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一章 後路何在?

衛家歸代?

聽得這四個字之後,衛雄微微眯眼,儘管剛纔就隱隱猜測,但真正聽到這四個字從陳止口中蹦出來,還是讓他感到心潮澎湃,要儘量壓住心底情緒,才能再次開口:“陳將軍這話,怕有些言過其實吧,我等這般情況,如何得歸?”

雖然衛雄竭力控制,但他的話聲中還是帶有一絲微顫,也不知是因爲身上傷勢,還是由於心情激盪。

不只衛雄,其他忙碌之人,也在這一刻頓了一下,似乎對陳止的這個決議頗爲意外,但旋即就都恢復正常。

倒是衛雄久久不能平靜,雖然他儘量做出一副並不認同的表情,但依舊看得出來,其人在等着陳止進一步的回答。

過了好一會,陳止纔再次開口道:“將軍爲何說言過其實?衛氏本就是世家,如今和過往不同了,但根子還在,在代郡頗有根底,就說我麾下的兵馬,因起於代郡,軍中也好、將軍府的吏胥裡面也罷,便有許多衛氏子弟,等將軍與貴叔父歸來,不過是讓代郡的衛氏多一大支罷了,又有何難?”

陳止麾下,確有不少衛姓之人,代郡武卒是自代郡而起,那代郡作爲衛氏根基之地,哪怕是被反覆清洗,依舊還有殘留,畢竟很多衛氏之人都是出了五服的,開枝散葉之後,不知有多少分支,就算動用國家機器去清理,又怎能全數理清?

不過,這些人與逃難的衛氏主脈其實關係疏遠,雙方之間並不怎麼親近,就算是衛氏主家回來了,對他們同樣也沒有號召力。

所以,衛雄很自然的就道:“代郡還剩下的衛氏族人畢竟不同,當初我叔父是因爲跟衛公關係太過親近,因此遭殃,連累族羣,但凡稍微親近的人,不是被抓,便是發配,稍微好點的,也像我等一般逃難塞外,哪還有什麼代郡衛氏?更何況,我等當年之所以離去,是因爲朝廷問罪,現在便是回來,朝廷一直文書下來,將軍您就會遵從吧?”這話看起來喪氣,但內裡的詢問之意,連冉瞻都能隱隱感覺得到。

陳止明白衛雄的擔心,笑道:“朝廷對衛氏的追究,早就已經翻案,只是朝中有些大臣,爲了爭權奪利,有時候拿出來攻訐政敵,況且我坐幽州,平息邊患,有臨機決斷之權,連那異族部落都能收編,加以重用,何況是將軍這般天朝苗裔?朝廷若要有人守邊,總不能不予支持,還處處刁難。掣肘,冀州當下一片紛亂,朝廷的糧餉輜重難以運抵幽州,都要靠地方自籌,若還要限制人員用度,這北疆是真不用守了。”

他擒拿王浚,再以北疆守衛自稱,無人會提出異議,而這番話中更點出了當前的幾個主要問題——

一者,就是朝廷對陳年舊事,其實已經不追究了,畢竟時過境遷,皇帝都換了,對衛瓘的評價也有了新的討論,只不過朝廷裡還有些人抓着不放,爲的不是新漢的利益,而是自身,況且也管不到北地來;

二來,就是冀州混亂,朝廷衰弱,無力管轄,對邊疆的控制力下降,哪裡還能像過去那樣作威作福?連稍微有點兵權,卻屢戰屢敗的江都王,都被很多人看重,更何況是屢戰屢勝,已經取代王浚的陳止?

而這第三點,則最爲重要,你朝廷要掌握兵馬、制約封疆大吏,就該控制財權,兵馬糧草乃是根本,控制口糧、兵甲方可掌握七寸,結果朝廷已經無力承擔,失去了對地方武力的財權,反而讓邊疆軍隊自籌錢糧,財政獨立之後,又怎麼會受到行政干涉?

這些話,已經很犯忌諱了,平日裡不少人私底下談論,但被陳止拿到這樣公開場合,與一個被俘虜的敵將探討,還是頭一次,換成過去,只要有人往上面一捅,朝廷問責的人幾天之後就會過來。

但眼下陳止的這些個幕僚、將佐、吏胥一聽,反倒因此安心,覺得捕捉到了陳止的一絲志向,心裡有底了。

衛雄沉吟片刻,眼神閃爍,最後還是搖搖頭道:“雖然將軍說的很對,但朝廷的弱勢只是一時,等冀州平定,石勒之流早晚覆滅,哪怕整個過程持續十年,但到了那時候,將軍您恐怕也不能繼續待在此處,就算可以,又能持續多久?但我衛氏如果歸來,重新紮根幽州,想要傳承,就是一百年、幾百年,萬一有個反覆,就是萬劫不復!”

“既然將軍着眼長遠,我也來說說這將來之事,”陳止半點也不意外,他要說服衛雄,將衛氏引回代郡,不僅僅爲了收攏一個氣運濃郁的將領,也不是單單看重衛氏一族,背後有着其他考量,尤其要讓周圍飽受戰亂之苦的世家,知曉這個舉動,所以面對這位俘虜,格外耐心,“我且問你,紮根在拓跋部,莫非就能讓衛氏長期安穩?”

衛雄一聽到這個,臉色就變了。

“正像我說的那樣,”陳止的話語不停,“衛氏能站穩靠的是拓跋猗盧,若拓跋猗盧不在了,或者他不掌權了,未來又會如何?衛氏北出之時,帶了好些個家臣、財物,這些東西如今又在哪裡?將軍你比我更清楚。未來拓跋六修掌權之後,衛氏在拓跋部,還有多少前途?等將軍這一代人退下,沒了庇佑,那衛氏將來又該如何?”

衛雄眉頭緊皺,沒有立刻回答。

陳止見說的也差不多了,便起身道:“將軍不用急於一時,不妨仔細考慮一番,我不急着要答覆,有的是時間。”他自是有信心說服衛雄,因爲觀衛氏所爲,以及原本歷史上的記載,他們叔侄對中原的心思,可是頗爲值得玩味的。

聽得此言,衛雄卻不由苦笑起來。

確實,相較於陳止的勢力,北地其他人恐怕都沒有多少時間了,等陳止將代郡的一套用在整個幽州,那周圍勢力便越是沒有時間。

更不要說他那位主公拓跋六修,如今更是時間緊迫,半點都耽擱不起。

左思右想之後,衛雄也覺得,是不是該爲家族留條後路,在將要走出帳子之前,忍不住問道:“若某家願意答應,將軍要如何將拓跋衛氏之人接來,莫非是派探子接應?”

第三百二十六章 問問他,想不想進宮第七百四十二章 挾勢而爲,化虛爲實第七百九十二章 漢制於其不過工具第七百七十五章 有謀劃者,各懷鬼胎第四百七十一章 通典兩冊疾送都,帝巡蜀亂乃聞佛第五百五十一章 不尊令,匈奴將第一百一十六章 當時我就料到了第八十六章 因兵而來第八百三十九章 輕視與失落,聶氏欲轉念第一百二十三章 我等着你的拜師茶今晚無更,大概還有三章第四百四十一章 青壯聚營帳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昔年河邊荒草,今日衆星拱月第三十一章 禍心露端倪,一宴欲揚名第六百三十八章 錢不在我,以利誘之第五百三十章 隱憂第八百四十七章 敵亂第三百四十四章 您父親喊你回家第一百五十一章 故人之後,金液滿三第九百二十九章 砸一下,慌一城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連綿不絕乃爲制第五百五十六章 國都事擾不得寧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無根無基,以佛替夏第七百四十二章 挾勢而爲,化虛爲實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張爲將,領三百入城第五百五十九章 信中虛實亂人心第四百零三章 王浚與段部鮮卑第三百五十四章 遇陳皆避忙送禮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衙門下鄉,義務學堂第五百四十九章 人心變第二百五十八章 何必去破事事豈能如你願!第二百三十三章 一言止棋第三百七十二章 匈奴出,鮮卑來第四百四十五章 墨者有隱憂第六百章 鮮卑討“不臣”第四百二十六章 意外消息,陰雲前兆第六十七章 執劍赴會第七百五十五章 練兵掃郡,聚財遷民第六百四十一章 襲屯先投毬第四百四十四章 墨隨人來第三百八十章 諸評多榜分排名第七十章 筆走龍蛇言莫賭第九百九十三章 一舉多得,豈不美哉?第四百三十三章 宴邊論勢,太守留話驚拓跋第二百五十四章 大敗!第五百二十九章 見此見彼第六百七十五章 修仙也要講忠孝一千零五十四章 漢家疑,鮮卑惶第九百七十四章 服軟了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以地縛,以賈誘,溫水煮之第一百四十一章 賊首探,郡守訪 還債2/50第四百章 重遊臥冰,心有招攬念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援書北上請玄兵第一百一十章 禮與意,輕與重第一千零三章 一事未料,萬般皆空第三百五十八章 匈奴使至,全城追評第二百三十四章 聖王之道,天下大利!第一百零七章 勸學茶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降而復叛,亂而驚天下第四百零八章 你們搞錯了!第六百六十七章 作假的功夫不行啊!第八百七十六章 王浚的路第五百二十五章 得一洞而堤潰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德行以治,則民護其名第五百零六章 太守請你們全家第七百六十一章 虛有其名者,不知割肉喂鷹之志第九百五十三章 單于面前訴恐第二百九十五章 郡王拜師,冠絕青州第三百七十五章 天子主祭!第十八章 上門送錢第三十一章 禍心露端倪,一宴欲揚名第四百零三章 王浚與段部鮮卑第五百一十六章 圖窮匕見驚煞人第八百零一章 各有謀劃第七百三十七章 白銀有價,節節攀升第六百四十八章 謊自口出色不改,屋中候召心難安第十章 賭約與字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慕容與幽州世家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滅之,吾不喜此詞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玄甲隔江注視,江左走馬觀花第五百四十章 分而化之,擒胡直問第六百四十六章 替我給陳止帶句話第一百二十六章 速速退去,莫污赤子!第二百六十四章 忠僕河邊送主,孔徒魯城曰憾第二百三十四章 聖王之道,天下大利!第十四章 坊中店外代書人第三百六十八章 苗頭不對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慕容與幽州世家第六百五十二章 陳家勢漲諸家退第二百六十八章 匈奴之主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強勢面前,何來心機?第七百六十五章 冶鐵鑄甲,搜人提拔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漢之賊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大匈奴國亡了!第三百一十二章 四方儒院,太常有請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是他們先動的手第三百四十九章 陳止行不行第七百七十四章 西邊不亮找東邊第一百零五章 左右爲難難爲品第七百六十二章 佛聶投胡,未必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