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佈置

張昇指着桌上的地圖道:“過了鬼谷口,數十里內無人煙。進高昌的第一座城,即是蒲昌城。那城不大,城池不甚堅固,我們帶來的炮應當即可攻破。過了蒲昌,沿火焰山以南,再過寶莊、柳中兩城,就可到高昌城下。寶莊和柳中兩城,與蒲昌城相差不多,俱都是小城,不必做過多佈置。唯有高昌,是前朝留下的重地,城池高大,城裡人口重多。而且那裡是到契丹商路的起發地,城內富商衆多”

杜中宵道:“那就是說,只要過了鬼谷口,可以直進高昌嘍?幾座小城,既然擋不住火炮,可派小股部隊先行圍住攻取,後面大部隊直進即可。此次作戰,以佔領高昌城爲第一要務,其餘都是細枝末節。”

富弼道:“過了鬼谷口到高昌,將近四百里路,距離不近啊。要保障四百里路的物資,最少要有一兩萬人,而且牲畜充足。如此看來,能夠參與圍攻高昌的部隊,至多也只有五六萬人。”

杜中宵笑道:“哪裡能用那麼多人!高昌城裡,據報只有不足萬人,哪怕他們臨時徵召,也不過是兩三萬人而已。高昌的主力部隊,就在高昌城和交河州里,其餘的都在焉耆前線。此次我們突然進軍,焉耆前線的部隊肯定來不及回調,情報也沒有報告他們調回高昌。對一萬人,三萬人足夠,其餘部隊做其他的事情就好。此次進軍,除了進攻蒲昌、寶莊和柳中的部隊,大炮全部歸攻城部隊。”

富弼調到河曲路的時間晚,對軍隊的戰鬥力沒有直接的認識,聽了這話,便閉口不說。

張岊道:“節帥欲用三萬人攻高昌,不知用哪些人?”

杜中宵道:“你所部五萬人,除攻佔高昌周圍的各城之外,另派兵佔白水城,封住由北庭和彰八里救兵的來路。再派一部南下,封住焉耆回援的道路。趙滋的三萬人圍高昌。”

張岊聽說由趙滋部攻高昌,有些失望,還是叉手唱諾。

杜中宵道:“此戰高昌,很可能重要的仗不是在高昌城打,而是在外面安撫民衆。高昌的回鶻人大多從軍,其餘各族皆爲百姓。最重要的事情,戰爭過程中民心要穩定,不要讓民衆自己組織起來,跟朝廷來的大軍爲敵。張岊所部的五萬人,是我們能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奪取高昌地區的關鍵。”

張岊聽了,叉手高聲道:“節帥放心,末將必不辱使命!”

杜中宵道:“這幾天你辛苦一些,帶着本部人馬,仔細擬定作戰計劃,交給經略司。西州又稱二十二城,也就是說高昌周圍有二十二座城池。當然,這些城池,在內地只能算堡寨,真正的大城,只有高昌和交河州城。以最快的速度攻破高昌,其餘地區民心安定,是我們此次的作戰目標。數萬大軍前來,要不出差錯地完成任務,纔算勝利。”

衆將一起叉手唱諾。

杜中宵道:“高昌全國兵馬,不超過三萬人。除了高昌和焉耆之外,其餘各地兵馬皆不多。此次我們攻高昌,隔絕焉耆,本就是以強擊弱,不能給敵人以翻身的機會。我估計兵到高昌城下,他們還未必能反應過來。各部擬定作戰計劃,不應以難、險爲目標,而應儘量細緻。”

趙滋道:“節帥,我帶兵圍高昌,是不是要路上急行?”

杜中宵道:“不錯。你部應先以騎兵部隊在前,蒲昌、寶城、柳中等地皆須繞城而過,在其他部隊之前到高昌城下。到了地方之後,先不攻城,只在外面威脅高昌城中,讓他們不敢出城。高昌派出來的救援人員,一個也不要讓他們跑出去纔好。”

趙滋道:“節帥如此佈置,不有些視高昌守軍如無物嗎?先頭部隊,派多少合適?”

杜中宵道:“此次十萬大軍入西域,本就是要徹底解決西域問題,一個高昌,出其不意進攻,本就不是什麼勁敵。你部輕裝部隊,約五千人爲數,全員騎馬,過了鬼谷後先行,直去高昌。後邊的重裝部隊隨在張岊所部先鋒之後,他們圍蒲昌、寶臣和柳中,你部繞城而過,到高昌去圍城!”

趙滋叉手唱諾,有些躍躍欲試的樣子。在居延一年多,兵不血刃入伊州,已經太長時間不打仗。此次攻高昌,是以強擊弱,最容易戰功的時機。趙滋入杜中宵手下六七年,到了調換晉升的時候了。

杜中宵對李復圭道:“伊州到高昌,約七百里路。此次出兵一共約七萬人,我們帶着本部兵馬守伊州。這麼長的距離,這麼多的部隊,保障他們衣食無缺可不容易。還有,攻高昌要用大炮,保障彈藥暢通無阻極爲重要。軍中能不能做到?”

李復圭想了想,叉手道:“雖然不容易,但屬下一定做到!”

杜中宵點頭:“好!此戰過後,必給你計大功!——說實話,高昌一戰,與在河曲路時的其餘幾戰都不能比。那時候我們以弱擊強,擋者披靡,有一往無前氣概。現在我們是以強擊弱,但是卻沒有了以前那種氣概了。戰場上,你們能不能打出精氣神來,讓西域的人看一看,現在朝廷軍隊如何,我心裡沒底。”

趙滋和張岊聽了,一起叉手唱諾,表示絕不辱沒了河曲路大軍的名聲。

杜中宵擺擺手,道:“坐吧,我們坐下仔細說一說。此戰是大軍整訓之後的第一戰,戰果如何,不只是對我,也對朝廷以後的決定有重要影響。”

幾個人分賓主落座,杜中宵道:“大軍整訓,京城禁軍被張岊所部打得大敗。自從京城派了幾人到武都軍校來,他們回去之後,朝廷再沒有其他的動靜。怎麼說呢,可能朝廷也看得出來,原來的禁軍與河曲路大軍並不相同,要想完成整訓,絕不是幾年內的事情。就是河曲路大軍自己,因爲後來補入的大多是禁軍,也不如從前了。不是說禁軍不行,而是他們參軍已久,絕大部分的軍中習慣已經養成,想改過來可不容易。軍中的軍官多是從禁軍中選調而來,雖然入軍校中學習,一時又怎麼學得好?”

說到這裡,杜中宵對張岊道:“張將軍便就是如此,由河麟府路調來,入軍校中多次學習,自己應該清楚。現在帶兵作戰,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因爲我們對面的軍隊,實在差得太多。如果以後有跟我們一樣的軍隊在對面,與之作戰,到底有沒有把握呢?我看,這可難說的很。”

張岊叉手:“屬下自知還有許多學的地方,以後必然用功!”

杜中宵搖了搖頭:“不是不信你能學,而是因爲現在沒有人從前的環境。除非戰淬鍊,或者軍中一切正常,不然很難再有隨州時的日子了。這是沒辦法的事,也不必失望,只要國力還在,一直有人不斷補入軍中,一切就都不是問題。此戰你們盡力就好,不管戰果如何,都是以後朝中借鑑的。”

第36章 各奔東西第187章 關鍵一戰第8章 兩難第158章 人贓俱獲第124章 衝突第8章 派人第161章 兩輸戶第68章 入城閱兵第4章 三項任務第192章 銀錢兩清第60章 聞風而至第128章 模範農戶第173章 廣立村社第192章 全軍覆沒第55章 上下相制第54章 贊助者第171章 初敗第127章 三方牽扯第15章 攻城第118章 韃靼人第207章 不奉旨第186章 夫妻相見第86章 塵埃落定第112章 大生意第14章 惡人還須惡人磨第41章 試探第145章 西域方略第102章 這是小的?第39章 大軍出動第70章 試探第78章 回鄉的榮耀第86章 逝者已矣第58章 百年計第23章 會師第155章 看你像賊第34章 人心惶惶第6章 再回相州第195章 使節第155章 販魚第45章 各有前程第62章 分兵而進第185章 截斷敵陣第55章 自尋煩惱第2章 同年第107章 無可奈何第53章 技術狂人第116章 好時機第14章 準備進攻第6章 兩軍對壘第88章 隨你們打去第202章 不理他們第19章 齊射最好第21章 練兵第100章 意外之喜第61章 水車第174章 打探第111章 石州第168章 使節第73章 舊人第103章 爭議第42章 疑惑第183章 收網第161章 兵進伊州第5章 刁難第98章 回京奏事第137章 再回幽州第248章 北上第103章 接見使節第139章 你想什麼第174章 大炮主義第37章 貪得無厭第154章 投奔第248章 北上第211章 各有各煩惱第16章 毛遂自薦第108章 教科書式失敗第217章 是東是西?第183章 收網第19章 走訪民間第97章 重任第114章 辦個會員吧第60章 目標黑水城第208章 基礎不牢第36章 集議第1章 平安是福第22章 大局已定第40章 壟斷經營第147章 初戰告捷第176章 錢荒第76章 靈州城第243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下)第112章 大生意第259章 劉淮在此第14章 去葉縣第57章 靜候時機第130章 交接第57章 民以食爲天第39章 兩難第103章 不湊巧第58章 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