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剛來就被逼到了死角

父親離開後,沈樹人倒也不急着做事。這具身體才大病初癒,欲速則不達。

他先在侍女青芷的服侍下把晚飯吃完、洗漱收拾一番,從頭到腳換身乾淨衣服。

同時見縫插針,不着行跡地向青芷瞭解更多近況。

比如,自從剛纔他回想起父親的身份後,心中就有個疑問:父親既是戶部的主事,按說是京官,怎麼會在蘇州老家呢?

若是因公還鄉,具體因的什麼公?

還好青芷對自家的事情倒也清楚,就一五一十說了:

原來,沈廷揚上個月又給皇帝上了一次奏章,內容依然是建議“漕運改海”。

這類奏章沈廷揚已經上過好幾次了,原先都會被漕運總督朱大典阻撓,說海上風高浪急不可控、百萬漕民衣食所繫云云,皇帝也不便強推。

但最近山東地界也有流賊出沒,皇帝不得不考慮運河被掐斷的風險,就批准沈廷揚先回鄉調研、小範圍組織試點。如果明年能確認海運效果更好、也更省錢,再大規模推廣。

沈樹人聽完,跟腦子裡那點《明史》知識一印證,也就釋然了——明末確實有過“漕運改海”這檔子事兒。

看來沈廷揚還鄉,確係正常戶部公務,與國子監來信事件沒有直接關係,只是時間上巧合撞一起了。

排除這一干擾選項後,沈樹人也歇息夠了,就讓青芷領他去書房。

而他的新跟班沈福,也早已按老爺吩咐,把那封國子監來信,送到了少爺案頭。

還有一些近日的朝廷邸報,也是沈樹人剛纔吩咐的,都準備好了放在一起。

沈福是府上老管家沈祥的兒子,原本已經外放、在一間經營朝鮮藥材的店鋪當掌櫃。

少爺出事之後,老爺不放心兒子身邊那些吃喝漂堵的幫閒,徹查清退了一些,換上靠譜老成的家人回來伺候。

沈樹人聽說這個情況後,心中也是暗喜:正好新跟班原先都跟少爺不熟,自己將來行事作風有變,他們也看不出破綻來。

一邊想着這些,沈樹人手頭也不停,翻開文書仔細閱讀起來。

很快,他就先從那封國子監“邀請函”裡,捕捉到了一個重要信息:

“原來這次被邀請入監同學的,除我之外,還有漕運總督朱大典的侄兒朱光實,鄭芝龍的長子鄭森……

理由是今年即將開徵‘練餉’,各地財政轉運會更加困難。朝廷對‘爲國運餉’出力較多的官員、士紳子弟予以優待,希望各方同心爲國。”

沈樹人看到這兒,先琢磨了一下。

信上提到的事兒,應該都是真的。

如今是崇禎十二年,明末三餉的最後一根稻草“練餉”,確實是從這年開始加徵的,每年有七八百萬兩銀子。

漕運總督朱大典雖然不親自經商,但他家人都經商,而且專做承包漕運的生意。

而沈家也是富商出身,家裡有黃海大沙船百餘艘,沈廷揚是崇禎初年纔買官轉行的——所以他一直力推“漕運改海”。

當然,“漕運改海”確實能爲朝廷省很多錢,但同時也是爲自家海船隊爭取訂單。因此朱大典家和沈家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屬於互相斷人財路,這是最頂級的深仇大恨。

至於鄭芝龍,地球人都知道,長江口以南的東亞海域都是他的,沒必要多說。

說白了,信上提到的這三家都是當時的“水運物流巨頭”,朝廷指望他們多出力呢。

但是,

如果沈樹人一開始就先看到這封信的話,他倒是有可能輕信。

可現在他已親眼目睹了鄭鴻逵阻撓他去南京,事情真要這麼簡單,鄭家緊張什麼?

所以,這封信只能信一半。

事實部分可以信,動機部分不能信。

那麼,真實動機到底是什麼?

沈樹人思索了一會兒,覺得這個問題單靠現有證據、還無法正面推導。

不過,倒是可以逆推出一些關節——

比如,他很容易想到,這信函上同時邀請了他和鄭森,那就說明,鄭芝龍極有可能不是在“阻撓他沈樹人去南京”,而是想“讓沈家當出頭鳥率先裝病抗命,然後讓鄭森也可以隨大流不去南京”。

畢竟鄭芝龍跟沈家無冤無仇,犯不着對付他這種晚輩。如此煞費苦心,最有可能是爲了自己的親兒子。

但是,鄭芝龍又爲何懼怕送兒子去讀書呢?沈樹人愈發不解。

因爲他熟讀《明史》,知道歷史上鄭森在崇禎末年,就是去了南京國子監讀書的,還拜在了錢謙益門下。

當然,或許沒那麼早——《明史》沒直接寫鄭森去南京的年份,但錢謙益卻是崇禎十四年才認識和娶的柳如是,當時錢謙益的案底還沒銷,依然在野。

所以鄭森能拜師錢謙益,至少是崇禎十四年之後纔去的。

如今,無非就是把這事兒提早了兩三年。

難道鄭芝龍是怕兒子被朝廷扣爲人質?可爲什麼三年後他又不怕了呢?

……

沈樹人抽絲剝繭,覺得孤證難以定案。於是把信擱在一邊,準備先浮光掠影瀏覽一遍其他文書,爭取找到更多啓發。

越是擅長情報分析的人,越知道充分偵查比貿然推導更重要。

心中帶着問題和猜想去看文書,效率果然很高,不過半炷香的工夫,沈樹人就有了收穫。

他從兩張近期的朝廷邸報上,看到了兩條重要的國家大事:

“月初,張獻忠復反於鄖陽、劫羅汝才於襄陽,於是九營俱反,湖廣糜爛。左良玉緊急派兵圍堵,被張獻忠擊敗。”

“朝廷命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楊嗣昌南下督師、火速接替熊文燦統籌中原六省剿賊軍務。”

崇禎十二年五月、張獻忠等賊降而復反!

回想起這一重要訊息後,沈樹人立刻絞盡腦汁、試圖將其與鄭芝龍的異常聯繫起來,然後還真就發現了一種猜測。

當然,也僅僅是猜測。

所以沈樹人也沒打算再親自嚴密求證,那樣太浪費時間了。

他拿上邸報和信函,就直奔沈廷揚書房。

……

“這麼晚,怎還不歇息?”

沈廷揚正在挑燈查閱歷年漕運賬目,看到兒子求見,頗有些意外。

沈樹人也不解釋,直接開門見山詐了一下:

“父親,那鄭家勸孩兒稱病不去南京,是想讓我們沈家帶頭抗命,然後他們鄭家纔好法不責衆吧?這樣既不會明着和朝廷撕破臉,又能防止他兒子被扣爲人質,真是好算計。”

沈廷揚一愣,死死盯着兒子看,屋內安靜得可怕。

良久之後,他才釋然長嘆:“一直以來倒是小看你了,你竟有如此眼光。罷了,說說吧,怎麼看出來的。”

沈廷揚說着,還起身把書房門鎖死。

若是平時,他只希望兒子好好讀書,別沾染這些陰謀詭計的破事。

但他最近有些焦頭爛額,怕完不成使命,沒法向楊閣老交代,所以有點病篤亂投醫了。

今天兒子醒來之後,連續兩次讓他有些驚喜。他終於決定給個機會,關起門來坦誠交流。

沈樹人見自己猜對了,更有信心地侃侃而談:

“月初張獻忠、羅汝纔等復反,而這些逆賊,當年正是熊文燦主張詔安的。如今朝廷讓楊嗣昌代替熊文燦督師六省,雖然還沒明說怎麼處置熊文燦,但以陛下的‘嫉惡如仇’,多半是要下獄問斬的。

而熊文燦當年能從福建巡撫高升到督師六省,靠的就是在福建時成功詔安鄭芝龍的功績。可惜成也詔安,敗也詔安,他想一招鮮吃遍天,最後栽在張獻忠手上。

一旦熊文燦下獄,其他被他招降的軍閥、賊將,難免會人人自危,怕被認定爲其黨羽。

所以,朝廷希望這些軍閥送子侄進京爲質,防止相互猜忌、狗急跳牆。鄭芝龍也看準了這一點,怕兒子被扣,纔想方設法避開這個風口浪尖。”

沈樹人一氣呵成,把這番推理說完。

沈廷揚臉色數變,越聽表情越精彩,最終忍不住讚歎:

“不錯,這事你竟能猜出七八成準。不過,並不是‘朝廷’公論要扣降將質子——這是楊閣老私下交辦的。

唉,陛下眼裡揉不得沙子,他根本想不到這種‘操切問罪熊文燦,會不會導致人心惶惶’的問題。

楊閣老卻是沒辦法,六省剿賊軍務都壓在他身上。他唯恐再生出新的賊情,所以寧枉勿縱,能多拉一個軍閥交出人質,就儘量多拉。

你生病之後的第六天,鄭鴻逵就趕到咱府上探查虛實,因爲他們也收到了國子監的邀請函,懷疑這只是幌子——他們還真沒懷疑錯。

如今大明海運,南有鄭家,北有沈家。兩家一起邀請,鄭家便不易警覺。但我沈家忠於大明,也從不傭兵,所以你去南京,並不會被視爲人質。真正的人質,只有鄭森一人。當然,未來可能還有其他降將子弟。”

沈樹人聽到這兒,已經徹底明白楊嗣昌的局了。

說白了,拿《讓子彈飛》來類比一下,楊嗣昌就是利用了沈家和鄭家齊名、編個藉口誘騙,拿沈家當“黃四郎”來打掩護,拿鄭家當“城南兩大家族”。

江湖慣例,“黃四郎出多少,城南兩大家族也必須出多少。出得多、賺得多”。

事成之後,沈家的人質如數奉還,朝廷分鄭家那點人質。

可惜,楊嗣昌計謀算得老辣,鄭芝龍也不是吃素的。憑着天生的多疑和警覺,他依然嗅到了危險的氣息。

而沈家的拖延,也有一定的責任——楊嗣昌本想利用信息不對稱、打個時間差,趁鄭家還不知道熊文燦要倒臺,就先把鄭森騙上路、生米煮成熟飯。

但沈樹人的病,白白把這幾天信息差浪費掉了。

如果沈家不補救,就可能被楊閣老穿小鞋。

如果補救得漂亮,到時候再彙報一下其中的曲折、完成得比預期更漂亮,就能收穫閣老的一個大人情。

一想到這,沈樹人自然有些擔憂,於是就忍不住動用穿越者的先知,冒險向父親建議:

“父親,既然這事兒是楊閣老催辦的,咱不如賭一把,別管鄭家的勸說,繼續強行送我去南京。我聽說鄭芝龍此人只想在海上稱霸,並沒有割據一方疆土的雄心,多半不敢造反。”

這是最容易想到也最直白的解決辦法——沈樹人知道歷史上鄭芝龍沒反,所以他敢賭。

但沈廷揚眉頭一皺,很不贊同兒子的眼光:

“太沖動了!鄭家沒開口之前,這麼做倒沒什麼。現在鄭家開了口,我們卻不給面子,鄭家不會擔心‘莫非朝廷真要對付我們,所以沈家得了風聲,要撇清關係、連這點小忙都不肯幫’麼?這豈不成了拱火澆油?

我沈廷揚一心忠於大明,我不擔心鄭家報復沈家,我擔心的是害了大明江山!鄭家一家雖不足懼,可如今已有那麼多反賊同時起兵,東南財賦重地亂不得!

這事就算辦不成,只要鄭芝龍後續肯安分些,不送質子也沒什麼。無非就是我被楊閣老埋怨、以後沒得升官罷了。但苟利大明江山,我的仕途又算得了什麼!”

話說到這份上,沈樹人也只能暫時沉默了。

確實,只要他沒法直說“我知道歷史”,沈廷揚的謹慎態度就很難扭轉。

而且,這種謹慎也不是完全沒道理。

受此啓發,沈樹人忽然意識到了自己帶來的蝴蝶效應:

歷史上鄭芝龍確實沒反,也確實拖了三年才送兒子去當人質。

但歷史上也沒他沈樹人的插手啊!

說不定,這具肉身原本就在崇禎十二年中暑死了。然後一了百了,楊嗣昌也沒再計較,和稀泥混過去了。

可如今沈樹人還活着,沈家在跟鄭家拉扯一番後,再強行送他去南京,性質就不一樣了,說不定真就成了逼反鄭芝龍的最後一根稻草。

所以,確實不能賭。

想到這兒,沈樹人也微微捏了把冷汗。

自己仗着讀過《明史》,倉促之間看問題多少有些僵化教條。

以後決策時間充裕的情況下,可不能再一味盲信史書,而要實事求是地結合局勢變化推演。

沈樹人也算知錯就改,立刻表態:“既如此,孩兒回去再慢慢想辦法,只要不刺激到鄭家、又能找到藉口去南京,就行了吧?”

沈廷揚這才欣慰點頭:“話是如此,但不好找啊。你有這份心就夠了,先好好養病吧。”

沈樹人行禮告辭,便轉身回屋,內心一邊自我安慰:

這次的事如果做不好,雖然會被楊嗣昌埋怨,但明面上倒也不會落下什麼罪過。

畢竟這是秘密交辦的差事,不是朝廷正差。

而且,歷史上楊嗣昌在兩年之後,就會被張獻忠用襲殺藩王之計陷害,憂懼而死。到時候他“小本本”上那點私賬,也就煙消雲散了。

所以無論楊嗣昌的人情還是埋怨,都只有“兩年保質期”。

當然,如今距離崇禎上吊都只有四年半了,自己得抓緊一切機會快速建立勢力,爲將來的拯救漢人江山大業佈局。

如此緊要關頭,兩年也非常寶貴了。所以只要有一線機會,就要竭盡全力辦成。

——

新書期間求點推薦票,各種求票。

第251章 以潞王監國第86章 陸上攻不下南蠻子水寨,就讓我大清水師上第248章 正朔無小事第164章 你以爲自己是布呂歇爾,其實你是曼努埃爾格魯希第117章 張獻忠:沈樹人不方便乾的卑鄙事我來幹第77章 兩條都是死路,一條長一點,一條短一點第160章 吹響反擊號角第330章 爲何興無名之師犯我疆界第201章 親射虎,看孫郎第62章 就憑你有什麼資格學戚少保第75章 出來混遲早會結樑子第35章 殺張獻忠者封侯第34章 被皇帝罵也是一種資本第314章 尼堪:走晚了就別走了第330章 爲何興無名之師犯我疆界第143章 欲升官爵,必承其重第160章 吹響反擊號角第36章 別把明朝文官想得太有節操,賞賜再高他們也只想補刀搶人頭第244章 兩頭吸血屬於基本操作第360章 興復大明,還於舊都第394章 青苗法本身沒錯,錯的是在宋朝這種懦弱的朝代使用第36章 天下泰斗第41章 俘虜艾能奇送京議罪第297章 守敵之所必攻第319章 朱樹人和多爾袞都在做的事第317章 多爾袞的應對之策第69章 降者不殺,朝廷優待俘虜第239章 走到歷史岔路口的吳三桂第328章 挖的坑全填完第166章 無巧不成書第36章 天下泰斗第70章 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第309章 陛下的底氣都是國姓爺給的第208章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第38章 福王被殺,洛陽也就不用救了第365章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第183章 王上加白都沒動力第132章 打流賊就該瞭解流賊的心態第275章 南陽圍城第331章 光復大員-下(鄭芝龍之死)第87章 小宛紡紗機第359章 滅國之戰-下第54章 跟全球首富打交道就是爽快第143章 欲升官爵,必承其重第78章 借點關寧鐵騎當死士第83章 先炮斃一個甲喇第138章 別跟我解釋,去跟陛下解釋吧。第59章 劉希堯入侵第166章 無巧不成書第236章 千里救駕第265章 李定國大戰李自成第8章 終於等到反派惡霸第26章 沈公子升官誰敢不服第86章 陸上攻不下南蠻子水寨,就讓我大清水師上第394章 青苗法本身沒錯,錯的是在宋朝這種懦弱的朝代使用第75章 海運雖有千般好,可惜不適合一路收銀子第297章 守敵之所必攻第395章 想盡一切辦法阻止田越分越小第283章 看似完美的渡江計劃第75章 出來混遲早會結樑子第42章 塵埃落定第20章 屢敗屢戰第83章 先炮斃一個甲喇第245章 一片石大戰前夜第361章 打完仗了好清算第55章 換彈不換槍第271章 堅壁清野,東攻西守第291章 屍漫金山第92章 功勞全部歸活人,罪責全部歸死人第42章 同知黃州兼團練副使第27章 終離苦海陳圓圓第28章 慢性絞殺第60章 果斷就會白給第92章 功勞全部歸活人,罪責全部歸死人第6章 論買房後立刻辦房產證過戶登記的重要性第117章 張獻忠:沈樹人不方便乾的卑鄙事我來幹第49章 封疆大吏個個都開始撈錢養兵第213章 入川做得好大事第253章 炮退劉良佐第191章 論功行賞第8章 終於等到反派惡霸第101章 好事多磨第69章 秦淮金粉第262章 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第297章 守敵之所必攻第88章 一代“名將”孔有德(六千字大章)第319章 朱樹人和多爾袞都在做的事第364章 新山海關大戰第293章 一個月內潤兩次第191章 論功行賞第241章 沒有退路可言第16章 沒食明祿,沒受國恩第373章 猶豫就會敗北第304章 準備萬全,對多鐸的最後一戰第348章 朝鮮投明第173章 早打早痛快,晚打打折賣第20章 屢敗屢戰第295章 留髮者義民也;剃髮者難民也第65章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第382章 定鼎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