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夜襲

幾個兵士打了幾隻狍子、獐鹿,洗淨用帶的大鍋煮了,就着帶的麪餅,衆人用了晚飯。

分咐了守衛,十三郎坐在火堆旁,微閉雙眼。現在他是中級軍官了,除了營田廂軍的軍職,帶着河曲路鈐轄的兵職。官升了,可一切都不再像從前那樣單純,煩心事多了許多。沒有變的,只有自己追隨多年的杜中宵。不管世事如何變化,兩人在一起,還像多年前亳州時的樣子。

十三郎喜歡這種單純的日子,官場上的事情,對他來說太過複雜且無趣。

杜中宵坐在火堆邊,看着跳動的火苗,心亂如麻。

佔領東勝州後,他曾經規劃過未來的日子。分兵佔領數州,自己像在京西路一樣,建營田務,再建個常平司,從內地遷入人口,把這一帶富饒的土地開發起來。晚唐五代百餘年間,這一帶再次經過了一次農牧的輪迴。唐朝屯田遷入的漢人農民早已逃亡,現在這裡種地的,要麼是遷到這裡的党項人,要麼是各族從各種渠道得到的漢人奴隸。契丹人建幾處軍城,同樣是用官方的漢人奴隸。契丹人走了,那些漢人奴隸沒有帶走,宋軍一來,恢復自由,成了朝廷治下自耕農的最重要來源。

杜中宵原來想的是,用官府的力量,給予一定補償,把這裡的漢人奴隸贖出來,補入營田務。蕃人集結成各個蕃部,變遊牧爲定牧,各自分開居住。漢人用漢法,蕃人依蕃法和斷,跟沿邊地區一個樣子。

而後把來的援軍與營田廂軍混編,整訓、演練,如自己在京西練營田廂軍一樣,帶出一支強軍。

結果就出了芍藥、巧巧等漢人女子被大規模販賣的案子,一切都不可能了。

這本來是小案,最初是契丹兵潰,他們擄掠的漢人女子有逃出來的,說還有其他人被蕃部擄掠、販賣。杜中宵發文知會各部,最近得到的漢人,不拘男女,一律送官,給予補償。沒想到只有一小部分漢人男子被送回來,年輕女子一個未見。派人一查,才知道境內蕃部正在到處劫掠人口,私下大肆販賣。

不管杜中宵以經略司的名義發佈什麼命令,根本沒有人理,一個人都追不回來。派人追查,都說牽涉到蕃人首領,查不下去。一定要查,就會激起叛亂。

最後杜中宵決定帶着十三郎自己查。可不管查到哪裡,找到的都是死人。理由千奇百怪,反正就是朝廷找到之前,這些人就死了。一路從東勝州追到豐州,這是最後一批了。

出了這樣一件案子,最後這個結果,杜中宵再按規劃的做事,豈不被人笑死。各蕃部把自己這個經略使當成傻子一樣,隨便編個藉口胡弄,以後怎麼管?

看了看身後的一片新墳,杜中宵嘆了口氣。天下的人命,有時候就是那麼一回事。自己一個多月前剛斃了契丹皇帝,擊潰十萬大軍,逼走耶律仁先,何等風光?任命爲河曲路經略使,執一路帥印,五百多人卻一個也救不出來。對於各蕃部來說,這些女子就他們眼裡的金銀布帛,就是買賣的貨物。

自己已經盡力了,沒有什麼對不起她們的。可對於這些女子來說,終究是中原漢人負了她們。如果不是絕望,怎麼會在唐龍鎮即將勝利的時候逃出來?便如身後這高大的青冢,裡面的王昭君,一樣是漢恩自淺胡恩深,最後連歸故土都做不到。

流落北地的漢人,當然什麼樣的人都有。有賣國求榮的,有主動胡化的,有以漢人爲恥的,但也有心懷故國,南望王師又一年的。哪一種人是主流,哪裡能夠說得清?定義一種人是主流,無非是爲了政治目的。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只要不是主動離開中原遷入胡地的,都沒有錯。如果說一定有人做錯,也只能是中原王朝不能收回故土的錯。對於整體,是中原負了他們,不是他們負了中原。

收回的河曲路,治下的漢人,得到一定的補償是天經地義的。凡是契丹遷來的官奴隸,一律恢復自由身,土地和農具由官府發給,包括住房都是免費的。爲了照顧治下的蕃部,杜中宵本來是想用官府錢財贖回漢人奴隸,發給他們土地和農具。

只不過現在,蕃部不要說得到補償,以前答應的優惠杜中宵也不打算給了。

大多士卒已經進入夢鄉,火苗不斷地跳躍。正在這時,一聲槍響劃破了寧靜的夜,緊接着竄起一支菸花,照亮了黑夜。

十三郎猛地蹦了起來:“有敵來襲,列陣!”

士卒急急起身,藉着火堆的光亮,緊急列成軍陣。

不一刻,一個遊騎飛跑過來,下馬向十三郎叉手:“將軍,一里多外來了數百騎兵,正在逼近!”

十三郎道:“你們遊騎追隨來敵,不可失了他們蹤跡!我自帶兵迎戰!”

騎士叉手應諾,翻身上馬,風一般地去了。

十三郎到杜中宵面前,叉手道:“經略,適才遊騎來報,數百騎兵正逼過來!這裡距豐州不遠,哪裡來的這麼多兵馬?此事有些蹊蹺!”

杜中宵道:“蹊蹺什麼。無非是剛纔逃走的人,回去召喚了蕃部兵馬,前來偷襲罷了。”

十三郎道:“他們怎麼如此大膽!契丹人都不是我們對手,幾個蕃部還敢作亂!”

杜中宵道:“有什麼奇怪?我們的仗是在唐龍鎮打的,這幾州一仗沒打過。蕃部不服,也是常有的事。你帶兵前去迎戰,不要有什麼顧慮,不要怕殺人,讓他們見識見識。還有,拿幾個活着回來,我要知道到底是哪個幾蕃部做的。明日回到豐州,一家一家找回來!”

十三郎叉手鬨然應諾,翻身上馬,帶着三百騎兵迎了上去,留下二百保護杜中宵。

杜中宵負手站在雪地裡,看着深沉的黑夜。不多時,遠處傳來槍聲,還有震天的嘶殺聲。

蕃部都是馬背上長大,自恃騎兵精強,不把宋軍的騎兵放在眼裡。見杜中宵帶的人並不多,趁黑夜偷襲沒什麼奇怪。其實何止蕃部,就是大宋朝廷,也認爲沿邊蕃人是最好的騎兵。陝西幾路,以蕃落爲軍號的騎兵有數萬之多。隨狄青南征的,就有大量蕃落騎兵。

從小騎馬的人當然是好的騎兵苗子,但卻未必是強軍。軍隊最重要的戰力是組織能力,兵源是其次的。只是這個年代,宋軍跟周邊幾國的組織能力一樣都是稀爛,纔會如此罷了。

槍聲漸漸稀了下來,越來越遠,顯然是十三郎帶人追了上去。這些輕騎兵,本就是追擊用的。此次隨着杜中宵,一律都是輕裝,每人一把騎槍,一把馬刀。

過了約大半個時辰,十三郎帶了兵馬回來,到杜中宵面前叉手唱諾。

杜中宵道:“來的有多少人?我軍傷亡如何?”

十三郎道:“來敵約三百餘人,被擊潰後,有一百餘人逃了,黑夜裡無法窮追。戰時我軍有兩人陣亡,十六人傷。殲敵一百八十三人,斃一百三十七人,俘四十六人。”

杜中宵道:“傷兵立即讓軍醫治療,妥善看護。俘的仔細捆了,明天拿到豐州去!”

十三郎應諾,自去處理傷員,看守俘虜。

營田廂軍的騎兵使用火槍,而且組織嚴密,豈是蕃落裡臨時湊起來的騎兵可比的。他們來襲,只是以卵擊石而已。不過以前沒有遇到,自以爲跟普通的軍隊差不多。

一夜無話,第二日天亮,大地白茫茫一片,積雪及膝。

杜中宵全軍拔營,向數十里外的豐州去。走了數裡,杜中宵轉身,只見高大的青冢立在一片冰封的大黑河旁,彷彿上不遠處陰山的倒影。

紅日初升,日光灑在青冢上,積雪映出綺麗的光彩。

這位出塞和親的女子,古人所感嘆的,是她出塞的艱辛,還有最終不能身回故國的遺憾。感嘆她身赴萬里,不負漢家朝廷,漢家朝廷不讓她身老回國,終是對她有愧。而後世的人們,則稱頌她是民族和睦友好的象徵。杜中宵想來,民族友好要靠一個弱女子遠赴萬里,食不甘味,零落數十年,最後還要接受那些漢人絕不可能接愛的習俗,最後不能身葬故國。這樣的友好,對於民族過於廉價,對一個女子,則過於苛刻。真正的友好,應該不是這樣能換來的。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這首王安石的詩此時還沒寫出來,杜中宵當然也不知道,不過卻跟他現在的看法暗合。對於這一座青冢,還是多感嘆對這一位女子,漢恩涼薄,最終不得重回故土的哀怨,那一曲昭君怨的哀弦。

自宋之後,漢人王朝再沒對外和親,也是想明白了,這樣的做法沒什麼用處。與其害人,不如跟異族明明白白打交道,和親不如結心。朋友就是朋友,敵人就是敵人,不要去亂拉親戚,騙人騙己。

第78章 重炮第104章 海商第92章 育種爲主第160章 出人意料第147章 前路艱難第96章 貨物有別第15章 朝爭第94章 樞密副使第124章 連碰釘子第18章 買空賣空第46章 人心惶惶第67章 帶你看炮第26章 圍堵第61章 于闐商人第90章 自去收埋第72章 兵臨靈州第93章 我想謙虛第124章 郊外探查第60章 全軍出擊第67章 數路齊出第73章 在商言商第35章 這是掛麪第43章 舊人相見第56章 一碗麪而已第142章 巧遇第18章 互相推諉第163章 夜議第105章 去牢城營吧第18章 威力驚人第80章 各有前程第13章 破飛狐第101章 早作打算第129章 慢用第135章 伊州獻城第82章 日暮途窮第126章 細作第112章 慶功第69章 志同道合第102章 投降第26章 文還是武?第25章 栽培第99章 破靈州第24章 抓人第122章 倒黴鬼第217章 是東是西?第67章 我來了第52章 建節第103章 大開眼界第212章 通車了第43章 自有人買第113章 大勢所趨第84章 接駕第69章 南線出兵第79章 破靜州第120章 坐山觀虎鬥第14章 去葉縣第180章 戰於龜茲第79章 破幽州第88章 左右爲難第53章 先党項後契丹第196章 不能退讓第108章 勸降第56章 一碗麪而已第151章 大雪第82章 不甘心第197章 鴉兒看第11章 党項收人第140章 用人換地第146章 誰知從前第198章 內部複雜第128章 模範農戶第59章 要學好第47章 隨你喜歡第75章 制刀第16章 複雜的地方第205章 人才難題第12章 徵役第191章 集議第113章 最後一戰第136章 納稅人第134章 不原諒第94章 錢堆出來的第181章 封建與削藩第184章 冤家聚頭第200章 時移世易第235章 突破口第236章 同年再會第57章 民以食爲天第113章 大勢所趨第38章 進山第65章 強行收錢第65章 提前反攻第148章 人選第190章 重立規矩第60章 全軍出擊第8章 擦邊球第60章 無商不富第60章 目標黑水城第134章 懼其不來第62章 盡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