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你去葉縣吧

葉縣爲什麼能夠發展起來?因爲開工廠最難的事情,都由鐵監幫着解決了。原料有鐵監,技術有鐵監,人才有鐵監,關鍵零部件有鐵監,就連最重要的市場也有鐵監。

聽了杜中宵的話,王安石道:“這些年來,我在地方做的事情,主要是依照中丞在京西路時的所作所爲。開營田務,開商場,辦儲蓄所,如此諸般種種。多年時間,覺得自己大致搞得清楚。卻不想,到了京城爲官,卻又知道,開工廠原來與這些有這麼多不同。”

杜中宵點了點頭:“確實如此。工廠跟以前的諸般種種,都不一樣。現在是市場打開,市面上缺幾乎一切東西,幾乎只要開廠就賺錢。對於員外們來說,湊些開廠的錢,到葉縣去,人可以僱來,需要的原料和零件可以從鐵監買來,多麼好的生意。但對朝廷來說,這些工廠是以前沒有管過的,跟以前的都不一樣。不下大力氣,早晚會出問題。”

飲了酒,王安石沉默了一會,擡頭道:“待曉爲何今日特意跟我說這些?”

杜中宵道:“今日集議,決定對葉縣進行大改。文相公言,要有得力的官員到那裡才行,讓諸官舉薦人選。我想來想去,能做好這件事的,只有你了,是以想舉薦你到葉縣。”

說到這裡,杜中宵顯得有些無奈,道:“如今之世,鐵監做大,只要穩定一二十年,一切就都會跟以前不同。那裡的事務,將決定以後朝廷如何施政。只是現在侷限在一州之地,大臣多不在意,以爲只是小事。其實怎麼可能是小事呢?葉縣做得好了,能夠賺到錢,就會吸引有錢人去那裡,也會吸引只能賣一身力氣沒錢的人去那裡。別的地方看着葉縣這樣做,難免就會學,那時天下自然就不同了。如果可能,我倒是真想到那裡,安安心心做上三二年,打開局面。以後別的地方也學葉縣時,知道應該怎麼做。可是不可能了,只能由別人去做這件事。”

王安石道:“我在地方十餘年,可沒有遇到這樣的事情。”

杜中宵道:“那又何妨?只要能夠用心,真正去爲百姓着想,爲朝廷着想,小心做事,總會弄清楚那裡事務。現在朝中,能夠這樣做的,又有幾個人呢?除了你外,大多官員要麼熱心於官職俸祿,要麼熱心於俗世虛名,真正爲國爲民的官員實在少之又少。”

王安石忙道:“中丞言重。現在名臣雲集,正是內外清明的時候。”

杜中宵舉起酒杯道:“喝酒。這些話題過於沉重,又涉及他人,還是少說爲妙。”

兩人飲酒,吃了幾口菜,杜中宵道:“介甫,葉縣是個不一樣的地方,與其他地方都不同。能夠治理好那裡,就拿住了未來的鑰匙。朝臣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正常,但對自己不知道的東西,還不注重去學習的話,終究要吃苦頭。如果你願意,明日我就便向朝廷正式舉薦你。”

見杜中宵甚是誠懇,王安石拱手:“能得中丞青睞,實是三生有幸!”

杜中宵點了點頭:“你去葉縣,許多事情就好做多了。在我看來,現在朝廷兩件大事。一是滅党項平西北,而後與契丹決戰於幽雲,混一宇內。二便是葉縣的工廠,怎麼才能辦好,使他們對朝廷有利,讓百姓得到好處,讓天下長治久安。”

王安石笑道:“中丞,工廠雖然聚集人力,賺錢頗多,有那麼重要嗎?

杜中宵道:“重要,當然重要,怎麼看待其重要性都不過分。天下最重要的是錢糧,你知道葉縣生的貨物中,有一些專門用來種地。耕地有犁,平地有耙,播種有耬,收割同樣有機器。以前一夫之家,耕五十畝之田,已經再無餘力。若是全部用了機器,耕種百畝還有餘力。耕種田地旱澇不常,以前天旱的年節,只能朝廷賑災,百姓坐等救濟。現在鐵監產的有抽水機,天旱時可以抽水澆田,不致顆粒無收。”

聽了這些,王安石不由變化:“如此說來,工廠的貨物用於民間,豈不是可以用人力而補天時?”

杜中宵道:“正是如此。一畝地如果收兩石糧食,兩畝地的糧食足以養活一個人。一夫之家,如果加上父母妻子,剩下的糧食猶可養活四十餘人。這樣算下來,用處可就大了。”

王安石想了想,道:“不過是由一夫五十畝,到了一夫百畝,改變有那麼大嗎?”

杜中宵道:“當然,這種改變,怎麼看待都不過分。現在天下人口,約七千萬有奇,天下推廣農業機器之後,就能夠有一兩千萬人不再種地,而天下也不會飢寒。介甫,多了一兩千萬人,能夠不必種地而做別的,對天下影響之大,實不敢想象會發生什麼。”

說到這裡,杜中宵搖了搖頭,舉起酒杯道:“明日不早朝,我們邊飲邊談,講一講葉縣。”

王安石舉杯道:“中丞所請,敢不從命!”

飲過了酒,杜中宵放下酒杯道:“其實現在農夫所種,遠不到一夫五十畝。歷朝歷代均田,所說的五十畝,拋開畝大畝小不論,其中還包括桑田、菜地,諸般種種,不是全用來種糧食。全國普遍使用農業機器之後,一夫百畝,指的是純種糧食。比之以前,一夫所供養的人數,可不止翻了一倍。也就是說,單是讓天下人都吃飽喝足的話,不需要那麼多人去種糧食了。那麼多出來的人,去幹什麼?對於朝廷,這是生死攸關的事情。如果沒有事情給他做,自然就成了禍亂之源。”

王安石聽了點頭:“沒有事做,這些人就是流民了。”

杜中宵道:“不錯,無事可做就是流民。天下以千萬計的流民,自然是禍亂之源。要想太平,必須有這些人去做的事情。做什麼呢?還是工廠。葉縣的工廠,除了生產種地器具,還生產諸般日常所用。比如搪瓷製品,各種各樣的搪瓷鍋、碗、飄、盆等。生產日常用的燈,睡覺用的席子,各種傢俱,各種各樣的車輛,諸般種種。也就是說,這裡需要大量的人。”

王安石聽了不由皺起眉頭:“中丞,依這樣說來,實際天下間不需要那麼多人種地,就可以吃飽穿暖了?似如此,越是發展下去,豈不是種地的人會越來越少,糧食還足夠?”

杜中宵聽了點頭:“不錯,正是如此。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需工廠能夠健康發展。天下沒有工廠,多出來的人去幹什麼呢?無事可做,要麼作亂,要麼爲奴爲僕,受人奴役,做些沒什麼用的末業。”

王安石還是不理解:“工廠就能收納這麼多人?廠裡製出來的東西,都能賣出去?”

杜中宵道:“只要糧食足夠,貿易自由,總有辦法出來,讓人能安穩活着。”

這個問題很複雜,不是真正見過,誰能想到人會多大程度從食物中掙脫出來?七八千萬人口,有一兩千萬不從事農業的青壯,很多嗎?從後世的經驗看,確實不多。而且只要經濟正常,不從事農業的人也會有工作,社會也能正常運轉。但對這個時代的人來說,就覺得不可思議。

王安石想了想,搖了搖頭,一時想不明白,只好喝酒。這麼多人不種田,天下還無飢餒,怎麼都覺得不可能。縱然是糧食夠吃,那些不種地的人用什麼買?難道跟軍隊一樣,由朝廷發錢?

杜中宵笑了笑:“想不明白,就要到葉縣去看看,看看那裡的人不種地,如何吃穿用度不缺。其實天下間,如果只是保證衣食,並不需要多少種地。正常一夫五十畝,按不多的一畝兩石算,一家人除了自己用度外,還要吧養活十幾個人。可實際上呢,天下官員、軍人和工商全算上,哪裡有那麼多呢?多餘的糧食哪裡去了?這就是一個大問題。想明白,就能解決現在天下無數難處。”

王安石道:“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耕者無田,有田者不耕,此古今之大禍。兼併之禍古今皆有,而以今日爲最。要想百姓富足,非要抑兼併不可。”

杜中宵道:“那麼怎麼抑兼併呢?有人手中錢,買地有利可圖,難道不讓他們買?”

王安石道:“便如前朝均田,時間久了,總是難免抑制兼併。非如古時公田,田非私有,農人一起勞作,才能解決此禍。”

杜中宵道:“介甫,人生世間,當有子孫。按平常算,一夫生兩三子,三代之後,就是數十口之家了。田還是那麼多田,多出來的人,又該怎麼辦呢?人多地少的地方,便如福建路,常有溺嬰之舉。還不就是因爲實在沒地,養活不起嗎。人口會增長呢,地又不會。”

王安石道:“天下間閒田盡有,只要開墾出來,當數倍於現在。”

杜中宵道:“能支持多久呢?數代人口就可以增長几倍,田能夠增長多少?介甫,有史以來數千年間,讀之史書,可知兩三百年間,便就百姓無着,必生大亂。各朝的亂子原因不一,可歸根結底,無非是底層無法存活下去,最後發生大亂。一場大亂,生靈塗炭,人口大減,新朝便就有盛世。”

其實這個時代,人口增長沒有那麼快,百年翻一倍多,並沒有到天下土地無法供養的地步。可問題是天下不均,開發早的地方,人口密集,增長更快,又無法及時向外轉移,人地矛盾突出。兼併之禍,不過是放大了這個問題而已。

第156章 審問第92章 舊人去向第27章 知己知彼第54章 贊助者第127章 保持距離第35章 這是掛麪第134章 釜底抽薪第28章 醉仙釀第19章 應募者第55章 不重要的戰場第119章 小火慢燉第250章 兵臨城下第215章 軍校第81章 親征第11章 亂起第250章 兵臨城下第13章 關鍵證人第134章 趙滋述職第37章 熟人第134章 不原諒第52章 分岐第147章 前路艱難第217章 是東是西?第36章 收錢第108章 無本買賣第50章 如釋重負第211章 各有各煩惱第103章 只開一路第47章 隨你喜歡第228章 奇怪的軍隊第47章 你去葉縣吧第90章 狼狽爲奸第34章 面比肉貴第59章 巧遇第199章 軍校第63章 文臣論兵第29章 夜戰第41章 試探第211章 分岐第98章 時代的碾壓第46章 工業種子第139章 你想什麼第175章 帶兵叔侄第64章 自投羅網第105章 加工難題第28章 醉仙釀第3章 新家第65章 佔地賠償第132章 先下手爲強第35章 來客第127章 劍指西域第144章 不許殺人第101章 要熱鬧第61章 物是人非第18章 審案第63章 文臣論兵第22章 大局已定第112章 對牛彈琴第92章 大戰將起第161章 兩輸戶第75章 全部押中第62章 心累第22章 實驗第122章 倒黴鬼第256章 死裡逃生第143章 尉遲後人第133章 大戰在即第6章 糟民第179章 窮途末路第13章 聲東擊西第43章 戰前聚議第102章 這是小的?第35章 來客第51章 三本冊子第156章 不去管了第232章 回頭路第37章 熟人第129章 慢用第3章 官制第223章 軍制暗合第32章 世交第120章 不問從前第121章 退一步海闊天空第43章 兄弟之爭第83章 衆官請客第16章 複雜的地方第4章 應對第17章 通判要來了第17章 自尋出路第27章 再留無益第19章 齊射最好第9章 培根固本第177章 分進南北第12章 要搶佔先機第87章 進城第43章 舊人相見第109章 請派監軍第132章 一年大勢第147章 前路艱難第88章 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