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不務虛名

杜中宵看着眼前的年輕人,二十出頭,一身半新不舊的青袍,不甚講究。這個人是王安石,杜中宵前世對這個時代印象最深的人之一。

王益多是在地方爲官,在京城的日子很少,跟京城的官員也並不熟識。王安石此次入京,只是禮貌性地拜訪一下從前認識的舊人,打聲招呼就要離開。同樣是官宦之後,王安石比不了蘇頌和韓絳兄弟,王益生前只是中級官員,而且已經病故,王安石現在要挑起家庭重擔,專心準備省試。

雙方寒暄畢,王安石拱手:“以前在下隨父在京的日子,承蒙韓兄看顧,銘記在心。此次僥倖自江寧得解,入京趕考,特意來府上拜訪。”

韓絳連道不敢,對王安石道:“我這裡今日剛好有客,都是這一屆的舉子。介甫遠來不易,不如留下小酌幾杯,大家結識一番。”

王安石猶豫再三,不好推辭,只好答應。他初來京城,除了韓家,還有幾家要去拜訪,其實並不想在這裡耽擱。不過見有數人在此,不好離去罷了。

見到王安石,知道他此次發解,杜中宵才知道他原來是這一屆的進士。至於王安石落第,杜中宵根本就沒想過。自己也要考進士,自然知道,對有些人來說中進士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情。

看看將近中午,韓絳吩咐下人準備酒菜,就在自己小院擺下,招待幾人。

閒來無事,韓絳和韓縝帶着王安石在小院裡轉了轉。

見到院子中的蒸汽機,王安石看着奇怪,問道:“這物事用來幹什麼?燒着柴火,又不似竈。”

韓絳道:“此物名爲蒸汽機,是那邊杜兄和蘇兄製出來,我看着有些用處,一樣制了一臺。”

說完,拉着王安石向他介紹,這東西是什麼構造,什麼原理,用來幹什麼。

韓絳是對這東西真地感興趣,碰到了人便就介紹一番。王安石跟他並不熟悉,被他拉着這樣一通狂講,有些摸不着頭腦,只是禮貌似地問些問題。杜中宵在一邊看見,嘆了口氣。看起來王安石並不是一個容易交往的人,不知道韓絳爲什麼有些自來熟。

其實不能怪韓絳,兩人以前性情相投,此次當成老友重逢。卻不知兩人相差十歲,數年之間,韓絳沒有什麼改變,王安石卻改變很多。特別是父親故去,王安石人變得沉穩,不似從前了。

這是讀書人的毛病,哪怕只見過一兩面,只要說得來,便就認爲是知己,卻不知並不是人人如此。

此時的王安石,經過了家庭變故,性情變得沉穩,學問大增,以稷、契自期,早不是上次來京的少年了。不過出於禮貌,王安石沒有表現出冷淡。

杜中宵在一邊看着,嘆了口氣。歷史上的王安石變法最終失敗,原因多種多樣,過於注重於財富分配和生產關係改變,生產力發展跟不上是一個重要原因。眼前的這個小機器,可以生產力進步的關鍵。可惜現在的王安石,並不知道自己以後會做什麼,也不會對這個小機器感興趣。

備好酒席,韓絳請幾人落座,道:“天氣寒冷,現在京城中流行飲烈酒,能祛寒氣。介甫遠來,嘗一嘗味道如何?這酒有力氣,小酌即可,不可劇飲。”

王安石拱手謝過,與衆人飲了一杯。

杜中宵見王安石爲人拘謹,話不多,不是個活潑性子。前世印象中的這個人,爲人執拗,聽不得別人意見,做事固執,當好接觸。心中有了成見,對王安石有些疏遠。

其實杜中宵誤會王安石了,現在的王安石求學上進的青年人,思想都還沒有定型,只是爲人內向了些而已。歷史上王安石變法,他的這一屆同年非常有意思,基本沒有捲入黨爭漩渦裡。不管是同黨,還是反對變法的,最終都全身而退,沒有被黨爭牽連。不過杜中宵對這個年代的黨爭談之色變,只要印象中與黨爭牽扯到一起的,不自覺地就疏遠,對王安石也是一樣。

如果有一天,杜中宵走到了政治舞臺的中央,一樣也會變法。實際上變法是時代的要求,不變法在政治上就不會有大的作爲,區別只是怎麼變而已。但對於歷史上黨爭的旗手,杜中宵本能地避開,免得被捲入不必要的政爭中,徒勞耗費精力。

酒過三巡,衆人談起此次科舉。

韓絳道:“國子監發解,廬州楊寘拔得頭籌。其人少年成名,文采斐然,深得衆望。京城人都言此榜其必魁天下,據傳其人也視狀元爲囊中物。”

王安石神色淡然:“我在江寧,也聽說此人名氣,端的是寫得好文章。”

韓絳笑道:“介甫一樣少有文名,此次入京,就不想在科場與人一爭短長?”

王安石搖了搖頭:“書生以文章獻君王,得一官半職,聊以養家,治國以報帝王與百姓而已。科第排名不過虛名,爭之何益?”

衆人聽了一起笑,不得不佩服王安石的氣度。此時的王安石已初露鋒芒,雖然比不得楊寘等人天下聞名,在江南還是有些名氣的。楊寘鋒芒太露,其實韓絳這些人頗不服氣,碰到一樣學問好的,難免同仇敵愾說兩句,憋着勁要把他的狀元奪過來。卻沒想到王安石對此並不看重,心胸令人歎服。

杜中宵只是在進士邊緣徘徊的人物,這樣的話題插不上嘴,只能默默喝酒。在他的眼裡,這些人中學問最好的是蘇頌,不但是文章好,各種雜學無不精通。當然他也知道,別人是不這樣看的。真正什麼樣的學問是這個公認的好,杜中宵依然把握不住,他與這個時代的思想總是有些差距在。

印象中的久別重逢並沒有,王安石只是靜靜喝酒,偶爾說一說這些年的見聞,既不疏遠,也不過分親熱,不卑不亢。父親的去世,使王安石面臨到了人生的轉折點,也一下子成熟了許多。

韓絳有些感慨,印象中的王安石也有讀書人一樣的毛病,指點江山,恃才傲物。此次重逢,卻不再見從前的影子,鋒芒盡斂,穩重了許多。特別是言談中偶爾說出一兩句話來,頗有高屋建瓴之感。聽說這幾年王安石於諸子百家無書不讀,學問一日千里,並不誇張。

杜中宵一直有些拘謹。這是第一次見到這個年最頂尖的人物,難免有些緊張。知識跨越千年,既有遠見的地方,但也有一些無法撫平的隔閡。

第23章 物是人非第103章 不湊巧第24章 抓人第87章 大同來使第185章 張網第45章 各有前程第179章 典型的賀大第66章 屬官第123章 年前時節第15章 攻城第2章 託付第115章 該裁軍了第54章 同病相憐第17章 言過其實第36章 各奔東西第106章 夫妻團聚第23章 可曾讀書?第159章 琳琅滿目第8章 擦邊球第64章 形勢逆轉第89章 接下來怎麼辦?第77章 小社會第114章 獻城第71章 試槍第36章 集議第42章 故人屬下第30章 僥倖第23章 意興闌珊第189章 行文有司第65章 胸有成竹第90章 月餅第130章 交接第140章 反常第120章 再見已不是從前第134章 趙滋述職第121章 派人探望第58章 請求第74章 壓力第203章 給錢第55章 傳頌天下第186章 蠢蠢欲動第127章 南下第95章 秋收第156章 互相幫忙第22章 分別對待第168章 你們不管我管第58章 百年計第16章 複雜的地方第101章 早作打算第12章 施粥第203章 不期而遇第9章 鑄門炮吧第17章 言過其實第153章 窮途末路第153章 各有前程第15章 人多官少第119章 使節第125章 規劃第155章 降了第151章 畏難的營田軍隊第38章 進山第109章 國情不同第145章 開拓的本錢第149章 伊州第144章 做大事情第88章 入幽州第98章 回京奏事第198章 內部複雜第28章 當要大變第172章 先下手爲強第26章 文還是武?第57章 民以食爲天第131章 京城來使第208章 基礎不牢第82章 不甘心第125章 規劃第101章 慶功宴第15章 意外收穫第70章 各有怨言第34章 人心惶惶第35章 怎麼切換?第45章 定計第89章 接下來怎麼辦?第117章 襄洛鐵路第112章 調回京城第221章 朝廷來人第25章 此何人哉第58章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第8章 賈逵出兵第181章 焉耆第74章 鍊鋼第160章 應有盡有第151章 大雪第205章 先讀書第40章 派兵第51章 戰俘就是戰俘第16章 用刑第179章 戰前嚴令第136章 走向遠方第137章 再回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