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千頭萬緒

這實際就是固定軍費,讓樞密院和三衙有自己獨立的財政能力,同時減少中書的麻煩。現在的軍費很複雜,分屬幾個衙門。平時的俸祿,歸屬三衙。每月定了數額,將領士卒自己到糧料院去領,其間無數爭端。糧食是小米還是大米,還是麥子白麪,月月不同。發的錢還有折支,有多少折支換成其他貨物,這些貨物價格,無數爭端。節日賞賜,多來自於皇帝從內庫發出來。名目是賞賜,其實已經是固定了。

成爲軍費,按年月撥轉,由樞密院和三衙負責,就少了許多麻煩。

聽了杜中宵的話,幾個大臣議論紛紛。有的贊成,現在全國統一發行紙幣,有了這樣做的基礎。有的反對,認爲直接把錢撥到樞密院和三衙,中書少了制約軍隊的手段,軍隊的獨立性更強了。

杜中宵道:“以後軍中事務,特別是禁軍事務,都歸屬於樞密院和三衙管理,其餘衙門,包括地方官員,都不能過多插手。禁軍是國之重器,主要對外作戰,自然諸多不同。”

王堯臣道:“若是國內有亂,又該如何?”

杜中宵道:“一般來說,國內有亂,應該由廂軍解決。亂子過大,廂軍解決不了,才由中書行文樞密院,派出禁軍平亂。一旦出動禁軍,就是敵我之戰,不一樣了。”

文彥博搖了搖頭:“這樣如何使得?便如前幾年的恩州王則之亂,不動用禁軍,豈能平定?遷延時日必然生變,更加難以處置。”

杜中宵道:“相公,似王則之亂,多少年纔有一次的事情。若是發生,中書行文樞密院即可。若是軍制改完之後,當時參戰的許多軍隊,本來就該是廂軍序列。以後的禁軍,專用於對外戰事,跟廂軍會有很大區別。差的可不是士卒,而是方方面面。”

文彥博道:“終究都是軍隊,又能差到哪裡?便如前幾年,陝西一路,多用弓箭手,還不一樣?”

杜中宵搖頭:“可是不一樣了。禁軍之中,會多炮兵,多騎兵,都是貴重兵種。而廂軍則是以步兵爲主,主要在國內防盜賊。沒有炮兵騎兵,戰力可是相差非常之大。”

說到這裡,諸位大臣一下想起來,現在的軍隊跟以前已經大不一樣了。特別是炮兵,在軍隊中的作用突出,有和沒有,大不一樣。此次進攻党項順利,便就與黨項的炮兵不利有關。廂軍沒有炮兵,在禁軍面前就不堪一擊,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趙禎道:“太尉之意,現在天下一統,禁軍以後專用於對外,對內則由廂兵負責。其間或有不方便的地方,以後慢慢再議,現在先這樣定下來吧。太尉,除了樞密院和三衙,禁軍如何編制?多少人數?”

杜中宵道:“依臣這些年帶兵的經驗,軍中編制以指揮爲基礎,一指揮四五百人,編制就實在太小了。一到戰時,再行編組,往往不能應付大規模戰事。禁軍編制,必須以戰爭爲基本原則,以符合戰的規律纔是。根據經驗,一路兵馬三到五萬人爲宜,此人數便就是軍中最大編制。”

文彥博道:“三五萬人,一人爲帥,太尉不記唐朝藩鎮之禍?”

杜中宵道:“相公說的是,如此編制,首要的就是不要變成藩鎮。所謂軍權,無非三樣,一是指揮之權,一是人事之權,一是財權。是以軍中將領,分指揮官和庶務官,指揮官單獨編列。原則上,指揮官序列歸於樞密院,庶務官則歸於三衙。不過,這還要分級別,最基本的編制,還是要依賴軍中管理。”

這話出口,文彥博想了一會,道:“如此做,還是要看指揮官能不能壓住庶務官。若是指揮官在軍中一手遮天,還是能保其不會自成一體,不聽朝廷軍令。”

杜中宵道:“新的軍制,就是要求指揮官在軍中不能一手遮天。凡是軍中庶務,三衙有專門的衙門管理,軍中的庶務官,也都隸屬其下。沒有人事權和財權,指揮官只能稟命而行,無非如此。”

其實事情當然不會如此簡單,權力如何,要看是誰爲將。唐朝的藩鎮也不是一開始就是那樣,是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制度上預防,但意外來臨的時候,這些預防措施完全失效,誰有辦法?杜中宵只能這麼說,要改變禁軍不能打大仗的毛病,就必須加大軍隊編制。小編制,一到打大仗的時候就失靈,很難發揮出全部戰力。將從中御,臨戰授陣圖,都是與小編制相適應的,並不適合實際需要。

文彥博想了想,還是搖頭:“此事不小,還是看太尉新的軍制如何,才能夠下定論。”

杜中宵道:“相公說的是,具體如何,還要看三衙和樞密院的編制權限。兩者能發揮職責,才能限制地方將領。不過,爲防藩鎮,還有一條,就是軍中用流官。剛纔說到最小的編制,就是這個意思。到了這個最小編制之上的官員,必須都是流官才行。有任期,一般不許連任,到期換到其他軍中。”

韓琦道:“便如地方官一樣麼?任期一到,便就別調他處。”

杜中宵點頭:“不錯,便如地方官一樣。按照以前在河曲路帶兵的情況看,依河曲路軍制,這個基本編制設定爲營比較合適。一營一千餘人,指揮使三年或五年一任,期滿調往其他軍中。指揮使以下的將領,可以在本軍中調任,指揮使以上,必須調往其他軍中。”

文彥博點了點頭:“如此,倒是要的。將領爲流官,就難拉攏兵士,化兵爲私有。只是,這樣頻繁地調來調去,又怕會出兵不識將的毛病。上下同欲者勝,兵不識將,很難做到這一點。”

杜中宵道:“所以軍中必須增加將領,管理各種庶務。指揮官不必花心思在庶務上,只要用心於指揮,花心思與士卒同欲,容易許多。”

文彥博點了點頭,沒有再多說。其實現在軍中,指揮使以上的官員,也是調來調去。能在一個地方帶兵數年,甚至十年以上的,實際少之又少。只是沒有制度化,更多靠的是人爲調動。杜中宵的改革,是把各職位的任期制度化,將領徹底流官化,完全改變軍中封建的傳統。

張昇道:“軍中將校士卒,多是攜家帶口住在一起。低級將領爲流官,則家人難住在一起,許多不方便。而若是允許低級將領攜帶家眷,則就顯得混亂。”

杜中宵道:“不錯,確實是這樣。所以軍中的低級將領,都有任期。官職越是低微,任期越短。也就是說如果不能在軍中升上去,便就早早除役,一家團聚。”

趙禎道:“如此說來,軍改之後,不但是軍中士卒不再一士當兵,就連低級將領也不是了麼?”

杜中宵點頭:“回陛下,正是如此。軍隊要保持活力,就要能進能出。如果入了軍營,便就要一輩子當兵,對於很多人來說,當兵就成了混日子了。再者讓他們早尋出路,不必在軍中沉淪下僚,對於將領們也是好事。現在許多將領,在軍中爲奉職、殿直,數十年不得遷,實在無益。”

宋朝的禁軍以前是終身制,士卒都要當一輩子兵,更何況將領。由於僧多粥少,許多將領往往在低級職位上沉淪數十年,就連規定的五年一遷都做不到。便如楊文廣,在立軍功前,做了二十多年班直。如果不是兄弟都是恩蔭入仕,不需要他養活,日子很難過下去。

文彥博道:“既然是將領,便就是官員,縱然除役了總不能朝廷不管。”

杜中宵道:“相公說的不錯,朝廷應該有官職,給這些人。新的軍制下,將領都需要認字,會基本的管理,也可以勝任其餘職務。現在朝廷除了以前的官員,還有工廠,還有營田務,都可以安排除役的將領到裡面任職。低級官員,也不費多少錢糧。”

軍隊的退出機制,怎麼安排,是個大題目。一時之間,所有的人都不說話,都在思考。

軍中待遇不好,俸祿不一定到手,許多人不願意在軍中待下去。前幾年,年年都有士卒逃亡,一年數千人甚至過萬。若是朝廷不管,要不了多少年,禁軍就只剩下虛頭編制了。但問題是,越是有能力的人越是逃亡,不在軍隊,他們在其他地方也可以過上好生活。而越是老弱病殘之類,越是留在軍中。更不要說那些世代從軍的人家,他們的關係盤根錯節,這種時候更是把持權力。

士卒逃亡朝廷發愁,讓軍隊的人正常退出,朝廷同樣發愁。士卒還好說,無法讓地方從賦稅徭役上給予優惠即可,並不是大負擔。將領不同,他們不當兵了,朝廷也要養起來。數量一多,不堪重負。

議論了一會,一時之間各人有各人的意見,很難統一起來。趙禎道:“此事涉及千頭萬緒,一時之間難以說清楚。杜太尉回去,與樞密院官員仔細討論,編出章程,讓羣臣集議之後,纔可施行。”

第81章 親征第61章 真真假假第192章 二使前來第10章 愛信不信第33章 使者第141章 抑配車票第200章 時移世易第84章 生活問題第260章 內亂第3章 同年重逢第14章 不管事的縣令第207章 劉淮的生日第159章 琳琅滿目第37章 熟人第18章 威力驚人第38章 向東第240章 錢與物第215章 常平判官第53章 技術狂人第111章 不降立斬第164章 過去不須提起第2章 連夜攻城第138章 查糧第99章 朝政第43章 戰前聚議第73章 各想出路第29章 讓你吃雞第18章 審案第6章 兩軍對壘第19章 齊射最好第174章 打探第118章 搶佔先機第105章 加工難題第30章 京西營田第141章 平安不便宜第94章 樞密副使第40章 大臣議戰事第97章 各取所需第24章 晴天霹靂第124章 衝突第62章 看看火車第18章 無路可走第125章 提攜舊人第73章 出門難第40章 壟斷經營第49章 党項軍略第126章 輸不起第124章 郊外探查第95章 絕路第185章 地方矛盾第135章 大戰在即第239章 各處皆有用處第34章 大勢第18章 買空賣空第19章 牙人爲主第63章 長見識第49章 諸多不足第209章 難題第44章 背後勢力第146章 提舉常平第136章 再次掛帥第147章 兩軍齊出第30章 誰敢告他?第230章 南下不易第240章 錢與物第228章 大敵當前第7章 自己想辦法第108章 勸降第65章 提前反攻第154章 避風驛第81章 新知州第80章 洞房花燭夜第29章 奏對第196章 不能退讓第50章 如釋重負第112章 調回京城第116章 都堂議事第100章 意外之喜第95章 一邊倒的戰爭第13章 關鍵證人第7章 審案第38章 進山第13章 躲藏第192章 銀錢兩清第82章 不甘心第162章 發展不易第18章 互相推諉第5章 刁難第73章 舊人第76章 人心惶惶第234章 泄密第112章 慶功第234章 泄密第66章 力求全殲第151章 畏難的營田軍隊第18章 給你放個煙花吧第100章 入城難第112章 撞鐵板第20章 威力盡顯第75章 大軍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