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0 擴地千里,兵指海西

眼見到雍王對於戰前那場小糾紛的處理,直至其餘諸將退出之後,黑齒常之又忍不住感慨道:“殿下策御有術,不失情義、不沒法度,兼於仁威,朝廷大事相任,確是得人。”

李潼聞言後則嘆息一聲,不乏感慨道:“諸將或任性使氣,但察其精忠報國的殺敵之心,則未可稱惡,不忍嚴令勒之,恐傷志氣。但若不問,又怕驕縱難收。所以小懲大誡,盼能各有所得。”

他之所以如此處理,其實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考慮到朝廷對於隴邊此勝的犒獎問題。

於青海重創吐蕃人馬,不獨只是長安幕府因此受益,對於整個大唐社稷而言,也是一樁大喜。但如果考慮到當下時局的具體情勢,這件事對朝廷而言就未必盡是好處了。

起碼長安幕府因此威名大噪,這對於朝中一些有意限制雍王的人而言,將會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關於這一點,李潼近日也略有設想,覺得朝廷對此處理大概會有兩種策略。

第一種就是專門針對雍王,對雍王大加殊榮犒獎,乃至於直接將雍王召回朝中,尊位待之。但是對隴邊建功的衆將士們的犒獎,則就敷衍應之,不會過分的隆重。

如此一來,既能打斷李潼分陝而治的局面、收其事權,讓他不能再繼續經營私己的勢力。

而對隴邊功士的薄待,則就可以引導這些人覺得雍王只是在用他們的奮鬥爲自己謀求功名、尊榮,削減他們心裡對雍王的敬仰。即便來年邊士入朝,有這樣的前車之鑑,怕也不會選擇向雍王靠攏。

第二種則就是淡化雍王在這場戰事中的作爲與存在感,僅僅只是重點褒揚隴右的將士們,通過朝廷的恩賞讓這些邊士們認清主次,不要忽略了洛陽朝廷的正統性。

或許還有其他情況是李潼所料未及的,但只要朝廷不能容忍長安幕府長期的存在,那麼對於青海這一場戰功就絕對不會正常處理,肯定是會有一些手段的。

隴邊好不容易得此壯勝,李潼當然不願意因爲他與朝廷之間一些暗鬥紛爭而影響到朝廷正常的賞格封授,使義士熱血寒涼。

而且有鑑於朝廷目下的財政形勢,怕也很難有大手筆的錢糧犒賞,即便做出一些實物激勵,應該也會讓長安幕府進行籌措。

李潼如此處理衆將觸犯軍令,同時也是在降低他們對朝廷封賞的期待感。如果朝廷犒獎過於刻薄,他願意承擔這樣一個惡名,讓邊士們不要因爲朝廷的犒獎態度而影響到整體對殺敵報國的熱情。

如果朝廷只是大開空頭支票,卻將籌措賞物的壓力轉嫁給長安幕府,有這樣的前計打底,也可以避免長安幕府驟然承擔太大的錢物壓力。

至於他自己究竟是歸朝還是繼續留守長安、分陝而治,這不是洛陽朝廷能夠決定的。

有關這一盤算計,李潼並沒有向黑齒常之透露,這本也不是便將應該考慮的問題。略過此事之後,便又講起了對於海東佔領區域的經營問題。

王孝傑米柵這一場勝利,讓唐軍直接向赤嶺以西拓地兩千多裡。

黑齒常之所率追擊人馬在王孝傑米柵外的郊野正面戰勝吐蕃人馬後,繼續向前追擊,一直將蕃軍追殺到了大非川中段,當吐蕃精銳人馬已經漸有重新集結之勢的時候,才停止了追擊的步伐。

除非吐蕃再次集結大部人馬重新殺回,大非川以東的青海地區已經被唐軍所實際佔領。而且在收軍之前,黑齒常之還在大非川西南側的渴波谷留駐了一部人馬以防控此境。

渴波谷位於青海的西南方位,是黃河上游的一處重要山隘,也是從青海進入黃河九曲地區的重要通道。

歷史上中宗朝以後,吐蕃逐步滲透、侵佔了黃河九曲之地,曾於彼境築有大莫門城,一直到了開元年間,唐軍與吐蕃大戰渴波谷,拔起大莫門城,這才逐步瓦解了吐蕃對於九曲之地的控制,之後又經過多年奮戰,纔將九曲之地徹底收回。

現在唐軍前路已經控制住了渴波谷,這意味着提前封鎖了吐蕃進入九曲之地的通道,這也是青海此戰的戰果之一。

可是對於是否長期駐守渴波谷,黑齒常之仍然心存幾分遲疑:“蕃國此戰雖然大敗,但所損多是其附庸部族,其本部真正戰沒者並不多,因其馬力充盈,多棄器杖而走。欽陵之力雖有折、但未盡,一旦疲敝稍緩,必再生爭強之念。

我大唐將士自不懼戰,但渴波谷所在離境將近兩千裡,且大非川地勢開闊、頗利蕃軍離合遠襲,一旦遠師重設,失於策應,恐勞民傷財、不足長有。”

聽到黑齒常之的陳述,李潼也眉頭微皺,看着擺在案上的地圖有些遲疑不定。

渴波谷地理位置的確優越,如果能夠佔據此地,向下可以控領整個九曲之地,向上可以直切海西伏俟城。如果唐軍還想將吐蕃勢力完全的逐出青海地區,此地是一定要控制在手裡的。

但不獨是青海的蕃軍短期內無力再戰,隴右唐軍在經此一戰後,也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休養。伏俟城只能作爲未來的一個戰略目標,短期內是很難揮兵直向。

渴波谷駐兵艱難,主要就是距離唐軍實際佔有的海東區域太遙遠,中間隔着幾乎一整個大非川。就算沒有蕃軍日常侵擾,想要維持長期的駐軍,消耗也是非常大的,一年所廢怕是足以消耗掉兩三次青海這場戰事的消耗。

可若就此放棄此地,李潼又有些不甘心。此戰所得,海東只能算是一塊雞肋之地,潛力與前景都比較有限。但若能將整個黃河九曲都納入唐軍監控之下,那此戰無論是戰略意義還是實際收穫就大多了。

而且李潼心裡自知吐蕃君臣矛盾日漸尖銳,此次欽陵不敗金身被打破,其國中反對噶爾家族長期弄權的聲音肯定會再上一個高度,青海地區隨時都有可能產生新的連鎖反應。

如果唐軍能夠在渴波谷駐紮一支軍隊,那麼青海一旦有變,就能敏銳的抓住機會繼續給予吐蕃重創。

總之,渴波谷此地駐守艱難,但若直接放棄又實在可惜。

沉吟許久之後,李潼纔開口道:“渴波谷繼續駐紮,並着手築城。吐谷渾王族西歸之後,派駐渴波谷,以我大唐甲士佐之。”

既要在渴波谷維持必要的影響力與戰鬥力,還要節省遠駐成本並降低風險,以胡制胡算是一個折中之計。

青海此戰更加劇了欽陵內憂外患的處境,原本在其統率下的吐谷渾諸胡肯定也是人心惶惶,在這樣的情況下,再打起吐谷渾故主的旗號來,自然能夠更加分化削弱欽陵的力量。

而且,讓吐谷渾那些亡國之餘頂在前方,大唐便可以繼續深入經營開發九曲之地,使其地成爲繼隴右之後一個新的進取基地。

至於吐谷渾王族願不願意,這不在李潼的考慮範圍之內,大唐養了你們這些年也算仁至義盡,不回來那就去死。

接下來,李潼又與黑齒常之討論了一下隴右擴軍的問題。此戰大唐擴勢直抵大非川,所需要防控管理的區域大大擴張,像河源軍不足兩萬的編制肯定大大的不足,擴軍勢在必行。

李潼打算在隴右增擴二十軍、八萬人左右的規模,後續再酌情增加。在沒有徹底解決吐蕃這一邊患之前,隴右起碼也要保持十萬人的常備武裝力量。

這一部分擴軍,便不再依照此前的府兵編制,而是直接因地建編、各設番號。這也意味着一旦這支大軍建制成型,將不歸於洛陽朝廷,而是由長安幕府進行統領,讓李潼隴右諸軍大使的官職更加的名副其實。

當然,擴軍計劃雖然宏大,但也很難一蹴而就,單單卒力的徵發以及後勤的維持便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所以在今年這段時間裡,先將隴右軍力擴張到五萬人左右,讓長期屯戍河源的河源軍老卒們得到較長一段時間的休養。

這樣一個規模要達成雖然也同樣不輕鬆,但努力一把還是大有可能的。青海這一場大戰,隴右雖然投入極大,但斬獲也頗豐。

吐蕃拖家帶口的後勤作戰方式,讓唐軍在後續的追擊繳獲中大得便利,所俘虜的蕃人以及諸胡部伍達到了三四萬人之多,雖然其中青壯卒力佔比不大,但也是一筆可觀的勞動力。

除此之外,便是大羣的牛馬了。講到儲蓄豐厚,駐守青海的吐蕃主力又遠非細封部可比,唐軍這半個多月的追擊,除了一些零星戰鬥之外,大多數時間都是用在了收繳那漫山遍野的牲口上。初步估計,單單牛馬之類便起碼有十數萬頭之多。

哪怕這些畜力只能保留下來一部分,剩下的只能宰殺剝皮食用,也是一筆頗爲可觀的物資。一旦這些物資盡數運回隴右,足以讓隴右近日稍有沉寂的榷場再次沸騰起來。

其實若僅只這些收穫,在隴右這個環境而言,戰爭的投入與直接收穫並不成正比。可當國中商貿通道打通之後,諸多繳獲都能快速變現,這筆賬算起來也足以讓人眉開眼笑。

就在隴右各方都在展開轟轟烈烈的戰後建設的時候,西域方面的戰況也傳來了消息,王孝傑於西域大破進犯的吐蕃軍衆。

兩場大捷合成一道捷報,自隴右馳驛傳往神都洛陽。

0390 韋娘事露,懷義忿聲0611 金城聚貨,飛錢入胡0937 壯烈割捨,清白事唐1033 當戶窮吠,於事何益1024 宗子慚情,朕難辭咎0824 祚榮落網,渤海難創0479 雷霆手段,慈悲心腸0368 薛郎鐵頭0744 朱衣法冠,直攻宰相1021 遊戲坊曲,豪取萬緡0278 鉅富驚人0810 日拱一卒,改制興世0409 巨財將入,可議封禪0338 聖皇賜字,慎之誡之0476 十道使者,保三爭四0220 如意元年0690 王爲我使,贈爾富貴0652 只患志短,有功必酬0992 岐王爲友,不羨知音0095 東宮舊人0549 昭德強悍,羣相喑聲0944 兵敗辱國,不死何爲0822 名爲主上,實是傀儡0841 盛世浮華,蓄勢待發0860勢有強弱,絕不待斃0616 蕃國懷奸,仁願入隴0453 妖氛滿盈,功在今秋0328 野狐宰相0362 代王舊罪,依稀可引0272 阻義者,雖死不道0803 戚族有防,國法大善0568 安境功臣,失土罪孽0299 登第解褐,嫁娶着新0970 商賈多金,先割爲敬0961 七廟六室,昭穆難序0720 因田募甲,丹心爲國0239 名王一言,萬衆法隨0293 大王英明,後事暢想0259 娼兒薄行,花期錯失0799 衆正盈朝,羣臣勸進0758 池魚入江,廬陵歸國0180 豈能笑罵由人0579 胡酋出降,突厥勢崩0381 媽寶裴光庭0311 分權不可,集權應當0674 唐王博大,予我從容0371 爲王先驅0106 禁中逆亂0233 我之樂土,彼之禁區0577 大軍激戰,力斃特勤0658 蕃女東來,元振愁計0775 有我祖孫,邪祟難生0437 新授殿中監0419 皇嗣謀反,分押千騎0214 少王異圖,乃有妄行0539 既難爲敵,投身爲用0547 受命於母,人間未有0369 諸武爭位,建安得籌0470 唯情不可恃,滿朝非君子0515 成器不器,骨肉難捨0642 緣起微末,緣了白首0516 胸懷天下,留情不多0718 賣主求榮,所得必豐0196 卑職願從大王1015 波斯歸義,羣胡法治0104 王居大不易0798 持符膺命,以安社稷0342 懷義說親,結怨於人0340 選月大圖,宰相托女0628 社稷永固,百蕃恭服0999 胡酋授首,渤海飛灰0671 王眷赴宴,如臨敵陣1010 西土悍胡,得隴望蜀0206 一支穿雲箭0616 蕃國懷奸,仁願入隴0397 中使登邸,移取譜牒0317 尚方少監0612 名王入隴,天佑唐業0379 日拱一卒,大位可望0858蕃土將躁,隴右嚴備0973 三郎行邪,親者心痛0828 孽名元一,唯持恭謹0087 蓮生獻經0178 鳳聲初啼誰不知0327 南省氣象0499 成器忤我,不堪爲儲0856兵強馬壯,殺氣外露0612 名王入隴,天佑唐業0733 人事糾纏,有情難阻0457 手中有劍,可斬兇惡1024 宗子慚情,朕難辭咎0293 大王英明,後事暢想0282 眼高手低,矜傲排外0617 龍鳳之種,貴不可言0072 天賦異稟0575 戰獲雖豐,歸途莫測0205 不爲我用,則必殺之0416 此夜良宵,身心俱付1005 天家幼少,各具風格0810 日拱一卒,改制興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