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審案

宋朝的知州其實並不審案,審案的是司理院,主持的是司理參軍。審完之後,再由司法參軍檢出適用的法條,由判官定案,最後由知州和通判通簽結案。用杜中宵前世的制度比較,司理院是公安局,司法參軍是檢查官,判官和推官是法院,不過上面還有知州和通判總攬一切。

這就是鞫讞分司制度,也是公檢法的雛形,從地方到朝廷,刑獄都以此爲原則。

陶十七被拿住,立即轉入了司理院獄,大約相當於杜中宵前世公安局的看守所。

這種大案,司理參軍鄭朋不敢怠慢,立即提了相關人等到自己官廳。

把街上帶來的證人問遍,最關鍵的證人杜中宵還沒有到來,鄭朋不由有些焦急。幕職官的地位高於諸曹官,掌刑獄的司理參軍更加受判官和推官的節制,他也不好派人去催。

正在鄭朋拿着各式公文,翻來覆去問譙縣焦縣尉的時候,公人來報,杜中宵終於到了。

鄭朋出了口氣,迎出門來,遠遠向杜中宵拱手:“煩勞從事。”

杜中宵回禮:“此爲公事,何敢稱勞。來得遲了,司理勿怪。”

鄭朋連道不敢,把杜中宵讓進官廳,命人設座,在自己旁邊坐了。

兩人坐定,鄭朋才道:“今日當街殺人命案,從事恰巧在場,想必一切都看在眼裡。是以本院拿了人來,只是拘押,並未審問,更未動刑,還是先聽從事一言。”

杜中宵把自己在城門處看見的事情說了,最後道:“那個殺人的名爲陶十七。當時聽他說,因被殺之人害他家破人亡,他在那裡等了數年,才得了這個機會手刃仇人。”

鄭朋道:“剛纔的證人也是如此說,陶十七是因報毀家之仇,才當街殺人。只是我問得明白,死者是永城縣的公人,一年進不了幾次城。他既不是本城人士,又是做公的,如何會是陶十七仇人?此事再三不解,問了州里與死者相熟的公人,也都說不可能有此等事。只怕那少年認錯了人。”

杜中宵道:“我見陶十七飛一般地跑到死者身邊,拔刀殺人,沒有絲毫猶豫。如此果決,怎麼會是認錯人?他說等了數年纔有這個機會,又正好與死者不常來州城對上。——只是,這種事情都是我們憑空猜測,還是帶犯人來問清楚纔好。”

鄭朋拱手:“因從事恰好撞見犯人做案,是以本官先押在那裡,專等從事來了,一起問案。”

杜中宵搖了搖頭:“如何審案,自有規例,我怎麼好隨便插手?司理儘管審案就是,當我是個平常證人,坐在這裡做個見證。”

州院、使院各有分掌,特別是司理參軍,專掌訟獄勘鞫,不許另有兼職,職權最重,審案是不允許其他官員插手的。鄭朋因爲杜中宵在現場,才客氣幾句,聽了這話心裡才踏實下來。

陶十七已被上了手銬腳鐐,被帶到官廳,昂然站在那裡,面上沒有絲毫懼色。

這種重犯自知必死,威逼恐嚇對他們全無用處。鄭朋多年審案,自然知道,也不爲難陶十七,對他道:“你當街殺人,不知多少人看在眼裡。殺人償命,絕無僥倖,你可知曉?”

陶十七面無懼色,郎聲道:“那廝害我家破人亡,今天一命換一命,也是值了。官人安心,我陶十七不是個混賴的,殺了他心願已了,取我性命就是!”

鄭朋聽了這話,見陶十七如此爽快,心中鬆了口氣,語氣緩和下來:“你當街殺人,驚世駭俗,本當從嚴從重處置,以安民心。只是你殺人之前,說死者害你家破人亡,不知是如何一回事?”

陶十七道:“我原是本州蒙城縣人氏,前些年隨着爹爹媽媽來到州城,販藥材爲生,家裡也賺了不少錢財。前些年有一個自稱從京城來的客人,不知怎麼騙了我阿爹的信任,一起合夥要開生藥鋪。之後便就捲了我家錢財,因被發覺,害了我阿爹的性命。後來媽媽守不住,不知到哪裡去了。我一個人留在州城裡,就是要替阿爹報仇。”

鄭朋道:“人命官司,誰敢遮掩!你當時沒有報官麼?”

“自然報了。只是那夥賊人兇惡得緊,害人之後,把我阿爹的屍身運出城去,不知丟棄在哪裡。找不到屍身,官府便胡亂結案,最後不了了之。”

陶十七一家是外鄉人,沒有屍體,沒有兇手,單憑一個小孩子的話,怎麼可能算數?此案最終成了一樁糊塗案。幾年時間,陶十七後來又鬧了幾次,官衙裡便再沒有人理他了。

這些事情鄭朋已經問得精楚,聽陶十七講得並沒有出入,便就不再去問。每個地方總有些這種沒頭沒尾的案子,糊里糊塗結案了事。這案遠在鄭朋到這裡上任之前,他也不會深究。

問罷陶十七的口供,讓他簽字畫押,鄭朋吩咐人帶了下去。對杜中宵道:“陶十七當街殺人,人證物證俱在,當無疑議。從事恰好在場,還請做一份證詞。”

杜中宵當然同意,由當堂手分寫了,杜中宵具名。

見鄭朋有些了結案子的意思,杜中宵道:“當街殺人,總有一個緣由,不然如何報上去?陶十七說是報破家之仇,此事總要查清楚。查不清楚,只怕臺憲會有話說。”

鄭朋點頭,想了一會又有些爲難:“這個被殺的陸虞侯是外縣人,極少到州城來,如何會與陶十七結仇?我問過多人,都說大概是陶十七認錯了人。當年他家裡破敗,到底是被人謀害,還是做生意虧了本錢,本就難說得很,現在就更加說不清了。唉,查清此事委實不易。”

說完,鄭朋坐在那裡有些發愁。案子好結,但深究陶十七殺人的原因,着實不易。這種陳年老案本就難查,又涉及到外地人,又沒有證人,更加無從着手。

杜中宵的身份只是證人,提醒了一句,便就不再說話。但鄭朋如果就此結案,後邊必須要過判官推官這一關,不能對杜中宵擴話置之不理,不然到時打回來更加難辦,一時僵在那裡。

在一邊協助審理的孔目官見不是個事,上前行禮:“官人,不如派個人到永城縣去,按陶十七所說的案情,查一查那些日子陸虞侯行蹤。只要有證人,兩相對照不上,自然是陶十七認錯了人。至於數年之前陶家的案子,不能聽陶十七一面之辭,不必管他。”

鄭朋急忙點頭:“此言有理。我便就修一封書,本院派個公人去永城。”

杜中宵坐在一邊神情嚴肅,沒有說話。他當然知道鄭朋和孔目的意思,當街殺人重案,陶十七的殺人動機必須搞清楚。現在難辦,便就由下面縣裡出幾個人,把文書做足,此案就過去了。

第195章 畢昇後人第230章 南下不易第57章 民以食爲天第110章 三岔口第68章 看中了你的資質第135章 事發第101章 要熱鬧第119章 小火慢燉第11章 墾田第252章 初戰第33章 家事第36章 窮則獨善其身第78章 仙人跳第130章 大包圍圈第113章 迎接第229章 如果勝了呢?第153章 窮途末路第17章 破城第63章 葉縣第35章 怎麼切換?第38章 試槍第129章 取朔州第158章 百貨商場第124章 郊外探查第22章 大勝?第20章 農民舉人第229章 軍制變了第86章 以工代賑第7章 投敵第71章 壓路機第24章 劫富濟貧第12章 三個和尚沒水喝第185章 地方矛盾第6章 糟民第112章 調回京城第74章 風波第218章 用盡全力第192章 全軍覆沒第54章 相持第89章 內亂第235章 先鋒南下第120章 遠方來客第179章 戰前嚴令第95章 經銷商第19章 牙人爲主第162章 發展不易第271章 韓琦第155章 機宜司第109章 人人有書讀第192章 銀錢兩清第73章 出門難第11章 党項收人第21章 嚇了一跳第7章 糟白酒第28章 當要大變第15章 我要考進士第212章 通車了第240章 錢與物第148章 西進第80章 長嘯卻胡騎第171章 快刀斬亂麻第180章 奇人第62章 盡心而已第48章 雙刃劍第164章 過去不須提起第113章 分岐第97章 重任第68章 稀罕物第98章 必死之局第9章 地方的難處第102章 奇風異俗第180章 奇人第24章 秘密回京第21章 員外請客第72章 進攻第21章 契丹來客第38章 試槍第66章 酬功第9章 初戰第80章 新婚第159章 琳琅滿目第225章 新與舊第3章 破城第34章 似是而非第268章 備戰第136章 納稅人第80章 另起爐竈第157章 長久之計第144章 先玩吧第95章 經銷商第7章 投敵第110章 笨蛋,是人民!第168章 使節第25章 欽差試炮第39章 大軍出動第198章 定期儲蓄第138章 進退不得第157章 避嫌第174章 打探第44章 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