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提前賣票

這一日,杜中宵正在後衙閒坐,吏人來報,江淮發運判官馬遵前來拜訪。杜中宵聽了,急忙整理衣冠,迎了出來。見到馬遵,各自行禮,迎到衙門花廳。

雖然同樣是路級監司判官,江淮發運司地位遠高於轉運使司,馬遵的地位比杜中宵高一些。此時的遷轉資序,轉運判官高於知州,再遷可爲提刑,而後可入三司。三司判官約與轉運使相當,而三司副使與江淮發運使相當。至於再高的三司使一級,已經是僅次於宰執的重臣,超脫於一般官員了。

不過以本官論,杜中宵遠高於馬遵的監察御史。馬遵職事重,杜中宵本官高,兩人地位相當。

到了花廳分賓主落座,杜中宵拱手:“發判前來,不知何事?”

馬遵道:“今年農閒時節,京西南路數州招集民夫,鋪設自唐州到襄州的鐵路。幾個月數州民夫用命,現在已經鋪到了新野市。前些日子,柏亭監那裡有公文行來,言舊鋼用盡,鐵監諸事繁忙,如果再用那裡的鐵軌,要漲價。轉運使司一時湊不出現錢,李副使與我商議,要發運司幫一幫忙。”

發運司的正式名稱是淮南、江南、荊湖、兩浙制置茶鹽礬稅兼都大發運使,總管東南六路輸往京師的漕運。兩淮兩浙往京師走汴河,如果鐵路通到襄州,則荊湖和江南兩路,則可走長江到襄州。發運司瞭解到鐵路的便利,積極參與,想分一部分漕運從襄州到開封府。沒想到剛修到新野,鐵監裡積存的鋼鐵用盡,要求漲價,不然不再發鐵軌過來了。轉運司沒辦法,只好找發運司幫忙。

其實鐵監日日出鋼,哪裡有積壓的鋼用盡這一回說法。重要用途的鋼本就是要經過時效,煉出來之後長時間放置,才能保證機械性能穩定。鐵監裡一向都有大量煉好的鋼堆在那裡,此次不過是找個藉口漲價而已。葉清臣從三司使任上調離,現在的三司使是張堯佐,他急着出政績,把鐵監的權從轉司手中收了上去。三司直管,鐵監要上交的不只有鐵課,還有稅錢,要跟轉運使司明算賬了。

張堯佐是張貴妃的叔叔,張貴妃要擡高門第,這幾年不斷爲叔叔要官,升得飛快。作爲外戚,單以地位與官位來說,其實張堯佐並不離譜。張家人丁單薄,就一個張堯佐拿得出手,進士出身,既有外戚身份自己本身的資歷也過硬。張堯佐此時的地位,並不比曹皇后家的父兄子侄高到哪裡去。

但此時的官員說起外戚,往往誇讚曹家的人,不斷攻擊張堯佐。張堯佐也很苦惱,明明自己做事謹小慎微,不敢張揚,怎麼不管做什麼都是錯的。此次做三司使,一心要做出成績來,不讓自己的侄女過於爲難。三司要增加手裡的錢糧,還有什麼比鐵監更合適的。

這幾位外戚很有意思。張堯佐就是後世演義中的大反派龐太師的原型,而曹皇后的弟弟曹佾,則是八仙傳說中的曹國舅。

剛開始杜中宵也不明白朝中官員爲何會這樣做,官做得久了就慢慢明白。張堯佐的問題,其實跟他的所作所爲關係不大,最大的問題是他是文官,而且一直任重要職事。如果做武職,去管軍,張堯佐別說是三司使,就是封節度使官員也不會說什麼。但張貴妃小女人心思,頭鐵得很,就是要讓叔叔在文官序列升上去。不知她是真不懂,還是自恃得寵不妥協,拼命把張堯佐向那些要害職位上安。先知開封府,再任三司使,下一步就要當宰執了,朝中官員如何容得下他。如果到個大郡做知州,舒舒服服升官,沒幾年就是升到國公,也不會有這麼多人找他麻煩。

宋朝的慣例,外戚可以掌軍,可以帶兵打仗,但不能稟政,不然就會重蹈前朝外戚擅權的覆轍。外面做着宰相,宮裡侄女甚至女兒爲後宮之主,那還了得,皇帝居中平衡的地位都會受威脅。宰相再加上慣例不少外戚掌控軍權,整個權力結構完全變了。

瞭解這一點,杜中宵就知道,張堯佐在三司使上,做得越好阻力越大。政績再多,朝中官員也不允許出現一位外戚宰相,皇帝也不允許,沒有人敢承擔這個責任,開這個先例。

聽馬遵介紹了情況,杜中宵道:“原來如此。發判前來,不知要我做些什麼?”

馬遵道:“轉運司現在沒有那麼多現錢,發運司自然也沒有。我們的想法,是用礬抵押,或者直接用礬換鐵軌。鐵監是運判一手建起來,還請發書一封,讓柏亭監通融。”

杜中宵聽了,一時沉默不語。轉運副使李鋮不出面,而讓發運判官馬遵來,是無奈之舉。李鋮地位在杜中宵之上,又是公事,自己做不了讓下屬出面,實在拉不下面子。

杜中宵對鐵監的原則,是不管跟誰做生意,儘量只收現錢。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做實物貿易,避免無謂的麻煩。沒想到還有這樣一天,要自己去打破自己立的規矩。

沉吟片刻,杜中宵道:“發判,難道就沒有辦法,把礬換成現錢?”

馬遵搖了搖頭:“荊湖是產礬的地方,不運到京師去,如何換成錢?柏亭監那裡商賈雲集,收了礬也好賣出去。大不了,我們價錢做得低一些。”

見杜中宵猶豫,馬遵又道:“運判,鐵路也是你最開始建的,最知其中好處。總不能看着卡在新野市,就只差百多裡到不了襄州。發運司能拿出來的,也只有鹽茶香礬之類,現錢着實沒有。”

想來想去,杜中宵嘆了口氣:“不瞞發判,我在鐵監的時候,時時跟官員說,他們做生意,不拘是誰都只收現錢。現在自食其言,有些難辦。這樣吧,我與蘇知監商議一下,想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如何?”

馬遵道:“有什麼兩全其美的辦法呢。時間緊急,等到秋後收了稻穀,就必須開工。不然,又要等上一年。我已上報發運使,下年荊湖漕糧不走汴河,那裡連轉運倉都拆了。”

杜中宵當然不信發運倉會拆,不過,裁減人力是有可能的。

想了又想,杜中宵道:“不如這樣,我給柏亭監去書一封,讓他們先發鐵軌過來,算作賒欠。用礬抵賬終是不妥,壞了鐵監的規矩,後患無窮。”

馬遵苦笑:“可如此一來,我們還是沒錢還賬。”

杜中宵道:“不如這樣,轉運司和發運司沒錢,向民間籌款如何?”

馬遵連連搖頭:“如何向民間籌錢?就是科配抑賣,也沒有由頭啊。總不能爲了修路,向路過的幾州抑配茶鹽,如此做只怕會惹御史彈劾。”

杜中宵道:“不能如此,既然是爲了修路,那就向路上想辦法。不如這樣,定下期限,鐵路必須在本年秋天修通。由轉運司和發運司一起,定這條路上跑多少車,能運多少貨。現在就提前發售這些車的車票,讓商人承買。向他們允諾,什麼日子裝車,什麼日子運到,違約則給予補償。收上來的票錢,用來到鐵監買鐵軌如何?”

聽了這話,馬遵眼睛一亮:“這倒是個辦法!——不過,收的票錢夠麼?”

“一百餘里,已經用不了多少鐵軌了,應該夠的。”

張堯佐上任之後,立即下令修從襄城到開封府的鐵路,用的鐵軌算作鐵課。三司出面,效率可不是轉運司可比的,秋天之前就可以修通。鐵監要優先供應那邊,才斷掉了京西南路的鐵軌。

修到了開封府,增加的不只是運輸能力,價值也陡然升高。數日這間從襄州到開封府,節約的不只是運費,還有時間。節省了時間,大量不適合遠距離販運的貨物一下就變了,開闢出了一個廣大市場。

襄州一帶冬天還可以生產一部分蔬菜,還有水果,通過鐵路可以直接運到開封府。冬天的京城,新鮮蔬菜的價格驚人,僅這一項就可以賺取大量錢財,更不要說其他了。

開封府一百多萬人,加上沿途的州軍,鐵路爲荊湖路開闢出了一個巨大的市場,商機無限。只要宣傳得好,措施得力,還愁沒有商人盯上這塊肥肉。

聽了杜中宵的介紹,馬遵連連點頭,漸漸有了信心。幾十萬貫錢,確實是個大數字,但只要民間的商人出手,湊齊其實不難。這年頭民間的有錢人,還是不少的。

шшш ☢ttκǎ n ☢℃ O

商量再三,杜中宵道:“最關鍵的,是要有足夠多的運力。路修通後,上面跑的車,儘量運我們賣出票去的貨。做到這一點,就要發運司出面了。”

馬遵道:“此事倒也容易。我這便給發運使上書,由發運司上奏朝廷。以後鐵路的貨運,統一歸到發運司之下,例比汴河漕運。”

發運司掌管着京師命脈,除了沿邊帥府,是內地最重要的衙門。由他們統一管理鐵路運輸,比由各路轉運司管更加合理,也更加方便。

第118章 新政失敗第136章 走向遠方第99章 科學的勝利第104章 海商第192章 全軍覆沒第74章 鄰居登門第66章 三州賣酒第63章 陰錯陽差第128章 進城前夜第38章 兵臨渡口第40章 大臣議戰事第11章 墾田第226章 霹靂車第153章 有人來,有人走第17章 出戰第105章 不戰而降第97章 大刀闊斧第256章 死裡逃生第70章 商場開業第67章 生意第209章 難題第28章 當要大變第226章 進退兩難第42章 吃個痛快第207章 慶賀第203章 一切都變了第54章 同病相憐第62章 心累第117章 苦寒之地第21章 一起抓走第131章 邊打邊談第134章 不原諒第152章 恰逢其時第111章 都是小錢第110章 變出來的錢第35章 風雨欲來第58章 真香第138章 進退不得第118章 普通人第210章 當戰則戰第164章 戰還是降?第101章 早作打算第22章 分別對待第65章 生事第48章 君自爲之第11章 墾田第63章 文臣論兵第123章 超期不贖第65章 胸有成竹第75章 大軍到來第6章 做個什麼樣的官第181章 開店第119章 臨別之言第6章 兩軍對壘第61章 水車第28章 奪權第22章 大勝?第86章 連夜攻城第4章 三項任務第32章 不許看第160章 新生活第75章 自尋退路第52章 一敗再敗第75章 進擊第197章 新式印刷術第54章 贊助者第59章 巧遇第7章 堵第80章 長嘯卻胡騎第144章 做大事情第99章 朝政第180章 奇人第245章 越次入對第192章 二使前來第120章 委以重任第57章 靜候時機第161章 兩輸戶第183章 專業化第217章 新式軍器第23章 意興闌珊第65章 佔地賠償第47章 你去葉縣吧第85章 幽州是災區第174章 大炮主義第115章 四面合圍第132章 離別第202章 離去第150章 陳勤當官第236章 同年再會第142章 迷惑行爲第189章 必須稱臣第241章 保值第75章 一潰千里第132章 不服打過第77章 禍福自招第62章 盡心而已第94章 誰不缺油?第54章 爭端第95章 特區第60章 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