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基礎不牢

這幾年河曲路商業發展很快,特別是勝州,因爲正處要衝,是進入中原的門戶,格外興旺。蘿蔔快了不洗泥,加上去年杜中宵在西域,一時間亂象從生。最典型的就是走私。

經過追查,除了向党項走私焰硝、硫磺,甚至還有軍器,至於其他禁物自不待講。除了党項,還有向契丹走私的,甚至影響到前方耶律重元和洪基的戰事,已經形成了網絡。

勝州是新興的城市,認真追查並不太難,三五日就查個大概。幕曹官審過了,杜中宵看過,沒有大的異議。死刑以下直接執行,幾個死刑,是依例上奏朝廷。

接下來的日子,杜中宵大車整頓河曲路商業,特別是禁物專賣。除了幾家特殊鋪子,禁物全部收入商場體系,達到一定的數量則報官府批准。城中設了軍營,與城外的軍營一起,對士卒的進出進行了嚴格管制。軍器管理由收到營一級,而且從經略司以下,進行垂直管理。

忙了近十日,終於理出了一個體系,杜中宵覺得累得不行。忙完了,杜中宵在府中設宴,宴請幾位幕職曹官,以酬他們這些日子的辛勞。

此時已是六月中旬,白天酷熱難當,太陽一落山,就涼快了下來。河曲路這裡的天氣就是這樣,再熱的日子,只要天上沒有太陽,便就涼爽宜人。

陳希亮與幾個幕曹官進了後衙,向杜中宵道謝,各自分賓主落座。河曲路的公使錢充裕,更不要說杜中宵還有豐厚的節度使公使錢,這些宴請,並不需要自掏腰包,也不知道他們謝什麼。

旁邊架了一個爐子,幾個士卒在那裡烤肉,衆人落座便就端了上來。

杜中宵道:“現在天氣才涼下來,諸位且飲一杯酒,用些肉,去去燥氣。”

衆人飲了酒,吃了一會肉,陳希亮道:“聽說節帥就要回京去了,後邊不知是誰來河曲路?”

杜中宵道:“你們沒有聽說嗎?好似是韓太尉要來。不過,你們幾個經過了這一任,多半會調往別處,不必考慮這些。年紀輕的,可以去西域再一任,對以後仕途大有好處。”

陳希亮道:“河曲路三年,家眷不能隨在身邊,大家都已經在邊疆待夠了,哪個還想再任?不如回到中原,與家人團聚,強似在這裡苦挨。”

杜中宵道:“說起來,在邊地任職,不許家眷隨任,委實害人。再是優惠,有這一條,許多人便就不願來了。朝廷已下詔旨,願去西域任職的人,一任兩年之期,還可以減磨勘。”

幾個人搖了搖頭,都不願去。河曲路這三年,已經是有優惠了,何必再去西域。這些邊地也就適合一任,再多都不願意。其實河曲路下邊州縣,官員也難派,只是有鐵路,牴觸情緒不那麼激烈。

這是普遍問題,杜中宵也沒有辦法,岔過話題,聊些別的輕鬆事情。

戴莊道:“前兩年,河曲路這裡只是缺人,事事不好辦。自從去年以來,勝州城裡的商戶增多,開始繁華起來。今年的商稅,聽說超過了很多內地的州府,前幾日中書還來公文讚揚。”

杜中宵道:“那是自然。我們這裡是北方進入中原的門戶,不說西域那麼遠的,就是周圍的牲畜皮毛,每年有多少要賣到京城去?管得好了,這裡本就該是富庶地方。”

文同搖了搖頭:“現在周邊的人戶不多,開墾出來的田地連本地人戶吃的糧食都不夠,談不上富庶之地。要等以後人戶多了,田種得多了,才能說上富庶。”

杜中宵道:“也不盡然。因爲處在交通要道,雖然糧食不夠,卻可從外面運來。只要收的商稅,能夠補上買糧食的錢,還有富餘的話,就可以稱得上富庶了。”

幾個人來了興趣,興致勃勃地討論什麼是富庶。現在的勝州,開墾的田地只有城池周圍,如果把駐軍算上,是不夠本地人食用的,需要從中原調糧。不過位置在交通要道上,又是西北入中原的門戶,如果把商稅算上,除了包容買糧食的錢,還有一些富餘。從這個意義上說,算得上富庶了。

杜中宵道:“現在天下不同了,有錢與沒錢,因爲鐵路可以大範圍調糧,糧食的影響小了許多。你們有沒有發現,以前的祿米,發到手的都是陳米。到了現在,我們這些人哪個會吃陳米?無非是祿米發下來後,交給商鋪裡賣掉,去買新米來吃。能做到這樣,就是有了鐵路,全國運糧食方便了許多。以前靠着河流運米,縱然運到,也是陳米。現在用鐵路,就能吃上新米了。”

陳希亮聽了點頭:“節帥說的不錯。我做官多年,餐餐吃陳米,還真是這兩年的事。以前新米不說價錢,街面上就難以買到,現在則是鋪子家家都有。”

文同道:“還真是如此,有了鐵路,許多地方的物產就能運出來。以前在當地,運不出去就分文不值,現在則可以賣錢。現在勝州市面上,許多水果,便都是從中原和江南運來。”

鐵路對社會的影響,實在是方方面面。杜中宵前世習以爲常,前兩年鐵路新出來時,還沒有想得太深。這兩年,特別是順利取西域,感受就深得多了。說實話,這個年代的鐵路,跟杜中宵前世不能比,運力小得多,速度也慢得多。饒是如此,也足以改變國內和國際的形勢。

以前,沒有鐵路的時候,路途遠了,如果沒有水運,運力和運費有一個平衡點。過於遙遠,運輸糧食往往絕大部分在路被吃掉。便如以前麟府路不過一兩萬人,卻要河東路二十餘州供應糧草,府州的糧價是其他州軍十倍。現在有了鐵路,就是從江南調糧,路上運費也不會這麼高。

鐵路直接改變了全國的佈局,以宋朝官府的控制力,以中原爲中心的全國大市場開始慢慢形成。僅僅這個市場,增加的收入,就比以前的全國財政收入還要高。加上大量的官辦工業和商業,這兩年中央財政增長得非常迅速。只是因爲制度跟不上,許多在明面上顯現不出來。

便如杜中宵取西域,如果沒有鐵路的話,不知道要消耗掉多少物資。現在有鐵路,那就只看鐵路通到哪裡。哪怕那條鐵路的條件很差,也只是單線鐵路,也足以壓垮全部西域各國。

幾個人一邊喝着酒,一邊議論着鐵路經天下帶來的變化。這兩年內地修的鐵路不多,有限的產能用在了邊疆。除了杜中宵修到西域,河北路修也修到了邊地,陝西路除了到鎮戎軍,又修到了延州。

党項現在面對的嚴峻局面,其實就是宋朝一南一北幾條鐵路,修到了它的邊境線上。有了這幾條鐵路做後盾,宋軍不但可以集中起大軍,還可以長期作戰,超出了党項的抵抗能力。對契丹同樣如此,河北路把鐵路修到邊境,河東路修到了代州,河曲路修到了沙州,已經有幾路抵近了邊境線。

兩府大臣,對於火器時代的軍事原則或許不清楚,但對鐵路的戰略作用卻自得明白。在確認軍力超過對方之後,便就鋪開了鐵路網,同時做出了對党項和契丹的有利形勢。

說着這幾年的變化,杜中宵感覺得出來,自己進京之後的幾年,必然是對周圍大規作戰的時候。有一批軍人,將隨着戰爭成長起來。他們能不能跟官僚系統配合,重造大宋軍隊,是最重要的事情。

這幾年對外勝利,內部的財政改善,政治上出現一種清明氣象,整個國家的氣質都不同。今年正月裡時,皇帝突然發病,昏厥之後醒來經常發怪語,長時間不能視事。到了現在,身體終於好了起來,可以正常處理政務了。也正是因爲如此,纔到這個時候讓杜中宵回京。

滅掉党項和契丹,實現天下一統,對一個皇帝來說,是了不起的誘惑。如果進攻党項順利,平定了西部邊疆,必然全力對付契丹。杜中宵不知道,那會是一種什麼局面。

自登第以來,杜中宵在外任官太久,跟皇帝接觸的時間太少,兩個人互不熟悉。此次回京,其實做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跟皇帝的互動。如果互動良好,未來前途不可限量。當然如果不好,那可能就會被打入冷宮。至於爲宰執,沒有皇帝的信任,做什麼宰執。

龐籍已經外任,現在朝中的宰相是文彥博和劉沆,參政是王堯臣、曾公亮和張方平,樞密使則是王德用、韓琦,副使是田況和程勘,除了韓琦外,沒有一個是杜中宵熟悉的。杜中宵回京,韓琦來接任河曲路和西域的經略使,杜中宵去做樞密副使,實在難做。

不奉詔,固然有杜中宵覺得資歷淺薄的原因,還有這個現實問題。杜中宵在朝中,還沒有自己的人脈,做宰執過於勉強了,基礎不牢。

第124章 千頭萬緒第246章 議事第31章 良好兵源第128章 模範農戶第138章 查糧第71章 戲中人第83章 霹靂車來了第18章 買空賣空第32章 不許看第225章 新與舊第104章 安排第193章 會員制第192章 銀錢兩清第217章 新式軍器第20章 農民舉人第132章 正道而行第120章 不問從前第141章 且先等等第11章 未雨綢繆第76章 試刀第76章 人心惶惶第64章 謀劃第57章 荒唐手段第75章 進擊第161章 就近買茶第80章 柳暗花明第124章 郊外探查第145章 沒有準備第35章 這是掛麪第25章 此何人哉第72章 數字嚇人第116章 疑惑第26章 圍堵第181章 焉耆第62章 心累第57章 用人不疑第132章 離別第25章 欽差試炮第34章 大勢第70章 喜憂參半第20章 威力盡顯第78章 作戰當勇第83章 晴天霹靂第91章 大勝惹大禍第104章 安排第70章 知識是財富第148章 西進第58章 百年計第74章 鍊鋼第151章 大雪第53章 技術狂人第53章 無主之地第257章 偶遇第188章 大勝第115章 出乎意料第120章 謹慎爲上第129章 取朔州第150章 爲什麼第14章 準備進攻第31章 你想錯了第93章 恩威並施第133章 忘記以前第13章 不知道自己幹嗎的第29章 去不去?第103章 接見使節第160章 應有盡有第155章 兩難第148章 願不願一起走?第197章 不歡而散第58章 臨行之言第97章 各取所需第172章 擔憂第44章 貴人?第239章 各處皆有用處第2章 連夜攻城第96章 免稅第117章 無路可逃第102章 願意獻城第74章 鄰居登門第5章 當街兇案第9章 初戰第166章 惡人當道第105章 面對第97章 軍人本該不怕死第145章 沒有準備第207章 劉淮的生日第160章 新生活第64章 聖心難測第48章 衝不動的軍陣第45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170章 圍城第242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上)第32章 首戰潰敗第37章 白紙做畫第116章 重臣雲集第98章 無事生非第140章 用人換地第47章 致命的一里路第149章 農事第24章 大軍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