭役。”

在古代封建社會,還怕有人因爲農業擠出勞動力、找不到事做?直接服兵役、徭役不就好了!

以後工程建設類的活兒,興修水利疏浚河道平整道路開山架橋,就全靠這些專業施工隊伍了。

有田種的是農籍,沒田種找得到工的是工籍,沒田種又找不到工的是民工,或者當兵。

而且朱樹人這麼一安排,還恰巧讓這個善政,能夠全方位碾壓歷史上後來雍正的變法——雍正的變法裡面“攤丁入畝”其實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就是有秀才功名的也得納稅和服徭役。

只不過事實上因爲很多人不願意服徭役,就改爲繳納帶役銀。這個政策剛下達的時候,還激起了不少反抗,理由是“有辱斯文”,覺得讓文人幹體力活是一種屈辱。

只是歷史上滿清仗着是異族入主中原,刀把子比較硬,所以可以硬抗住漢人士大夫的所謂“斯文體面”,但說到底,雍正的改革還是製造了很多不必要的波折。

現在朱樹人當然不會憑空給自己上難度,所以他直接宣佈:只有民工籍的人服徭役,其他人都是默認直接多交錢多交糧養徭役,不用親自爲朝廷幹活了。

秀才們不是說幹體力活有辱斯文麼?攝政王沒讓你們幹體力活,一開始就只是想要你們交銀子就行了!交銀子總不辱斯文吧?

於是乎,一波原本歷史上會反抗雍正的反對力量,如今卻沒法反抗朱樹人,直接消弭於無形。就算最後還是有人反對變法,但力量被分化瓦解後,就掀不起浪來了。

……

聽朱樹人把細節安排得這麼透徹,連無業流民如何安撫安置、防止再逼出李自成張獻忠都想到了,史可法和張煌言終於暫時找不出破綻了。

當然,任何涉及全國的大範圍變法,肯定不可能靠着幾天閉門會議就拍腦門解決的。

張煌言雖然目前沒想到,但他知道肯定還有很多小問題和細節,沒有暴露出來,因此他並不贊成操切推進。

他非常誠懇地建議:“不知殿下希望這個新法何時開始實施?能不能再延長一下討論和徵求各方獻策的時間?而且就算實施了,能否不要直接全國推廣,先擇一省或數府予以試點?”

朱樹人對這個建議表示了肯定,他嘉許地點點頭:“這是應該的,按孤計劃的時間表,如今已經五月了,兩個月之內討論出執行方案,今年就搶在夏糧徵稅之前頒佈,讓戶部和應天府(南京所在的府)的戶曹官員、衙役稅吏統統學習起來,然後就只在應天府範圍內試點。

如若沒有太大的問題,明年就推廣到南直隸全境,若是稍微有點問題,那就明年僅限於在南直隸的江南部分推廣,剔除相對貧窮的揚州、淮安、鳳陽等府。若是問題很大,那就好好整改,明年依然只能在應天府範圍內繼續試錯。

一旦走上正軌,後續可以再花一年,推廣到江西、兩浙。再過一年後到湖廣四川,隨後是福建兩廣。等到南方徹底推行,至少是五年以後的事兒了。

如若一切反響良好,民間沒有怨聲,再徐徐往北方推廣。不過往北方一定要慎重,北方工商並不發達,缺乏基礎,一旦把百姓分爲工籍農籍,怕是沒幾個人能真正找到工籍的活兒,就算有也會成爲工籍的僱農佃戶。

不過好在如今北方人口稀少,淮北各省相加,不算東北的話,總人口也才一千五百萬。北方的田地還是夠百姓分的,農籍應該普遍有一二十畝以上旱田,安安分分納糧應該是沒問題的。

只是將來要提防人口繁衍過快,如果數十年後,繁衍到田地不足、而工商未起,朝廷就要疏導工籍百姓南下務工,否則這個工農分籍,可能會造成反噬。”

張煌言聽後,沒有再說什麼,只是和史可法對視一眼。

史可法也是點點頭:“當年前宋王荊公,便是在金陵爲官數年,見均輸法和民間借貸渡過青黃不接之法,在金陵頗爲惠民,回朝主政後,便力主全國推行。

殊不知,南北民情相差迥異,對工商的接受敏鈍不同,以至被山西籍的司馬光抨擊,還辱罵王荊公的爪牙呂慧卿‘心術似福州’。

殿下如今能看清我大明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南北民風迥異,持重推廣,不求操切,實乃大明之富,老夫並無異議。”

第357章 大清存亡,在此一戰第101章 好事多磨第38章 穿越至今遇到的第一個大BOSS第153章 李自成先憋不住了第81章 買紀錄片送遊戲的好處第143章 欲升官爵,必承其重第273章 先殺他一個梅勒額真祭旗第9章 入吾彀中(第二更,五千字大章)第335章 最後一次明清戰爭導火索:吳三桂易幟第274章 吃一塹長一智的阿濟格第174章 給我往死裡激勵士氣第162章 李自成用計第31章 籠絡劉國能第173章 早打早痛快,晚打打折賣第16章 沒食明祿,沒受國恩第42章 塵埃落定第354章 扼殺清軍反撲第206章 輕取萬縣第181章 初會二藩第18章 天道本源(有政治哲學內容,不喜可以跳過這章)第284章 樓船夜雪瓜洲渡第19章 站着把官買了第199章 接手爛尾貨,當然要先算清楚賬第320章 百廢待興第152章 李自成之謀第147章 二分天下第121章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第205章 先剪除羽翼總是不會錯的第112章 沈撫臺之神速,遠過司馬懿擒孟達第97章 挖新坑填舊坑第176章 背水一戰第142章 抽絲剝繭,真相大白第254章 監國手腕第127章 用流言擠兌流言第120章 專治多疑第208章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第30章 賀一龍的死法,竟能與劉希堯如此相似第250章 不知先帝口諭能不能算遺詔?第39章 罪將左良玉移鎮第166章 無巧不成書第294章 剃一發而牽全身第40章 李自成歸左良玉,張獻忠歸沈樹人第205章 先剪除羽翼總是不會錯的第89章 朝天開槍,遇敵就投第307章 身中百彈豫親王(六千字大章不拆了)第321章 千年大計(六千字)第171章 勝負提前揭曉第58章 殺了沈狗官,搶光蘄州城第235章 不是國姓爺不給力第79章 這半輩子仗白打了第323章 部分美洲農作物有害健康第291章 屍漫金山第150章 綱舉目張第128章 逼得張獻忠做個了斷第54章 跟全球首富打交道就是爽快第20章 鮮廉寡恥第78章 借點關寧鐵騎當死士第216章 饅頭吃到豆沙邊第21章 走了還要陰敵人一把第20章 鮮廉寡恥第371章 鄂王爺想的,都不是他活着時候的事兒第25章 奮勇爭先第257章 秒殺兩廣叛亂第214章 雙方都在養寇自重第77章 兩條都是死路,一條長一點,一條短一點第72章 火候已到(六千字大章)第44章 初到黃州第77章 兩條都是死路,一條長一點,一條短一點第307章 身中百彈豫親王(六千字大章不拆了)第239章 走到歷史岔路口的吳三桂第153章 李自成先憋不住了第308章 席捲殘敵第278章 撼山易,撼南陽城難第225章 打太極國姓爺是專業的第372章 豪格: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第306章 全部籌碼都堵完了第303章 整個清廷亂成了一鍋粥第151章 你本色出演就行了第216章 饅頭吃到豆沙邊第78章 自己跟自己交接第44章 你們有點追求好不好第31章 籠絡劉國能第68章 一槍一個小盆友第181章 初會二藩第293章 一個月內潤兩次第182章 潞王殿下不會是社恐吧第74章 分紅一年就得死第312章 人不爲己第246章 李自成的真正實力第78章 借點關寧鐵騎當死士第45章 白漂的快樂你不懂第357章 大清存亡,在此一戰第382章 定鼎九州第332章 不把笛卡爾找來本王就槍斃俘虜第318章 范文程:活不下去不要怪朝廷!要怪南方狗終止了漕運!第62章 就憑你有什麼資格學戚少保第6章 論買房後立刻辦房產證過戶登記的重要性第369章 兵臨瀋陽第63章 不找個隊友上去賣一下,敵人怎麼肯接團第29章 簡在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