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各有怨言

吳中復四十餘歲年紀,寶元元年進士,已經爲御史多年。爲官清正,向不循私,是典型的杜中宵記憶中讀到的那種古人文臣。他去前線,杜中宵擔心的不是他查不出什麼,而是查出太多問題。

臨出行前,吳中復到了官廳,向杜中宵辭別。

吩咐吳中復落座,杜中宵道:“此去鳴沙巡查,並不容易。數十萬大軍在那裡,一旦因爲巡查而軍心動搖,不是御史可以承擔。你到了那裡後,一切就該小心。”

吳中復拱手:“中丞是曾在前線領兵的人,於前線情勢,比我們這些人明白得多。請中丞明示,我到鳴沙之後,該如何做?什麼事是必須做的,什麼事應該回避纔好?”

杜中宵想了想,道:“大軍作戰,軍心一定不能亂。你把握住這一條,遇到的具體事務,都三思而後行。此次前去,是因爲駐軍激起了党項反叛,此次事件的緣由一定要查清楚。查清楚了,才知道以後應該怎麼避免。要我說,最好有個原則。多看、多問、多聽,少說爲好。”

吳中複道:“在下愚鈍,還請中丞明言。”

杜中宵道:“青崗峽的事情,既有可能是偶然,也有可能是必然。換句話說,前線狄太尉所部,有可能是大軍佔領党項之地後。普遍地不遵軍令,劫掠錢財,擄掠婦人,甚至是草菅人命。也有可能,只有在青崗峽的那一支軍隊,因爲種種原因,不遵軍令,以致於逼反党項戰俘。不管是前線哪種情況,都牢牢記在心裡,保留下足夠證據,回朝之後再行處置,不要在前線掀起風浪。”

吳中復拱手:“有錯當糾!如果前線普遍如此,那還了得!”

杜中宵笑了笑:“御史,前線作戰,最重要的是什麼?”

吳中復沉默了一會,道:“自然是旗開得勝。”

“着啊。前線最重的事情是勝利,凡是有可能影響勝利的事情,都必須先壓下來。戰爭結束,怎麼追究都可以,但戰時不可以。出了戰俘反叛這種事情,而且是進剿的軍隊被滅,才傳回朝廷,本就說明了問題。所以你們到了前線,多問、多看、多聽,卻不可多說,不然難免與軍兵起衝突。軍隊作戰,敗了怕回朝之後被處罰,勝了怕回朝之後沒有賞賜,本就對朝廷疑心疑鬼。你們到了那裡再大張旗鼓,只怕會出事端。御史臺只是監察,又不是刑院,審訊自有他司。”

吳中復聽了,緩緩點頭:“明白中丞意思。查歸查,不要引起前線將士猜忌。”

杜中宵點頭道:“不錯,事情的輕重緩急要分得清楚,不可以因小事而亂了大計。”

出了官廳,吳中復回到臺院,想了又想。進京見皇帝的時候,皇帝雖然把此去的意義說得重大,但並沒有交待應該怎麼處置。而去見兩院宰執,樞密院說得含糊,政事堂要求嚴懲。聽杜中宵的話,此事確實要小心行事。從上到下都很重視,但要求嚴懲的,只要政事堂。

輕輕出了口氣,吳中復搖了搖頭。心中已經明白過來,在前線,狄青所部只怕軍紀並不怎麼樣。對於樞密院來說,最重要的是勝利,只要勝了一切好說。只有政事堂,現在不掌軍略,纔要求嚴懲。御史臺是獨立於政事堂和樞密院的三大機構,雖然沒有他們的權勢,但也不必受他們的管。

到了第二日,吳中復會同內侍押班王從善,坐上了西去的火車。

鳴沙縣,張玉對狄青道:“太尉,眼看着就要過年了,大軍還沒有完全從葫蘆川中出來。要到靈州城下,只怕要半月之後了。這半年想攻下靈州,只怕不易。”

狄青道:“不必灰心。靈州只是在黃河氾濫的時候才四面是水,不易進攻。只要黃河正常,並不難到其城下。再者說了,我們二十餘萬人,就是把那裡的沼澤全部排成乾地,也不是做不到。”

張玉想了想,道:“太尉說得有道理。反正大軍無事可幹,把沼澤排幹,總是有事情做。”

用了槍炮之後,再沒有猛將衝陣,張玉作爲狄青手第一勇將,難免有些鬱悶。而且改制之後軍陣嚴整,對於前線將領來說,臨陣指揮的要求跟以前完全不同。作爲勇將的張玉,就不如要賈逵,迅帶適應了新的形勢。此次領兵,讓張玉感到鬱悶不已。

正在兩人說些閒話的時候,盧政過來,叉手道:“太尉,樞密院宣命。言因爲青崗峽之敗,朝廷派了御史吳中復和內持王從善到前來,視察軍情。”

狄青聽了,面色黑了下來,沉聲道:“不過幾百人作亂,派大軍平定即可。朝廷派御史來,意欲如何?難道是認爲前線軍紀混亂,必須要來嚴查嗎?!”

盧政道:“樞密院宣命如此,並沒有說得更多。御史是奉朝旨而來,不能懈怠。”

狄青聽了不語,黑着臉坐在那裡。這一次帶大軍出戰,來之前雄心勃勃,沒想到結果卻成了這個樣子。早知道如此,自己便不來,免得一世英名毀在這裡。

實事求是地說,狄青對於河曲路的軍制不熟。雖然用了許多心力,試着去學習、理解,但那些跟自己的經驗實在差得太多,狄青自己也不是個善於學習那些的人。對於全軍整訓,更多的就是換槍炮,軍制改得有名無實,其實還是以前的樣子。這三十萬大軍裡,大部分人,都是跟狄青一樣的想法。

如果沒有新軍制,狄青帶大軍出征,會簡單上許多。舊的軍制是依靠統兵官,一級壓一級,指揮體系簡單直接。對於各統兵官的各部,上級不需要去管,只要戰時能打就行了。軍營中的士卒,也都習慣瞭如此。反正一切聽從統兵官,生死由之,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好了。

問題就在於,全軍整訓的過程,士卒練得有模有樣。這些士卒不但學會了陣列、開槍,還學會了知識。以前戰陣中,只要看清旗幟,看清楚將領動作,跟着做就行了。現在卻要求學會配合,學會互助,學會了雖死陣列不能散。而指揮他們的將領,卻在軍校中學得一塌糊塗。

現在士卒大多會讀書認字,雖然認的字不多,一些簡單的命令都能看懂。而低將領,卻還有許多人不識字,反不如士卒。對於新軍聽規矩,很多時候士卒比將領知道得還多。這種變化,直接讓舊的指揮體系面臨巨大挑戰。因爲混亂,高級將領便儘量簡化指揮體系,越來越向舊的軍制退回去。而到了各營,士卒們因爲接受了新的訓練,對舊的軍制不適應,矛盾衝突不斷。

狄青三十萬大軍,從鎮戎軍到鳴沙的這幾百里路,就是在這種衝突中磨合。至於軍紀如何,哪裡還能管得過來?帥帳能保證各軍前進,互相之間不發生矛盾,已經難得。樞密院的補給體系,跟事實的軍制又不相合,每日裡不知道多少事端。

狄青自己覺得,這幾個月用盡了心力,指揮作戰從來沒有這麼艱難過。而在朝廷看來,這支軍隊行動緩慢,現在又出現逼反戰俘的事情,同樣非常不滿意。

第6章 糟民第109章 新式菜餚第83章 攻城受挫第27章 再留無益第174章 打探第240章 錢與物第131章 京城來使第116章 全力向西第56章 依山而陣第54章 爭端第104章 終於降了第56章 身邊人第46章 分道揚鑣第89章 內亂第121章 蠻荒之地第21章 眼見爲實第270章 讓一讓如何?第90章 狼狽爲奸第135章 事發第86章 塵埃落定第221章 朝廷來人第35章 防守反擊第151章 畏難的營田軍隊第20章 見世面第101章 要熱鬧第103章 接見使節第125章 有些不對第118章 投降第177章 分岐第78章 期貨第137章 再回幽州第79章 破靜州第48章 邀賞第52章 建節第140章 重逢第114章 重兵出擊第90章 等不得了第187章 人財兩失第106章 慶功第158章 百貨商場第148章 楊家將第41章 爲考而學第46章 分道揚鑣第84章 窮途末路第77章 先關起來第255章 殺人滅口第28章 奪權第147章 前路艱難第31章 良好兵源第30章 誰敢告他?第156章 審問第97章 軍人本該不怕死第89章 內亂第56章 買書第108章 商業旺地第84章 議降第151章 裝車如打仗第14章 陣前殺將第38章 兵臨渡口第181章 封建與削藩第30章 殺人者死第10章 愛信不信第122章 新的時代第16章 複雜的地方第30章 僥倖第87章 先利其器第111章 石州第154章 降不降?第69章 各有算盤第34章 大勢第166章 兵臨高昌第47章 有賞有罰第127章 劍指西域第4章 仗勢欺人第57章 怎麼軍改?第133章 忘記以前第20章 結冰了第101章 各懷心事第143章 尉遲後人第135章 伊州獻城第3章 同行是冤家第174章 誓死不降第72章 比刀第42章 債券第205章 先讀書第33章 臣願出征第90章 等不得了第157章 長久之計第34章 親臨前線第70章 喜憂參半第48章 衝不動的軍陣第105章 突破第21章 一起抓走第166章 調兵遣將第81章 新知州第241章 保值第36章 集議第89章 知州門客第109章 不必書生意氣第39章 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