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隨從與屬下

杜中宵笑了笑:“我自然理會。只是爲人屬下,又是新來,這些事情不好怠慢。”

說完,帶了柴信和兩個排軍,也不騎馬,向不遠處的州衙行去。

進了州衙,徑直去長官廳。到了地方,知州韓億和通判劉幾兩人都不在,只有幾個公吏在那裡一邊處置公文,一邊閒聊。杜中宵畫了押,便到都廳來。

州衙辦公最重要的三個地方,知州和通判的長官廳,杜中宵等幕職官需每日前來畫押,看知通兩位長官有沒有什麼命令。韓億是以資政殿學士的重臣身份出任知州,基本不理庶務,劉幾不單設通判廳,一起在這裡辦公。另一個就是判官、推官日常處理事務的都廳,也稱使院,源流上來自於晚唐五代的節度使屬官,是杜中宵日常上班的地方。還有一個錄事參軍等諸曹官辦公的地方,稱爲州院,顧名思義,源流來自於以前的州郡屬官。諸曹官不需至長官廳畫押,政務大多是在他們那裡處置。

宋朝地方制度源自唐代,設置上明顯分爲兩個部分。一是沿襲自隋朝的州郡諸曹官,再一個是沿襲自晚唐的節度使體制的幕職官,只是幕職官不再管理軍政而已。諸曹官是主體,幕職官是補充,地位上幕職官高於諸曹官,有把關、審覈的職能。

都廳是州級官員聯合辦公的地方,日常由籤判管理,到了節假日,知州在此當值,因爲這裡的公文大多都要知州、通判通籤。杜中宵的推官屬於這個系統,不過他在旁邊有自己的辦公地點,只要每日過來畫押,經常過來走動就可以。所謂諸官會集,其實主要是他們下屬的公吏,每天這裡不能斷人。

到了都廳,拜過了正當值的籤判趙抃,畫過了押,兩人閒坐。

趙抃道:“近些日子,州里最大兩件事,一是催收秋糧,再就是汴河漕運。今年賴天之幸,五穀豐登,秋糧收得及時,不需多勞心。現在秋天,正是最後一次漕糧發運的時候,汴河漕運事大。汴渠過本州在永城,那裡距州城較遠,年年必有州官在那裡主事。前幾個月,譚推官任滿,掌書記回鄉守喪,州里人力捉襟見肘。你來得正是時候,在州城裡過些日子,便就要勞煩到永城去了。”

杜中宵拱手:“但憑籤判吩咐。”

趙抃點頭,嘆了口氣道:“你正少年,監督漕運事關重大,切不可掉以輕心。我這裡會派強幹吏員與你,萬不可出任何差池。汴河兩岸,不事稼穡一切仰食於漕運者衆多,裡面不乏遊手好閒之人。在那裡坐鎮,一要小心謹慎,二要果斷。若有違法害民者,當辦則辦。”

杜中宵靜靜聽着,不時點頭。他當然不想出爲辦事,剛來亳州不久,便就被派到百里之外去,擔當重任,不是什麼好事。只是幕職官裡,自己官職最低微,這種任務當然會落到頭上來。

正在兩人閒聊的時候,一個五十多歲的吏人前來行禮。

趙抃對杜中宵道:“這是孔目官金書召,一直主推廳公事,做事甚是勤勉。本來州里離不開他,念你初來,讓他隨在你的身邊。他爲吏多年,諸般事務熟悉,有什麼事儘管交予他辦。”

金書召急忙向杜中宵行禮。

推廳並不是杜中宵辦事的地方,而是泛指從事刑獄的推吏們,與州院的同行法司相對。如果州里沒有籤判和判官,都廳便就由推官主事,那時這裡稱推官廳,纔是推官的地盤。

金書召行過禮,站在一邊,對杜中宵道:“官人的隨從州里已經安排妥當,小的讓他們候在旁邊的推官房裡,專等官人一會過去訓話。”

州的公吏衆多,一般分爲衙前和人吏兩種。衙前主要負責各種公事,特別是與官物有關的公事,責任重大,需要殷實之家充任。人吏較雜,其中就有官員的隨從,杜中宵的推官以七人爲額。

與趙抃說着閒話,吃了幾盞茶,纔有一個一個身材高大的壯漢進來,到趙抃面前唱諾。

趙抃指着此人向杜中宵道:“這是教頭林建,時常押運官物赴京。今年綱米,已經定了由林教頭押運,過些日子與你一起到永城去。”

林建已經知道自己要隨新來的推官去汴河,忙轉身向杜中宵叉手唱諾。

杜中宵看林建,身材極是強壯,濃眉大眼,身上不知多少力氣,是個赳赳武夫,暗自點頭。

押運綱物是個苦難差事,一旦損耗,就由押官賠償,多少人因此傾家蕩產。這個林教頭能夠多次押運,想來是有些手段的。林建是本州衙前的教練使,故稱教頭,其實與教練無關。

衙前源自晚唐五代,那時多是位高權重的武官,入宋之後成爲公吏,但保留了原來的名稱,所以很多名稱聽起來相當唬人,如兵馬使、教練使、山河使等等。如若不知道的,一聽來的是本州兵馬使,很容易誤認爲是什麼大人物,其實只是一個吏人而已。宋朝的官場上多用姓加官職互稱,民間學着來,因爲很多低級小吏名稱源自前朝,反而比很多官員都更加威風,以致百姓稱呼經常高過官員。甚至這些吏人還發有正式官告,其名稱與官員的散官相同,以至公吏官稱位比宰執,朱紫華貴,也是一景。

都廳里人多眼雜,來來往往的都是各廳的公吏,處理各種公事。杜中宵與趙抃說了一會話,見他公務繁忙,不便打擾,便告辭離去。

判官是州衙裡最忙的人,很多知州不大理事,都是把州務交給判官。用杜中宵前世作比,這裡就是本州的辦公廳,判官身兼辦公廳主任和秘書長,以及其他衆多雜職。一州事務,幾乎無所不與,都在他這裡擬成初步意見,才交到知州和通判那裡簽署。做過了判官,對地方事務就熟悉無比。推官是判官的下屬和後備,判官不視事,則由推官來主管都廳。

辭別趙抃,杜中宵揉了揉額頭,出了口氣。前世的印象,總覺得古代的官很好當,平時沒有什麼公事。閒來喝喝酒,聽下屬彙報一下,隨便吩咐兩句就好。真自己做了,才知道遠不是那麼回事。一州許多官吏,也就知州可以那樣,反正手下有許多屬官。而知州清閒的代價,便就是自己這些屬官做死做活。

韓億已經年老,外任有養老的意思,州里事務多不插手。如此一來,判官和推官便就格外忙碌。杜中宵一來,便就早早安排了他到永城監督汴河漕運,根本連商量的餘地都沒有。

永城臨汴河,在那裡專門安排一名州官,不只是因爲漕運事關重大,不可有絲毫閃失,更因爲那裡離州城較遠,偏處一隅。縣境內各種船家加上梢公縴夫,格外複雜。

第16章 好大的雪第10章 愛信不信第131章 不同的聲音第5章 刁難第162章 不如離去第113章 創業維艱第1章 蒸汽車船第252章 初戰第54章 相持第128章 夜談第32章 首戰潰敗第50章 煉焦第161章 兩輸戶第45章 葉縣改革第65章 介紹進學第107章 超出想象第138章 進退不得第78章 期貨第45章 葉縣改革第158章 百貨商場第7章 堵第144章 不許殺人第16章 毛遂自薦第227章 一天一杯果汁第60章 不正經的男女第144章 不許殺人第72章 不等了第174章 誓死不降第84章 接駕第43章 不同待遇第3章 官制第110章 笨蛋,是人民!第18章 審案第26章 文還是武?第58章 糧草到了第179章 典型的賀大第74章 鄰居登門第98章 只取朔州第143章 尉遲後人第93章 工農並舉第22章 分別對待第127章 三方牽扯第57章 靜候時機第232章 回頭路第184章 兩翼夾擊第137章 無可奈何第135章 準備出擊第52章 建節第85章 四散而逃第30章 以差監吏第186章 夫妻相見第23章 可曾讀書?第2章 城狐社鼠第211章 風雨欲來第55章 玩具第94章 針鋒相對第125章 有些不對第97章 大刀闊斧第179章 窮途末路第125章 党項商人第16章 毛遂自薦第36章 收錢第67章 數路齊出第18章 互相推諉第11章 未雨綢繆第19章 應募者第91章 攜手致富第16章 用刑第269章 斃敵城外第174章 打探第63章 文臣論兵第34章 新錢第78章 党項來人第24章 追與逃第15章 朝爭第45章 乾寧軍第46章 工業種子第83章 衆官請客第115章 國之重器第12章 施粥第35章 防守反擊第69章 打出去第134章 懼其不來第131章 京城來使第44章 貴人?第177章 早做準備第52章 除夕第11章 心煩氣躁第168章 使節第27章 一命換一命第180章 奇人第95章 特區第33章 使者第145章 不得要領第78章 期貨第160章 甲骨第74章 風波第89章 賺錢第一第128章 夜談第99章 破靈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