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守敵之所必攻

被多鐸召集軍議後,完顏葉臣、張存仁和耿仲明、孫之獬等人,當然不敢懈怠,立刻就趕來了中軍帥帳。

多鐸簡單拋出問題後,衆人也都是心情沉重,知道是時候做出點決斷了。

謀主張存仁也看出了多鐸的猶豫,趁機勸道:“王爺,事到如今,我軍剃髮令帶來的同仇敵愾,似是被朱樹人暫時化解了。朱樹人死守消耗的決心又極大。

一開始我們跟鄭成功廝殺,地形不利便要付出三四倍的傷亡才能殺傷一個明兵,這損失的可都是我大清精銳吶!

最近幾天,鄭成功的守寺火力又兇勐了些,下官估計肯定是朱樹人撥給他的新式火槍!再打下去,我們死五個人殺一個明兵都未必做得到了!

眼下我軍應當設法跟明軍野戰決戰,決不能再在這種明軍可以隨時掌握援軍增兵便利的戰場上,跟明軍打攻堅消耗戰了!否則這殘存的六七萬大軍,遲早也要……”

他口中不經意提到一個數字,“六七萬大軍”,可見與南京戰役結束時,清軍還有八萬多可戰之兵相比,這十幾天下來,又有一兩萬人被消耗掉了。

這一兩萬人未必都是戰死的,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受傷失去戰鬥力,或者高強度作戰身體機能下降陷入重病。

多鐸如同暴躁的獅子,憤怒斥責:“本王當然也想跟朱樹人野戰決戰,但他就是不應戰,四處只守城守關,如之奈何?打金山寺,不也是試圖突破其封鎖麼!

既然求不到野戰,打金山寺又久攻不下,便只有找一個可以突破這個封鎖圈,又不怕當地守軍會被朱樹人源源不斷運援軍進去的地方了!那樣我軍纔有可能突破,或者圍點打援!”

多鐸自己在怒斥吐槽的過程中,思路也是漸漸清晰:

目前的情況下,打金山寺之所以變得不明智了,就是因爲這地方直接背靠長江,山寺險寨距離江邊太近了!根本沒法繞後把碼頭封鎖了。

別看明軍掌握的地盤不大,但只要有後援,朱樹人拿這塊地方當絞肉機,而且是明軍佔據地利的絞肉機,那就很恐怖了。

一個封鎖不死無法徹底圍城的地方,打消耗攻堅戰纔會沒有意義。

如果能團團圍死,那麼消耗戰還是有意義的,就算明軍要增援,也得陸戰增援,清軍就可以圍點打援,逮住野戰的機會!

現在之所以沒法圍點打援,關鍵在於這個“援”可以一直走水路過來,連最後一里路都能由水路完成!

那自詡陸戰無敵的清軍還怎麼抓住機會打援?

別說清朝了,當年宋元之戰,襄陽能堅守七年,關鍵就是襄樊二城直接背靠漢水碼頭,在宋軍有絕對水師優勢的情況下,元軍消耗掉多少宋人守城部隊,宋軍都能走漢水繼續運進增援。最後是元軍水師反超了宋軍,控制了漢水航道,襄陽呂家將才崩盤的。

而打個現代人都聽得懂的比方:朱樹人的援軍是水路直接送貨上門的!連“去菜鳥驛站自提”那幾百步都不用走!流氓想趁着業主下樓走到小區驛站那點路劫道都沒法劫!

所以,多鐸就用鮮血總結出了一個圍點打援的新注意要點:那個地方,不能是援軍可以通過水路送貨上門的!至少最後一公里要給你陸路截殺的機會!

那些臨江的碼頭營寨山寺,就不用考慮了!有水路的地方明軍就無敵!

把這些明軍無敵的選項排除後,多鐸眼前還剩下三個選項:

第一,衝上去跟朱樹人死磕,往西重回南京周邊,甚至繞過南京打大勝關,進入蕪湖馬鞍山一帶。

其次,便是往南從金壇縣翻越天目山,試圖進入浙西山區,再翻過莫干山,殺往湖州、杭州。

最後,便是往東殺穿江陰,劫掠無錫蘇州,擴大清軍在江南的根據地,再多劫掠財富剃頭徵兵。

反正金山寺之敗,就是給多鐸排除了“往北逃返”這個選項,剩下的當然還有東西南三個選項了,這很合理也很嚴密,已經窮舉涵蓋了一切可能性。

打大勝關多鐸沒把握,那地方背靠上游,朱樹人在湖廣不知道還有多少援軍能填補上來,多鐸覺得自己手頭剩下的兵力已經不夠了。

打天目山,同樣朱樹人能從背後,從蕪湖和江西方向把湖廣援軍運到天目山諸關卡背後。所以最終還是會打成消耗戰,明軍守住天目山險隘,有源源不斷兵力,多鐸去攻堅,純粹找死。

只剩下江陰這一個選項,看起來最合理。因爲江陰在最東邊,南京周邊明軍通往江陰的道路是被多鐸的佔領區分割的。

所以多鐸攻打江陰的話,朱樹人沒法從被圍攻的關卡背後把援軍運進去,只能是穿越多鐸的佔領區去增援。

而只要朱樹人想突破多鐸的陸上佔領區,就必然被多鐸逮住陸上野戰決戰的圍點打援機會!

如此一來,多鐸渡江這半個多月來,一直在打攻城戰的憋屈狀態,纔會被徹底扭轉!

他心目中陸戰無敵的大清,終於可以跟懦弱的南蠻子堂堂正正打一場野戰了!

不容易吶,過去這大半個月,多鐸想想都流淚,一直在被逼着攻堅,太難了。

一番簡短的商討後,多鐸下定決心,最後徵詢屬下查漏補缺:

“本王欲移師轉攻江陰,若能突破,便能至少攪爛僞明的無錫、蘇州、湖州、杭州等財賦重地。得錢糧物資以利再戰,也能靠剃髮令再裹挾十倍的漢民背叛僞明,爾等以爲如何?”

張存仁和孫之獬等謀士都覺得這個想法原則上沒問題,但張存仁想得比較細節,還是查漏補缺了兩點小麻煩:

“王爺,打江陰確實是我們眼下比較好的一個選擇了,但也有幾個小問題需要注意。首先江陰雖然不如鎮江金山洲這般直接背靠大江,但其地名既然叫江陰,可見離江不遠,

若是朱樹人還能從水路直接由長江江面給江陰送去援軍,則我們此前的一切總結反思,調換方略,都會成爲無用之舉!要打江陰,首先就必須好好規劃,如何防止江陰守軍從長江水路得到增援、讓沿江而來的明軍,不得不跟我們野戰!”

多鐸是掌控大局的,此前他也沒怎麼細想過打江陰,自然概念模湖,他也不恥下問:“你們可曾細細謀劃過?具體該當如何注意?且拿地圖來!”

張存仁倒是提前想過這個問題,等旁邊的侍衛拿來地圖,他立刻就指着地圖給多鐸分析:

“王爺請看,其實我軍前幾天,也已經對江陰一帶做出過騷擾性的進攻,想看看能不能不用付出什麼代價,就快速擴張我軍的佔領區。

但江陰那邊守衛嚴密,以輕兵遊騎滲透分割無法奏效,這才停頓下來。不過此番若是我們以主力重兵去攻,多半還是有機會的。

而江陰一帶之所以難滲透,關鍵在於明軍在那兒分作了三部——居中的,便是江陰縣城,此地扼守了長江南岸兩山之間的平原低窪地帶。

江陰縣以北,一直到長江邊,是黃公山,常州知府閻應元提前分兵在黃公山上險要之處設寨,且黃公山一直延伸到長江邊上,還有深水泊位,所以要圍攻黃公山要塞是不可能的,會跟這邊金山寺一樣,遭遇明軍水路援軍直接從江面上源源不斷運進寨。

我們如果要攻打江陰,就得以一部分圍城兵力,穿插到黃公山以南、江陰城北牆以北之間的狹窄地帶,分割這兩部明軍,專注於單打江陰縣城,而不去跟黃公山明軍消耗撕扯,對黃公山只管圍而不打。

若是江陰縣城危急,黃公山明軍爲了救援城內守軍而主動下山與我們野戰,則正中我軍下懷,正好利用我大清野戰無敵之利,將下山之敵圍點打援殲滅!”

多鐸聽得很仔細,也藉着張存仁的詳盡剖析,靠着平面地圖就把當地的地形想象腦補出來了。

江陰城北的黃公山一帶地形,後世看官或許也不太理解,但只要舉一個例子,就能讓人形象腦補了:

黃公山那地方,一直到抗戰時期,都是江防要塞,37年日軍在10月底就基本打贏了淞滬會戰、但是最後到了12月份纔打進南京,搞了慘無人道的暴行。中間這段時間差,日軍其實主要就是在啃黃公山上的江陰要塞。

能讓1937年的日軍攻打相當時間的要塞,可見當地之險要。

至於後來抗戰結束,到渡江的時候,江陰要塞也是發生過激烈戰鬥的,不過常凱申的部隊提前被地下組織滲透策反了,這才一舉拿下。

而這地方之所以是江防咽喉,也因爲江陰一帶,是長江下游江面最狹窄的位置,看看後世的百度地圖都知道,造江陰大橋那地方,長江江面只有堪堪一公里寬!

抗戰時,日軍海軍其實八月份就試圖利用長江一路逆流侵擾南京,但就是被江陰要塞黃公山炮臺所阻,一直拖到十二月江陰要塞失守,日本海軍才能通過(當時我國海軍也在江陰要塞江面自沉了很多船堵塞航道)

長江在這裡之所以窄,肯定是有地理原因的。

主要是上下游的江面兩岸,都是平原江灘,沒有地貌束縛長江,水面也就寬漫。而到了江陰城北,黃公山一直插到江邊,把長江夾束得窄了。

這樣一座一直插到江裡的山,當然可以確保山北坡直接有臨江深水碼頭,那是斷然不可能被陸軍封鎖的。

這些事情如今雖然都沒發生,但地理特徵是古今一致的。

多鐸聽了張存仁的分析之後,也是倒吸了一口涼氣,立刻定下了“只阻斷黃公山營寨和江陰縣城之間的交通,但絕不主動進攻黃公山營寨”的基調。

解決了這個注意事項後,下一個注意事項也一樣變得順理成章起來,張存仁繼續分析:“與黃公山同理,江陰縣城南還另有一山,便是江陰縣與無錫縣之間的界山惠山。

惠山雖然地形並不如黃公山險要,但其背後有廣大的腹地無法被我軍掌握,我們若是強攻惠山,無錫明軍可以增援,而上游南京周邊的明軍主力,也能從天目山背後迂迴、再渡過太湖,源源不斷增援無錫和惠山,我們是不可能徹底包圍當地的。

僞常州知府閻應元,此前似是還得了史可法允許,開掘了太湖經無錫縣西的運河一段,利用當地運河水位略低於太湖和長江江面,放水淹沒了數十萬畝低窪田地,導致除惠山等高處外,其他無路可繞,都是澤國。所以,我軍也只能放棄對南路的進攻,同樣唯獨只能專注於江陰縣城。”

張存仁這段話,多鐸乍一聽還不太理解,主要是有些技術細節他沒法想象——爲什麼連接太湖和長江的這一段江南運河,水位會同時既比長江還低、又比太湖還低?以至於明軍只要挖開運河堤防,可以直接放水淹沒低窪地帶?

張存仁不得不又多解釋了幾句:原來,古代修大運河時,就非常擅長利用水位的落差能降低行船成本。

在無錫太湖和長江之間的運河,其實是有兩條相距很遠的獨立河道的,從南往北航行的漕船,開的是一條靠東邊些的河道,而從北往南走的漕船,開的是靠西邊一些的另一條河道。

這兩條河道中,東側從南往北航行的河道,選取的等水位點,是太湖一側水位高、最終注入長江的點水位低,注入長江更偏下游的位置。如此則運河水天然會有一個從南往北流、從太湖裡往長江裡流的速度,漕船都不用怎麼撐篙划槳,順着水流趟就行了。

而從北往南航行的河道,選取的注入長江的點,在更上游,那個點的長江水位是比太湖水位高的,北來的漕船,順着往南流的水,也就是從長江流向太湖的水,直接趟也能趟進太湖。

這樣的南高北低加南低北高雙河道設計,確保了每一條運河航道,都有一個水位比中間河段高的勢能源,只要掘開中間的河堤,立刻就能放水淹沒低窪地帶。

南往北的河道,掘開後太湖水就會淹進來。北往南的河道,掘開後長江水就會淹進來。

所以此前閻應元根本不用多少施工量,在清軍剛剛渡江的最初幾天內,就搞定了這事兒,非常神速,讓清軍想輕騎狂飆偷襲逾越都來不及。

甚至當時還有幾隊清軍騎兵斥候,因爲趕上了明軍決堤放水,在往惠山、無錫滲透時,直接被來了個“水淹七軍”,只可惜規模太小,被淹的只是幾小隊斥候。

而閻應元這麼做的成本,無非是無錫縣和江陰縣大約幾十萬畝的良田受到影響。但相比於放縱清軍滲透往無錫、蘇州等富庶之地,導致江南糜爛的後果來說,這點代價是完全值得的。

首先水位也不深,百姓也被提前疏散了,並沒有淹死人,當地人都被閻應元轉移進江陰縣城和無錫縣城助戰死守。

至於農田,如今剛好是冬天,莊稼已經收割完了,要是能在明年春耕之前滅了多鐸,然後重修河堤慢慢排水,明年這些田還能種。最多隻是種不了那些需水少的高價經濟作物了,只能種水稻,就當提前充分灌既過了。

考慮到如今天下災荒頻頻,全部改種水稻也不是壞事,少賺點錢,多解決點吃飯問題,豈不美哉。

……

多鐸和張存仁等人,經過半夜的梳理,總算是定下了後續轉戰江陰的方略。

雖然還沒交手,原先也挺看不起閻應元這等無名之輩,但隨着軍議結束,一向狂妄的多鐸,也難得冷靜下來,甚至生出了一絲危險的預感。

這個閻應元,不管打仗能力怎麼樣,至少戰前的封堵準備工作就很充分!一個兵沒用,就把清軍的三條可能進攻方向,就封堵掉了兩條!

黃公山打不了,惠山也打不了,唯一能打的只是分割圍攻江陰縣城這一個點!還杜絕了清軍繞路迂迴滲透的可能性!

多鐸完全可以想見,既然閻應元能逼着清軍只能打縣城,那縣城的防禦肯定是很嚴密的,不然沒人會逼着敵人只能打一個他沒把握守的要害。

他不知道閻應元具體會怎麼準備,但肯定有充分的準備。

這是一場“守敵之所必攻”的佈局。

懷着這一絲隱約的不安,第二天凌晨,清軍主力還是陸續開拔,從金山寺前線撤退,往丹陽縣和武進縣收縮。

清軍倒也不怕明軍在野戰中追擊,因爲但凡明軍肯追擊,多鐸一定會開心得不得了:憋了大半個月沒野戰打,明軍終於肯從烏龜殼工事裡鑽出來了!那還不趕緊反殺!

因爲清軍轉移的第一時間比較隱蔽,而且是分批轉移的,明軍也沒有立刻發現端倪。

只是當天白天,鄭成功忽然發現金山寺戰場上清軍的攻勢放緩了很多,而且後來發展到只偶爾開炮放箭,並不實打實派人衝鋒填絞肉機。

經過一天的確認後,次日明軍才知道多鐸的主力是真的轉移了,留在鎮江方向的只是一些殿後部隊。

這個消息當然是立刻傳回南京,也傳回前線的句容縣,送到了朱樹人那兒。

駐防在句容縣這個前進基地的,是明軍騎兵名將曹變蛟,曹變蛟立刻請示朱樹人,請求追擊後撤的清軍。

“部堂!多鐸肯定是後繼乏力了,想要東竄江陰,讓末將帶兵銜尾追殺吧!趁着清軍轉移,必然混亂脫節!”

朱樹人已經掛了兵部尚書銜,所以部將們也不再稱呼他總督大人,而是改口喊部堂。

朱樹人聞言,立刻擡手製止了曹變蛟的求戰心切:“曹將軍不必急躁,多鐸雖然受挫,野戰的軍力還是夠的,我們現在追上去,正中多鐸下懷。

我也估算過多鐸的補給了,這次在金山寺拉鋸超過十日,彈藥損耗必然極爲巨大,不亞於南京城之戰。估計至少已經用掉了軍中七成的火器儲備。

若是再來這麼一場,在江陰城下依然受挫、困獸猶鬥突圍不得,怕是他的炮兵就徹底報廢了,沒有彈藥就是一堆鐵疙瘩,

清軍不重視火槍只重視大炮,那點火槍也會變成燒火棍。箭失倒是未必會射光,但也前景堪憂。我們就等他在江陰城下最後碰得頭破血流、耗材耗盡,最終一舉全殲多鐸!”

曹變蛟有些不甘心,憂慮地說:“部堂所見,固然是持重。但末將擔心的是,江陰縣未必能守住多少時日,

若是我們不立刻逼上去,江陰又很快失守,無錫、蘇州等富饒之地,必然被清軍屠戮洗劫!

這江陰縣不比金山寺,金山寺雖殘破,沒有城牆,只有山勢硬寨,但畢竟有臨江碼頭,我軍可以源源不斷拼消耗。江陰縱然比金山寺堅固,援軍卻是無法水路運進城的!那等小縣的城牆,能扛住清軍幾炮?”

朱樹人卻依然一副智珠在握的樣子:“放心,閻應元跟我多年,已深得我部下衆將習學的守城精髓真傳,我估計他的守城之能,不在我表哥張煌言之下。

而且我是戰前就把他派到江陰,以防不測的。如今距離多鐸渡江,已有近二十天,江陰原本都不是主要承擔壓力的方向,他有那麼多天準備搶修工事。

加上我此前趁着清軍還沒打過去,就從長江水運提前給他撥了些槍炮彈藥,哪怕現在開始被圍,光靠之前運進去那點物資,夠他守城的了。

我們就安心等多鐸再在江陰城下受挫個十天半個月的、銳氣進一步耗盡、物資進一步耗竭,再去決戰打掃戰場!”

屬下其他將領,看朱樹人對於閻應元這個老部下如此信任,堅信閻應元能撐住許久,也就不好再說什麼。

明軍就這樣穩紮穩打,慢慢推進,南京周邊的明軍主力,完全是一副結硬寨打呆仗的樣子,雖然要推進,但都是走幾十裡就立一個寨,絕不給清軍立刻返身逮住野戰的機會。

清軍但凡回身,明軍就立刻緊守營寨,逼着清軍來攻營。

這番壓迫,也是搞得多鐸沒了脾氣,過程中他也不是沒派完顏葉臣試圖突然殺個回馬槍,但回馬槍直接撞在了鐵板上,什麼好處沒討到還白白傷亡了數百上千人。

雙方就這麼拉扯着,任由清軍抵達了江陰城下,開始全力攻城。

這也是清軍最後一個突圍方向的嘗試,這兒還突圍不出去,就不用突圍了。

——

PS:六千字就不拆章了。也免得審起來麻煩,最近管得嚴。

第3章 好學之心值得鼓勵第185章 潞王府的如意算盤第112章 沈撫臺之神速,遠過司馬懿擒孟達第344章 白門樓:古有呂奉先,今有孔有德第53章 心有猛虎第236章 千里救駕第58章 夫濟大事必以人爲本第174章 給我往死裡激勵士氣第103章 重生的遼東軍第58章 夫濟大事必以人爲本第7章 迫不得已只好利用一下工具人陳圓圓第94章 一波又起第223章 誰讓崇禎沒開天眼呢第55章 悄悄驚豔沈道臺第19章 站着把官買了第51章 不要做重複發明車輪的傻事第207章 兵臨重慶第280章 不光造武器需要科技人才,打仗一樣需要科技人才第216章 饅頭吃到豆沙邊第16章 忠奸難辨第184章 請陛下因功賜國姓,不就不算贅婿了(六千字大章)第137章 瘋狂逃亡第135章 決戰張獻忠-上第348章 朝鮮投明第228章 陛下之壯烈,臣素來佩服第187章 拉幫結派非我本意第188章 功高難賞第64章 這樑子結大了,不死不休第229章 以戰驅賊第54章 出不出破甲裝不是由你性子來的,要看對面出不出肉第78章 自己跟自己交接第3章 好學之心值得鼓勵第183章 王上加白都沒動力第200章 以文會友第95章 洪承疇:有朝一日刀在手,殺盡天下噴子狗第333章 打掃乾淨家裡纔好北伐第61章 初戰告捷第75章 海運雖有千般好,可惜不適合一路收銀子第172章 要走也要挖開黃河第115章 互相欺騙第235章 不是國姓爺不給力第63章 軍備無小事第14章 絕知此坑要躬踩第50章 大言不慚第185章 潞王府的如意算盤第207章 兵臨重慶第80章 能把現有的知識充分用好就不錯了第105章 有了卡賓槍都不會用第289章 柳如是擊鼓抗金第349章 豪格弒叔多爾袞第297章 守敵之所必攻第45章 白漂的快樂你不懂第315章 炮決尼堪第225章 打太極國姓爺是專業的第212章 順便堵死張獻忠的最後一隻眼(七千字大章)第85章 各取所需,豈不美哉第108章 箭在弦上第172章 要走也要挖開黃河第126章 一直這樣也不是辦法第365章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第386章 給大明二十年,讓大明再次偉大第198章 領旨第71章 我的事情我做主(五千字大章)第40章 李自成歸左良玉,張獻忠歸沈樹人第236章 千里救駕第281章 徹底打服阿濟格第352章 生死賽跑第13章 每一步計策至少同時騙到兩家對手第72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51章 敢立帖爲證神預言,就要做好被槓的準備第4章 大家都是老狐狸第360章 興復大明,還於舊都第295章 留髮者義民也;剃髮者難民也第296章 多鐸敗退金山寺第43章 何必當面裝逼打臉呢,悶聲發大財就好第320章 百廢待興第82章 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第281章 徹底打服阿濟格第17章 入國子監第18章 天道本源(有政治哲學內容,不喜可以跳過這章)第324章 改土歸流第324章 改土歸流第28章 方離陳圓圓,又見吳三桂第74章 一鳴驚人,再鳴又驚人第8章 終於等到反派惡霸第344章 白門樓:古有呂奉先,今有孔有德第81章 防止情報泄密的最好辦法就是下克上獨走第261章 連鎖應對第64章 這樑子結大了,不死不休第66章 無能狂怒第105章 有了卡賓槍都不會用第197章 有始有終第330章 爲何興無名之師犯我疆界第289章 柳如是擊鼓抗金第382章 定鼎九州第58章 夫濟大事必以人爲本第80章 塔山血第355章 河北大決戰,五十萬對三十萬,優勢在我第51章 敢立帖爲證神預言,就要做好被槓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