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8章 瓊林天下(中)

之所以會有這種罕見的趨勢,是因爲瓊林學派在塑造實心學時,並沒有持文人常有的門戶之見,而是積極的博採衆家之長。因爲出現最晚,它幾乎吸取了各家所長,來完善自身的學說。它將實學思想融入到了心學中,形成一門‘實心並重’之學。它向泰州學派學習,用人的自然本質,去修正王學的‘良知’,主張良知的主要內涵是個體人格的平等、尊嚴和獨立,充分肯定個人生存的權利和人格的尊嚴。

類似泰州學派的‘百姓日用即是道’,實心學提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聖賢,只要能在自己的範疇做到極致,即可成聖。諸如倉頡造字、伏羲演卦象、神農嘗百草,有巢氏發明房屋,乃至蔡倫發明紙張,都使他們名垂千古,爲世人稱頌,這都是聖賢。

實心學又不是一味的迎合,使自己變成四不像,而是大膽的創新,修正了‘析氣與理爲二’的儒家世界觀,主張‘盈天地皆氣’。即氣這一物質實體纔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而且它變動不停,時刻流動。所謂理,乃是萬物的闔闢升降、陰陽動靜的秩序,是氣之流行的條理。理不能離氣以爲理。人類依據心這一主體,格物窮理,就會自然發現世界真實存在,揭示出世界的本源。

所以它認爲世界是可認識的,萬物運行有其內在規律,而發現其規律,就是格物,格物便可致知。這似乎是在走程朱的老路,但理學的格物,是類似於禪宗的頓悟式的,所謂‘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貫通,終知天理。’其聖賢之路,雖有起點,卻似乎永遠看不到終點。更可悲的是,走在這條路上的人,要麼頓悟成聖,要麼徹底失敗,皓首窮經,白做無用之功。

而實心學的格物卻是漸進似的。認爲聖賢也不是生而知之,而是通過後天的主動學習,由小及大,多年積累,才量變產生質變,掌握了‘大道’,成爲聖賢。這樣的好處是,就算最終不能成爲聖人,也可成爲完人、賢人,取得大成就,獲得大滿足。

同時,實心學對如何格物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格物究理,就是要發現隱藏在我們直觀可見的世界背後的抽象真理。因此不能脫離現實的純思維的空想,而是必須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經過實踐檢驗和嚴密邏輯論證,最終得出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本質及運動規律。這種本質和規律,就是我們苦求的真理。

至於‘邏輯’這個詞,人們並不陌生,蘇州通譯局翻譯的《邏輯學》一書,已經問世二十多年了,而且也可以溯源到先秦時代的墨子。它可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查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羣言之比。’其核心在於探究萬物相關之原因。

實心學認爲,學者之所以辯論不能明是非,分勝負,乃至得出真理,就是因爲缺乏邏輯,從而出現種種詭辯混淆視聽。只有邏輯才能掃除詭辯的迷霧,糾正悖論的錯誤,引導人們獲得真知。

所以入瓊林學派的第一課,就是學習邏輯,沒有通過邏輯學的測試,就不許開口論經。而學者所出的每一言,都必須符合邏輯,如果出現前後矛盾、自相矛盾,或者與實際矛盾,則必須承認錯誤,並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緘默,重新審視自己的學說的邏輯。

實心學的創立,第一次爲身懷‘修齊治平’,卻深感迷茫無助的中國文人,指出了一條明路。是以一經問世,便吸引到信者無數,尤其是那些胸懷大志的熱血青年,幾乎輕易就摒棄原先所學,加入了瓊林學派。

而實心學‘三百六十行,即可出聖賢’的開放態度,又吸引了大量的平民百姓,工商業者加入進來。短短數年,瓊林學派便發展壯大起來,尤其是在東南,幾乎每個州縣,都有其講學之處。只是因爲吸取了王學魚龍混雜,作奸犯科者衆多的教訓,瓊林學派建立了嚴格的戒律。在孫鑨所制定的《會約》中,提出了二十四條讀書講學的要求。

其中‘四要’,是加入瓊林學派目的。‘二惑’,是指在會中學習應持的態度。‘九益’是讀書講學的九大好處。而‘九損’則是有害於讀書講學的九種行爲,也是瓊林學派的戒律:

所謂比暱狎玩,鄙也;黨同伐異,僻也;假公行私,賊也;評議是非,浮也;談論瑣怪,妄也;文過飾非,怙也;多言人過,悻也;執是論辯,滿也;道聽途說,莽也。違反了這些戒律,會遭到學派的懲罰,嚴重的直接驅逐。

除了戒律之外,還有嚴格的儀式。由褚大綬制定的《會約儀式》十一條,規範了集會講學的儀式。比如孫鑨在崇正書院首次講學的情形,就是最好的說明。

在開會的前一天,書院山長已經恭恭敬敬地捧着孔子和孟子的聖像,將其掛在講堂。這一日儀式舉行時,先擊鼓三通,所有與會者穿戴整齊,在聖像前行四拜禮,再到供奉着墨子、朱熹、陽明先生和白雲先生的四賢牌位前行禮。

然後進入講堂,主要人物按主客、按長序分東西兩側坐於講臺蒲團之上,聽講者則盤膝坐於臺下,先由禮讚領誦門派經典一段,然後當值者點起線香,衆人靜坐默思。待線香燃盡後,方纔由本日主講人授講,然後是自由提問解惑時間。還經常會有辯論,任何人都可登臺一展雄辯之才,但前提是必須符合邏輯,若有違反,則必須緘默數場。

在後人看來,也許這其中的儀式過於繁瑣,但就像皇帝要通過演練禮儀,來加強君權神授的權威一樣。一個學派想要從單純的學術交流,轉變爲某種政治組織,也必須要經過這種莊嚴的儀式來達成。

因爲這次主講的孫鑨,不僅是瓊林七子之一,還是‘實心學’三大奠基人之一,這些年他闡發本門經義的著述廣爲流傳,然而卻因爲朝廷官員的身份,一直甚少參加講學。現在他被削職爲民,反倒成了本門的福祉,故而其講學的消息,雖然沒有在報紙上告白,但江浙一帶的門衆還是雲集而至,短短三天,就聚集了六七千人。

雖然崇正書院常年講學不斷,但也沒有空間容納這麼多人,耿定向只好在瓊林學派主辦的《新知報》上呼籲,請南京本地的門衆,將聽講的機會讓給外地的同門,這才勉強解決了問題。

等大家坐定,再東西相對兩揖。等當天結束前,擊磬三下,東西相對一揖,再向聖像和四賢行禮,肅穆退出會場。

在瓊林學派的學者中,孫鑨最反對虛談,不僅批評王學,對程朱理學亦抨擊甚厲。主張‘大抵不侈語精微,而篤實以爲本。不虛談高遠,而踐履以爲程。’故而今日所講的內容‘心性與事功之間是否相容’,也是緊扣自己的主旨。

之所以有這個講題,是因爲他敏銳的發現,瓊林學派中的不少學者,都有些‘重實輕心’了。這固然是對心學和理學空談心性的修正,然而卻是矯枉過正了。

孫鑨提醒門衆,空談心性而忽略兵農工商等實用之學,固然會陷於空疏;但太突出實用性而缺少對心性的真切體認,亦會迷失人之爲人的方向。因爲心性之學本來就是探討人的本質及如何立身處世的問題,它涉及到人的生存價值和終極意義的思考,如果忘記了如何爲人,只會成爲物慾的奴隸,最終毀滅這個世界。所以要始終不懈的反觀內求,慎獨、戒懼,以確立內在的‘道德自我’,促進自我的完善。

當然,若只以心性之學爲能事,僅僅執着於對心性的悟解而不屑於做其他實際的事務,那麼心性之學無疑將會變回一種‘無用之學’,所以,心性與事功之間應是‘合則兩美,離則兩傷’的。

孫鑨的講學微言大義,深入淺出,邏輯嚴密,聽者無不深以爲然。待其講畢,便有門衆發問,先是就其論題提問。過了半個時辰,問題漸漸轉移到一些衆人關心的熱點問題。

有滁州琅琊書院的山長問道:“去歲先生在《新知報》上發表文章,說設立學校,不僅是爲了養士,更不是爲了科舉,而是’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學校,而後設學校之意始備。’學生請問,日後我們的書院,該走什麼樣的道路?”

“此言是針對書院的未來而發。我們現在的書院,已經不僅是教書育人的學堂,更是講經論政的場所。國家之新風,由此發軔,民族之方向,以此爲指向。因此我們的書院,要肩負起更大的責任,一方面要以天下爲己任,教化四方,使朝廷之上,鄉閭之間,漸摩濡染,莫不有奮發向上之氣。”頓一下,他接着道:“從長遠看,則要形成強大的輿論力量來匡扶社稷。只有這樣,才能使盜賊奸邪,懾心於正氣霜雪之下,君安而國可保也”

“多謝賜教。”那位山長坐下了,卻又有人站起來問道:“先生所言,似乎與夫山先生的《明夷待訪錄》如出一轍,您是不是也贊同他的那些驚世駭俗的觀點?”

《明夷待訪錄》問世不過數年,卻已經得了‘海內第一奇書’的名頭,其共有二十一篇,在開篇的《原君》中,便無情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罪惡,指出帝王是唯一的害民之賊。因爲皇帝自視天下之主,便將萬邦五方,黎民兆億看做自己的私產,‘其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一人之yin樂,視爲當然。’曰:此我家業之花息也。’所以爲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無君,人各自得其是也,各得自利也,嗚呼豈設君之道固如是乎’這些大逆不道之言,在二百年間是沒有人敢說的,此書作者卻大聲疾呼:皇帝是天下之大害、是國民之‘敲剝者’。並理直氣壯地呼籲,現今應當是‘天下爲主,君爲客’

在《原臣》一篇中,作者同時也提醒士大夫們,不要再做皇帝敲剝百姓的同謀幫兇,而應該是‘爲天下,非爲君也;爲萬民,非爲一姓也。’因爲‘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最後得出這樣的結論:士大夫的人如果‘不以天下爲事,則君之僕妾也;以天下爲事,則君之師友也。’

在《原法》一篇中,又對專制制度進行猛烈的批評,說它是公私不分,權利義務不平,沒有公法可言。因此反對‘一家之法’,主張‘天下之法’,‘有治法而後有治人’。主張非廢除秦漢以來的‘非法之法’不可;要求得天下太平,非廢除專制的君本制度,而改爲民本制度不可。

可以說,先秦至今兩千年,還從沒任何人,像本書作者這樣,膽大包天,毫不留情的將君主制度批判的體無完膚。此書已經問世,便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被秘密印刷數萬冊,廣爲傳佈,令不知多少人血脈賁張。

據說,泰州學派的狂人李贄,在得到這本書後如獲至寶,便立刻趕往江西永豐,找到了隱居多年,不問世事的何心隱。

何大俠在看過這本書後拍案而起,欣喜若狂道:“得此無上真言,雖死無憾矣”第二天便收拾東西,跟李贄走出山區,重回世間講學。他不講別的,只講此書。因爲何心隱的巨大聲望,使這本書幾乎無人不知,其‘君主乃天下之大害’,‘天下爲主,君爲客’的名句,也幾乎無人不曉。

許是這種說法,過於驚世駭俗,與他狂俠之名吻合,故而世人便將此書的作者,按在了他的頭上。

分割

這些枯燥的玩意兒,沒有了。

第865章 返京(上)第747章 平定中第279章 意綿綿玉生香第214章 癥結所在第531章 決斷,風起!第594章 斷頭飯第623章 師生第837章 隆慶新政(上)第344章 金殿傳臚第253章 三甲第681章 天災人 禍第846章 希望(下)第885章 大婚(中)第819章 葬禮與喪鐘(下)第331章 窮則思變第456章 雨一直下第771章 尚書(上)第462章 金克木,鴛鴦對蝴蝶!第808章 意外(下)第298章 天教吩咐點酥娘第402章 誰說女子不如男第350章 修史第823章 辭舊歲(中)第749章 狸貓變老虎(下)第777章 西風勁(下)第879章 大政變之勝負轉頭(中)第8 九五章 難料(中)第509章 投壺第111節 順之心隱(下)第763章 三公槐下(上)第435章 不請自來第86節 老宅(中)第873章 隆慶皇帝(下)第414章 債轉股與證交所第906章 茶館(中)第907章 見龍在野(中)第714章 賑災第771章 尚書(上)第205章 涮!涮!涮!第599章 決裂第8 九一章 桃花依舊笑春風(中)第608章 四百就四百第901章 來自鬼魂的報復(上)第158章 聖旨到第278章 便勝卻人間無數第227章 老丈人第788章 過年(中)第815章 神仙們(上)第850章 倚天(上)第156章 府學第337章 仁心妙手第8 九八章 日本(上)第772章 言官們(上)第531章 決斷,風起!第553章 請客第727章 大人亨否(下)第200章 解脫第316章 一飲一啄第868章 局(中)第617章 絕處逢生第139章 新任浙江巡演第872章 明爭(中)第387章 斷第734章 陽(中)第435章 不請自來第870章 暗潮(下)第880章 逆天(中)第768章 上朝嘍(下)第378章 萌芽第850章 倚天(上)第745章 火併下第410章 圖窮匕見!第845章 最長一冬(中)第一二八節第850章 倚天(上)第280章 解元郎請客第247章 君子以同道爲朋第748章 夕陽(下)第68節 極限(中)第725章 亢龍有悔(上)第790章 京察大計(上)第709章 報復第四五二章第225章 小書童勇施美男計第443章 蘇雪的選擇第286章 火燒眉毛第852章 鄉愿(上)第676章 歸鄉(下)第812章 逼宮(下)第151章 嘉靖皇帝第523章 大家都愛孔夫子第107節 徐渭(中)第600章 宣府歡迎你第200章 解脫第920章 式(中)第747章 平定上第125節 大人物和小人物第905章 中隱(中)第713章 遠慮近憂第635章 燕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