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皆大歡喜

這幾個月,李存非常忙——比之前打仗的時候忙多了。

政治上的。

人事上的。

經濟上的。

教育上的。

民生上的。

軍事上的。

就彷彿,一下子什麼都涌了上來。

這時候李存才清楚得明白,什麼叫作“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

先說政治上的。

以前,李存用了一個模模湖湖的六部制管理自己的地盤,實際上廢除了中書省和宰相,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原中書省官屬一個沒設,倒是設置了一些擁有議政權的輔官,由李存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務,實際上李存等於是兼任宰相,而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直接對六部負責。

說穿了,李存這套東西,就是內閣制的雛形。

這套東西,以前李存用來,倒是也沒什麼太大的問題。

當時又是戰時,大家也就將就了。

可現在,這仗打完了,還打贏了,李存實際上割據了六路,等於是建立了一個小國。

不少人,尤其是立有功勞的人,難免會有所期待。

比如,在李存打仗時,一直幫李存坐鎮後方的呂將,就很期待宰相這個職務。

這也很正常。

想當初,李總你跟宋軍在長江邊上一戰就是好幾個月,家裡的大事小情都是人家呂將給你挺過來的。

現在,李總你公司上市了,人家呂將要個CEO噹噹,不過分吧?

不僅呂將,還有張世。

想當初,

李總你一個兵都沒有的時候,人家張世就跟着你幹,爲你搖旗吶喊,爲你奔走拉員工入夥,隊伍拉起來了以後,哪苦去哪,處處爲你着想,就是挑妞都給你挑最漂亮的,如今咱們這買賣做大了,你看給人家張世個啥官乾乾,讓人家張世也風光風光?

這樣的人比比皆是,說實在的,也就是李存明說了,自己暫時不考慮登基稱帝,否則李存肯定早就黃袍加身了。

手下人的期待,讓李存沒辦法再繼續搞內閣制了,因爲這容易寒了手下人的心。

關鍵,這天下還沒打下來呢,李存就開始想着限制和約束功臣的權力,甚至是卸磨殺驢,那誰還會繼續跟李存幹?

另外,李存老是“御駕親征”什麼的,沒有一套正經的領導班子,有時候是真不方便。

李存沒有過多糾結內閣制可能比二府三司更先進一點,而是痛痛快快的就選擇了二府三司制。

原因無它,這個制度,目前是李存集團最能接受、也最期待的。

於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呂將上線,樞密使張世也上線,其他有功人員,全部得到升任和轉正,皆大歡喜。

啥?

李存都沒登基稱帝呢,就敢明目張膽的給自己手下封宰相、樞密使?

憑什麼?

就憑我李存願意,就憑在我李存的六路之地,我李存想怎麼折騰怎麼折騰,沒有人能管得了我李存,就憑趙佶君臣就是知道了這些事也只能裝着沒看見,否則他們能怎麼辦,插上翅膀飛過長江來咬我李存?

話說,你當趙佶君臣不想將李存千刀萬剮、挫骨揚灰嗎?要不然,他們能一口氣招募了十萬水軍,在那個澡盆裡天天練來練去,這是爲誰準備的,傻子都知道。

換而言之,世人都知道,趙宋王朝遲早要收拾李存。

這種情況下,李存還用在意趙宋王朝的態度嗎?說句不好聽的,李存沒有直接宣佈,從現在開始,我李存就是皇帝了,就算是給趙佶君臣留足了遮羞布,別的,估計趙佶君臣也不指望了,關鍵趙佶君臣也管不了,現在趙佶君臣就是一門心思的練水軍,憋着勁的造戰船,只等過去個三五年趙佶君臣準備好了,鐵定就會來跟李存再幹一次。

現在嘛,兩家就是自己發展自己的,等以後交手的時候,再一決雌雄。

既然如此,李存又怎麼可能因爲趙佶君臣的態度,而寒了跟自己打天下的人的心?

該說不說,李存如此痛快的就升任了羣臣,讓跟李存打天下的人,全都大受鼓舞,人心也安定了下來,李存的那些便宜岳丈、便宜舅哥絕口不再提讓李存接受趙宋朝廷招安的事了。

人事任命上。

在正職上,李存都是唯功任命。

而在副職上,李存都是唯才任命。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歷史遺留的問題。

那就是在李存的地盤上,還有不少趙宋的舊官舊吏。

結果,李存不查不知道,查了以後,還給了李存不少驚喜。

在李存的地盤中竟然藏有很多大才。

首先一個大才就是李綱。

原來,三年前,東京汴梁城大水,李綱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內憂外患問題,被趙佶認爲議論不合時宜,謫監南劍州沙縣稅務。

也就是說,李綱人就在福建。

李存派人去查過了,才知道,當初孔愣子帶人打南劍州的時候,李綱還帶人抵抗過,結果不敵被捉,然後就被當時的刑曹給丟進勞改營裡改造去了。

李存什麼廢話都沒有,直接一旨調令,就將李綱給調到了自己身邊,讓李綱跟宇文黃中和陳遘作伴。

因爲有李綱這個例子,李存又仔細找了找。

結果發現,李光竟然也在。

原來,也是三年前,李光指責士大夫阿諛奸佞成風,甚至援引荀卿‘有聽從,無諫諍’的話,來堵塞言路;又認爲怨嗟之氣,聚結爲妖氣。王黼厭惡李光,令吏部任李光爲桂州陽朔知縣。

沒說的,李存身邊的觀光團又多了一個。

之後,李存又找到了陳角、楊友等不少他有印象的名字。

但跟李綱、李光不願意爲李存效力不同,陳角、楊友等很多人其實都已經在虎賁軍當官了。

沒什麼好說的,李存一紙調令把這些人全都調到了適合他們的部門,而且大部分都是升職任用。

經濟上。

李存大力發展境內的一衆港口,鼓勵商貿,儘可能的給商業活動開綠燈。

甚至於,爲了方便商貿活動,李存還以金銀作爲本位貨幣推出來了紙幣。

——目前還沒有小面額的紙幣,最小的都要一緡,最大的是一百緡。

由於李存手上的金銀並不是特別多,因此,目前階段,李存只是發行了五百萬緡的紙幣試試水,同時只在各州的首府城市和幾大港口城市建立了錢莊,用以進行金銀與紙幣之間的兌換和存取。

事實上,李存清楚,自己搞得這個金銀複本位制,是有隱患的——金銀之間的兌換比例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這會使得李存發行的紙幣有不保值的風險。

其實,李存最早想實施的是金本位制,次之的選擇是銀本位制,可李存的金和銀都不夠多。

這種情況下,如果單獨使用金本位制或是單獨使用銀本位制,都難以大範圍推廣,所以李存只能選擇不是太穩定的金銀複本位制,等將來根據情況再逐漸向金本位制過度。

但話又說回來,金銀複本位制縱然有相對不穩定、混亂等毛病,可它也有自身的優點:

由於是複本位,其材料來源既可以是白銀也可以是黃金,來源充足;

當需要進行大額交易可以使用黃金,小額交易則可以使用白銀,靈活方便;

兩種本位貨幣之間可以相互補充;

更加方便與其他貨幣之間匯率的穩定;

既能同以金子爲主要貨幣的歐洲國家進行金幣貿易,又能同以銀子爲主要貨幣的亞洲國家進行銀幣交易。

另外,李存還重新發行了銅錢。

——蔡京爲了幫趙佶搞錢,弄出來了各種各樣的銅錢,甚至還有鐵錢,太混亂了,關鍵,這些錢,全部不保值,而且,李存也怕被趙宋王朝的貨幣收割自己這裡的財富,所以,李存乾脆重新鑄造質量更好更保值的銅錢。

將來,良幣驅除劣幣,趙宋王朝發行的那些亂七八糟的錢,肯定會慢慢的從自己的地盤消失,甚至有一天,李存都可以對趙宋王朝發起貿易戰。

這並不是不可能的。

首先,李存規定了,只有自己發行的銅錢才能兌換自己發行的紙幣,也就是兌換金銀。

其次,李存規定了,自己地盤內的幾種特產,比如一些絲綢,比如一些茶葉,都必須得用自己發行的紙幣或自己發行的銅錢進行交易,當然,你願意用金銀交易,也沒有問題。

再次,李存規定了,關稅必須用自己發行的紙幣或自己發行的銅錢繳納,當然,也可以直接用金銀繳納。

而目前這一切,其實還只是在嘗試和發展階段,在貨幣改制這條路上,李存政府還任重而道遠。

必須一提的是,在大力鼓勵商業發展的同時,李存對商人的徵稅也大大的增加了,有些奢侈品的稅收都高達五成了,等於說是,你不管運來多少,都得給市舶司一半。

你們這些商人還別不願意。

這個時代,可是士農工商,我給你們創造出來了這麼豐厚的通商條件,多收你們點錢怎麼了,愛乾乾,不愛幹滾蛋,我手握最大的市場,創造出來了最佳的通商環境,還愁沒人願意來我這裡賺錢?再說了,羊毛出在羊身上,這錢,也不可能是商人出,最後全都得落到那些想買奢侈品的人身上,需要爲這些人考慮嗎,有本事這些人別奢侈別攀比別炫耀啊。

還有,不論是誰,你敢逃稅,我就殺,就抄家,就扣船,絕不手軟。

另外,考慮到目前並不是資源特別豐富的後世,這個時代還是要以農業爲主,沒有農業,什麼都是空談。

所以,李存一力推出來了“攤丁入畝”的農業政策,將中國實行了兩千來年的人頭稅(丁稅)給廢除了,並喊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口號。

就事論事來說,這個政策雖然不能說特別先進,並且被滿清那些人搞得漢民並沒有得到多少實惠。

但公平的說,這一政策,至少在初期階段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勞動者有了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賦稅規則的簡化減少了官府打馬虎眼任意加稅的可能。

反正,這個政策肯定比宋朝的土地政策要惠民多了。

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攤丁入畝的實施,直接導致中國人口的爆炸性增長,從乾隆六年人口突破一億,到乾隆五十七年突破三億,再到道光十四年全國人口突破四億,佔世界人口超四十,奠定了中國人口大國的基礎。

當然,這裡面也有紅薯、玉米的功勞。

這個慢慢再想辦法解決。

教育上。

李存也學趙宋王朝搞太學,不過,不同的是,李存又搞了幾個三年免費教育的試點,看看能不能搞出來爲太學輸送學員的機制,給底層窮苦人家的孩子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

民生上。

除了跟趙宋王朝一樣,李存這裡也普遍建立了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等民生保障機構以外,李存還大力發展以機械來代替勞動力。

還記得,李存讓錢氏幫自己造得那些東西嗎?

那些不是武器什麼的,而是能節省人力的農具,比如深耕犁、代耕架、大型風車、播種機、割草機、草打捆機、收割機、用蒸汽作動力的拖拉機(三個輪子的農機具,即後面有兩個大輪載着鍋爐,前面一個小輪用來導向。)等等……

李存不會種地,但他知道這些主要以牛馬爲動力的農具,所以,他也不管這些東西有用沒用,都讓錢氏儘量幫自己做出來,然後交給自己手下的那些官員去實踐。

至於蒸汽機,那是李存夾得私活,這種東西,任重而道遠。

另外,李存又改良了現在的捕魚技術,“發明了”網板,大大增加了捕魚的效率。

總而言之,李存能想起來什麼,就安排人去實施,而且,李存這個人有一個好習慣,那就是從來都不嫌利小,哪怕只有一點點改進,李存都會派人去立即實施,可以說是儘可能的改善民生。

至於軍事上。

李存首先幹得就是裁軍。

原來,連水軍,加上收攬的方臘義軍,俘虜的宋軍等等,李存差不多真有一百萬人馬。

小小的六路之地,養一百萬人馬,簡直太難也太浪費了。

所以,李存重新劃分了防區,將自己的地盤劃分爲四大軍區,即:北方軍區,西方軍區,南方軍區,和中央軍區。

北方軍區,李存最終決定囤兵五萬,由趙憨兒任都總管,孫三呆任都監,蘇東任副都總管。

西方軍區,李存最終決定囤兵五萬,由二桿子任都總管,樑錦任都監,張狗蛋任副都總管。

南方軍區,李存最終決定囤兵五萬,由孔愣子任都總管,孫和任都監,方七佛任副都總管。

中央軍區,李存最終決定囤兵二十萬,自己親自管理。

另外,水軍是李存唯一一支沒有裁減的軍隊,仍是十萬,分爲北海水軍、東海水軍和南海水軍。

北海水軍,編制四萬人,有戰艦百餘艘,大小船千餘艘,分爲左右兩部分,分別駐紮在江寧府和鎮江府(李存剛升的府)。

東海水軍,編制五萬人,有戰艦二百餘艘,大船三千艘,小船若干, 負責杭州港、秀州港、明州港、泉州港、琉求港防禦,及運輸,其中兩萬駐紮在杭州港口,剩餘三萬分別駐紮在另外幾個港口。

——東海水軍還保留了兩萬輔兵得編制,平時主要負責運輸,也就是說,東海水軍實際上的編制是七萬。

南海水軍,編制一萬人,有戰艦五十艘,大船一百艘,小船若干,分別駐紮在廣州港和瓊州港,負責南海的防務。

政治上,人事上,經濟上,教育上,民生上,軍事上,全面開花,呂將、張世之流又不是什麼頂級人才,可想而知,得把李存忙成什麼樣子。

不說別的,就一個貨幣改制、一個攤丁入畝、一個軍事整編,就能把李存給忙得腳打後腦勺。

偏偏,在這個當口,李存的地盤內又爆發了內亂和外患……

……

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存:我吃瓜第一百五十六章 童貫:官家,快做決定吧第二百四十一章 帝姬姐妹的交流第二百三十三章 潤第一百五十五章 封王第九十三章 譚稹:我有破敵之計第四百零一章 完顏仙兒:官家還真老實不客氣啊第一百九十一章 亂世佳人第二百六十二章 六甲神兵第一十四章 訴苦大會第二百九十一章 李存:朕就是心軟啊(求月票!)第一十三章 這便是我李存的仁慈第三百一十六章 約爲父子之國(求月票!)第六十九章 背水一戰第三百八十一章 金國前線告急第三百三十六章 此消彼長(求月票!)第二百二十二章 圍點打援第二百三十六章 李存與四大名妓不得不說的故事第三百六十章 一個時代落幕了第二百二十六章 兵臨城下第三百四十四章 趙構的新妃嬪與李存的初磨合第五十六章 趙佶的應對第三百九十五章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第二百四十四章 趙桓的妃嬪全處第二百一十二章 徹底撕破臉第一百四十四章 最後的決戰最後再衝一波!第二百七十一章 趙構:大丈夫何患無妻第八十八章 招降第三百零七章 全都千刀萬剮(求月票!)第一百四十章 天日照我不照宋第一十一章 虎賁軍第七十七章 伏擊第一百一十五章 二種入浙第二百六十七章 勿慮也第一百七十三章 凱旋第四百零二章 天賦異稟的文貞王后第九十七章 天命?!第一百八十二章 哥是皇帝了第五十九章 陳箍桶的大膽建議第二百五十二章 趙明誠:我願意當接盤俠第三百四十章 李彥仙鞭打趙構(求月票!)第一百零五章 幸災樂禍第一百零五章 幸災樂禍第二百七十章 李存入主東京汴梁城第二百五十一章 李清照的情夫恁地豪傑?!第二百零二章 李存:李清照你好大的膽子第三十九章 樑小娘子第四十九章 公審第四百零五章 李存的女人政治第一百五十一章 趙桓:龍女焉能嫁犬子第一百二十七章 風停了第一百五十九章 趙佶:古一帝ing第一百二十二章 方臘:包康,你罵誰?!第三百零七章 全都千刀萬剮(求月票!)第五十二章 今晚我要打十個第一百六十章 皆大歡喜第二百四十二章 趙佶頭上的又一道綠光第二百九十七章 以另一種方式壯大的金國(求月票!)第六十九章 背水一戰第二百九十三章 趙構改名爲“李構”(求月票!)第七十九章 新人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存:準備火力覆蓋第二百五十八章 趙桓:女人只會影響我拔刀的速度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存:準備火力覆蓋第二百四十七章 名聲大噪的岳飛第二百零三章 怨婦李清照第一百六十二章 好漢們的近況第三百五十九章 女婿不錯,就是有點費丈母孃第一百二十三章 妻憑夫貴第二百四十三章 得勝班師第三百七十二章 岳飛的大膽戰略第一百六十章 皆大歡喜第一百五十二章 七子五女第三百七十一章 李存有子初長成第三百五十五章 大國的優勢第四百一十三章 尼姑?那更好玩了第三百八十四章 李存又多了兩個皇后玩物第三十章 大將趙憨兒第九十三章 譚稹:我有破敵之計第二百八十七章 抱得美人歸第二百一十六章 登科後第三晨六十五章 “血洗”鄆王宮第四十四章 解渴纔是最重要的第一百四十章 天日照我不照宋第一百二十五章 糧食的戰爭第三十六章 三分之勢第一百九十八章 趙佶:我大宋已立於不敗之地第九十二章 燙手山芋第一百九十七章 半老徐娘李清照第一百五十九章 趙佶:古一帝ing第一百四十七章 戰果第三百九十七章 用王后換苟安第二百一十二章 徹底撕破臉第三百八十二章 李存十一年前佈下的棋子第一百四十五章 矛與盾之戰第二百八十六章 朱璉:引狼入室了第一百三十四章 李存:我屠城!第四百零九章 舞娘第一百一十二章 日理萬機,時間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