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三章 一舉多得,豈不美哉?

北地現在的局勢,頗爲微妙。

這點,在場衆人心知肚明,只是裡面的複雜關係,單純靠腦子想,一時半會還真難理清。

這不是他們見識淺薄、智慧不足,而是因爲,無法像陳止這樣通觀全局,又有十二生肖摺紙確定消息,又有密諜司掌控情報,還有與麾下將領氣運相連,可見他人之所見。

有此種種,即便坐於一處,亦可縱覽全局。

反觀這些幕僚,多數侷限眼前所知,視野天然受到限制,考慮問題的時候自有偏頗,被陳止一提醒,卻也意識到了問題所在,試圖將裡面的關係整理清楚,個個冥思苦想。

見着衆人表情,陳止的目光掃過衆人面龐,忽見得一人神色自若,心下一動,就問道:“高並,見你若有所思,似有所見,不如說出來,供諸君思量、參考。”

高並是隨冉瞻一同過來的,作爲隨軍的錄事參軍,要將今夜襲營一戰的前後關係述說清楚,因此前跑後站,遠沒有冉瞻那般清閒,可以說冉瞻能這般瀟灑、逍遙,有一大半的功勞要算在高並的頭上。

不過,高並並非就吃了虧,因爲所求不同。

他本就不似冉瞻那樣,將安身立命的根本放在戰場殺敵立功上,而是着眼於謀劃,尤其是,他自知不如冉瞻那般受徵北將軍的青睞,那就需要靠本事抓住機會,因此時刻準備着。

這時聽到陳止的問話,立刻一驚,旋即注意到周圍人投來的目光,想到這兩日陳止時常垂問自己,馬上就意識到機會來了。

壓下心頭的興奮,他沒有立刻回答,而是在心裡默唸一遍、整理腹稿,等思路徹底通順,這纔開口說道:“表面看來,將軍您無疑是北地最強勢的,有幽州爲根基,又有七品鮮卑做利劍,先退了段部和宇文部,又逼着慕容部低頭,眼下拓跋部分裂內戰,似乎已無可阻擋。”

陳止點點頭,其他人則暗暗嘀咕,這話還用你來說?但到底是陳止在問,衆人不好出聲反駁。

但緊跟着卻聽高並繼續道:“但當下咱們徵北將軍府的一大症結,就是兵力不足,能征善戰的皆代郡根底,真要征伐,人數不夠,說什麼都是白搭,因此需要休養生息,這就限制住了咱們的攻勢,真要橫掃周邊,還要等上幾年……”

說話的時候,他觀察着陳止表情,見對方微微點頭,不由一喜,就說道:“除了咱們之外,各方勢力也有各自情況,南邊冀州的局面複雜,先不多言,就說這北邊的草原。慕容與拓跋各據一方,其實是相互牽制、勢均力敵的局面,不過他們各有麻煩,慕容氏要迅速崛起,收攏各部,便要建立一套新體系,需要時間,經過將軍一番威逼,名望受損,各部離心在所難免,這時間還要拉長;”

“再看拓跋部,在中原紛爭之時,此部都是旁觀不言,只有匈奴一家是其威脅,其實沒有多少兇險,反而以此爲藉口,向朝廷討了不少好處,因此壯大速度驚人,若是那拓跋部不顧一起的徵發兵卒,甚至能一口氣召集近四十萬人作戰!這樣一個勢力,如今要陷入內鬥,等於是一分爲二,原本的戰力爲之減半,並非壞事!”

他看了一眼其他人,頗爲自信的道:“即便拓跋六修與代郡有仇,可現在卻不是報仇的時候,一旦出兵,是幫助拓跋部維持穩定,如果讓拓跋六修敗亡,與他敵對的一方得利,很快就會恢復成一個完整的拓跋部,實力不損,反而因爲沒了拓跋六修,咱們沒理由去找他們的麻煩了,倒不如維持兩邊均勢,既能削弱拓跋部,讓他們相互消耗,無法擴張,還能牽制幷州匈奴,等將軍整頓了幽州,積蓄好力量,則打着復仇旗號出兵以討不義,一舉多得,豈不美哉?”

這番話說下來,立刻讓不少人對高並刮目相看,但也有人忍不住在心中嘀咕,說此人還真是心有毒計,這分明是要把拓跋部算計到死啊!

只是再怎麼想,注意到了陳止的表情,都不好說出來。

“你說的不錯,”陳止站起身來,“我暫時不會動拓跋六修,但也不會讓他好過,這次傳話給他,讓衛氏歸來,不單純只爲了這一個世家,諸位可還記得拓跋鬱律與我的約定?”

人羣中立刻就有幾個人表示記得,隨後又恨恨的唾罵拓跋氏背信棄義,這些往往是最早就投奔的,知道當初有拓跋部與代郡有三萬人的約定,卻只送了一半不到。

“約好的中原人口,卻沒有送來,正好討要,”陳止環視一圈,視線落到高並身上,“衛氏北上之後,衛操叔侄得了拓跋猗盧的信任,便幾次進言,廣納漢家之人,於是塞外百姓、工匠多有投奔者,收攏了民心與工匠技藝,又有寒門學問不低的子弟過去,也成了助力。”

陳止輕輕搖頭,心有嘆息。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在中原失勢的世家、世家子弟,在走投無路之下,也過去投奔,這就是賢才基礎,拓跋氏和慕容氏能夠發展壯大,與這些投奔草原的漢家人密不可分,這次討要衛氏,自然不獨一家,即便拓跋部不肯,也是打出旗號,讓人知道幽州亦是歸途,同時離間拓跋與漢,讓其上下猜忌,彼此相疑,以亂其勢力,爲將來平北奠定一個基礎。”

這話,就是在告知手下幕僚,爲何要替衛雄出頭,卻讓不少人聽着背脊發涼,覺得此計甚毒,所慮猶有過之。

當然,前提是那衛雄真心投靠。

對此,陳止卻不怎麼擔心,一來他通過氣運,已看出衛雄虛實,二來,其人剛纔也已意動。

這第三點,則是陳止思量着,在原本歷史上,這叔侄二人就有心向中原的意思,甚至在名義上,還曾爲朝廷立功,得了封賞。

就算在這其中,有政治妥協、利益交換的可能,但不可否認的,是這衛氏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爭取的。

“不過,爲了以防萬一,還是得做好準備,萬一拓跋六修翻臉,須有反制手段……”

這麼想着,陳舉從外面走了進來,看樣子是有話要說。

陳止一見,招呼過來一問,就聽陳舉回道:“陳京已經抵達營中。”

第七百三十四章 上品當貴!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世家皆囚,二臣慟哭第五十四章 謀定第七百四十一章 名正才能氣盈第六百三十六章 勝訊佐刀落人頭!第八百一十六章 文中擇人,軍情如火!第八百六十七章 再搗幽州第九百八十八章 急攻尋奇兵,背後有人催第一百五十四章 武鄉侯北上鎮匈奴第八十六章 因兵而來第一百五十九章 我會上當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糧與田第七百六十二章 佛聶投胡,未必壞事第七百六十五章 冶鐵鑄甲,搜人提拔第八百三十七章 主帥另有其人?第八百四十三章 先找個投名狀第九百二十一章 幽平先後之策第一百九十二章 上品!第六十三章 今日之因第八百五十一章 潰逃!第六十九章 若出此門便無事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 絕圍第九百七十四章 服軟了第七百八十七章 匈奴與代郡第九百七十四章 服軟了第九章 來去間,處變不驚第七百一十二章 前聳後危,論法與教異第二百四十二章 王家請陳第一百六十章 彭城亂!第二百九十一章 洛陽有敕來第一百三十九章 速速買紙第五百三十二章 武丁變第七百四十七章 代窯有白釉第一百三十六章 我這也有一篇文章第七百三十四章 上品當貴!第一百二十三章 佛盛則運衰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邊塞鎮,老農不與外鄉言第九百六十六章 亂中衍內訌第八百四十九章 臨機決斷,身陷囹圄第九百九十章 招而入代,以謀外族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兩王有謀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別慫,趕緊打!第四百九十一章 爲老不尊只爲書第五百三十章 隱憂第一千零六章 故人來投途遇險第一千二百零七章 少時胡作爲,今日奇人舉第三百七十二章 匈奴出,鮮卑來第五章 不在對錯在喜惡第七百三十九章 困使驗氣第六百七十八章 北望代郡,暗夜過溝渠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可以定天下局矣第四百四十二章 無此助力,陳止如何成事第六百七十九章 問鬼通神逃於此第一百二十一章 華夏絕嗣,七年又三天第七百八十一章 運如樹,以羣力爲養,承郡縣於世第四百四十二章 無此助力,陳止如何成事第九百八十九章 世家遺脈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佔地稱雄爲傳道?第四百七十五章 書則百家驚,何人重白紙第五百零一章 陳止的三重身份第七百三十八章 道疑,名再聚第五百六十四章 勝改勢,敵自變第八百五十七章 一言可見格局第一百五十四章 武鄉侯北上鎮匈奴第九百六十九章 談完一個又一個第四百六十一章 兵馬未動,外交先行第八百七十三章 王浚起意,審則危第六百二十九章 生殺予奪!第五百七十三章 都是汪將軍的錯!第七百五十三章 壞得其名,也不辱使命第三百二十一章 吾之計,成矣!第二百四十一章 權崩,王入金墉城第七百七十三章 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不在瓦解第八十七章 莫名敵意,見真變臉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陳徵北師出有名第二百二十六章 奚仲作車,倉頡作書第六百六十一章 諜影重重第一百五十七章 我乃東萊王彌第二百零四章 憶陳施主之言,明白牆上之語第一百二十五章 麻紙之上記師言第三百零七章 正門迎太樂第四百七十五章 書則百家驚,何人重白紙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以聞代思,陳氏閒事第一百八十四章 眼界不同,做法不同第九百三十章 代郡之家急攀附第五百八十六章 再收墨者,添火爲爐第三百七十一章 爲國背鍋,使人驚懼第八百一十三章 人爲貴,謀武圖文第六百二十五章 釣魚執法,一網打盡!第三百六十六章 諸多,多慮了第八百七十章 不知沙場幾何第一百二十三章 佛盛則運衰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封師而吞氣,劫來走一遭第八百七十二章 臨陣當斬徒增疑第五百六十三章 軍勝則氣盛!第六百六十三章 陳止之秘聞?第五百四十二章 慕容議,戰已起第九百一十三章 兩王同念,尚書尷尬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皇如龍,離巢西行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援書北上請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