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2)

接下來,拉索等人向另一羣學生提出同樣的問題,只不過對提問的方式作了一些調整。

他們不是將對這兩家餐廳的描述一下講出來,而是一次透露一項類似的特色,像是甲餐廳的小圓腓利牛排對乙餐廳的威爾頓牛排。每提供一項資料,他們就要求學生表明他們的偏好。等這些學生得到所有的信息,再要求他們作最後的選擇。

這次就不同了,這羣學生看出了兩家餐廳之間的差異,因而輕易地選出了他們喜歡的餐廳。

學生最後選擇哪一家餐廳並不重要,問題的關鍵在於,他們在聽到第一項特色後,就覺得自己已經喜歡上了這一家餐廳,最後也據此作出決定。事實上,在聽到第一項特色就偏向甲餐廳或者乙餐廳的學生,最後有84%的人還是選擇了這家餐廳。

爲什麼第一組學生感覺兩家餐廳半斤八兩,第二組學生卻能夠看出很大的不同呢?

重點在於偏見,拉索等人將這種現象稱爲“偏好偏見”。

人一旦形成了某種偏好,即使只是一個小小的感覺,他們也很容易將新出現的信息,看成是支持他們偏好因素。任何新信息如果不符合既有的觀點和感覺,他們通常不予理會。

所以,當某個學生決定他喜歡威爾頓牛排更甚於圓腓利牛排,他就會覺得後來出現的每一種特色,都支持他對乙餐廳的偏好。乙餐廳即使有任何特色不如甲餐廳,這對他來說並不重要。他可能會這樣想:“不錯,我是比較喜歡浪漫的餐廳,不過我是到那裡吃飯,而不是去談情說愛。”

偏見,說到底,是大腦處理信息所採取的一種方式。

大腦不能在每一種新環境下僅憑片段就開動,它必須建立在從前所收到過的信息基礎上。

所以,偏見並不是從本質上就有害的。它爲大腦不斷地理解周圍複雜的環境提供了捷徑。

看到老年人上網,馬上聯想到他們可能需要幫助;看到一個人頭大脖子粗,就會聯想到大款或者伙伕。

但是,因爲偏見給我們提供了對某一羣體成員特定的預期,它也可能對我們的認識與行爲產生不利的影響。

這種認同偏見背後的心理因素,對我們的決策有着重大的影響。因此,當我們面對兩種抉擇的時候,最好採用富蘭克林的方法,拿出一張紙,將它劃分成4格,把兩者的利弊分別寫下來。

利用偏見:安慰劑效應

心理預期會改變我們對經驗的感知與瞭解,行爲經濟學家發現,非處方藥品的價格與其療效有着非常明顯的關係。

比如,一個最近備受疼痛折磨的人,他吃20元10片裝的阿司匹林,和吃2元錢10片裝的阿司匹林,效果會有明顯不同。

人們受疼痛折磨越多,對止痛藥品的依賴也越大,這種關聯感也就越強烈:價格越低他們感覺受益就越少。

病人寧願相信,一分錢,一分貨,你付多少錢,就有多大療效,價格能夠改變體驗。

人類使用安慰劑的歷史已相當悠久。現代人看來鬼扯的東西,古代卻很盛行。越是難搞的東西越是療效神奇:比如成對的蟋蟀,木乃伊的粉末,西班牙蒼蠅之類,病人滿懷希望地吃下去,最後,多數病人病情緩解了,一些病人康復了,有的甚至還平安地度過了諸如鼠疫、猩紅熱等“鬼門關”。

死一個人是悲劇,死千萬人是統計數字

在中國歷史上,那些不幸的將相王侯的死亡、才子佳人的死亡,總讓人不勝唏噓,甚至流下幾滴眼淚。但在同樣的年代,可能有數以千萬計的百姓被活活餓死了,我們卻沒有太強烈的悲哀。

一個人的死是一個悲劇,千百萬人的死卻僅僅是個統計數字。行爲經濟學稱之爲“執着於代表性”。

律師在進行說服力訓練的時候,會注意增加說服性細節。比如在辯護的時候,一句話有兩種措辭方式:

A.被告離開事發現場。

B.被告害怕惹來麻煩,匆匆離開事發現場。

你認爲哪句話更具有說服力:

作家在進行寫作技巧訓練的時候,也會渲染情節,將讀者帶入虛擬真實。

A.狐仙離去,書生死了。

B.狐仙離去,書生終日思念,在鬱郁中病死了。

你認爲哪一個更真實(假設真的有狐仙):

事實上,書生終究會死的。也許另結新歡,慢慢老死。也許會死於無妄之災。

我們再作一個測試。

霍雨晴是一位28歲的單身女性,聰穎機敏,性格直爽。她主修哲學,在念大學期間,就關注社會公平、環境保護等問題,曾參加過倡議保護藏羚羊的活動。

你認爲,以下哪個選項最可能符合對霍雨晴的真實描述?

A.霍雨晴是一位雜誌主編。

B.霍雨晴是一位雜誌主編,同時是一位NGO(非政府組織)成員。

請選出你的答案:

卡尼曼曾經多次作過類似的測試,平均85%的被試者選擇了B。

其實A已經涵蓋了B。你選擇B,就等於承認A。

卡尼曼總結:隨着情景中細節的增加,該情景發生的概率只能降低。但由於多數人更注重代表性,它的可能性卻在上升。

再看一個例子。

未來5年,你認爲最可能發生的事件是:

A.美國與俄羅斯爆發核戰爭。

B.美國與俄羅斯爆發核戰爭。一開始,美國只是爲與俄羅斯爭奪一些戰略能源,產生了小的軍事摩擦,隨着雙方軍事衝突的日益升級,時局失去控制,終於爆發了核戰爭。

請選出你的答案:

這個測試更加有迷惑性,因爲B項有迎合人們邏輯的推理在其中。

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出的一道題

瑪麗蓮·莎凡特,是迄今爲止吉尼斯世界紀錄所認定擁有最高智商(IQ)的人。瑪麗蓮平時從事文學創作,也編寫劇本,並長期在《Parade》雜誌開闢名爲《AskMarilyn》的專欄,專門回覆讀者各式各樣的問題,從數學到人生都有。這是瑪麗蓮在其專欄上介紹過的一道概率問題。

最後,瑪麗蓮小姐公佈,正確答案是:“應該改選另一扇門。”

這一問題引起了美國公衆的廣泛關注,大約有一千所大、中、小學,進行過該題目的測驗,從二年級的小學生到研究生都參與了爭論。

在給瑪麗蓮小姐的一萬多封讀者來信中,有約一千封是具有博士學位的讀者寫來的,他們全都說:“瑪麗蓮你錯了!”

他們紛紛批評這個智商最高的人腦筋太笨,他們認爲,主持人既然把沒有車的那扇門打開了,剩下的兩扇門後面是汽車還是山羊的可能性各佔一半,堅持原來的選擇也好,改選也好,選中車的機會都是二分之一。

有一個人說:“這個國家的數學文盲已經夠嚴重了,不需要全世界智商最高的人來雪上加霜。”

喬治·梅森大學的薩克森教授在信中這樣寫道:“……你在胡說些什麼!我來解釋給你聽:主持人把沒有汽車的一扇門打開了,剩下的兩扇門的後面有平等的機會是一輛車,它們的概率都是二分之一,因此不必換選二號門了。”

一名教授在寫給瑪麗蓮的信中說:“身爲專業數學家,我對一般大衆缺乏數學知識深以爲憾。請你公開認錯,好讓大家正視這一問題。還有,以後請謹慎一點。”

另有一封信上說:“你居然會犯這種錯,害得我們數學系學生嘴都笑歪了。”

這些高學歷者的一致回答是對的嗎?瑪麗蓮小姐公佈的答案錯了嗎?

我們都是概率盲

不論你是否想得通這個複雜的問題,我們相信大多數人都不瞭解概率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這個問題很明顯,當你第一次作選擇時你選中的概率是1/3,因此剩下的兩個加起來概率就是2/3。此時在含有2/3概率的兩個選項中排除一個錯誤答案後情況就變成了你最初選的那個有1/3的概率選中,你沒選中的那兩個中未被排除的一個獨佔2/3概率。

第二次選擇時如果你理解爲在兩扇門中選一扇有汽車的門,所以選中的概率就是各佔一半就大錯特錯了。

如果還是不能理解,那麼我們把問題改成這樣—

有1000扇可供選擇的門,其中一扇後面是輛汽車,另999扇的後面都是一頭山羊。你當然想選中汽車。主持人先讓你隨意挑選。假設你選了1號門,這時主持人打開了第2至第999扇門,居然都是山羊!

主持人問你:“爲了有較大的機會選中汽車,你是堅持你原來的選擇還是願意換選第1000扇?”

這樣是不是好理解多了?

馬丁·加德納曾經說過:“在各種數學領域中,沒有什麼比概率更容易讓專家出洋相的了。”

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原理,連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嗤之以鼻。對此,他說:“上帝不會擲骰子。”但這並不影響量子力學在當今世界高科技領域裡的指導地位。

患癌症的真正概率爲多少?

東北某市電視臺年輕的女主持人,經過3個療程的化療,一頭漂亮的長髮一度脫落成光頭,她依然頑強地與“病魔”作鬥爭。然而,就在她要做第4個療程化療前,北京三家更權威的醫療機構的檢驗結果出來了:這位27歲的年輕人其實患的不是癌症……

宮頸癌是一種可以通過病毒傳染的癌症,我們假設宮頸癌的發病率爲1/1000,是否感染此病,可以通過檢查來確認。但是,誤診率爲1%。也就是說—

感染宮頸癌的概率爲0.1%。

沒有感染宮頸癌,卻被診斷爲“感染”的概率爲1%。

感染宮頸癌,卻被診斷爲“沒有感染”的概率爲1%。

假設一個女孩接受檢查之後,非常不幸地被診斷爲“感染”。此時,她真正感染此病的概率究竟爲多少呢?

A.約90%

B.約50%

C.約10%

我們可以這樣推算,假設10000人接受檢查。這10000人中僅有10人被確診患有宮頸癌。同時,其他沒有感染此病的9990人的1%,也就是100人會被誤診爲“感染”。被診斷爲“感染”的110人中,僅有10人真正感染此病,概率爲9%。

其實,就算原來那家醫院的醫生算出這個年輕的女主持90%患癌症,但事實上她患癌症的概率還是很低的,因爲,如果把27歲患這種癌的概率算進去,可能會大大降低患癌的可能性。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