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能放手則放手

城主府杜中宵的住處客廳,杜中宵坐在主位,富弼、張昇、張岊圍坐,正在議論。

杜中宵道:“昨日到了于闐城,依我看來,此次建於闐國並不輕鬆。一個不好,說不定就會惹出事端來。不要看着現在城中百姓熱情異常,其實暗流不少。”

張昇道:“節帥說的不錯。黑汗在時,壓制佛教,扶持綠教,五十年間百姓改信的不少。現在突然間重新扶持佛教,甚至有人喊要建佛國,民間百姓的影響不小。如果不妥善處置,只怕會出亂子。”

富弼道:“會出什麼亂子?他們本就是被黑汗逼迫,現在朝廷來了,趕走黑汗,百姓不正好改回信佛教麼?這裡本就是佛國,百姓俱信佛教,千年以來都是如此。”

杜中宵搖了搖頭:“副使,五十年的時間,當年的老人還有多少尚在人世?黑汗是沒有把佛教趕盡殺絕,但在他們治下,信綠教的人少交稅,多少人會去信?現在是信佛的百姓在外面歡呼,那些真信了綠教的人藏起來而已。等到智明講法,佛寺重興,他們怎麼還會沉默?”

富弼是個直性子的人,他未必不知道這種事情的複雜,只是不想花過多精力。入西域以來,宋軍連戰連勝的局勢給了他這樣的底氣,不需要考慮過多。杜中宵不同,總是想着儘可能完美地解決問題,特別是不想因爲思想混亂出麻煩。

張昇道:“節帥,不過這種事情沒有辦法。朝廷要治理于闐,就必須要立佛教爲國教,這是這裡跟中原聯繫的鈕帶。只要以後凡是高僧,多到中原學習過,這裡跟中原就越來越像。”

杜中宵點了點頭:“我何嘗不知道如此?現在的問題,是黑汗治理這裡五十年,留下的問題着實不少,我們不能視而不見。逼得緊了,他們難免鬧出事端。我聽人說,于闐國內的綠教寺廟,已經全部都被廢除了。現在再大興佛教,難免刺激這些人。”

富弼道:“那要怎麼做?難道把綠教寺廟再開起來?”

杜中宵搖頭:“那當然不行。一開寺廟,就難斬斷跟黑汗的關係。但是,要重建佛國,百姓難免捐錢捐物,這些人不捐,又會被百姓針對。”

張昇道:“要不,讓他們遷到一個特別地區?他們住在一起,不惹其他人麻煩。”

杜中宵微微搖了搖頭。前世知識,他知道越是聚居,鬧事越是厲害。要這些人分開居住,還要不惹事端,並不是容易的事。想來想去,也想不出辦法。要不然,就交給時間來解決?

想了一會,杜中宵道:“現在最要緊的,是後天智明在龍興寺講法。其他倒也罷了,這個時候不知多少百姓聚集到那裡,要派軍隊看住。其他地方必然空虛,怕的是這個時候他們鬧事。”

富弼道:“現在於闐城裡兵力充足,除了看住龍興寺,還有足夠的兵力防住其他地方。這裡是于闐國,說起來是于闐王治下,節帥不必過於憂慮。我們大軍駐在這裡,只是維護地方安寧。如果到時有人作亂的話,出兵平定就是。其他的,就看這位於闐王的本事了。”

杜中宵聽了點頭道:“副使這話說得好,這裡是于闐王治下,我們不必過多去管。好,張將軍,你分派人手,除了保證智明講法秩序井然,再留出足夠兵力,防止有人作亂!”

張岊叉手稱是。

杜中宵道:“智明講法之後,我們再在這裡住上三五日,就該回返河曲路了。我想來想去,目前做如此安排。趙滋所部,沿着河州到伊州的鐵路駐紮。西域的其他地方,就歸張岊所部了。一共五萬人,天山以南有三萬人,以北有兩萬人,我估計也盡皆夠了。除此之外,朝廷還會派築路廂軍來,這麼多軍隊駐在這裡,應該不會出事。現在西域的局勢,天山以北沒有大股勢力,只有一些小部族,天山南部對着黑汗國。聽人說,上次黑汗兵敗之後,他們國內兩個汗王出了內亂,就差兵戎相見了。短時間內,對我們沒有什麼威脅。趁這個機會,幾年內把鐵路修到疏勒,以後的事情就容易了。”

張岊叉手:“皆聽從節帥吩咐。黑汗被擊敗之後,國內男丁損失不少,一時只怕難以彌補。”

富弼道:“不錯,黑汗國內人口不多,一戰損失七八萬人,需要好長時間補上。”

杜中宵道:“高昌國本是回鶻的地盤,他治理地方,除了高昌和北庭外,都是靠着原來勢力,只要交稅就可以。我們佔了之後,對地方並沒有大的影響,是以平定。黑汗與高昌不同,不過除了疏勒外各城人口不多,只要鐵路修通,遷移人口開發荒地而已。一些土著,可以遷移到于闐國來。最麻煩的其實是于闐國,不過剛纔富副使說的對,這裡是于闐國,自然該是于闐王去管,軍隊只是幫他而已。”

張岊道:“節帥,如果於闐王處置一有不當,這裡可真容易出事的。”

杜中宵道:“無妨,出了事,你依于闐王的請求做即可。當然,自己心中有數,不能讓于闐王爲所欲爲。真是有人作亂,替他平定就是了。北邊的疏勒,可以遷人來於闐,從內地重新移民過去。只要你的軍隊封住了疏勒,西域天山以南就沒有大事。”

張岊叉手稱是。他到于闐已有幾個月了,親眼見了這裡佛教重興的過程,知道其中風險。不過這是朝廷大戰略,他只有執行。

杜中宵道:“自趙滋進伊州,不知不覺間,已經近一年時間了。一年平定西域,對朝廷來說,自然該是了不起的功績。不過我們打仗的人知道,高昌和黑汗不是大國,一百餘年間兩個菜雞互啄,突然遇到朝廷大軍來,自然土雞瓦狗一般,迅速敗退了,其實並沒有打過大仗。西域難的不是佔領,而是佔領之後的治理。治理的關鍵,還是在於闐國。話說得明白了,這裡就是西域土著人之國,凡有不習慣朝廷治理的土著,都可以搬到這裡來。在其他的地方,自然該依朝廷律法行事。”

富弼道:“節帥說的是,其餘的地方,以後會派州官縣官過來,依朝廷律法。高昌國內本就有行唐律,只是時間久了,難免有些不一樣。其作的地方,就依節帥所說,有不習慣的土著,讓他們搬到于闐國來就是了。于闐國治理最難,不過那是于闐王的事情,駐軍多予以協助就是,其作不宜干涉過多。”

張昇道:“若是如此,倒也沒有什麼。于闐朝廷又不收他的稅賦,又不用養自己軍隊,稅賦應該不艱難。只要手中有錢,一切都可平定。惟一的問題,是于闐王沒有施政經驗,對於闐國也不熟悉。”

杜中宵道:“這沒有辦法,只能夠交給時間了。哪裡能夠得一地,便就想出治理百年的法子來。”

西域以前的治理,其實非常鬆散,各城都是大部自治,軍事等主要事務,才由高昌和黑汗管理。既然有自治的傳統,其實相對好辦,朝廷初期管的事情可以少一些。

第65章 強行收錢第150章 破城第208章 騎兵第一營第94章 錢堆出來的第96章 好土第149章 人員安排第246章 議事第224章 回鄉第193章 分岐第127章 劍指西域第192章 銀錢兩清第107章 我有什麼辦法?第246章 議事第136章 納稅人第41章 爲考而學第98章 回京奏事第121章 家事第72章 數字嚇人第38章 試槍第136章 堅守原地第117章 大開眼界第118章 搶佔先機第158章 百貨商場第127章 保持距離第39章 古礦洞第92章 育種爲主第48章 衝不動的軍陣第26章 突發大案第47章 京城居不易第2章 城狐社鼠第73章 生財之道第81章 新知州第127章 三方牽扯第48章 溼法鍊銅第60章 全軍出擊第18章 買空賣空第85章 大比武第38章 兵臨渡口第244章 緊急進京第126章 前路第106章 故人重逢第50章 糧草第2章 同年第56章 依山而陣第155章 販魚第152章 讓你衣錦還鄉第21章 練兵第144章 不許殺人第129章 提拔第214章 繼續修路第77章 小社會第19章 各有門路第54章 同病相憐第79章 破靜州第259章 劉淮在此第77章 無可奈何第147章 初戰告捷第129章 由他去吧第212章 縮一縮吧第54章 炮轟甘州第125章 無差別打擊第165章 渡河第121章 家事第142章 旅遊團第85章 四散而逃第135章 不爲他人做嫁衣第36章 集議第69章 志同道合第65章 介紹進學第48章 高朋滿座第156章 有些茫然第18章 審案第45章 邪教第78章 期貨第71章 關鍵第一戰第118章 投降第41章 爲考而學第24章 秘密回京第184章 兩翼夾擊第22章 紙上談兵第73章 舊人第25章 栽培第17章 言過其實第22章 紙上談兵第130章 商路第108章 商業旺地第186章 刺刀戰第130章 香布的改變第47章 致命的一里路第96章 貨物有別第27章 善後第142章 迷惑行爲第84章 窮途末路第66章 反殺第70章 各有怨言第235章 突破口第128章 進城前夜第200章 何不參軍第81章 親征第153章 有人來,有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