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誰買誰倒黴

杜中宵看着兩個吏人,各自手中提個大包,藏在身後,低着頭急急匆匆過去,對陳希亮道:“籤判去知會一聲陳提舉,我們一起到商場看看。今天的商場裡,想來十分熱鬧。”

陳希亮應諾,快步出了衙門,去常平司請陳旭。

昨天開始,河曲路正式發行錢引,完全代替流通中的銅錢。原則上,除非大額兌換,官府不再發銅錢出去,小額硬幣由鍍錫鐵錢代替。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方面社會上要認識到銅錢的作用會徹底被錢引和鐵錢代替,存銅錢沒有用處。另一方面,錢引和鐵錢通行後,會慢慢擺脫銅價限制,真實幣值會逐漸發生變化。幣值一方面跟官方發行的錢引數目有關,跟經濟的實際情況有關,還跟交易的便利性有關。最小幣值的硬幣購買力不能太高,要跟現實的交易習慣相匹配。

隨着搪瓷製品在市場上流行,代替了很多原來銅的用途,銅的價值實際一直在下降。在搪瓷最流行的京西地區,毀銅錢鑄器已經無利可圖,銅錢與銅器巨大的價差逐漸消失。

銅的價值下降,必然會導致銅錢的購買力下降,以銅錢爲本錢的錢引購買力也會下降,有一個自然貶值的過程。這個過程會非常緩慢,而且各地不會同步,其實有投機的空間。現在最合適的投機物資是金銀,不過官府限制金銀買賣,絕大部分的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發行錢引,中間沒有緩衝,一步到位,必然會引起混亂,這一點杜中宵明白,包拯和陳旭等人也明白,早已經做了佈置。一隻手是放,堅持官方使用只用錢引。一隻手是收,作爲最大的商業機構,勝州城裡的商場物價穩定,那就翻不起波浪來。

不多時,陳旭和陳希亮一起到來,向杜中宵行禮。

杜中宵道:“自用錢引,昨天白天還沒有什麼亂子,晚上可是熱鬧得很。領了錢引的人,拼命想要花出去,生意人不想收。店鋪關門,街上到處都是想花錢的人,一直到宵禁還有人遊蕩。昨夜錢引沒有花掉的,想來今天會去商場買東西,儘快花出去。難得的熱鬧,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兩人應諾,帶了隨從,出了帥府。

走到路上,杜中宵對陳旭道:“提舉,你猜今日商場裡什麼會賣得最好?”

陳旭想了想道:“一是糧食,不管怎麼樣換成糧食都是不虧。除了糧食之外,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日常所需。裡面的鹽和茶,每日少不了,又不會朽壞,我猜最大宗就是它們。”

杜中宵道:“提舉說的不錯。不過還有一樣東西,尤勝過鹽和茶,就是砂糖。”

陳旭聽了連連點頭:“節帥說得對,是下官疏忽了!砂糖同樣不會朽壞,而且價錢高,不管是自用還是送人,不愁將來沒有用處。”

杜中宵微笑着點了點頭。今天他看見衙門不少吏人,都提了大紙包,分明是商場裡賣砂糖時的包裝的樣子。連衙門裡的吏人都信不過錢引,急急去換成了砂糖,何況是普通百姓呢。

陳旭嘆了口氣:“還好,我們預先估計到了此事,吩咐商場提前備貨,凡是不易朽壞的貨物,都應有盡有。這些日子儲存了足夠的糧食,也不怕糧價上漲。”

杜中宵道:“現在河曲路的官兵百姓,其實都是朝廷養起來,百姓纔買多少糧?糧價無論如何不會波動的。倒是鹽和糖嗎——”

陳旭一驚:“節帥的意思,怕百姓一直信不過錢引,真把價錢推上去?”

杜中宵聽了笑道:“恰恰相反,我不怕他們把價錢推上去,而是怕將來價錢降了,這些人後悔!”

陳旭聽了皺眉:“砂糖和鹽的價錢要降嗎?下官倒是沒有聽說。”

杜中宵道:“前兩年鐵路修到江陵,運輸便利,很多蜀地的砂糖商人,結伴到嶺南去種植甘蔗。現在已經數年過去了,嶺南的砂糖,到了行銷天下的時候。還有,今年兩浙路修了江寧到明州的鐵路,明州蔗糖運入中原費用大降。再加上西北鐵路到了鳳翔府,蜀地的砂糖運出來也便宜了。幾方相加,幾個月內砂糖價錢就會降下來。存太多砂糖,到時必然後悔。”

杜中宵自己家裡就是種甘蔗製糖的,數年之前陳循就跟一些砂糖商人一起,到嶺南佈局。儂智高之亂平定,灕江水系與長江水系相連,水陸聯運,運費可比川蜀運出來低多了。種植面積增加,運費更加便宜,砂糖產業現在到了爆發的時候。這個時候存糖避風險,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

陳旭對此並不瞭解,聽了杜中宵的話,深以爲然。又道:“砂糖如此,那鹽爲何降低?”

杜中宵道:“現在河曲路一帶賣的是解鹽,雖然用鐵路運,運費並不高,但解鹽賣價在那裡。我們爲什麼一定要賣解鹽?提舉忘了,白馬監軍司爲何設在婁博貝?那裡有鹽池,鹽取之不盡,而且比解鹽好煎多了。河曲路數州之地,多少鹽池?忙了幾個月,到了該產鹽的時候了。”

陳旭有些茫然地點了點頭,自己還是來的日子太短,對河曲路瞭解的不深。當然,現在三司已經分開了,鹽業歸鹽鐵司管,常平司隸戶部司下,也沒有人告訴陳旭。

鹽價高,很大程度是因爲朝廷用控制鹽價的方式,向百姓收人頭稅。這個稅的成本是很高的,榷鹽可不是一紙詔令能解決的事。隨着工商業發展,這種形式的人頭稅越來越沒有必要,天下各地的鹽價都在下降。河曲路這裡更甚,婁博貝是天下數得着的鹽池之一,還有煤礦,鐵路一修到那裡,鹽價會降到跟土一樣便宜。除了婁博貝外,河曲路還有好幾處鹽池,根本沒有開採的必要了。

發行錢引,必然引起物價動盪。百姓爲了避險,會盡量把手中的錢換成物資。能換的幾樣物資杜中宵想過了,早做了佈置,商場裡要多少有多少。這幾樣大宗的物價穩住,就不會有大的風波。

換成糧食是最合算的,現在的糧本就是等同於貨幣,價格不會出現大的波動。如果換鹽和糖,那就只能自認倒黴,通過這次長點記性。杜中宵不是有意要如此,時間正好趕上了。當然,故意不說,是有意對不信任錢引的人的懲罰。錢引代表的是帥府信用,懷疑自己的信用,哪裡會有好果子吃。

發行錢引,不只是貨幣改革,也是對帥府在民間信用的測試。不配合的,當然要吃些苦頭。

第59章 巧遇第155章 兩難第23章 全力應戰第148章 願不願一起走?第123章 新家第75章 進擊第145章 不得要領第27章 一命換一命第42章 吃個痛快第24章 大軍集結第231章 大不一樣第117章 大開眼界第129章 處處不同第238章 營田務的作用第10章 攻守易勢第44章 吾鄉有人第144章 開拓兩湖第77章 禍福自招第201章 兩隻老虎第155章 降了第84章 接駕第4章 仗勢欺人第175章 逃跑第228章 大敵當前第228章 大敵當前第177章 早做準備第21章 練兵第33章 泄秘第102章 這是小的?第95章 經銷商第118章 投降第33章 泄秘第205章 抓人第51章 大敗第1章 投其所好第143章 亂起第183章 針鋒相對第139章 打探消息第44章 閒情第150章 破城第33章 舊人重逢第7章 堵第64章 寶地第14章 不管事的縣令第29章 讓你吃雞第97章 各取所需第3章 官制第57章 用人不疑第50章 煉焦第18章 審案第98章 只取朔州第30章 誰敢告他?第154章 降不降?第21章 逃出生天第5章 召試中書第18章 給你放個煙花吧第54章 相持第184章 文武殊途第195章 意外之喜第182章 擒賊擒王第89章 內亂第138章 價格雪崩第189章 行文有司第206章 廣南亂起第96章 出陣第112章 武進士第235章 突破口第64章 自投羅網第36章 集議第113章 創業維艱第30章 換酒而已第40章 壟斷經營第36章 獻城第119章 使節第45章 時移世易第89章 接下來怎麼辦?第129章 慢用第57章 靜候時機第198章 定調第99章 奚人降了第34章 親臨前線第118章 普通人第176章 重設帥司第158章 能戰方能言和第27章 再留無益第90章 別有任用第170章 圍城第142章 商路第190章 進佔疏勒第136章 納稅人第246章 議事第23章 物是人非第144章 異人第200章 何不參軍第73章 形勢突變第32章 世交第54章 贊助者第12章 要搶佔先機第119章 使節第60章 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