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新生活

杜中宵走出車外,伸開手臂呼了口氣,覺得分香甜。在居延睡了一夜,休息一天,渾身的疲憊勁兒終於去了。這個年代的火車顛簸得厲害,路又不好,白天坐不穩,晚上睡不着,連坐幾天的車,真是跟受刑一樣。河州到伊州的火車,由於修得過快,質量一般,速度也比其他鐵路慢了許多,最重要是有了。

一個穿着制服的鐵路工人,從一邊走過,看見杜中宵,急忙行禮。

杜中宵把人叫住,道:“你認識我麼?叫什麼名字?怎麼在這裡做事?”

那人道:“小的丁效忠,本是靈州的農戶,後來被掠爲奴,賣入黨項徵爲輔兵。順化渡一戰,小的被俘,這兩年一直在修路。到伊州之後,修跟的被放爲良人,小的就到這裡做事了。”

杜中宵點了點頭,自己曾經到過党項的戰俘營幾次,這人因此記住,也不稀奇。

這是年代的軍人,沒有什麼民族概念,被徵了就當兵,被俘之後就聽從安排,做什麼都不稀奇。杜中宵也是看了這樣的特點,才放心從戰俘中挑選護路養路的人才。

宋朝是北宋滅亡之後,才興起民族主義,一個原因就是讀書人多了。反而不提倡讀書的軍隊,兩宋之交後,民族主義情緒並不嚴重。打的順時猛衝猛打,打不動了,就各種辦法逃避。

一時無事,杜中宵對丁效忠道:“這兩年一直修路,覺得如何?比以前在党項軍中苦嗎?”

丁效忠笑道:“節帥哪裡話,党項軍中,我們是輔兵,飯都吃不飽的。修路的這兩年,一直都是吃粟米或饅頭,向來管飽,豈是以前的日子可以比的?正是因爲吃的好,修路兩年,大家一直安穩,沒有什麼事端。一個月前放爲良人,我還覺得諸多不習慣呢。幸虧在鐵路上做事,有食堂,吃不不會太差。我聽說有到地方營田的,分了田分了地,結果卻因爲不會做飯,因而竟然餓肚子的。”

杜中宵聽了就笑:“這可就沒有辦法了,鄉下地方只能自己做吃的。不會做飯,總要趕緊學會了纔好。如若不然,家裡諸般都有,卻吃不好喝不好,豈不虧了?”

丁效忠道:“節帥說的是。只是我們這些人,以前在党項,平時家中沒有什麼,戰時同樣是吃的不周,都沒有見過的東西,如何知道該怎麼做?聽說營田務的人沒有辦法,專門派了人到各村,教去營田的人怎麼燒飯呢。還有的村子,乾脆辦了食堂,讓營田的人吃。”

杜中宵點了點頭,以前不知道還有這種事,聽丁效忠說着,就當聽些奇聞。

党項境內的生活環境,比中原地區差得太遠,很多窮人一輩子沒有見過黃米飯,只聽說加了水煮開就熟了。結果分到營田務,上面分了房子,分了米來,很多人根本就煮不熟,吃的夾生飯。最後營田務實在沒有辦法,只好分派人手,到下面村子裡教人怎麼煮飯。

丁效忠本來沒有想到還有這種事,只是打聽了做護路的人,活不累,待遇還好,最終留了下來護路而已。這些日子聽來往的人說起以前同僚的事,只是覺得好笑。

正在說的時候,廼來友諒從一邊過來,高聲道:“丁效忠,時間快到了,你怎麼還不去立牌子!”

走得近了,見杜中宵站在這裡,急忙過來行禮,道:“小的冒昧,不知節帥在這裡。”

杜中宵道:“不知者不罪。我在車廂裡待得久了,出來透一口氣。”

說完,看了看錶,還有小半個時辰纔到轉換鐵路方向的時候,對廼來友諒道:“時間還早,在這裡說一會話也沒什麼。你叫什麼名字?來這裡護路前,是做什麼的?”

廼來友諒拱手道:“小的廼來友諒,原是党項軍中人,順化渡一戰被俘,修了兩年路。前些日子要護路的人,小的想自小不怎麼會種地,便留了下來。”

杜中宵道:“你們兩人原來在一起,現在一起護路,還能照應。”

廼來友諒有些不好意思:“不瞞節帥,小的初被俘的時候,還是以前軍中習氣。一次上面發了黃米下來,讓改善伙食,我還把米湊起來,給自己吃,不讓別人吃。那個時候,就是被丁效忠告了,捱了上面的收拾。這兩年修路,我們兩人話都不怎麼說,關係冷清。前些日子一起在這裡護路,知道這是一輩子的差事,關係纔好了起來。”

杜中宵聽了不由就笑:“人生於世,最重要的是相互扶持,才能走得好。爲了些閒氣,動不動與人爭鬥,如何會有好日子過?只要在這裡護路,能過上好日子,你們就該仔細做事纔是。”

廼來友諒和丁效忠一起點頭稱是。

杜中宵看了看錶,道:“時間不早了,你們去立牌子吧,以後安心做事。”

兩人一起應諾,轉身向遠處去了。

杜中宵看着兩人離去的背影,心情好了很多。這些戰俘修了兩年路,河曲路的幾條大動脈,就是由他們修起來的。不但是修了路,也改造了自己,但願以後他們會有更好的生活。

在車外走了一會,杜中宵回到車上。正在當值的衛兵遞過來一封書信,道:“節帥,伊州公文。”

杜中宵拿起來,發現公文是趙滋寫來的,張昇聯署。上面寫了最近趙滋所部的大致部署,佔據了伊州的各要地,並整修到鬼谷口的道路。裡面提到,張岊所部的先鋒部隊,已經到了伊州。

杜中宵放下公文,想了一會,對衛兵道:“回信給趙滋,密切注意高昌的動向。還有,鬼谷口有路過天山,要他派人廣爲偵察,要防回鶻人從高昌翻天山過來。”

衛兵應諾。杜中宵又道:“其他的就不要管了,等我和富副使過去就是。後天開車,再有三五天我們就該到了。聽說伊州那裡,比居延暖和得多了,是個好地方啊。”

衛兵道:“我們到這裡,一天的時間就聽留在這裡的人講,這裡的冬天好冷。到了冬天,所有的人都待在屋裡,不敢出門。那時的居延海里,大雁多有,想吃多少有多少。”

杜中宵道:“這些地方地廣人稀,自然就是如此。伊州那裡,聽說瓜果很甜,我們到的時候剛好是秋天,正當季節。吃些瓜果,大家集中精神,一仗打到高昌去!”

幾個衛兵一起應諾,氣氛一下子熱烈起來。

此去伊州,如果順利佔領高昌,西域的整個形勢就變了。有這條鐵路,宋軍可以源源不斷進入,恢復漢唐故土,並不是難事。

第112章 大生意第43章 不同待遇第74章 兩個拳頭第5章 生意人家第238章 營田務的作用第21章 契丹來客第213章 新與舊第175章 張岊東來第46章 工業種子第234章 泄密第183章 針鋒相對第185章 張網第138章 進退不得第238章 營田務的作用第50章 糧草第21章 員外請客第155章 兩難第25章 地斤澤第52章 禁地第53章 技術狂人第16章 用刑第74章 挑撥第8章 制硝第60章 不正經的男女第92章 育種爲主第62章 援軍第65章 天賜良機第102章 願意獻城第92章 育種爲主第177章 分進南北第115章 錢糧有了第65章 提前反攻第11章 未雨綢繆第16章 複雜的地方第223章 軍制暗合第83章 晴天霹靂第95章 賭東道第92章 舊人去向第65章 介紹進學第82章 鍊鋼第12章 已陷死地第6章 從河曲到河曲第149章 農事第143章 包車第188章 風雲匯聚第93章 工農並舉第23章 割韭菜第229章 軍制變了第106章 故人重逢第202章 離去第41章 天章閣講武第236章 同年再會第155章 機宜司第68章 別出心裁第66章 酬功第199章 軍校第49章 因地制宜第207章 不奉旨第12章 要搶佔先機第58章 真香第37章 僵局第110章 笨蛋,是人民!第135章 伊州獻城第115章 四面合圍第162章 不如離去第45章 葉縣改革第65章 強行收錢第11章 党項收人第24章 新知縣第116章 好時機第90章 等不得了第252章 初戰第218章 用盡全力第77章 諸事不同第232章 回頭路第48章 溼法鍊銅第63章 文臣論兵第78章 錢來了第13章 不知道自己幹嗎的第38章 進山第9章 葉縣第64章 曲線前進第155章 看你像賊第226章 進退兩難第35章 古之龍泉第192章 二使前來第99章 破靈州第31章 炒鋼第221章 朝廷來人第91章 爭鬥第197章 不歡而散第31章 競爭第207章 劉淮的生日第8章 約期舉事第47章 不念舊惡第113章 大勢所趨第94章 樞密副使第139章 你想什麼第157章 護路的人第64章 聖心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