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給你們出路

看着彎曲的河道,杜中宵對馬遵道:“這裡是古之蔡陽,爲漢光武帝故里,人文鼎盛之地。如今早已凋弊。營田務來之前,只有不遠有一處馬鋪,草屋兩三間,兵卒一二人。其實這裡兩河交匯,交通極是便利。而且土地平曠,閒田衆多,開墾出來便爲膏腴之地。而且處襄州到鄂州的驛道上,當道路要衝。若是能夠發展起來,周圍數十里都受其利。”

此時荊湖地區的交通要衝,最北邊是襄州,西南爲江陵府,東南爲鄂州,成一個三角。川峽地區和荊湖南路及兩廣的布匹物資,運到江陵府,或由水路或由陸路到襄州,是爲荊襄古道。這是一千多年來中國最重要的三條南北通道之一,位於中間貫通南北的主幹道路。

江南和荊湖地區一部分的物資糧草,則沿長江及其支流到鄂州。一路分沿長江東下,而後走汴河入京。還有一部分,則分水陸兩路,運到襄州而後北上。水路自然是逆漢水而上,由於水流湍急,這條路並不太好走,長江的大船無法通行。陸路則是走安州、隨州到襄州,即是重要的交通孔道隨棗走廊。這條道路處於兩山夾峙中,平坦寬敞,是鄂州也就是後來的武漢地區,到襄州最便捷的陸上交通線。後世日軍侵華,張自忠將軍犧牲的隨棗會戰,便就是發生在這一條交通線上。

作爲發運判官,馬遵對本地區的交通爛熟於胸,自然聽得懂杜中宵的意思。襄州爲南北要衝,被稱爲天下之腰,戰略地位自不必講。襄州的地位,是由後邊的江陵和鄂州支撐起來的,沒有那兩地,襄州也沒有那麼重要。真正要把這一帶的交通框架連起來,必須三地連在一起。

漢江自羣山中出來,穿行於長江北岸的低山丘陵中,水流湍急,不利於大船航行。縱然不結冰,冬季枯水期也無法航行。船到了鄂州積壓幾個月是常有的事,不得不用陸路運輸配合。加之江陵到襄州的水道,人工開鑿的荊襄運河,到了復州後也要借漢江水道北上,運輸受到很大限制。

要想解決運輸瓶頸,理想的辦法,是從襄州修一條鐵路到江陵府,再修一條鐵路到鄂州。以前沒有辦法便就罷了,現在鐵路要修到襄州了,這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兩條鐵路,加上江陵府到鄂州的長江主幹道,形成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一旦形成,荊湖路的開發便就再無阻礙,兩湖將成新的天下糧倉。

發運司是強力衙門,路一級辦不成的事,他們可以。杜中宵提一下,至於能不能辦成,那就不關他的事了。隨着西北議和,天下初定,這幾年要害地區和要害衙門的官員任期明顯延長。前些日子朝廷有人提議爲杜中宵升官,最後的結果就是他在營田務做得好,不宜頻繁換人。不只是杜中宵一個人,鄭戩在河東路也是一樣,邊路經略使哪有他這樣長時間任職的。更不要說馬遵的上司許元,歷史上可是整整做了十二年發運使。現在是越是做得好,朝廷越不願意換人,升官和職,差遣輕易不動。

杜中宵也說不清,自己主管要營田務要多少年月。現在一片紅火,鐵路也通了,看朝廷意思,輕易不會給自己新職位。那便看得遠一點,從襄鄧地區到荊湖地區,先打下個基礎。

正在杜中宵和馬遵商量着這一帶的交通規劃的時候,公吏前來,報婁知縣帶着大戶們到了。

杜中宵對馬遵道:“發判,左右無事,便一起過去坐一坐。以後的事,要發運司和地方配合纔好。”

一邊走着,杜中宵向馬遵介紹了史員外和謝青的案子。

馬遵聽了笑道:“運判的意思,是讓他們出錢買將來到開封府的車票?”

杜中宵道:“路指給他們,走不走,就看各人造化了。”

不多時,到了衙門,各人見禮。杜中宵和馬遵上首坐了,婁知縣坐在下首,十幾個大戶站在階前。

杜中宵道:“昨日婁知縣已經與我說了,你們與史員外同氣連枝,生怕處置了史大慶,自己無法管束莊客,欲讓縣裡饒了史大慶。他犯了國法,豈可輕縱!若依了你們,縣衙也沒必要了!”

聽了這話,阮得功第一個站出來,叉手道:“運判官人,史小員外是犯了法,該當懲處。不過,謝青渾家又沒有什麼大事,傷情不重,賠兩貫錢也就罷了。莊客不聽管束,主人家打打罵罵,不如此如何管家理業?一時失手,不過是怒氣攻心,不是有意做惡。薄懲便就算了。”

杜中宵看着阮得功,搖了搖頭:“國就是國法,不是你說算了就算了。此次算了,你們這些員外對莊客必然更加嚴厲,這次沒出人命,下次可就說不好了。若是不重懲,以後員外還會把莊客當人看!你們不用說了,我已命婁知縣,必須依律重懲史大慶!”

見其餘幾個員外也站出來,杜中宵擺了擺手:“史家一案不必再議,不必徒費脣舌。現在最要緊的事情,便是你們擔心的,莊客紛紛離去,到了營田務,秋後田裡的稻穀怎麼辦。”

聽了這話,阮得功立即閉嘴,問道:“此是一樁難事!不是我們有意爲難莊客,現在離着收稻穀的日子不遠,他們走了,我們也哪裡再僱人去?到時稻穀爛在地裡,一年白白辛苦苦,不說我們這些衣食無着,朝廷的錢糧也無法交。願官念小的們難處。”

杜中宵道:“今日找你們,便就是爲了此事。今年營田務沒有開田,一應糧米,全是轉運司挪移自周圍州縣。棗陽縣的秋稅,糧是給營田務,錢解往京城,你們不用過於擔心。而且,今年營田務並沒有開田種糧,秋天有的是人手。到時候,只要你們願意出些工錢,可以替你們收田裡的稻穀。”

阮得功急忙問道:“官人,不知工錢是怎麼算的?”

杜中宵道:“按照往年價錢,不多收你們的就是。沒有現錢,也可以分稻穀。”

阮得功出了一口氣,向杜中宵拱手:“謝官人,爲小的們解了難題。”

說完,退回去跟其他幾位大戶低聲商議。人羣后面的史員外不覺怒氣滿胸,厲聲道:“阮員外,你們只管自己田裡的糧米,就不管我的兒子了麼?數十年交情,抵不得幾斤稻穀!”

幾斤稻穀?幾個員外都不答話,只有幾個與史員外交情好的,低聲安慰他。只要能收糧,哪個會跟衙門作對,民怎麼可能鬥得官?更不說,杜中宵下的營田務,可是數千人,還有軍隊天天操練呢。

史員外只覺得頭都要炸了,天旋地轉,再也忍不住,高聲道:“人心果然靠不住,你們以爲現在不管我,就有好處了?今年收了田裡糧米,下年怎麼辦?無人耕種,錢糧怎麼交!”

杜中宵咳嗽一聲:“今天叫你們來,第二年事,就是沒了莊客,種不了那麼多地,你們的出路。營田務已經建起來,以後錢糧不缺,只要你們不鬧事,總有出路給你們。”

第126章 前路第108章 無本買賣第66章 自作聰明第136章 初戰第73章 出門難第260章 內亂第154章 再見陶十七第76章 天生神將第24章 新知縣第8章 派人第113章 最後一戰第21章 員外請客第3章 破城第263章 初勝第10章 馬大官人第71章 何去何從第101章 早作打算第132章 正道而行第127章 該讓而讓第37章 白紙做畫第59章 順手牽羊第91章 爭鬥第134章 獻城第38章 進山第86章 連夜攻城第73章 形勢突變第64章 謀劃第180章 勸君熟讀封建論第41章 爲考而學第106章 殺人越貨第9章 葉縣第3章 比不得第22章 大勝?第222章 觀軍第169章 攻佔柳中第88章 入幽州第105章 突破第123章 不要鬧事第131章 賊性難改第111章 權在官員第7章 堵第51章 有錢還不賺?第67章 意外第226章 進退兩難第67章 意外第139章 沒有道理第102章 這是小的?第3章 破城第133章 回鄉第116章 好時機第166章 惡人當道第12章 徵役第28章 三路齊出第149章 人員安排第213章 新與舊第112章 大生意第43章 示之以恩第160章 出人意料第3章 比不得第19章 攻破曲陽第130章 香布的改變第216章 集結葉縣第128章 剛剛好第44章 新與舊第83章 晴天霹靂第32章 世交第92章 鄭重其事第214章 繼續修路第71章 試槍第120章 委以重任第113章 虧了第173章 大軍聚集第140章 反常第69章 打出去第148章 各尋退路吧第26章 合作第79章 有進有出第52章 準備攻城第156章 互相幫忙第25章 何不拼一場第114章 富弼第135章 要爲民着想第64章 形勢逆轉第155章 兩難第67章 我來了第39章 古礦洞第85章 大比武第85章 幽州是災區第143章 包車第157章 護路的人第263章 初勝第13章 關鍵證人第56章 人多糧少第83章 攻城受挫第151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127章 劍指西域第3章 新家第37章 錢的問題第77章 無可奈何第16章 生意興隆