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迫在眉睫

金陵震動。

事情急轉直下,素有君子之名的戶部尚書夏元吉在次日沒有到他的公房,戶部那兒,正覺得奇怪,夏大人一向勤勉,爲官數十載,不曾聽說過他遲到早退之事,而且就算身子不爽,理應有人打個招呼,告假一日,可是一直等到日上三竿,也不曾見他的人影。

只是其後,大家才得知,原來這位大人竟是被錦衣衛拿了。

滿城轟動。

因爲事先沒有任何徵兆,而且大家素來知道夏元吉的爲人,此人奉公守法,幾乎沒有任何詬病之處,他曾根治江南浙西水患,當年爲了治水,‘布衣徒步,晝夜經營,不遑寢食,目爲之赤’,此後他步步高昇,爲人清廉,金陵之中,誰人不知,這廟堂之上的大臣,哪一個不是偌大的府邸,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即便是府門前的門房穿着都是細膩的緞子,而唯獨這夏元吉,卻只有破屋三間,連一個廚子都僱傭不起,不得已,那夏夫人不得不每日親自下廚,燒火做飯。甚至夏元吉的弟弟親自來金陵探望他,臨走時,夏元吉不過贈他兩石米而已。

夏元吉主掌戶部之後,裁減冗員,平均賦役,嚴格執行鹽法、錢鈔等制度,以便商民;又清理倉場,廣加屯種,因此,雖然朝廷近來屢屢大動干戈,可是錢糧總算籌措了出來,並沒有特意加徵賦稅,各地但凡有災情,戶部的調度都還算及時。沒有滋生民變。

因而無論是在朝還是在野,大家都將夏元吉比作美玉,美玉無瑕。實乃天下官員的楷模。

只是這一次,錦衣衛卻是動了手,可笑的是,根據許多小道消息,這錦衣衛本欲治夏元吉以貪贓枉法之罪,畢竟夏元吉乃是戶部尚書,這等天下一等一的肥差。最容易查出經濟上的問題,因而上下其手,竟是無所收穫。乃至於那錦衣衛沒辦法交差,報到宮中,說是這夏元吉府邸已是查抄,除了發現布衣和陶罐之外。一無所獲。

朱棣見了。只是皺眉,他沒有說話。

天子不說話,就意味着,事情還要繼續下去,錦衣衛只得四處出沒,總算是在夏元吉家的後院,‘挖掘’到了一缸銀子,都是戶部的庫銀。這一下證據確鑿。

說來也是好笑,碌國公那兒星夜得到了急報。得知這夏元吉下獄,大爲驚恐,連忙上了一道奏書,爲夏元吉開脫,碌國公郝政甚至感人至深的道:“臣願以人頭作保,夏公清廉自守,斷無貪瀆之事,懇請陛下念他勞苦功高……”

這些事傳到宮中,自然沒有改變天子的心意,當天子要整一個人的時候,豈是別人能說動的。莫說是碌國公,這滿朝文武,誰沒有上奏爲他求情,可是朱棣就是沒有迴音,沒有迴音,下頭的錦衣衛就不得不賣力的把事情推進下去。

而在坊間,卻是一片叫罵聲,都是說郝家貓哭耗子,如今是清議大動,無論是在朝還是在野的,如今都是破口大罵,甚至據聞浙西那兒,竟有百姓直接冒天下之大不韙,要給夏元吉修生祠,以至“黃童白叟,羅而拜之”。甚至當地父母官,竟不敢反對,這倒是一件奇事,這邊朝廷要治的罪人,那邊倒是一下子,將這位尚書大人視做了聖賢。

可是朝中諸公,竟是一個爲之動怒的都沒有。

眼看着這事兒要成爲鬧劇,最後宮中終於有了消息,這種事,越是糾纏,越是人心浮動,倒不如快刀斬亂麻,緊接着,旨意下來,夏元吉獲罪,發配交趾。

發配交趾的意思,無非就是天子不願意整這個傢伙了,既然天子不整,那麼郝家理應分憂,好生將這傢伙,整一整罷。

七月十四。

立秋之時,萬物蕭蕭,就在這朝陽門外的長亭之處,幾個公人押解着夏元吉便要啓程。

這位夏部堂並沒有受到什麼刁難,甚至連枷鐐都不曾上,他穿着一身漿洗的有些發白的布衣,臉上平靜,夏元吉是君子,可絕不是蠢材,他當然清楚,自己爲何會有今日,只是……大江東去,成敗已定,即便是有千萬的委屈和忿忿,又向誰說去?

秋風吹的他的臉發乾,而在他的面前,卻是他的一些門生故吏。

他們深深向他作揖,有人低泣,亦有人時不時插上一句:“奸臣賊子,不得好死。”

夏元吉只是微笑,他扶起他的門生,不由感嘆,道:“楊士奇去了交趾,不成想,老夫也要隨他而去,這樣也好,天下之大,許多事都不曾見識,那麼不妨,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他揮揮手,走出了長亭,幾個公人不敢過份靠近,遠遠跟着他。

長亭之內,除了哽咽,緊接着便是憤憤不平的怒喝。

………………………………………………

大城。

暹羅的國都便在這裡,這裡的規模不小,暹羅歷代國王幾次擴建,如今已有了幾分氣象。

城中有軍民十萬,只是此時,大軍已經開拔,十萬暹羅精銳,陳兵真臘,妄圖與交趾即將到來的來犯之敵,決一死戰。

這大城在暹羅語中,意爲堅不可摧的城市,這裡的城牆高聳,建有諸多工事,西洋各國林立,戰爭頻繁,因而這暹羅國都的防務,乃是重中之重,暹羅王昭祿羣膺登基之後,窮兵黷武,征服了真臘,隨即在真臘徵發奴隸三萬來到這大城繼續築城,修葺城牆,新建佛塔,使防衛更加加強。

昭祿羣膺年約五旬,此時在這中宮,面北而座,他的氣色並不太好,其實一開始,他想要維持的終究是鬥而不破的局面,讓他要挾大明可以,逼迫大明讓利也是他的意圖,可是他萬萬想不到,這一次捅了大簍子。

大明,當真動兵了,根據線報,交趾的五萬明軍已經開始在真臘附近聚集,源源不斷的明軍開始在真臘一線建立軍事的補給基地,到處都遍佈了探馬和暗哨,戰爭一觸即發。

昭祿羣膺並不擔心這五萬明軍,可是昭祿羣膺卻是知道,面對大明這等龐然大物,這是一場永遠不可能勝利的戰爭,在這五萬明軍背後,是無以匹敵的國力,和萬萬的人口,這場戰爭,註定永遠不可能得勝。

只是眼下,也只能硬着頭皮打下去了,昭祿羣膺終究明白,大明不是沒有弱點,這場戰爭,對於大明來說,不過是一場邊境之戰,而對於暹羅,卻是命運之戰,只要暹羅能堅持下去,堅持兩年、三年,大明終究會做出讓步,他們勞師遠征,而暹羅佔盡地利,拖延下去,對暹羅有利。

而一旦大明想要休戰,或許就是自己趁此機會,擴大影響的時機。

他已連續幾天沒有睡過好覺,他的侄子已經前去了真臘,領着十幾萬大軍嚴正以待,而在這大城,昭祿羣膺親自坐鎮於此,他倒是並非不想親征,只不過他明白,在國中內部,有不少親明派雖然被打壓下去,而現在大明大動干戈,勢必會讓某些蠢蠢欲動之人擡起頭來,自己留在大城,便能遏制住這些不安分的力量。

郝家的書信已經來了,無非還是那些懸崖勒馬之類的話,昭祿羣膺看過之後,便將其丟到了一邊,此時此刻,昭祿羣膺的勃勃野心也被激了起來,他相信,自己並非是安南,因爲從種種跡象表明,大明雖然開戰,可是並沒有傾盡全力的意思,只是勒令交趾的明軍出擊,這就給了自己可趁之機……

而現在,昭祿羣膺正在解決一個麻煩,既然要打仗,就必須有錢糧,錢糧從哪裡來,昭祿羣膺的眼睛放在了暹羅國內那些漢人身上,自唐宋以來,就有大量的漢人來到暹羅,而這些人往往頗有身家,數十代經營,其中不乏豪族鉅富,這些漢人的出現,其實一直都遭受歷代暹羅的統治者的猜忌,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漢人懂這個道理,暹羅人也不是不懂,因此隔三差五,總會有諸多針對漢人的政令出臺,甚至許多時候,縱兵直接搶掠,也是時有發生,昭祿羣膺登基之後,對這些漢人本就沒有客氣過,而如今,他已是決心來一次更大的舉措了。

中宮這兒,已有許多大臣入宮,與昭祿羣膺商討此事,漢人聚集的地方,多在巴真、北柳、春武裡,羅勇等城,這些城市,都在暹羅的東南沿海,既然決心搶掠,那麼勢必要甕中捉鱉,先從這裡開始,只是如何做到萬無一失,事先不走漏消息,以防這些漢人事先得知,藏匿財富,卻還需要好好斟酌,昭祿羣膺會見了自己的親信,也是自己的外甥裡泰,決心將此事,盡皆託付於他。(未完待續。。)

第70章 賜衣第925章 交心第368章 好大喜功第486章 伴君如虎第410章 郝風樓進京第478章 鳳顏震怒第36章 富貴險中求第361章 廣納豪傑第552章 大業第469章 欺人太甚第804章 誠實做人徐副將第868章 天家無母子第667章 死戰第684章 利在千秋第340章 千古一帝第775章 抉擇第816章 忠臣受戮第183章 堅持己見第687章 聖意第866章 殺第233章 不顧一切第479章 明正典刑第184章 死無葬身之地第792章 簡在帝心第866章 殺第492章 小勝一場第223章 父子之爭第7章 書中好多顏如玉第455章 立即不敗之地第531章 壯士第699章 爆炸式的發展第817章 弔民伐罪第818章 廣東淪陷第668章 獨當一面第255章 神武衛功勳卓着第272章 永無寧日第323章 民心可用第256章 永樂親征第40章 錦衣衛百戶第376章 南疆明珠第614章 大旗第899章 自尋死路第477章 榮華富貴而已第767章 南方明珠第608章 歸心第534章 天子召問三更已畢求月票第687章 聖意第472章 父子反目第351章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第151章 專營之權第705章 彌足珍貴的大禮第715章 得力干將第813章 定國公入京第826章 公忠體國第645章 算總賬第918章 推你下火坑第723章 欽差第472章 父子反目第905章 劇變第317章 殺機重重第529章 大勝第231章 動強第75章 太監很瘋狂第58章 乘勝追擊第867章 護駕還是勤王第451章 隆恩浩蕩第107章 不類齊民第774章 步步緊逼第471章 真的要反了第573章 一決雌雄第107章 不類齊民第899章 自尋死路第747章 碎屍萬段第106章 陛下聖裁第684章 利在千秋第477章 聖裁第374章 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第838章 運籌帷幄第722章 棋手第760章 鈍刀子割肉第369章 火中取栗第7章 書中好多顏如玉第472章 父子反目第726章 危矣第289章 老虎打不着第28章 香餑餑第427章 蒼生爲棋第27章 轟動八百六十四章 桃花盛開第858章 忠勇可勝第586章 高風亮節第404章 雄主第828章 皇權爭奪第380章 聖旨嘉獎第480章 妖言第468章 帝心難測第686章 聖裁第54章 放火第699章 爆炸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