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5 元振苦行,蕃國難進

“老子真是犯了失心的瘋病,纔會覺得入蕃國來是圖求大功的捷徑!”

郭元振站在一處簡陋的草市當中,看着眼前土臺上堆滿的貨品,還有街面上來來往往的蕃人並諸羌生口,口中發出這樣的感慨。

如今他所身處的這個位置,是吐蕃東境的大藏地區,也就是原本川西的附國。

這個附國並不是依附的意思,本身就是這個胡部邦國的名號,是位於雅江北部的一個生羌政權,故隋時期曾經向朝廷進貢,但與中原王朝來往不多。吐蕃向外開拓,在兼併了孫波女國之後,於高宗時期順便攻滅了附國,名之爲大藏。

也幸虧那一次進貢,否則多年以後,這附國的存在怕是要徹底的消失無蹤。

三個多月前,郭元振在隴州受雍王殿下教命,整頓行伍自蜀中雅州出發,入吐蕃境中打算聯繫一部分吐蕃內部勢力。但如今這麼長的時間過去了,他仍然困留在大藏地區不得同行。

扣除從隴州歸蜀、再從蜀中出發等沿途趕路的時間,郭元振一行被困在大藏地區已經一個多月的時間了。

最開始進入雪區的時候,還是一身厚重的棉衣皮袍,到現在白天陽光最猛烈的時候,甚至已經可以單衣乃至於袒壞都不覺得寒冷,郭元振自是苦悶不已。

聽到郭元振的抱怨,旁邊的隨從人員便說道:“如今蕃國,噶爾一家掌權,對咱們大唐寇掠不斷,唐人入蕃,自然被視作敵國,讓人警惕,深入不易。就算是長行此邊的商賈,也只敢在大藏此境停留貿易,再往內進,就多了許多的兇險。”

發聲的人名爲郭萬鈞,雖然與郭元振同姓,但卻是土生土長的蜀中人,其家時代經營與蕃國的貿易,也算是一個家累萬金的川蜀豪商。

郭元振此前待在通泉縣小地方,與這些川蜀大豪接觸也並不算多。但在得了雍王賞識後,特別漢王入川擔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郭元振也被提拔進都督府擔任參軍,在蜀中也算是一號人物。

他這個人務實且通達,配合漢王行事治理蜀中並經營飛錢,索性便與郭萬鈞結了乾親。這一次能夠深入吐蕃的大藏地區,也多虧了郭萬鈞提供的支持。畢竟他也不是正式的朝廷使節,對官府的力量動用有限。

聽到郭萬鈞這麼說,郭元振又忍不住嘆息道:“少年進士成名,多有恣意,不意卻蹉跎川蜀二十年,無有長進。幸在雍王殿下加我賞識,纔有了再作奮求的期待。如今身心捐給殿下,只盼能創非常之功。唉,人生又有多少二十年?此行若不得功,即便殿下不罪,我還有什麼面目歸見殿下……”

講到這裡,郭元振不無懊惱,他蹉跎多年,尤其體會到機會的重要,雖然在雍王殿下面前常是一副混不吝的態度,但心裡也明白,到了他這個年紀,才器資望都還沒有彰顯出來,唯有追從於殿下身後,人生纔有望達於輝煌。

他年近四十,若再按部就班的歸都守選,若再時運不濟、沉寂幾年,已經到了準備大料、打製棺槨的年紀。

所以對於這一次雍王殿下的遣用,郭元振也是重視至極,爲此甚至放棄了追隨殿下赴隴征戰的機會。

畢竟他這些年來都無掌兵徵戎的經歷,雖然在通泉縣橫行霸市的時候也磨練出一番非凡的弓馬技藝,但哪怕赴隴與吐蕃交戰,怕也很難獲得獨領一軍、沙場謀功的機會,不如另闢蹊徑,直入根本。

“我與老兄,可是性命相托的交情。此行入蕃,不是我一人私事,若能成功,你們連帶受惠也是不淺。雍王殿下用人用事,素來不吝賞格,你們蜀中的楊氏,那就是一個絕佳的表率。”

郭元振拍拍他的肩膀,認真說道。

能跟郭元振聊得來、做朋友的,自然也都有一些特質。

聽到郭元振這麼說,郭萬鈞在沉默少許之後,才又繼續說道:“垂拱年間,大藏此境還興兵抗蕃,蕃國王命在此境也平常得很,並不受諸邦部擁戴。若此番果然難進孫波,不如退求其次,直在大藏弄事。我也豁出傢俬,與明府搏上一次,此行錢貨所得,招募一些生羌邦部,咱們直接攻進道塢城弄死附國小王,揀其王室子女相貌可觀的恭送給雍王殿下……”

聽到郭萬鈞這番打算,郭元振只翻白眼,這傢伙難道真以爲雍王殿下是饞吐蕃女子那股風情滋味、纔派他來蕃國行走一遭?

郭萬鈞還在那裡算計着:“附國土王雖然也享有一個王號,但只是亡國之奴罷了。此前大藏爲亂,其王不能平定,主動招引蕃國大軍來剿,也是人心盡失。天授年間,蕃國大相更直接徵召其王國衛員入蕃國邏娑城擔任宿衛,讓道塢城更加空虛……”

這些邊境小國勢力傾覆,本就不受大唐這樣的大帝國關注。所以講到其內情諸種,大唐官方還真的不如這些長行此邊的商賈熟悉。

吐蕃的大藏地區發生叛亂,這件事間接促成了永昌年間韋待價的西征,但大藏地區的動亂規模遠沒有牽連太多吐蕃的國力,再加上當年時令氣候妖異、韋待價臨陣調度失宜,這一場西征最終還是失敗告終。

當郭元振聽到這些內情的時候,忍不住便動了心思,便對郭萬鈞說道:“老兄你想不想做一次番邦土王?你如果願意的話,咱們果如你所計議,招募羌卒弄死那附國土王……”

郭萬鈞聽到這話後連連搖頭,乾笑道:“我只一卑俗商賈,哪有那樣的計量氣魄。更何況,我堂堂的大唐偉男子,怎麼能拋棄祖宗,入此番邦爲長!”

見郭萬鈞拒絕的乾脆,郭元振便也不再繼續煽動他。他也明白這想法不失妄想,附國王室雖然虛弱,但畢竟背後站着的是吐蕃。而且整個大藏地區對吐蕃意義不小,是其重要的藩籬之地,於此扶立的邦部首領不止一個。

自己一行人若想憑着收買一批生羌卒力便徹底攪亂大藏地區的形勢,還是有點困難的。

不過總是這麼被動等待,也不是辦法。因爲大藏地區從永昌年間開始便不斷的叛亂,所以吐蕃針對這一地區進行了一些軍事封鎖,想要通過這一區域抵達孫波或者更遠的邏娑地區,是非常困難的。

但郭萬鈞所言搞一搞居住在附近道塢城的附國王室,倒也是一個思路。畢竟爲了確保對大藏地區的掌控,吐蕃上層與附國王室之間肯定是要維持比較暢通的交流渠道。

郭元振眼下入其國中尚且無門,更不要說與其國中上層人物取得什麼聯繫了。如果能夠借用一下附國王室內通吐蕃的渠道,對他此行無疑是有極大幫助的。

有了這樣一個明確的思路與目標,郭元振便也不再一味的抱怨,而是開始向道塢城靠近。

附國原本是沒有城池的,爲了躲避彼此間的攻鬥仇殺,此前部族往往傍山壘石、以爲防控。直到吐蕃兼併此國,纔在此境區域腹心之地建造起了一座城池,便是道塢城。

說是城池,但這座道塢城在郭元振看來,不過是一處土圍子而已。城池牆壁並不高大,夯土離地並不滿丈,身量高大的人在一些城外區域稍作踮腳,便能將城內情形盡收眼底。

即便如此,道塢城仍是郭元振進入蕃國區域後,所見堪稱繁華的區域之一。城池周邊有蕃胡氈帳聚居,內外有行人出入不斷,不像別的地方盡是溝嶺縱橫,動輒幾百裡之間荒涼的鳥不生蛋。

誠如郭萬鈞所言,道塢城的防護力量幾近於無。一行人在左近山嶺之間窺望數日,歷數所見,不過千餘名土兵而已,且連幾副像樣的鐵甲都無,漆皮作甲,器械簡陋。

但這也並不意味着道塢城就全無兇險,在離其城池數裡之外的山嶺上,便設有一座吐蕃軍營,城中駐軍數量不明,但常有軍士出營下山、進入道塢城,或許是爲了消遣爲樂。

“此前之所以不近道塢城,只因爲此處蕃卒驕悍,待我唐人極不友好。若在城中市賣貨物,一旦遭遇蕃卒巡城,多半就要人貨俱沒。”

郭萬鈞解釋了一下此前不靠近道塢城的原因,大藏地區的蕃人以及諸羌對於唐人還是比較歡迎的,畢竟唐人所攜諸貨都是他們所急缺且不能自己生產的物資,哪怕自己不用,轉手倒入蕃國內境其他地區,都能收穫頗豐。

可是從吐蕃國中進入大藏駐守的這些茹岱衛軍們,則就驕橫跋扈,殺人掠貨只是尋常。所以從川蜀進入蕃國行商的唐人們,也只在一些邊遠地區的草市與當地部族進行貿易,不敢到吐蕃衛軍眼皮底下活動。

郭萬鈞雖然常行蕃邊,但所能夠提供的資料則就很淺顯,或有助於對吐蕃國情大勢有所判斷,但若具體到一座城池的防務力量,都說不清楚。

郭元振隱在山嶺之間,望着遠處憑山傍河而設的道塢城,一臉的若有所思。

1028 佳節令時,不誤教子0399 行驛命案0696 關西父老,與王共罪0922 祖孫一體,榮辱與共0609 洮水激戰,細封覆亡0361 唐家正統,人各有見0023 情新因意勝0939 黃泉路遠,情深不懼0467 攸寧命絕玄武門0454 朕能選你,亦能逐你0416 此夜良宵,身心俱付0636 王若歸朝,春宮待之0059 生人探幽0895 恪守門儀,宜家宜室0954 不負祖宗,不負蒼生0125 風雨飄搖的宰相們0485 抽絲剝繭,外戚弄事0477 徐娘假子,披麻而行0006 人盡敵國0079 神宮巍峨0416 此夜良宵,身心俱付0865 樂奴恃色,囂張十足0124 朔邊良才0413 良辰嘉緣,鬼魅難阻0163 加官加封0572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0816 操弄蕃情,權勢遠邦0945 國運之爭,不容退縮1008 齒胄敘禮,生徒歡聚0346 聖皇賜經,各自有命0650 節操仍有,往者非樂0724 賀八入京,技驚四座0725 水土不同,或橘或枳0954 不負祖宗,不負蒼生0074 《萬象》美哉0517 眩於名實,不知所守0659 不事二主,死爲唐魂0049 莫厭金盃酒0620 仁願獻計,統攝諸胡0311 分權不可,集權應當0618 興亡繼絕,不足成事0369 諸武爭位,建安得籌0665 內外鬥忿,以留秋賦0019 一隻大青鵝0094 大酺禮畢0565 唐家養士,唯壯可嘉0880 明君御極,壯風重回0433 代王威重,徇私竊功0149 舊事再起波瀾0571 通鼓擾敵,河谷驚魂0235 義伎捐金0620 仁願獻計,統攝諸胡0873 蕃土不容,長安勢熱0092 仇人相見0369 諸武爭位,建安得籌0088 貌類乃父0746 河東空虛,無兵備亂0470 唯情不可恃,滿朝非君子0637 國器遞授,噱談而已0421 攸寧設局,千騎營變0393 勢在於朕,何問旁人0808 三原縣子,妻兒同榮0733 人事糾纏,有情難阻0044 老朽昏聵,不懼一言0485 抽絲剝繭,外戚弄事0439 踏破白馬寺0336 樑王陋才,不學無術0490 筋骨不展,言輕於風0426 閒遊苑池,賢內分事0929 忠勤王命,嫉惡如仇0369 諸武爭位,建安得籌0434 舊案新翻,大臣難逃0247 血脈的力量0561 豪商入府,犬馬效勞0603 因墾爲功,量田授勳說幾句話0057 命途何艱難0752 蒼天降罪,朕恭受之1017 蕃使入國,懇請和親0296 通泉縣大街痞0243 千金於世,需傍大枝0094 大酺禮畢0570 土渾引賊,默啜賣命0011 仁智院家人們0457 手中有劍,可斬兇惡0567 河谷血戰,兒郎英武0697 治漕稱善,前惟耀卿0531 城禁不解,大索客民0186 上錯花轎嫁對郎0585 大非遺恨,四鎮必守0559 財助人勢,百業將興0995 春夢錯發,徒恨孽血0275 訪才若渴,求婚似疾0244 大王良教,甘霖慰我0326 幼宦可養0335 給事巡衙,羣僚恭待0082 武氏諸衆0847 仁願立朝,不容孝傑0054 鎖喉之臣1001 天棄其類,錯愛必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