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大唐第一辯論賽(十四)

“敢問齊王,我大唐現有戶民幾何?”林楓繼續追問道。

李景遂尚未回答,一名中年文士率先答道:“我大唐目前有戶一百八十四萬七千餘戶,約丁口四百八十萬餘人。”此人是戶部尚書陶潛。

“謝謝陶大人。再請問我大唐現有在冊官吏幾何?”林楓繼續着他那種跳躍式的問話,帶着現場所有人的思路走。

“二千四百餘人。”這次回答的是吏部尚書嚴績。

“謝謝嚴大人。”林楓聽聞後不由心中暗歎,1:2000的官民比例,在歷朝歷代中已經屬於比較低的啦。

“也就是說,我們平均一個官員大約要負責管理二千餘名百姓,如此官民比例在日常管理時尚可,但如果遇到大旱、大澇、戰亂等極端特殊情況呢,可想而知,我們的官員必然應接不暇,手忙腳亂,這是人手不足的問題。下面,我們再談財力的問題。”林楓侃侃而談,現場的大小官員都愣愣地看着他,以前從來沒有人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自然感覺十分新鮮別緻。

“陶大人,不知我朝財政年度收支情況如何?”林楓向陶潛請教道。

“我朝國計遵循量入製出,歲計大致相抵。”陶潛搖了搖頭,說道。

中國古代稱財政爲“度支”、“國用”、“歲計”、“國計”。“度支”、“國用”指國家的費用開支;“歲計”指國家年度收入和支用的計算;“國計”指國家財政。量入製出,也就是收多少花多少,此財政思想在先秦時期提出和形成,併成爲歷代所遵循的理財原則。

“也就是說,如果碰到大的災難或突發事故,我們並沒有多少空餘的錢糧去賑災,更不用說在局部地區時常發生的小型災難。這正是我朝財力不足的問題。”林楓再次總結道。

“這就是十分現實的問題。我們想利於百姓大衆,但我們卻沒有人,沒有錢,沒有糧,怎麼辦?如果,我們採取商爵法,鼓勵引導廣大富商地主拿出他們多餘的錢財,用到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比如,建義學、修水利、賑災民。這樣子,窮苦大衆從中得利受益,地主富商從中獲得了自身心靈的滿足,贏得了官方民間的認可,兩個階層之間的對立也在無形中減弱。而我們呢,只是拿出一個引導性的政策,沒有多少實際付出,卻解決了百姓困難,緩解了社會矛盾,統治的基礎更加堅實,這是一場三方皆贏的局面,何樂而不爲?”林楓繼續循循善誘。

“好,林議郎此法在互補貧窮有無、緩解社會矛盾的同時,還樹立了社會上向善向好之風,臣認爲此法大善。”韓熙載率先評價道,第一個跳出來爲林楓撐腰。

緊接着,周宗、蕭儼等人立刻表示贊同。

道理已經說到這一步,聖上、齊王也都已經點頭,誰也不會再自找沒趣。這一條,也在全體人員的舉手中通過了。

“林議郎所提利商法第三條,尚待實踐檢驗,在此暫不表決。現在,我們開始辯議市易法的基本稅額。”李景遂繼續主持大局。辯論賽開局還不錯,他的臉上也堆起了笑容。

“林議郎建議,大唐全境內關卡全部撤掉,統一全國商稅爲兩種:住稅和過稅。住稅爲坐商住賣之稅,稅率統一爲百分之三;過稅爲行商通過之稅,稅率統一爲百分之二;商稅收入除支付地方經費外全數上解中央。請問大家對此有何意見?”

這是林楓從宋代商稅制度中學習到的。兩宋以前,商稅名稱衆多,名目繁多,宋朝爲促進商業發展,確定爲住、過稅兩種,住稅相當於現在的營業稅,過稅相當於現在的流通稅。

如今之商稅,名義上爲三十稅一,但名存實亡,沿途稅收往往累積可達十稅一,按照林楓提出的市易法,如果能只繳一次稅,實質上是在降低稅額,對大家都有利啊。大家既然連商爵法都通過了,這次也自然沒有什麼意見。

這條也通過了。

不錯,只用一個多時辰的時間就通過了利商法,李景遂對此也很滿意,輕咳一聲,說道:“關於利商辯論,就到此爲止。下面,我們將開始辯議精兵法。”

李景遂端起眼前的茶盞輕啜一口,繼續說道:“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針對我大唐兵力現狀,結合未來發展期許,林議郎特別從兵員和將帥兩方面入手,分別提出了梯隊建兵法和將帥輪換法。請林議郎向各位大臣解釋具體內容。”

“梯隊建兵法,顧名思義,對現有軍隊進行篩選,選能力最強者繼續爲兵,作爲我朝正規軍,稍次者爲預備役,作爲正規軍的首要補充手段,最次者轉爲邊境地方守兵,起警戒監察作用。三個梯隊之間兵士回報也呈梯隊排列,相互之間可以轉換,前者表現不好,退入下一梯隊,後者表現良好,可以升入前一梯隊,通過競爭來提升鬥志,提升戰力。”林楓將自己的想法給羅列出來,這自然是借鑑了後世的軍隊劃分方法,同時也是避免軍隊大裁人導致軍隊上下人心惶惶的一種穩妥做法。

“將帥輪換法,顧名思義,對於正規軍隊和預備役部隊均採取同樣的練兵手段,同時駐軍一般不輕易調動,但對於領軍的將帥卻是可以輪換的,隔固定時間進行輪轉換位。可謂之爲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將帥。”

這一點,林楓正是出於對南唐幾位君主十分防範軍隊將帥而想出來的,而在林楓的思慮當中,將在這些輪換的將帥中選拔出其中的佼佼者,拉到他的特訓基地進行全方位的現代化軍事觀念洗禮和改造,然後再通過他們不斷地傳播出去,由上到下地帶動軍隊的嬗變。在這種場合,林楓並不準備將他的特種作戰計劃透露於衆。

林楓講完後,現場的大臣們相互瞅瞅,沒有人主動說話。這是因爲,在場的大臣中文官佔據了絕大多數,而武官極少,這一點在武人橫行的五代十國顯得十分另類。

歷史上,南唐爲了避免唐朝節度使的權利過大而造成軍事割據的惡果,一直有意地剝奪消弱帶兵將領的軍權。“唐制,節度使不在鎮,而以副大使或留後居任,則雲知節度事”。昪元六年(公元942年),李昪以宋齊丘赴洪州,任鎮南軍節度使。李璟繼位後也曾以老邁的周宗爲鎮南軍節度使,曾以宋齊丘爲鎮海軍節度使,而這二人都沒有能力承擔軍事。一定意義上,南唐朝廷私下裡已經將出任節度使作爲一種貶職手段。

第二十五章 到壽州去(三)第三十七章 廖居素人才疏(二)第八十二章 以美麗的名義第三十四章 道家信徒第五十九章 學會尊重即可第三十五章 一個選擇第七章 戰爭是個系統活兒第十四章 一朝爲兄弟第四十七章 應對有術第四十三章 歷史舊帳第五十八章 謝謝兄弟們!第十二章 梯狀防禦第五十一章 《大唐見聞錄•超級市場》(一第八十九章 馬拉松式攻城第七十章 太菜了!第三十四章 道家信徒第六卷 爲政 第二章 誠如君願第六十八章 虛實莫辨第九章 我有重要軍情第八十六章 猝不及防第九十七章 敢一戰否?第九十二章 噩夢之初(二)第五章 連鎖反應第八十二章 一日三驚第九十章 向何處變?第一百一十七章 我要再勝一場第六十章 權利論第四十八章 不快樂的慶功宴(四)第二十七章 第一課(一)第二十六章 想不想當兵王?第一百一十六章 招賢面試(六)第九十二章 掄才大典(二)第四十七章 不快樂的慶功宴(三)第八十二章 密議(三)第六章 地獄開啓(二)第十九章 大生意(一)第六十三章 陌刀陣第五十章 書房中的舞會第六十六章 特戰之要第二十四章 十大天想(三)第八章 馬陷泥淖第四十章 打出自己的戰爭節奏第九十七章 三原則第八十九章 三件實事第七卷 鏖戰 第四章 生不離,死不別第三十二章 雀巢計劃第六十一章 驅民攻城第一百三十六章 狼嘯鷹翔第六十七章 鬩牆恨(二)第四十三章 火種第三十九章 你們糧店轉型吧第九十九章 增減之計第七章 刃之誕生第六十九章 大秘密第八章 軍事變革大討論(三)第五十六章 大唐科學院構想(三)第一百三十四章 希望第六十章 權利論第九十二章 召集令(一)第四十六章 劍指潭州第三章 只能出絕招了第四十二章 大戰蔓延第二十九章 第一課(三)第六十二章 人才第二十七章 勳爵天下(一)第十六章 貨幣戰爭(二)第九十一章 春風化寒冰第三十章 分而化之第十章 軍事變革大討論(五)第一百零六章 朝堂上更熱鬧第六十九章 大秘密第二十八章 商業競爭第六十三章 人心散了第七十六章 陪審團第四十五章 超級市場(二)第十四章 橫掃一切的利器第一百零一章 禁軍比武(三)第二十六章 厚積方能勃發第九十八章 官二代對戰(二)第五十九章 軍事顧問第一百零七章 蛹結繭與乾坤袋第四十二章 暢想未來第十章 夜悲泣第一百零九章 《大唐見聞錄•放榜日》第三十九章 雷霆一擊(一)第二十九章 南移的重心第八十四章 讀書之道第三十九章 新奇連連第六十二章 帑藏之爭第三十四章 道家信徒第一章 舉賢不避仇第一百零四章 禁軍比武(六)第四十五章 一南一北兩場爭論第四十六章 超級市場(三)第六十六章 齊王探訪第七章 刃之誕生第六十八章 伏擊第四十八章 湘女多情第三十五章 巧遇第六十一章 最重要的是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